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期刊

来源:群众路线 时间:2018-12-06 08: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群众路线】

中草药期刊(共10篇)

中草药期刊(一):

如何从提取液中测多糖

如果是少量提取可以按这个路线:醇提碱沉法.网站上面的技术是需要支付费用的,你可以去电子阅览室用检索的方法提到中药杂志,上面会有具体操作步骤,如果你是学生可以在学校读书馆查期刊杂志,那里也有你想要的东西,我以前做过很多次多糖提取分离的,黄芪多糖提取很简单.

中草药期刊(二):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到底谁哪个国家的?活了多少岁
我自己查了查:
报道的最长寿者: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这个是已知世界上最大岁数的了吧?

  李清云,出生于1677年,死于1933年,在世256年,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拘杞煮水当茶饮.英国、法国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们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对拘杞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枸杞中含有一种没见过的维生素,便取名为「维生素X」.也称之为「驻颜维生素」.经动物实验证实,拘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纤维内蓄积、促进肝细胞的新生、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拘杞的「返老还童」作用表现为:可刺激性腺及内分泌腺,增强荷尔蒙的分泌,强化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可避免人随年龄增长而出现血中积存毒素的现象,从而维持体内各组织的正常功能.
  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访问,将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归于:常年用枸杞煮水当茶饮.由于他的大力倡导,枸杞才广泛用于养生保健.其实,枸杞驻颜防老、延年益寿的功能,在古代医籍中早就不乏记载和论述.《本草经疏》云:「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 精明目之上品.」《本草汇言》云:「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 去,有十全之妙用焉.」《本草通玄》云:「枸杞子,补肾益精,水(肾)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 膝痛无不愈矣.」《本草正》云:「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其功则明耳目,添精因髓,健骨强筋善补劳伤;尤止 消渴,真阴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故我国历代的医学家、养生家都很重视用枸杞养生.医界的知名寿星,如东晋时的葛洪(公元二八四至三六四年)活了八十岁,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宏景(公元四五六至五三六年)亦活了八十岁,唐朝时的孙思邈(公元五八一至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一岁(一说活了一百四十多岁);他们都喜欢喝枸杞酒.我国民间也有服用枸杞养生 的习俗,并把枸杞子叫做「却老子」,意思即是驻颜防老.据北宋《太平圣惠方》载,有使者外出,中途看到一貌似十五、六岁的红颜女子,正执棒训斥一位看来已八、九十岁的老太婆,心感不平;上前劝阻,并责问女子道 :「这老婆婆是你家什么人?你年纪轻轻,怎么好动手打她老人家?」红颜女子听了一笑,严肃地告示使者说:「她是我的曾孙女,因为不肯服食防衰老 的良药,以致未老先衰,步履艰难,我才责罚她.」使者不禁大吃一惊,连忙追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会有这么大的曾孙女?」 那红颜女子答道:「老身今年三百七十二岁.」使者又问:「如此高寿,必有养生之道,不知服何长寿良药?」 女子道:「良药乃枸杞子.」 由此记载,也可见枸杞驻颜防老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
  枸杞子是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纲目》:“滋肾、润肺、明目.”
  很多人喜欢用枸杞子泡水、泡酒或煲汤,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认为常吃枸杞子能“坚筋骨、耐寒暑”.所以,它常常被当作滋补调养和抗衰老的良药.
  很多人都不知道常吃枸杞子可以美容.这是因为,枸杞子可以提高皮肤吸收氧分的能力,另外,还能起到美白作用.
  枸杞子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的.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最适合吃枸杞子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子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子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现在,很多关于枸杞子毒性的动物实验证明,枸杞子是非常安全的食物,里面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长期食用.

中草药期刊(三):

由H,O,Al,S.K五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12水合硫酸铝钾 也是明矾是硫酸铝钾和水形成的一种晶体,日常生活用来沉淀水中杂志,又称白矾、钾矾、钾铝矾、钾明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化学式KAl(SO4)2·12H2O,式量474.39,无色立方,单斜或六方晶体,有玻璃光泽,密度1.757g/cm3,熔点92.5℃.64.5℃时失去9分子结晶水,200℃时失去12分子结晶水,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明矾性味酸涩,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等,可用做中药.明矾还可用于制备铝盐、发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等.
明矾的制作:可由明矾石经煅烧、萃取,结晶而制得,明矾石产地有浙江平阳,福建福鼎等.简单方法:采得明矾石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发浓缩,放冷后即析出结晶物.将结晶物溶剂于水,利用中学化学方法,制作过饱和溶液,即将明矾的饱和溶液静置冷却,并将明矾小晶体或其他晶核介质悬挂于中,隔天重复即可.

中草药期刊(四):

和宋朝时相比,我们今天过春节的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宋朝爆竹有百余种
  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苏是一种草名,有这种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往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古人过年大抵与今天的人相似,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宋代年的内容更丰富,民间表演、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热闹非凡.【中草药期刊】

中草药期刊(五):

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呢,除了积累还需要做什么

提高语文能力靠的是慢功,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中草药期刊(六):

论文中参考文献符号与数字的意思
比如
盛波.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3,20(1):18-19
这段话的意思请说明一下
[J] 2003,20(1):18-19
【中草药期刊】

盛波:作者名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文献题名
中医药信息:期刊名
2003,20(1):18-19 :2003年,第二十期第一卷,18页~19页

中草药期刊(七):

怎么提高语文作文文笔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中草药期刊(八):

《心里美滋滋的》作文一篇,600字左右

范文例子满分作文
上海市一考生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有个不寻常的爱好——洗碗.
许多人在饱餐之后,总觉得洗碗是个累赘.正如有的人洗完澡之后不愿洗衣服一样,总是匆匆洗完了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忽略了生活里一些琐碎的美好.别人皆以洗碗为苦,我独以之为乐.
将一只只油腻的碗碟,浸在浮满泡沫的盆里,用一块厚厚的抹布仔细地擦抹,再经清水一冲,原来黏糊糊的碗碟立刻变得滑爽、洁净.挂着水珠的蓝边瓷碗被我摞得整整齐齐的,仿佛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再擦掉水珠,一股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油污被洗掉之后,我觉得心里好像有些什么也随水而去,变得细腻鲜灵.那种美滋滋的感受,不知你是否有过?
每天早上,全家人都忙得像冲锋陷阵似的,大人忙着上班,孩子忙着上学,一家人用过的饭碗总是由最后一个走的人负责洗的,有时甚至被留到了晚上.午饭大家又各自在单位或学校里解决,所以只有晚饭才象征着一家人的团聚与放松.饭后,洗碗自然成了我表孝心的机会,我也总是乐在其中,一边洗碗,一边同家人说说笑笑,根本不感到累.如果这时电视机里正放着《洗刷刷》的曲子,我一时兴起,还会舞着筷子敲着碗,跟着音乐乱哼乱晃一通呢.偶尔抬头望望窗外,万家灯火,想着也许每盏灯下都有着相同的气氛,不禁陶醉.在那温暖的灯光下,每一只碗上竟然都流动着一层青白的光晕.每每此时,我心中就会涌起一丝温馨和一种淡淡的满足感.
对我来说,洗碗不仅仅是家务劳动,更是滋润生活的一种方式.每逢亲朋好友聚餐,酒足饭饱之后的问题便是“谁洗碗”.我说:“我洗吧,我有这爱好.”于是别人便说我是“勤劳式幽默”.哈哈哈,有此美名,何乐而不为?
有人对我说:“若是让你去当洗碗工,你肯定就不会这么开心了.”我想也是,只有这样美好的家庭生活,才能让我浅斟细酌到那琐碎寻常的甘甜.
简评
没想到洗碗这样的小事件,竟能让作者写出一篇如此漂亮的“大文章”.无论是洗碗时的工序,还是洗碗时的细节,均信笔铺开,毫无做作之感.如描写洗碗之时,“黏糊糊的碗碟立刻变得滑爽、洁净”,这样的场景描写十分贴切;又如洗碗之后,一句“碗上竟然都流动着一层青白的光晕”,美不胜收;描写内心感受时,一句“涌起一丝温馨和一种淡淡的满足感”,更是情态逼真.最后当大家将洗碗视为“我”的“勤劳式幽默”时,一句“有此美名,何乐而不为”,较好地将作者爱劳动、爱生活的思想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
心里美滋滋的
上海市一考生
妈妈近来憔悴了不少.是啊,为了这个家,她太疲惫了!
妈妈工作很忙,家务活又重,再加上我上初中了,更让她操心不已.放假了,应该让妈妈好好地休息一下.为此,我一直在想:我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
四处一望:衣服,妈妈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板,妈妈已擦得能够照出人影来;饭菜,妈妈也早已买好、洗好、切好,就等着下锅了.唉,我是什么忙都帮不上了.我无所事事地躺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了一本杂志,漫不经心地翻着,突然一行小字映入我的眼帘:“梳头可活血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长期坚持梳头,有益身心健康……”
“消除疲劳?”我一看顿时来了精神.对呀,为什么不给妈妈来个“对症下药”呢?
我拿着梳子神秘兮兮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我知道您这一段时间够累的,快坐到沙发上歇歇吧,我来给您梳梳头,书上说,梳头可以消除疲劳.”妈妈顺从地靠在沙发上,幸福地闭上眼睛.我拿着梳子顺着妈妈的头发,从中间向两边轻轻地梳着,突然间,我惊讶地发现,妈妈乌黑亮丽的秀发中,竟夹杂着几根刺目的银丝.这是怎么了?要知道,妈妈还不到四十岁呀!哦,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呀!拿着梳子的手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细心的妈妈显然觉察到了,赶忙问:“宝贝,你怎么了?”我赶快用手揉了揉眼睛,说:“没,没什么,有一根头发碰着眼睛了.”说完,又继续梳了起来.
“哎哟!”妈妈忽然轻轻地叫了一声,声音很小,但我还是听见了.原来,梳子绞住了妈妈的几根头发.我赶快放慢节奏,用心慢慢地梳着,梳着;妈妈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这一份无比温馨的气氛之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伸了伸懒腰,刚想说:“好了!”可看到妈妈那舒服、满足的神情,我不忍停止,于是又俯下身子轻轻地梳了起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当亲情——这一人世间最甜蜜的纽带逐渐成为一种奢侈时,我从心底里呼唤:孝敬父母不容等待,哪怕是一次洗脚,一句暖语,一次梳头.
为妈妈梳头,我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简评
有时,一句话,一个笑脸,一个动作,便能令文章顿然生色.这篇文章讲述的只是一个梳头的场景,但因为有了亲身的经历,有了真切的感受,寻常事件也就变得光彩夺目了.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细节的刻画,如描述“我”帮妈妈梳头的情景时,透过妈妈一“靠”一“闭”两个动作,让其幸福感顿时跃然纸上.又如当“我”发现妈妈的白发时,“用手揉了揉眼睛”这一细节,将“我”感动而又想掩饰的复杂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然而,考生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推进,在“又俯下身子轻轻地梳了起来”的同时,发出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样的深情感慨.这样一来,小事便拥有了思想与情感的光彩.
心里美滋滋的
上海市一考生
爷爷是个老中医,家中总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中药.我总是喜欢端着凳子,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爷爷磨药熬汤.当那一缕缕药气逐渐弥漫整个屋子时,我的心都醉了.
我小时候常在爷爷的药铺里玩耍.高大结实的柜台,黑褐色的漆面,发黄陈旧的标签,是药铺的全部“风景”.一杆小秤,一双巧手,在重重的药柜之间穿梭不歇,这大概便是爷爷每天的工作.他嘴角微扬,也许畅想着在遥远的山中,是不是也有人温柔地采摘这些药草,然后晾晒,然后品尝.他经常会像变戏法似的,将一两片甘草放入我口中,甘甜的滋味萦绕舌间,似乎生活都是美滋滋的了.
我的童年是在喝着一碗碗褐色的药汤中度过的.爷爷佝偻的背影,药罐里冒出的气体,还有不断舔舐着药罐底部的蓝色火苗,都一一定格在时光碎片里.那时爷爷总会端着一个白瓷碗,手里拿着两块冰糖,笑眯眯地递到我面前,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乖囡囡,喝了药身体就好了.”我却时常任性地将药碗打翻,让爷爷操了不少的心.
在病榻上的我只能靠看书、画画来消磨时光,于是我从家中破旧的中草药书里,认识了许多美丽的名字,有白芷、半夏、紫宛、青黛……爷爷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它们的功效.我常常想:它们前世一定是温婉美丽的女子,然后化作这些草药给病人以最大的安抚,要不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名字呢?《红楼梦》里林妹妹让人惋怜的身影,是因为有了药香的衬托才更楚楚动人吧.夏喝香薰解暑,冬喝冰糖燕窝……氤氲里的潇湘馆,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长大后,我曾和爷爷一起去乡间采药,一路上或阳光明媚或细雨霏霏.背着背篓的爷爷,专注地捻着一棵棵药草,细细地嗅着.回来的路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药铺老板,见到爷爷时的那种乐滋滋的劲头,至今我仍难以忘怀.这样的药香,仿佛是一种独特的旋律,散落在城市乡间的每一个角落,给我带来了快乐与健康.
苦涩的药香,早已成为了我心中最香醇的余味与芬芳.它伴随着爷爷的爱,细致绵软,浸透着我的人生.如今想起,心里依然如往日一般,美滋滋的!
简评
像这篇佳作一样,能够将目光放在中药之上的考生,恐怕整个上海仅此一人了.考生之所以能够信笔铺开,完全得益于其独特的经历与感悟.如果没有一位当中医的爷爷,没有与中药有非同寻常的接触,没有对中药有异常深厚的情感,是很难写出这篇考场佳作的.好的材料,还得有好的切入角度.考生从自己童年时不喜欢中药写起,引出爷爷对自己的关爱;再在病中读药书这样的情节中展开,交代了自己对中药的了解,尤其是由中药名称引出的关于林妹妹的叙述,更为文章平添了不少底蕴与文化魅力;最后再在采药回来的途中引出旁人对爷爷的敬仰.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情感逐层推进,将人物幸福而美好的感觉写得真切自然,美不胜收.
心里美滋滋的
上海市一考生
她好不容易从练习题中解脱出来,人已瘫软得像只泄了气的皮球.轻揉酸疼疲惫的双眼,微托疼痛欲裂的额头,情不自禁地轻声喟叹起来……随着中考的步步紧逼,老师们的要求越发严格了.渐渐地,她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招架.沉思中,她情不自禁地把视线移向了那扇小窗外.
窗外,一幅田园美景立即映入了她的眼帘.那青翠欲滴的绿芽,含苞待放的菜花,刚绽出嫩条儿的小树苗……一切的一切,深深牵系着她的心,精神也顿时为之一振.轻轻地、幽幽地,她哼起了唐朝杨巨源的诗句“绿柳才黄半未匀”,多么美妙的诗句啊,就像甘甜清澈的山泉一样,顷刻间滋润了她的心田,抚平了她心头的烦闷和倦怠.她凝神注视着这一片春光美景,深深地、痴痴地沉浸其中.
良久,她打开了一扇窗.霎时,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她深深地吸了一口这春天特有的气息,飘飘然沉醉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她高歌起来.就在这一瞬间,埋怨、烦恼、忧愁统统烟消云散.窗外广阔无边的天地撑起了她狭小的心灵空间,打破了她为自己圈定的条条框框.她只觉得,片刻之间,身轻似燕,仿佛要飞起来似的.她探出身子高声唱着,小鸟啁啾,跟着她欢快的旋律翩翩起舞,腾高扑低.她的心里满溢着欢乐和振奋之气.此刻,她觉得自己像只卸下重负,扬起风帆等待远航的小船,充满活力、激情与希望.
“哦——”她叹了一声,这是无限满足的一叹.她眨了眨那双黝黑的大眼睛,当她睁大眼睛执著地望着窗外时,两抹奇异的神采显现在眼底.随即她似喃喃自语,又似倾泻心事地想:“放开吧,走出自己,窗外的世界精彩得很啊!别再捆住自己了,出去吧——”
她洒脱地甩甩头,又耸了耸肩.窗外,阳光明媚,小鸟啁啾;田里,绿浪起伏,充满生机.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那一刻她的心里竟然美滋滋的,多么温馨.
噢,那个静坐窗前的女孩不是别人,正是本姑娘啊!
简评
同样讲美滋滋的故事,本文考生却用不少的笔墨渲染了自己的苦闷之情.这种反向切入的构思方法,不仅有下笔生辉的效果,还能让寻常的内容顿生新意.与其他文章不同的是,本文对于美滋滋的心理展示,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为了将这种情感的转变写得自然真切,考生显然花费了一番心思.主人公初识窗外之景,文章说“抚平了心头的烦闷和倦怠”;沉醉其中之时,文章说“身轻似燕,仿佛要飞起来似的”;最后当她“洒脱地甩甩头”时,那种温馨与喜悦之感就溢于言表了.由于铺垫有力,情感的表达也便显得真切、自然了.更巧妙的是,考生在收尾时笔锋一转,落到自己身上,实在妙不可言.

中草药期刊(九):

我现在初2,语文从未上90,看见别人随便都能拿90,91..我好嫉妒!我下决心在期末之前能考个90!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小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中草药期刊(十):

急求一篇450字以上的作文,《下学期如何学习》!

《一定要努力学习》
当老师把学校召开家长会的通知书发给我们的时候,我拿着那张通知书不敢正面朝它看上一眼.期中考试以后,我自以为自己非常幸运,家长因为工作忙而没有空闲工夫问起我的考试成绩.唉,这一次可就要露馅了!
只能够自认倒霉了!谁叫我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前又不好好复习.上课时和旁边的同学说话,别人在做作业的时候,我却一个人在玩耍,自己的成绩自己知道,一股劲地往下退,直线下降嘛!尤其是数学,我一点也听不懂,上课就像梦游一样,老师上到那儿就算到那儿,听了就忘,简直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简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平时做作业还要好,做完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一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简直像在做梦一样却不知道一个所以然.大部分时候,我只要一遇到做不出的时候就问同学,美其名曰虚心请教,然而实质上是叫别人说了,自己写写,好像自己当一个书记员,只管抄写.老师看到以后经常跟我耐心谈话,说了一大堆道理,我却全部当了耳旁风.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虽然我提前两天知道,但是我说“临时抱佛脚,越抱越别脚”.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我却照玩不误.期中考试考了一个比较差的成绩那是不能够怪别人的呀!只能够怪自己不用功呀!
也许家长会开完,家长们相互通气,妈妈又会掉下伤心的眼泪,因为我是她的希望,她的骄傲,她的精神支柱.可是,我就是那么不争气,成绩那么差……我想自己真的不应该让他们那么失望,那么伤心,那么落泪.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争取以后考试次次都取得好成绩!那么让自己的父母也能够在家长会上抬起头来.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63588/

推荐访问:中草药期刊官网 神奇的中草药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