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

来源:事迹材料 时间:2018-12-03 0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事迹材料】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共10篇)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一):

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如何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一、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如何确认事实劳动关系,就笔者看来应当具有如下四个要件:首先,已经存在劳动行为.劳动关系的对象指向的是劳动行为,该行为的形成、存在以及终结是形成劳动关系的重要标准.只有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通过支付相当的体力和智力,完成用人单位布置的工作内容,创造了劳动成果,并归用人单位所有,才意味着劳动者已经向用人单位让渡了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提供了有偿劳动,从法律上形成一种劳动关系.否则,既无口头约定又无实际付出劳动,不可能形成劳动关系.因此,已经存在劳动行为成为事实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次,已经形成了从属关系.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案例中的都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特定的生产工作,将人身自由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归用人单位支配,服从劳动分工和工作安排,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并从用人单位处获得劳动报酬和有关福利待遇.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从属于用人单位,两者形成一种稳定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是事实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没有形成这种特殊的从属关系,则不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甚至也不构成劳动关系.第三,默认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说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意思表示合意的要素,这种合意或是通过行为默认或是通过口头约定而成的,双方存在的从属关系的事实在客观上等同于双方当事人间已经存在订立契约的意思表示,只有双方都对该劳动行为以及从属关系以默认的方式接受或不排斥的情况下,才能认为已经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第四,欠缺法定的形式要件.如前所述,在事实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和规定的劳动标准,劳动者提供有偿劳动,两者之间存在概括的意思表示,或通过行为默认或通过口头约定而形成的.因此,从法律上看,事实劳动关系具备了主体、内容和意思表示3个要素,双方之间形成了劳动关系,只是未形成书面合同,欠缺法定的形式要件.这也是事实劳动关系区别于劳动法律关系之所在,是其构成要件之一.二、如何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四)考勤记录;(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二):

工伤证明怎么写
我厂有一员工,进厂一段时间遗失了身份证,所以未为其办理保险,结果,几天后他就出了工伤事故,现在他康复出院了,但是,却要求我们厂给他出工伤证明,让他可以去评残.
因为我初接手这事,一点也不懂,问社保局不知会不会带来麻烦,工伤证明怎么写?(我们厂一直有替员工购保险)

工伤证明是做工伤认定用的,一般是以工伤事故报告单形式,叙述工伤发生全过程,劳动部门按照工伤事故报告单以及单位和职工提供的其他资料来认定工伤,只有工伤认定后,职工才能参加工伤鉴定,鉴定等级是单位给职工工伤待遇的依据.
如果参加工伤保险,则待遇由工伤保险支付,未参加保险则单位支付待遇.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三):

谁知道单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出具什么证明?【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

劳动部劳部发[1996]354号文规定:在劳动者履行了有 关义务后,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出具终止 、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作为该劳动者按规定享受失业保 险待遇和失业登记、求职登记的凭证。证明书应写明劳动 合同期期限、终止或解除的日期、所担任的工作。如果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可在证明书上客观地说明解除劳动合 同的原因。
今后,任何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应查验其终止、解除劳 动合同的证明,以及其他能证明该职工与任何用人单位不 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行政 部门通过招用职工备案、劳动合同鉴证等手段对用人单位 新招职工的身份进行审查,对与原用单位尚未解除劳动关 系,即到另一用人单位就业的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 构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档案和基金的连锁转移手续,并通报 劳动监察机构作为重点监察内容之一进行查处。【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四):

单位要求出示一份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没有签订的写自己没有任何劳动关系的保证书,

你可以到你所在的社区、街道出具证明,证明你没有与任何单位签订过劳动合同.这比你自己写个保证书的证明力要强.
至于保证书嘛,其实很简单的,只要写明你没有与任何单位具有劳动合同关系即可.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五):

工伤事故报告证明人需要几人

为了能够证明事实的经过与公正公平,至少两个证人证言证词,最好是目击证人更具事实说服力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六):

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怎样推动作用?
城镇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七):

中止工伤认定的情形有哪些求答案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遇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中止工伤认定并向申请人出具《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在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期间的; 2、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3、事实不清导致工伤认定决定难以作出的;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工伤认定中止的情形消失,恢复工伤认定程序.工伤认定中止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八):

材料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材料和主题都是文章不可或缺的要素.二者的关系,具体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主题来源于材料,是从众多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而在写就的文章里,主题又必须统帅材料.另一方面材料又必须说明主题,支撑主题,材料的存在要以为主题服务为前提.如果有人非要追问个究竟,二者到底谁重要?那么应该毫不犹豫地说是材料重要.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九):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材料说明了那两种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东汉建安十三年10月,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与周瑜共同拟定了借助东南风火攻曹操船队的战斗方案,结果大获全胜.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在实现村村通之前,全市每年有2000多万公斤农副产品遭遇外运难,经济损失逾千万元.现在,路路通使农副产品的销售终端由囿于乡镇直通到了大城市、大市场.因交通便捷,仙桃形成了一批建材、布塑等江汉平原最大的批发市场,建起了仙苑、花源、天怡等星级酒店和一些旅游、休闲、观光基地,使客流、物流源源不断.据测算,仅2000年至2001年,全市交通建设投资带动的产业,其产值就接近5亿元.
问:材料一说明了:
材料二说明了:

材料一说明了: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十分显著
材料二说明了:大力发展交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工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十):

张某2008年2月年应聘至某报社,双方达成口头协议,约定张某在某报社从事兼职校对员工作,每天下午到报社工作4小时,每周工作五天,报社对张某进行考勤管理。张某在报社的劳动待遇与校对量挂钩,与该报社全日制职工的待遇不同。2012年10月15日,报社以张某在从事校对工作时出现重大差错、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为由,作出了“取消张某临时校对资格”的处理决定,并于当日口头对张某予以辞退。张某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确认张某与某报社之间的劳动关系,要求与报社签订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报社认为,其与张某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张某基于劳动关系的请求没有法律依据。请回答:(1)张某与某报社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为什么?如果是劳动关系,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劳动用工关系?为什么?(2)张某的仲裁请求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3)本案中,张某能否以个人名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为什么?

答:一,张某与某报社属劳动关系。因为,张某提供有偿劳动服务并接受某报社管理。
二,张某虽属劳动关系,但属非全日制用工。因为, 《劳动合同法》第68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69条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张某符合以上法定非全日制用工形式。
三,本案中,张某可以以个人名义参加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因为,相关法律及《社保法》规定;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 ,原则上参照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办法执行 (注:但用人单位应当为非全日制劳动者按月依法缴纳工伤保险)。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59850/

推荐访问:工伤认定证明材料 工伤证明材料范本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