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

来源:民主生活 时间:2018-12-07 11:00: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民主生活】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共10篇)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一):

我国内维护社会公平采取的措施
经济生活中------ 在政治生活中------------ 在文化教育生活中----------------

经济生活中------ 通过税收等二次分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
在政治生活中----保障民众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在文化教育生活中-----确保普遍受教育的权利,普及义务教育,加大财政投入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既是一种信仰和文化,更是一种追求和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治国理想和方略,不仅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不懈的奋斗目标,而且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并且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刻体会到,社会和谐的基础,首先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相对均衡、和谐,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变动,既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也引发了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既有的利益格局逐步被打破,新的利益诉求不断形成,对我们处理复杂矛盾和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改革和发展中的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关系调整,努力形成能够全面表达、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的社会利益机制,全面把握和妥善调节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而且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重视并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日常生活感受社会和谐,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评价社会和谐.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从政府职能转变来说,就是在经济调节方面主要解决“越位”问题,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社会管理方面主要解决“错位”问题,加强薄弱环节,促进社会自治能力的提高;在公共服务方面主要解决“缺位”问题,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解决公平性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实现公民共享公共服务的目标.一、调整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是指收入分配结构,有序是指收入分配秩序.根据这个目标要求,《决定》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列为和谐社会六项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并提出了规范分配秩序的任务.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收入分配秩序得到规范,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要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衡量,也要以人的价值实现程度去评价.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理所应当成为享受和谐社会成果的真正主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努力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均衡和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公平.基于劳动或要素投入的收入分配,是微观经济主体的基本经济权益,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生计所系.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决定社会利益格局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劳动分配率呈下降趋势,劳动力价格总体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不尽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从哈尔滨市情况看,一是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低.全市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1995年为17.7%,2005年末为13.5%.劳动密集型产业职工工资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从1995年的16.7%下降到2005年末的5.7%,其中建筑业从39.1%下降到13.6%;批发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从13.2%下降到6.8%.二是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水平差距较大.2005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16469元,其中企业为15077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最高,为39470元;其次为金融业31100元;制造业工资水平为14139元.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2005年与1995年相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低3.6个百分点,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1.9扩大为2005年的1∶2.5.这表明,当前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分配格局不合理四大问题.仅从分配格局不合理上看,过去,由于全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很小,分配格局呈现一个“矩形”.现在,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层很明显,分配格局就像一个“倒三角形”.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应当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现有分配格局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形成“两头尖、中间大”的“橄榄形”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发展中不协调的因素,都会在收入分配中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如果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会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确保在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尊重、保护因能力差异产生的初次分配收益的不同,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政府要切实负起加强调控监管、主持公平正义的责任,通过宏观调控和二次分配,使广大群众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生活都有基本保障.一要致力于为所有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从体制和机制上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权,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为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开辟顺畅的渠道.二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障各类社会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使人们在社会分工中各尽所能、在收入分配上各得其所,营造相互和谐的利益格局.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尊重诚实劳动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避免出现该得的不得、不该得的都得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不安定因素.政府在统筹各方面工作时,应注意把维护社会利益格局的基本均衡和收入分配关系的公平和谐,作为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的既得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增量利益得到合理分配.四要特别关注、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利益格局调整的焦点问题,形成合理的利益调整补偿机制,避免和化解因利益失衡和分配不公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五要把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减少失业作为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同时,要着力发展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整顿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查处就业歧视和侵犯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各种行为.要着力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创造就业岗位,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险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障问题,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经济权利和利益,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六项制度建设之一,作出明确部署,并在《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纳入制度层面来考虑和安排,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就哈尔滨市而言,目前社会保障的门类、体系其实并不算简约,待遇水平也不算低,只是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平衡.当前,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2005年末,全市城镇非农业人口为470万人,占49%,农业人口为505万人,占51%.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7万人;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均为176万人,困难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应参保未参保人员仍然存在,应缴未缴保险费数额相对较大,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它可以有效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激发社会活力,保证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基本、广覆盖”的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面对社会保障范围窄、统筹城乡问题越来越紧迫、资金平衡压力巨大、体制转轨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等方面的挑战,必须按照《决定》要求,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发挥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保险制度进行系统安排和部署,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方向,加强社会保险费用征缴,提高社会保障资金在社会财富分配和使用中的比重.二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制度完善、水平适中、财政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基本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支出,建立低保家庭儿童救助体系,继续向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发放生活费.尽快实现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按照“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原则,着力完善政府推进、农民互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加大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要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在经济中介、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维权保障、社区服务、慈善救济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城乡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农村五保户、特困残疾人、受灾群众等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推动幸福社区试点,发展购物送货、就医陪护等社区服务,真正使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不能维护最低生活的社会成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让困难群众在实实在在的帮助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和人际关系的团结和谐.三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突出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着力推行养老院改革试点,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以此为牵动扎实推进哈尔滨市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和孤残儿童养育工作,真正形成老有所养、弱有所助、残有所扶的和谐社会氛围.四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慈善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慈善事业,开展慈善活动,逐步强化社会慈善以“人道”为基本原则的“第三次分配”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在扶贫、济困、助弱方面的特殊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公共财政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加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政策手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财政支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沐公共财政阳光,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哈尔滨市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今年1至10月份,市财政教科文卫、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农业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4%、28.8%和3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扩大到4个区县.但是,由于受自身财力的影响和制约,况且财政还担负着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直接投入还相对较少,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足,公平性不够,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者,既要对投资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同时又要承担一定的投资职能,直接投资建设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市场配置难以奏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项目.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减少财政投资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投入,优化投资结构,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和方向,重点向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倾斜,由单纯注重经济建设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转变,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农村.县乡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物质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财政管理体制,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和公平化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逐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强化二次分配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大对欠账多、欠发达、投入不足的地区和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地方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应集中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项目上,努力缩小并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在享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差距,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应该是统一的,社会发展的本质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要着眼于发展,始终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是人民之福,和谐凝聚人心,和谐产生力量.我们要努力用和谐理念与和谐文化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方式处理矛盾,让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二):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二:2014年1月23日,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抓住反对“四风”这个重点不放,集中解决市、县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改进作风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
(1)运用 政府的有关知识 ,说明怎样才能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8分)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10分)

(1)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分);②正确履行自身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3分);③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树立威信(3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分)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分),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分)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或回答“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2分) ;④党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能密切党群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分)。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三):

(本题12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梦的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振兴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诉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国家的良好形象。
……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
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收集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我国致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瑞士、冰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对外投资大幅增加。
资料二:国家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资料三: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法律34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47件;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督检查。
资料四: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龚全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1)学会正确提取信息是重要的学习能力,请你提取信息:阅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5分)
(2)准确理解提问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前提,请 比较下面两个设问的异同之处 :(7分)
第一问:应用所学知识,谈谈小组收集的资料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二问: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知识,分析小组收集的资料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5个方面进行: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⑤进一步扩大开放(5分,每点1分)

(2)两个问题的共同之处:

要求应用的材料相同,都是对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2分)

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

①要求应用的知识不同,第一问要求用所学知识(2分);第二问要求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知识。(2分)

②第一问要求谈意义,应该体现为“有利于……”;第二问要求谈影响,属于中性词,包含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可能。(1分)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四):

(26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材料二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非意味着不重视政府的作用,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防止大起大落;要当好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要弥补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要搞好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对国家行政机关和权力机关分别提出了哪些要求。(12分)

(1)第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调节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通过市场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保证社会的高效率。(4分)

第二,市场调节要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成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市场调节,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4分)

第三,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为了保障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3分)

第四,调节上层建筑,使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加大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3分)

(2)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分)

要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和提供各类公共服务。(3分)

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3分)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要加紧修订和完善有关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也要加大对相关法律执法的监督和检查力度。(3分)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五):

(2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一方面,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据此,有人认为:“反腐的关键是要发挥制度的作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材料二  廉政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全面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能使他们树立廉政思想道德,养成廉洁观念,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品德基础。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加强了,对于反腐倡廉工作乃至净化整个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稳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对“反腐的关键是要发挥制度的作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一观点进行评析(13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的意义(10分)



(1)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3分)

②发挥制度的作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是主张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能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因此,题中观点具有合理性。(4分)

③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还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有效监督权力的运行。(4分)

④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还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不断创新反腐方式等。因此题目的观点是不全面的(2分)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全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廉洁观念,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品德。(4分)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全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在对青少年的廉洁教育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4分)

③全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有利于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分)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六):

(32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决定》指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运作。根据规划要求,该试验区的任务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二是扩大投资领域开放。选择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等服务领域扩大开放。三是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四是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12分)
材料二 《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8分)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①国际上,当一国(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其城镇化率一般在55%左右,发达国家为60%。当人均GDP4500美元时,其城镇化率一般在70%左右。②中国人均GDP:2009年3700美元,2012年6500美元。
2013年12月12日~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拉动消费、增加投资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对衣食住行、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巨大需求。
(3) 上图(含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8分)



(1)(12分)

①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3分)

②有利于增强第三产业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分)

③有利于培育相应的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④有利于贯彻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3分)

(如学生根据职能转变答出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效果可给2分,但不超过总分12分。)

(2)(8分)

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服务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职能,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④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利,科学民主决策, 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每点2分,共8分)

(3)(4分+8分=12分)

经济信息:上图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并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应积极促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4分)

理由: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会缩小,会对衣食住行等形成巨大需求。(3分)②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会带来巨大投资需求。(3分)③城镇化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七):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于高考文理不分科,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材料二 汉语不仅是我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又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近来,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对于英语和语文考试方式和分值调整引起社会关注。其中北京拟将英语分值150分降100,语文分值由1 50分提高到180分。专家分析说,这一调整将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有利于提升国人母语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1)专家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教改的症结仍然是高考制度。选择高考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10分)
(2)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提高母语教学要求的必要性。(8分)



(1)10分

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高考方案都是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4分)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高考方案才是合理的。(3分)不同的高考方案之间也存在着利与弊的比较,我们在不同高考方案的选择中同样需要进行利弊矛盾分析,作出趋利避害的正确选择。(3分)

(2)8分

①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分)②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提高母语教学要求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为文化创新和母语复兴奠定根基。(3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母语教学要求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国人对母语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八):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届全国人在一次会议通地过的关于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材料二  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建设焕发生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组建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三个省管国有大型文化企业,一批国有文化骨干企业集团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2012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20亿元,同比增长17.9%,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一批重点文化场馆设施的新建、改造工程建成,越来越多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电视剧《小小飞虎队》、文艺类图书《美丽的西沙群岛》等7部作品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为1万个村(居)建设完善文化大院,山东省博物馆新馆等多个重点文化设施已建成并免费开放惠及民众。
(1)有人认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就是彻底变革已有的行政体制”,结合材料一请运用辩证否定观和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6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山东文化强省的依据。(8分)

(1)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行政体制改革要对我国现有的行政体制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部分要肯定和保留,对其中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部分要否定和克服。行政体制改革要有创新精神,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3分)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客观规律。行政体制改革是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以巩固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行政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在坚持现有的行政体制的框架内不断加以完善,不是彻底变革现有的行政体制。(3分)

(2)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弘扬主旋律。

⑤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每要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可得8分。)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九):

(26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变化情况
项   目
1978年
1992年
2008年
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1
26923.5
300670
568845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0.9
13.9
52.3
6l-8
市场化程度(%)
0
26.0
76.4
79.6
   注: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大致在85%—95%之间。
材料二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把政府不该管的交给企业和市场;全面清理、废止和修订与法律相违背和不一致的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依法规范政府的权限和履行职能的程序;进一步健全了行政问责制度,遏制了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阐释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概括政府是怎样发挥作用的。(12分)



(1)信息:1978~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有一定差距。(4分)

原因: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分)②逐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3分)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分)④调整和加强宏观调控,逐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了市场活力。(3分)

(2)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履行好管理与服务的职能。(4分)②审慎行使权力,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分)③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自觉接受监督。(4分)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十):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 市场决定重要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上是遵循这一规律不断深化的,因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目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注入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崭新境界与制度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重要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二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无边界的,更不是说市场是万能的。发展杜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功能是不同的。《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1)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并简要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14分)
(2)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12分)



(1)市场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3分)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3分)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4分)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4分)

(2)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负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4分)

②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4分)

③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4分)(若考生从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角度或从依法行政角度回答出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可酌情给2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65530/

推荐访问: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 深化党和国家体制改革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