的乡村治理体系。

来源:工作计划 时间:2018-10-20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工作计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共9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一):

谈谈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垃圾围村、垃圾围路、污水随处排放在农村许多地区依然普遍存在.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如何破解垃圾围村之困?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设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综合协调、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等工作,统一部署,共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把垃圾处理列入乡镇规划和乡镇领导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盖楼房、铺水泥路,忽视了环境问题.对此,应把农村垃圾长效管理列入乡镇规划,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列入干部年度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中.因镇、因村制宜,制定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将农村垃圾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当前农民环境意识还相当薄弱,多数农民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乱扔乱丢垃圾和废弃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对生活垃圾特性、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物降解垃圾系统管理和利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此,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逐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改变消费方式,号召村民尽量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能够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垃圾袋,减少白色污染.逐步转变农民多年来形成的垃圾处理习惯,普及垃圾处理的科学方法和意识.  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一要增加对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必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积极推动农民投资投工投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保,各级排污费、土地出让金等专项经费必须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整治.二要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污染治理、环境监测、执法、宣传教育和应急能力投入.三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基层农村环保科技队伍,研究推广适合农村地区的环保技术等,强化农村环保科技支撑.  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一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回收利用.为农民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垃圾提供相应条件.对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置堆肥;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  二要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尽量把垃圾处理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结合起来,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如猪粪、秸秆、柴草等作为生产沼气原料,既可以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决生活用能,还可以有效促进种植和养殖业发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利用科学技术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这是消除环境污染、化害为利的积极措施.开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工作,既可减少污染物,创造大量财富,又扩大了就业渠道.  加快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地区工矿业环境监管.加快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专门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标准,农村环境质量考核和统计体系,乡镇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农村环保工作多部门协调和管理机制等.合理调整农村工矿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合理布局,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严格农村地区工矿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加强工矿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王金水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二):

党的十八大审议通过胡锦铸同志代表第十七届央委员所的报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报告指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材料二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十八大的庄产承诺。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报告强调,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l)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有何政治意义。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材料二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加以分析说明。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制度层面为国家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1)①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促进决策科学民主。④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① a.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能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b.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等,可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c.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②a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C.完善市场规则,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D.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三):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财务审计、村务管理等制度。这样做旨在(   )
A.赋予村民更多的民主权利 B.完善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
C.切实保障村民参与民主管理 D.加强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建设

C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还有三个
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城市生态标有森林覆盖率〉?
?和?应按照交通指示灯和标志,标线行走
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培植新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植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特色,注重投资强度,大力招商引资,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
生活宽裕,就是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促进农民生活宽裕.要调整所有制关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规模效益;要调整劳动关系,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转变农民身份,建立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劳动就业体系和服务网站,强化劳动保障监督力度,维护其合法权益;要调整分配关系,帮助农民加大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继续加大农民减负力度,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
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要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村容整洁,就是要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治、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洁.要搞好道路硬化,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问题;搞好村庄绿化,优化生态环境;搞好街院净化,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特别是把推广使用新型沼气、改水、改厨、改厕和建设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布点示范.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努力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建立监管并重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文明生态村的建成.
管理民主,就是要以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尊重村民的自治权,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精简乡镇机构,严格机构编制,规范干部报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当调整政策,防止乡村干部运用执行不合理政策的权力向村民寻租;畅通农民投诉的渠道,严肃查处侵犯农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件,绝不能放任乡村干部胡作非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五):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

如何从根本上治黄减沙、巩固和扩大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八年补助期结束后甚至更长时间内农民的吃粮和花钱,从根本上改善黄土高原地区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实现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各界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2002年底,水利部会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查组,对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在这一地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淤地坝拦沙蓄水淤地等综合功能,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对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淤地坝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淤地坝是在沟道中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黄土高原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有效办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水利部门试验、示范和总结、推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450多万亩,拦截泥沙210亿吨.这些淤地坝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河南等七省(区),其中陕、晋、蒙三省区共有淤地坝9万余座,占总数的82.5%.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高度概括.当地广大干部群众把淤地坝誉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开发荒沟、改善生态环境的“奠基石”.
一是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既能抬高侵蚀基准面,有效制止沟道下切、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减轻沟道侵蚀,又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据调查分析,大型淤地坝每淤成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000吨,中型6000吨,小型3000吨.特别是淤地坝布局合理的沟道坝系拦沙效果更为显著.如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小流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8座,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沟道坝系,累计拦沙645万吨,基本实现泥沙不出沟.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截的210多亿吨泥沙,有效地减少了下游河床的淤积,对黄河安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淤地造田,促进农业增产.淤地坝将泥沙拦蓄在沟道内,形成坝地,使荒沟变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坝地聚集了随坡面径流汇入沟道的地表土和有机肥料,形成了水肥条件良好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坝地与坡耕地相比,土壤含水量高80%,土壤养分高30%以上,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增产.据典型调查,坝地平均亩产一般为300—400公斤,有的高达900公斤,是坡耕地的6—10倍.1995年陕西省遭遇特大干旱,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流域1600亩坝地亩产均达到300公斤以上,而25000亩坡耕地亩产仅10公斤.坝地在干旱年份的增产作用与效益十分明显.因此,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的说法.
三是集蓄径流,解决农村用水 .淤地坝在运行前期,作为水源工程,通过集蓄、利用地表径流,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的淤地坝,解决了1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并利用前期蓄水发展灌溉面积35万亩.“十年九旱”的定西县花岔流域,多年靠窖水和在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通过淤地坝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还向流域外调水50 多万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2000余亩.
四是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淤地坝促进了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使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内蒙古清水河县范四夭流域,过去“靠天种庄园,雨大冲良田,天旱难种田,生活犯熬煎”,自从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治沟打坝以来,带动了各业生产,2001年人均纯收入达1970元,电视、电话、摩托车等现代生活用品也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黄土高原区已涌现出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富裕山庄.
五是促进退耕,改善生态环境.稳产高产的坝地解决了群众的生计,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变过去广种薄收为精种高产多收,促进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推动了大面积植被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据分析,1 亩坝地可促进6—10亩的坡地退耕.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有坝地400多亩,在人口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7%下降到28%,林地面积由3%上升到45%,草地面积由3%上升到7%.实现了人均林地36亩,草地5亩,粮食超千斤.
六是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以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控制,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的沟道坝系,发挥了整体防护功能,层层拦截,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沟道下游造成的危害.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淤地坝,可保护下游沟、川、台地28万亩.1989年7月,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流域遭遇150年一遇洪水,坝系工程拦蓄洪水593万立方米,缓洪514万立方米,削减洪量89.7%,有效保护了下游坝地和群众生产、生活设施的安全.
七是以坝代路,改善交通条件.淤地坝的建成,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造成的极不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坝路结合的淤地坝占20%,相当于建设2万余座乡村公路桥.甘肃省定西县建成的淤地坝有90%以上已成为重要的交通道路.
二、目前淤地坝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工程建设滞后.淤地坝特别是大型坝,工程量大,所需投资多,尽管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淤地坝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困难,群众贫困,无力投入.长期以来,国家对淤地坝建设的投入也十分有限,近年来淤地坝建设的中央投资仅几千万元,只能满足100多座控制性大型淤地坝的需要,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淤地坝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二是坝系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由于现有淤地坝80%以上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群众运动中修建的,村村打坝,没有统一规划、设计.部分工程设施不完善,缺少泄洪、泄水建筑物.特别是在现有坝系中缺乏控制性的大型淤地坝.据调查,黄土高原地区现有的11万多座淤地坝,仅有控制性的大型坝1000余座,坝系中淤地坝大、中、小配置比例严重失调,防洪标准低.
三是工程老化失修,影响效益发挥.经过多年运行,已有部分工程老化失修,影响了工程的安全运用和效益的正常发挥,急需加固提高.
三、有关建议
1、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治黄减沙、促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势必占用相当部分的可耕地资源,耕地面积将趋于减少,进而使退耕还林还草面临严峻形势.因此,修建淤地坝补充耕地资源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另外,黄土高原沟壑区占黄土高原面积的40%,而其产沙量却超过黄土高原总产沙量的60%,对治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壑区修建淤地坝、在坡上植树种草,实行沟坡兼治,有利于减轻黄河的泥沙问题.
2、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淤地坝建设的投入.在黄河下游河床清淤1立方米泥沙,需投资十几元,而在上中游,淤地坝每拦1立方泥沙,所需投资还不到1元.因此,建议国家将淤地坝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和黄河防洪体系的重点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在投资上给予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3、实行分级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大型淤地坝因其投资大、技术性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建议由国家出资兴建;中型淤地坝采取国家补助和群众投入(投资、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建设机制;小型淤地坝则以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建设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上由水利部门按照水土保持行业规范、标准要求,组织规划设计、立项、施工和验收,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4、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建坝、管坝的积极性.对于群众自己投入建成的小型淤地坝,实行谁投资、谁管护、谁收益;以国家投资为主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坝,淤成的坝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坝地的使用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实现以坝养坝,以坝换坝的良性循环格局.
5、大中型淤地坝建设要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淤地坝是一项长效工程.工程建设一定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要有相应资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六):

人民要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此必须健全: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

B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七):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说取得的成就举出10个不同部门 行业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 要有前后的变化 例如:以前的1毛钱可以买很多东西,现在1毛钱几乎买不到什么2 字数2000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中国的发展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约降耗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100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油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第四,中国的发展是环境友好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搞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扶贫开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第六,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2005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1.42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660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给了我们有益的援助,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国对40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为海啸受灾国、南亚地震救援、禽流感国际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中国就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提出了五项新举措,涉及关税、减债、贷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今后5年,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带来更多的机遇,仅商品进口累计就将超过4万亿美元.希望各国企业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机遇,扩大对华投资贸易.继续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建设. 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扩大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发展技术贸易.建立技术推广和转让机制,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革新的成果;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营造稳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对话,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为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广泛开展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推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相互磋商,协调国际行动,共同解决贫困、债务、人口以及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等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八):

12.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性差异.在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城市的功能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本身所累积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概括地讲表现在六个方面.  1.城乡分割,协调性较差.  在长期计划经济“城乡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以产生、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政府借助于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体系.城乡居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最终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即所谓的城乡差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由于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农村中原本匮乏的资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夺”.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2.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肇始于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培植上皆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首先,表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行政偏好.一是在城市选址和规划上的强烈行政垄断.政府包办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切事务,而作为切身利益者的城乡居民几乎被完全排斥在外;二是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所在地政府驻地,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城市产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的经济因素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其次,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大、中、小城市均希望借助各种游说手段为当地争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努力为政府官员创造更多的政绩.同构化的城市结构一方面强化了城市间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定位的模糊性直接侵蚀了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  3.城镇体系不健全,协同效应不足.  受制于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化特征.从建国后的“限制发展大城市和小城镇,适度发展中等城市”逐渐过渡到80年代以后的“大力发展小城镇”.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似乎更多地是出于解决特定矛盾的权宜之计,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都是从静态和孤立的视角谋划城市的发展.其实,不同规模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例如,大城市具备较强的聚集效应,但其“城市病”症状也更为明显;小城镇分布广阔,贴近农村市场,更有利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但其聚集功能较弱,土地浪费较为严重;而中等城市兼有二者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类型城市的优劣.  4.强调行政催化作用,缺乏产业支撑.  众所周知,城市的产生源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城市的发展同样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自然演化的动态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行政力量只是在短期内、在表象层面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共有的规律.  然而,我国的城市化历程表现出与这种规律较大程度的背离,行政力量扮演着远比市场因素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主导产业的培育上,要么定位模糊、摇摆不定;要么彼此“借鉴”,简单复制.其结果不仅浪费了较多的资源,而且使城市结构雷同、功能单一.同时,缺乏核心主导产业的支撑也使得城市后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致使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滞后.  5.重视外延拓展,忽视内在功能完善.  80年代以来“摊大饼式”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推行以及大中城市新城区热和广场、步行街等标志性建筑热愈演愈烈,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因为拆迁补偿不合理而引发了太多的社会纠纷,进而沉淀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城市外围空间拓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同时,现有城市功能的完善则严重滞后.从城市景观的外观上看,我国的城市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差,但在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城市文明的积淀上则呈现出天壤之别.拥挤的交通、令人担忧的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日益恶化的治安、脆弱的环保等“城市病”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后续发展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6.传统制度的约束功能仍然存在,阻隔了城乡的融合.  虽然迫于各种压力,传统泾渭分明的城乡管理体制有了一定的松动,但是,传统城市管理制度的强大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某些领域甚至得到强化.城乡间巨大收入差距的诱惑、对城市生活的渴求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等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种规模空前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满足了城市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无论对城市还是对农村来说本该形成双赢的结局.  但是出于保护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保障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先权,城市管理者往往只是企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简单的“限、管、卡、罚”等非人性化管理手段来限制和排斥外来劳动力,而较少考虑借助优化内部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培植主导产业等方式来扩充城市容量.显然,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间的心理差距,不利于和谐城乡关系的构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国外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都证明脱离农村发展的所谓“孤岛式”城市化发展模式注定不会成功.缺乏了农村的协调和支持,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逐步摒弃片面强调发展城市(尤其更多地停留在城市空间的拓展上)的传统做法,而应从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角度谋划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2.因地制宜,突出个性.  审视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结构雷同、个性模糊是一个普遍问题.城市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在未来功能的定位上均显示出明显的趋同性,这种现象对于城市的后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实践证明,在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个性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顺德等城市之所以在某些领域独占鳌头,其核心就在于它们结合本地区位和资源条件,选择了独特的主导产业,具备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一点正是其他城市无法模仿的,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因此,我国城市的发展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优势,努力培植核心产业.从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文化底蕴、旅游休闲、矿产开发、生态环保等角度来定位城市的发展方向,探寻并逐步培育城市的主导产业,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特色.  3.整合城镇体系,发挥协同效应.  由于规模不同,城市间表现出功能的差异性,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金字塔式”的城镇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确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方面要考虑城镇的发展现状,通过城市布局的合理调整和功能的整合,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城镇化体系,发挥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结合城市的未来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立城镇体系的发展方向.  4.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弱化行政干预力度.  城市化建设中浓厚的行政干预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其中最典型就是在城市改建、扩建征地过程中行为的非规范性.某些政府官员与土地开发商“合谋”借助权力垄断人为压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标准,拓展了惊人的寻租空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此,应强化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淡化行政干预色彩,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学习和运用现代经营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引进市场机制,把长期由政府垄断的某些领域,如:自来水、邮政、通信、公交、电力、煤气等逐步放开,政府通过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引导各市场主体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5.突破制度瓶颈,净化外部环境.  导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制度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流动受阻、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难以推行、大量农村人口长期滞留贫困、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等问题的症结皆出于此.  改革现行的城市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社保制度,降低外来劳动力在城市生活、就业成本.努力为市民和农民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并最终实现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目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____的乡村治理体系。(九):

材料一   2007~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

材料二  201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
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
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而让消费成为经济
增长的拉动力,就必须做到三点:第一,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其次,还得让老百姓敢花钱;第三,还要
解决放心消费问题。
(1)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
发展的成果。(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水平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让消费成为经
济增长的拉动力?(12分)



(1)经济信息:①图表反映了2007-2012年间我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增长;(2分)②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都低于财政收入增幅;(1分)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1分)④我国分配应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应注重统筹城乡发展。(2分)

如何做: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苏增长②坚持喝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发挥税收作用,缩小收入差距等⑤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缩小城乡差别,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每点2分)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国家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确保居民收入正常增长,缩小收入差距,让老百姓有钱消费。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要稳定物价,让老百姓敢花钱。③要引导居民坚持正确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消费意愿;消费环境影响消费水平,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解决消费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26810/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汇报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计划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