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

来源:工作计划 时间:2018-12-04 08:00: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工作计划】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共10篇)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一):

浅谈如何确定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本文主要就新课标下语文课如何通过确定重难点实现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 (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来确定;(2)根据文本特征来确定;(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来确定;(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来确定等. 从钻研教材来确定重难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以教材为本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曾经我在教授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时,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为一课时,把鉴赏小说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让他感动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试着阐明原因.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这是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分析: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尊严,被这样恶心的病狼咬死,是对生命的亵 渎,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丝力气咬死了狼.我为他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震撼,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意志.另一个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起初,他只是轻轻地哭,过了一会,他就对着把他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原号陶大哭;后来,他又大声抽噎了好久.”从“轻轻地哭”到“号啕大哭”到“大声抽噎”体现了一个细节动作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动不动就哭,但是读完全文再回过来看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哭过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而是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男子汉.由于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能够从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中去发现小说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有感而发. 反之,可以想象不熟悉教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课例: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在众多同学讲“喜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提出一个最不喜欢的诗句吗?我最不喜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谈阔宴’.曹操既然‘求贤若渴’,那他为什么不能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呢?”对一个饶有风趣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没有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因势利导而就此拓展开去呢?评委们认为这恐怕是对教材没有吃透的缘故吧.这样的“偶发事件”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会遇见的, 这也提醒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来从容应对. 二、关注学生,化“质疑”为重难点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可见,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提出疑问的那(些)点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要落实的重难点,进而完成老师的“答疑解惑”的职责.因此,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我们就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这点上,教师备课前应及时关注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质疑的地方,并把其确定为这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师生都认为是”难处”更应该解决.我在教《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很对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很感兴趣,似乎有自己的评价但又不能准确地给这人物定位,抓住这点,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及本文所透露的悲剧性质;2、以文本阅读带动字词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因为这是拓展阅读篇目,所以不把字词句当作重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将人物的品赏当作重点,对于郑伯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实际上也可以当作一个难点.因为一直以来对于这个复杂的人物的解读多停留于平面化,譬如《古文观止》的评点就用了多个“毒甚”来下结论,其他 的文章多将其列入反面人物,后面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也批之为虚伪.我预想,随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可以有新的发现,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在课堂的实际讨论中,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个人物,譬如将其在对“家”有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在于“国”上,他却可以算是一个有谋略的君王,历史上的例子如唐太宗;讨论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时,学生也指出创新的看法,以为是为了树立“孝”的典型,也有学生认为是对这段失去已久的母爱的追寻,认为母子的重归于好并不应该批判,乃人之常情.我顺势引导,用弗洛伊德的“缺失性体验”来归纳.最后,点出我们历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科学,太片面.我们要做到,尽量客观的,立体的,全面地去还原一个人物的真正面貌,才能避免失之偏颇.从上课的具体表现来看,既定的重难点得以落实,学生的疑惑也解决了,而且不时有超越常规认识的观点涌现. 三、借鉴教学经验,以“前车之鉴”为重难点 我们常说经验是最好的资本,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学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循环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本来应该是重点的,却在之前教学中被我们忽略了,因而再次讲授时要把其当成一个重点来突破,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正确确定一堂课重难点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教材有充 分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本文从以两个方面谈个人看法,抛砖引玉,教学重难点的定位和落实还有其他方面值得探讨,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关注和提高.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二):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复习课

要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备好课,对知识进行综合,扩大课堂容量.由于复习课一般来说没有上新课生动,不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复习课的“应试性”必须突出,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这是不容置疑的前提.忽略了这个前提,复习课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是复习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要不枝不蔓,必要时直奔主题,在考点上下功夫.\x0d一、 优化复习方法\x0d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优化复习方法.\x0d1、以学生为主\x0d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依据学生实际,所谓学生实际就是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要了解,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要掌握.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尤其要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所得,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的某一方面,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切忌复习中喧宾主,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x0d2、以课本为主\x0d备考试题,具有新、全、活等特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题量大,对能力要求高.根据这些特点,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由于教科书上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绝对不能马虎.要看看、想想、再看看……低头看书,抬头思考,当然,由于这时看书已不是初次,是在预习、上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当是全面过目,有重点的看和思考.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用再花很多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x0d3、以练为主\x0d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因为在练习中,知识不再是分散零碎的,新旧知识结合一体,因而需要融会贯通.如语文中的作文就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练习,是人的生活知识,理论知识、词汇、语法、修辞、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的综合体现.\x0d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章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多练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场上熟能生巧,巧能升华,临阵不乱,沉着应战.\x0d二、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x0d1、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了该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了.对学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则认为,学过的东西反正要忘,早记没用,寄希望于考前突击,但由于临考前要记的内容太多了.又记不过来,感到很烦恼.\x0d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知识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缺欠,都及时地得到了补足,很少在学习上“欠债”.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x0d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x0d三、学生学习自主化\x0d1、制作复习笔记\x0d在复习时,通过艰苦的思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使用.有了复习笔记,就可以使今后的复习保持连续性,不必一次次简单重复了;有了复习笔记,可以促进知识由繁而来向少而精的转化;有了复习笔记,时常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x0d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做复习笔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而这几页纸上记录的正是“编织成的知识之网”.复习笔记是自己劳动的结晶、知识的精华.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备考时用起来,可以使自己迅速回到曾到达过的最高认识水平,使自己迅速地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内在联系.\x0d2、要抓紧平时的学习\x0d复习的最重要任务是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本来想通过复习用思维的细胞组成一个思维的有机体,或者说,把概念组成一个概念体系,形成基本的理论.如果平时不抓紧学习,复习时一下子就会陷入到对一个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名为复习,实为补课了,使复习的进展极慢.可以说,平时学习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而复习是组装知识大厦的过程.平时不备料,“知识大厦”在复习时就建立不起来.可见,抓紧平时的学习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二者不可分割.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三):

如何科学地确定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一、研读课标,层层分解
  教学目标体系一般包括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前面三种目标的具体化.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逻辑线索进行.具体来说,通过研读课标,熟悉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使课时教学目标都指向阶段目标和课程总目标,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朝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前进,每节课达成的目标累积起来最终促成课程总目标的实现.研读课标,层层分解,可以让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有微观考量又有宏观观照.图1是一个从课程总目标出发确定《生物的分类》课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案例,倒置的三角形形象地阐述了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
  二、立足教材,挖掘功能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确定教学目标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一是对教材进行纵向分析比较.即将教材内容置于学科知识体系中考量,通过对与之相关的前后教学内容的比较,理清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把握核心知识和教学重点,明确教材内容的本质特性和价值取向,形成教学目标.二是对教材进行横向分析比较.即围绕某一主题的教材内容,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从知识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逻辑结构等方面进行一番比较,在比较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目标.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遴选出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提炼出最有价值、最有生长力的教学目标.如牛津版初中科学《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一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就经历了上述教材分析和功能挖掘等过程,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2.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粒子间隙大小的不同.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证据支持假说”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习得观察、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同时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以及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基于学情,难易适中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还离不开学情分析,否则,教师编制的教学目标就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后续的课堂教学也会无法进行.学情分析要求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寻找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师可以通过专项前测、课前“聊天”、作业批改等途径获知学生的真实起点状况.二是分析学生必须知道什么,确定教学的假设起点.确定教学的假设起点,最简单的方法是“逆推思维”,即从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出发反复设问:“学生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先具备哪些知识、技能”,一步一步揭示出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基于学情,设计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如牛津版初中科学《蒸发与蒸腾》课时“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由于本课核心内容是“设计并实施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实验”,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设计过“种子发芽”、“分辩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等简单实验,但真正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完整的探究活动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设计并实施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实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
  四、三位一体,目标分层
  新课程改革提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但是,三维目标并不是三种目标,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不可或缺.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可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追求融合式分述.如牛津版初中科学《细胞的结构》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初步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2.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用绘图的方法记录现象,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体会绘图方法记录现象的简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不必硬性强调“齐头并重”,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属性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在考虑目标全面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目标的可行性,否则,精心设计出的全面完整的教学目标常常难以落实.
  分层是指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一般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三层:发展目标,适合A层学生,要求学生除了达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外,在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继续拓展和提升;中层目标,适合B层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课标要求,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有明显进步,争取达到优秀;基础目标,适合C层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当堂课所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向灵活运用方面努力.
  五、准确定位,表述清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表现四个要素.从根本上讲,教学目标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不应是教师,而应是学生.许多教师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和“培养学生……”等方式叙写教学目标,如“使学生初步学会测密度的方法”等,这样表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需要去掉“使学生”,将目标定位为“初步学会测密度的方法”等.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根据目标领域的不同和认知水平的分类,从相应的表达词中选择,如牛津版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领域尝试水平的行为动词有:找出、比较、分类和归纳等.这样教学目标才是具体、明确、可观察和测量的,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表述不要过于繁琐,更不能变成令人厌烦的文字游戏,要遵循语句简单性、语义简单性、语用简单性三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洞察学情,这三者均是为了“确定教学目标”,它们之间没有孰先孰后之分.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能够对众多的教学目标进行取舍,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核心目标,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述.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能引领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最终使学生发生预期的变化,实现发展.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更需要专业实践能力的支撑.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四):

怎样教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和语文
那小孩成绩还不错,只是难的题不会做。数学书上都很简单,他们的练习题也只有很少的对于他来说很难。语文,他让我给他讲作文,我该怎么讲?

语文教学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很多,可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低下。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教学不得法,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因此,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 三年级是学生学写作文的起始阶段,如果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制定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大面积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学生把写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愿望与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在阅读中渗透作文练习指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 例如在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时,学生在理解“眼花缭乱”一词的意思后,教师做了进一步指导: 师:“我”为什么会看得眼花缭乱呢? 生:因为柱子上刻满了金花彩画。 生:因为金花彩画的颜色多而美。 生:我觉得不仅仅是颜色多而美,而且金花的形态很多很美,彩画的图案也一定很多很美。所以“我”会看得眼花缭乱。 师:美丽的金花彩画让“我”感到眼花缭乱,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有过眼花缭乱的时候吗? 生:商场里的商品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 生:每年秋天,金水湖都要举办菊展。美丽的菊花被叔叔、阿姨摆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我看得眼花缭乱。 学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绝地说,就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逐渐克服畏难心理,就能大胆地进行说写练习。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题中,安排了用一定词语造句练习,笔者认为,仅仅有这些词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潜藏的训练因素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当然前提是必须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切忌揠苗助长。 2.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练习说、写新的内容。 三年级的作文训练是以写片断为重点,要做到怎么说怎么写,能把片断写具体,写清楚。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进行段的训练,读写结合,训练结合。丁有宽老师认为:三年级学生应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和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这四种结构段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都有,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 (1)连续结构段 是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结构段,在写作中经常用到。《师生情》《大海的歌》《手术台就是阵地》《做风车的故事》《雨中》《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中都有典型的连续结构段,教师在学生读懂段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手帕》《大扫除》《升旗》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2)并列结构段 是指一段话将事物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就是这种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了海底的物产丰富。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3)总分结构段 是指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构成的段。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可出示总述部分,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分述部分。例:①奶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刺渭。②课间十分钟真是丰富多彩啊! (4)概括与具体结构段 是指段里的两层意思表明概括介绍和具体描述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一种是先具体写,后概括写,如《一定要争气》中的一段: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 这一段话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先概括地写童第周在第二学期更加发愤学习,接着具体地写童第周是怎样发愤学习的。三年级一共安排了几次作文训练,每次都有把“内容写具体”的要求。教师要针对这要求,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概括与具体结构段,通过理解、品评、复述、背诵等方法要求学生积累一些精彩的片断,再要求学生仿写,把一段话写具体。 3.指导模仿特别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练习说、写新的内容。 《翠岛》《灰雀》两篇课文里都有对鸟儿外形特点的传神描写,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仔细观察一种鸟,学写鸟儿的外形特点;《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曼谷的小象》《艰苦的岁月》这些课文里有描写人物外貌的片断,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的外貌,注意抓住人物特征;《小摄影师》《爬天都峰》《“你们想错了”》《手术台就是阵地》《千里跃进大别山》等课文里人物对话写得很好,可以指导学生写人物对话的片断。 4.指导依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练习。 《小摄影师》《师生情》可让学生续写,《古诗二首》《瀑布》可让学生改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不断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初学写作时,引导学生读中学写,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热爱写作。 ...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五):

英语教学评价:如何开展英语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实践课程目标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学设计由分析、设计和评价三部分构成,教学设计的开展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
一、需求分析
任何教学都应该起于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资源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多元智能分析和语言基础分析.动机、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分析一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最好在教学之始开展,以便为整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学习者信息.语言基础分析一般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鉴于教学设计的特殊要求,应该避免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级测试,采用主观性任务,以便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基础进行诊断.
教学资源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分物化资源和非物化资源,物化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课件、挂图、视频、音频等各种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物质化资料,非物化资源主要指教师的理论储备、教学技术和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指把《课程标准》中有关听、说、读、写、译,有关语法、词汇、情感态度、文化策略知识,有关唱、做、画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采用可以观察的行为动词表述,而不是笼统的“理解”、“掌握”.另外,教学目标分析还包括目标层次的分析.根据布卢姆的教育分类学,人的认知表现为知识、理解(领会)、应用(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就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而言,不管是阅读还是听说,不管是文化还是策略,都应该体现认知的不同层次.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技术设计以及评价测试设计五部分.
1.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指教学设计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如阅读教学设计中,是采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情景阅读教学模式、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项目阅读教学模式还是其他,是采用显性的教学方法、演绎的教学方法还是隐性的、归纳的教学方法等都属于教学策略设计的范畴.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源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小学与中学不同,中学与大学也不同;分析型学习者与综合型学习者,体验型学习者与视觉学习者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同.小学阶段可以多采用体验型的教学方式,而高中和大学比较适合分析型学习方式;小学阶段可以多设计游戏活动,而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设计游戏就应该特别谨慎.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略的问题.其实,一堂课如何导入,如何呈现任务和知识,如何训练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和评价所学,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习活动错置的现象.第一,活动难度错置,认知要求高的活动反而被安置在认知要求低的活动之前;第二,活动目标错置.比如,阅读和听力之前的词汇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后面的阅读和听力,为阅读和听力等在语言方面做准备,那么如果是听力前的教学,词汇应以语音和语意之间的联结为主;如果是阅读前的教学,那么词汇就应该是文本和语意的联结为主.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在阅读前和听力前讲解单词用法,训练单词,有时还设计了词汇应用活动.
3.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一堂课由若干教学活动组成,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活动的层次性、系统性、适应性和衔接性.
所谓活动的层次性,第一指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逐步递进,逐步升级的趋势,活动由信息辨认、语音辨认、文化和策略的识别,到信息、知识、策略的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由功能、技能的训练到功能和策略的运用和评价.所谓活动的系统性指所有活动必须指向同一最终目标,为同一个目标服务.所谓活动的适应性指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生的语言基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活动的衔接性是活动系统性的保证.活动的衔接性指前面的活动是后面活动的准备或前序列,后面的活动是前面活动的继续,建立在前面活动目标之上.
4.教学技术设计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始走进英语的课堂教学.演示文稿在给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学设计中媒体的使用必须考虑到媒体与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而不能盲目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5.评价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多为诊断性评价,一是诊断任务的达成与否,二是诊断学生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在开展活动,三是分析造成学习困难和设计难以有效实施的因素.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师生对话、问卷等方式.教学设计中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分析每个活动可能出现的变化,然后根据可能性变化设计各种备用活动,即每个阶段教师都必须设计预案.
三、教学设计实施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进行评价.教学设计不能付诸实施,其评价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施是对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具体检验,更是教学设计目标达成的唯一渠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四、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评价指对教学设计科学性的评价.教学设计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收集有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息,又要收集关于教学设计本身的信息.信息收集可以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请同事或者相关专家听课;信息收集还可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最好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了解学生的看法,可以通过专家与授课教师的座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结束时的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各种信息.
五、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性研究,需要一个迭代的研究循环,教学设计也因此不能是通过一次教学实践就完结的活动.每个学校可以构建一个研究共同体,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行动研究方法,通过不断地设计、实践、完善设计,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
(责任编辑 池春燕)
*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六):

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因此对物理教师来说,可谓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一、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细致,必须加以改善.  
进入初二之后,许多学生反映物理这门课程比较难学,不好理解,做题是往往是不知道自己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教师往往只是知道学生的普遍想法,对于具体的个别的问题,往往了解的不够.本人初到初中时,感受很深,看到学生学习物理时的迷茫及信心的缺失,我就想任何人对某一项事情要做好,首先是要有信心.而信心的建立和巩固与本学科的教师是很有直接关系的.为了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多给学生人文的关怀,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思想动态,把学习物理的成功的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学好物理的动力.当然,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要重视.因此,从内心深处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并处于自始至终的动态之中,是我们物理老师不可缺少的品质,他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说起.我们应该随时随地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排除他们的苦闷,让学生接受老师,进而接受物理、爱好物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难度,强化意志的培养;享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习愿望,从而避免学生产生怕学物理、厌学物理的心理.我现在已是人到中年,自己的孩子高考时非常希望教师能耐心细心地教好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已经考上大学,也非常感激教育他的老师.将心比心,我现在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常说爱生如子,我想,只要真诚,与学生分享苦恼,也分享快乐,让学生感受老师的真心关怀,加上方法得当,成功的教学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二、对教师的角色认识的不够全面,必须准确定位.  
我认为教师是这一学科重要的引路者,如果引的不好,那么学生就难以对这门功课产生良好的印象和学习的兴趣.由于我们不是他的启蒙老师,学生把你跟过去的老师进行比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有承上启的作用.以前自己和不少教师认为,对于学生,必须体现出自己学术渊博,见识广阔,这样学生才能够佩服你.我认为除了这些,初期更是这样.我的建议是,在初二第一学期,要尽量做好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尽量把抽象的东西加以具体形象化,减小学生的学习难度,克服畏难发愁的情绪.特别是对知识的传授讲解,要做充分的准备,循循善诱,尽量细致耐心,有不厌其烦的精神.往往在初中时新教师与老教师差别小一点,可能就是因为新教师准备的细致,耐心地讲解和辅导.  
另一个问题是初中新教师往往对于全班整体成绩的提高做的较好,但是在培养尖子生方面有欠缺,表现在高分的学生数不是太多,全班成绩平均分较高.我的建议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自己要充实知识,加强业务学习,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其二是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上课,吸收先进的成功的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只有这样不断充电,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与学生共同发展.其三是班级的尖子生往往因为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知识难度顾及中游学生,使他们极易满足,所以对于尖子生要注重教育,让他们克服自满情绪,鼓励在全校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当然,这需要任课教师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三、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不够深入,必须准确取舍.  
正如上述所提,以前自己觉得把课本读的滚瓜烂熟,教学效果肯定没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时,除了按照学校教研组指导的掌握教学目标,特别是研究好新课标外,我建议不要忽视以下几点.首先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那些知识对于今后的学习有较好的预备作用,那些知识对于今后的学习有迁移作用.如何利用旧知识唤起新知识,等等.其二是研究物理史中那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价值,那些科学家的事迹是最有激励作用.中学物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物理学史的内容,但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实际上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开阔视野、培养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绝好教材.现在我们往往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缺少对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引导和激励,物理分数很重要,关系到学生的中考,关系学生的前途命运.但是,引导学生追求物理,勇当物理科学家,与提高分数并不矛盾,充分发挥和发展有物理天赋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学习物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分数,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其三发掘物理中的美的东西,让学生感受物理并不像有的学生想的那样枯燥、单调,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简单、和谐、统一、对称是物理美的主要形式.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展示物理之美,可以培养学生接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物理内涵的领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结合神舟7号的发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物体运动的规律,神舟7号的运动轨迹是美丽的椭圆.有谁不会被牛顿力学的简单、和谐、统一之美所折服、所震撼呢?一旦学生领悟到物理内在的美,就会在学习物理和解决物理问题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并在此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满足,达到这一境界,学生的学习动力将是不可估量的,探索精神将是坚忍不拔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神舟7号,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正如牛顿所说的,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同时也感受到同样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中国航天人的艰辛努力和智慧结晶.也许多年以后,航天事业中就有我们现在学生取得的辉煌.  
四、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不够主动,必须尽快落实  
对于初中学生因材施教我的建议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课堂提问的问题要难度适宜,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前听观摩课时,发现有些课表面热闹,但收效甚微,并不可取.我在上初中时物理老师的提问至今记忆犹新.那节课老师问:一个铁球和一个鸡毛在高空,同时下落,谁先落地,同学们基本上一致回答,铁球先落地.老师又问:一个大的铁球和小的铁球,在高空同时掉下,哪个先落地,大部分同学说大的先落地,在没有其他同学反对的情况下,老师说,假如大球先落地,小球后落地,就是说大球重,下降的速度快,小的轻,下降速度慢,那么,如果用铁线将大球与小球连捆在一起,那么这时大球和小球与原来没连在一起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开始学生没在意,基本上觉得大球受小球的影响比原来慢了,小球受大球的带动变快了,这时候老师说,如果把这两个捆在一起,不是更重了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承认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不同的时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将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我们既要兼顾全体学生又注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应认真分析自己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情,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把握教学的难度、进度,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合理.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解、示范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如果教师主次不分,教学重点突不破,教学难点攻不下,那么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哪些教材可以少讲精练,哪些内容可以机动处理等等.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考虑作业的难度层次,考虑练习的针对性,注意练习次数、时限的控制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3.善待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我们应该充满爱心的对待每一位后进学生.首先应深入调查,仔细分析他们后进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要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七):

如何有效组织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

伴随着新世纪的激越鼓点,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理念如何走进课堂,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应答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呢?
一、尊重学生经验,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值得我们教师探讨.
1. 加工教材
加工教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加工.如实验教科书第二册《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将情境图进行创造性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节课时,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尽管漂亮好看,但是挂的彩旗、彩花和灯笼颜色排列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束缚学生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灯笼、彩旗排列的规律,避免了例题的单一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不但提高了知识的开放性,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 拓展教材
拓展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伸.如教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 8 人,岸上有 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 + 6 = 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我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深造教材
深造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
如:实验教科书第二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情境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来引出加法算式10 + 20 ,进而研究它的计算方法.而实际上花摆在那里,学生不需要计算一眼就能看出是 30 盆,这对于孩子来说,好像没有急于解决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大胆打破教材束缚,创设了一个到商店购买商品的情景图,让学生看着这幅图,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买一个书包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出加法算式:40 + 30 = 然后研究计算方法.因为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情景,“想买什么?一共花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借助这一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很自然把学生带入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之中.
再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我大胆突破教材束缚,舍弃了教材中提供的纸鹤的情景图,而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和橡皮,创设了将两部分铅笔和两部分橡皮合起来的情景: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创设这样的情景,不仅因为这两种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几次“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把两部分物品合起来要用加法,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能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调整教师角色,促进学生发展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1.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实在的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统一,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
(1)同学们说得方法都不错,老师把这几种方法再说一下,大家看老师说的对不对,好吗?
(2)老师也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
(3)老师有个想法,可以说说吗?
(4)我有个建议,不知可不可以说?
(5)老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学到了几种方法.我说说,同学们看老师说的对不对.
(6)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好吗?
(7)你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吗?
(8)先让这个同学发表一下他的见解,同学们认为可以吗?
(9)我也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看行不行?
(10)有的同学没有听明白,谁愿意再说一遍?
(11)你真聪明,这个方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
2. 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
以前,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稍有背离老师的思路和想法,老师就想方设法拉过来.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如:《 十几减9 》这节课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从知识结构本身来考虑的,都非常重视复习辅垫环节的设计,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强拉到“想加法算减法”这一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这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是这样上《十几减9》的,先以 15-9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十几减 9 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争相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此时,计算 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而老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他时而参与学生对 15-9之计算方法的研究讨论;时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讨论交流喜欢的原因.在整堂课中,老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但无论怎样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数学.
1. 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们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个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汇集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再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有一个环节是“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交待:要认识时间,首先要了解钟面,然后请同学们分组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下.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钟面、小组交流讨论,从而了解了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 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的练习课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内容.“看一看”,先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第4题,这些图形分别像什么?它们分别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在学生欣赏拼的图形后,让学生“画一画”,用直尺画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画好之后让学生涂上喜欢的颜色,涂好色后剪一下,接着用剪好的图形拼一拼,拼好的图形再贴到一张纸上.这节课,学生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就连老师也不禁被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感动.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许多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手指变得灵活了,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有了“想像”,有了“创造”.
四、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自主选择
面向全体,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们.面向全体,就是要求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再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15-9=,然后借助小棒,算出得数.最后,全班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方法1:从15里面去掉 9个,14、13、12、11……6,15-9 = 6
方法2:10 减 9等于1, 1 加 5 得 6
方法3:15 先减 5得 10,10 减 4 得 6
方法4:因为 9 + 6 = 15,所以 15-9 = 6
方法5:15-10 = 5,5 + 1 = 6
我们让选择同一种方法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一起计算15-7 = 15-8= 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说计算过程.做完的小组马上举手.做完后老师问:为什么有的小组做的快,有的小组做的慢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指出这几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生1:第一种方法太笨了,如果减去的数太大的话,就太麻烦.
生2:我比较喜欢第4种方法,但如果加法不熟的话,就没法用这种方法.
生3:第 5 种方法算得快,但他对我来说太难了.
学生发表意见后,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改进方法,又重新选择了计算方法.小组经过讨论,分别给自己的方法起名.“破十法”、“连减法”“想加法算减法”等.对于这几种方法,教师不是评价算法的优劣,而是指出在今后的学习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心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如在教学“8、7、6 加几”的例题 8 + 5 时,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算法,比比哪组想的算法最多、最有新意等活动.给学生留有个性才能充分表现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因此学生呈现出多种计算方法:有用接着数的,有拆小数凑成十的、有拆大数凑成十的、还有用假设法把 8 看成 10,10 + 5-2、也有用迁移法想 9 + 5 = 14 所以 8 + 5 = 13.
显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定都是教师的“最佳答案”,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简便,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它闪耀着创新的火花.所以在学生体验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后我没有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而是问:“你喜欢哪种算法?”并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计算方法的使用上,我们给学生留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们也采用了“你喜欢哪个题,请试一试”!(点屏)“用学具摆出你喜欢的图形等(点屏)”的形式.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五、重视过程评价,蕴涵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教师满意与否,我们都会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注重了学习伙伴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 第105 页的这个练习时,要求是列一个加法算式,在学生已经列出了7+ 4= 11 和 4 + 7 = 11时,接着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别的方法.”我说:说说看!他说:山上有2朵小花,山下有4朵小花,合起来是2 + 4= 6 朵,我先是肯定了他的做法,然后马上拿出了一张捷报,在上面写了这样一则评语:赵晓龙,到今天,老师才知道你是一个勇敢而且观察力特别强的同学,你能看到同学们所看不到的,而且敢于说出自己所看到的,老师为你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高兴.“我读给全班同学听,接着孩子们又仔细观察起来,最后又列出了1+ 5 = 6,5 + 1 = 6(按花的颜色分),5 + 6 = 11,6 + 5 =11(按男女生性别分).可见,这则评价不仅对赵晓龙本身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舞,激发了他们继续创新的欲望.
总之,通过近一年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但是,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八):

怎样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位认识?
要向学校投求职简历,要求写对所谋职位的认识,我应聘的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写对所谋职位的认识呢?能不能帮我写个范文呢?

小学语文教师求职信范文如何写?我给你推荐一种应届毕业生求职范文,仅供参考
尊敬的领导:
我是XX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师范大学的几年砺炼为我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业特长更使我明确了择业目标:做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久闻贵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成长展才的沃壤,重视,重视能力,上下团结一心,有坚实的基础,对此,我十分仰幕.现把一个真实的我以自荐书的形式展现给您,望贵校给我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为贵校出力争光,同时也圆我的育人梦想.
选择了事业,选择了XX大学,春风化雨育桃李的信念便铭刻于心.进入大学以后,我抓紧每一天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范生,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观向上,对大是大非保持清醒认识,不畏难繁,有信心、有责任感.在能力培养上,校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校外广泛尝试,多次进行教学实践,既实践了所学,又锻炼了能力.
大鹏展翅,骏马飞驰都需要有自己的天地.贵校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明达的择人理念;使我坚信到贵校工作是我的明智选择.
最后,祝贵校广纳贤才,再创佳绩!
敬礼
XXXX年XX月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九):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学研究方向怎么样?
报考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如果毕业后想当语文老师的话,是学中文系的传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好呢,还是学这个语文教学研究好呢?忘知道的同学指点.(有知道的同学给介绍下语文教学研究这个方向,不太了解.)
现代汉语和语文教学研究相比较,学哪个更好些?
知道的同学帮帮忙.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是一个长远漫长的奠基性研究,如果你对研究很感兴趣,完全可以往这个方面走,最终有望成为有威望有学识的真正的中国学者.
但你如果只是寄希望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代汉语就很适合了,现代汉语已经成就了一定的规模或者叫模式,相对来讲有章可循并且容易进行教学.如果想进一步进行研究或探寻,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从语言的社会性质或方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点小意见,最后祝你成功!

中文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发展前景认知研究(十):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有哪些方向

高效课堂的研究
很多地方素质改革,一周四节语文课,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做好学习、积累、落实工作.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61397/

推荐访问:师范生教学工作计划 师范生工作日记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