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心理学

来源:职业规划 时间:2016-07-26 10:23: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职业规划】

汽车驾驶心理学(一)
浅析心理学在汽车驾驶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心理学在汽车驾驶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卢华青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5期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出现了学车热潮。然而,每一个学员驾驶技能形成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在训练时,人的心理活动及个性对驾驶技能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驾驶技能 心理现象 教学方式

在汽车驾驶技能形成过程中,由于每个学员的心理和性格特质不同,对驾驶技能的掌握也不一样。因此,教练员在教学中,要去观察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特点,为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一个学员都能熟练地掌握驾驶技能。

一、了解学员的气质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1.胆汁质

这种气质的人的特点是直率、热情、反应快,做事勇敢果断,但易冲动、情绪难以控制,喜欢感情用事。驾驶时胆子大、喜欢开快车,容易出现强行超车、开英雄车等危险动作。对这类学员,教练员一般不要轻易批评,更不要在其他学员面前进行批评教育,以免激怒其他学员。出现问题时可以让其冷静反思或单独和他谈心沟通。如确实有严重错误,可进行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使其认识到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交通事故,还要培养其耐心。

2.多血质【汽车驾驶心理学】

这种气质的人的特点是活泼、乐观、灵活,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驾驶时胆大心细、机动灵活、应变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会经常不集中,易造成交通事故。针对这类学员,教练员要培养其扎实、专一、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教学练习中要让其反复操作,掌握每一个操作要领,同时也要培养其持久的注意力。

3.黏液质

这种气质的人特点是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但反应迟缓、主动性比较差。驾驶时能够专心致志、遵章守法,但是不够灵活,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危险情况时,反应比较迟钝,会手忙脚乱,因此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针对这类学员教练员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而且这类学员往往自尊心比较强,不宜经常批评。等其有一定的基础后,可以多训练其灵活性和主动性。

4.抑郁质

这种气质的人的特点是细心谨慎,感情细腻、富于想象力、自制力强。但软弱胆小、孤僻离群、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驾驶时会犹豫不决,动作易反常。针对这类学员,教练员要少批评多鼓励,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男女学员

1.男性学员

男性学员大多动手能力较强、精力充沛、善于独立思考、敢说敢做,对教练员的指导经常保持独立的见解,技能学习的接受能力强,但动作粗猛,缺乏耐心,不愿进行单调的基础动作的训练,虽能迅速掌握行车方法,但往往不听劝告,忽视交通法规,超速行驶或冒险超车。对此教练员应调动学员积极思考、反应敏捷、好学上进的长处,严格、反复地训练其基础动作,落实安全驾驶操作规程,重视安全教育。

2.女性学员

女性学员大多温和细心,能遵章守法、尊敬师长,按操作规程练习,有耐心,动作柔和,行车谨慎,喜欢钻研业务知识,但多数爱面子,害怕被当众批评和大声指责,思维主动性相对缺乏,不宜独立完成驾驶任务,处理情况犹豫不决,不够敏捷。一部分女学员转向倒车能力很差,对此教练员在教学中应讲究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让其充分感受到驾车是一种享受,多给训练时间,循序渐进,到复杂道路交通情景中去培养其镇定果断、勇敢机敏等心理素质。经复杂道路磨练后,再回到一般道路训练,其自信心和独立驾驶能力会明显提高。同时要顾及女性生理特点,妥善安排训练内容和时间。

三、在汽车驾驶教学中要注意学员的情绪

在教学训练中,学员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员掌握驾驶技能。因此,教练员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要明确且难度适中。当学员操作不当或发生危险情况时,不要大声指责,以免使学员紧张,抵触情绪严重,甚至出现不想学,要退费的情况。教练员要注意观察学员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员学习兴趣的培养。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学员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表现为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

总之,在汽车驾驶教学中,教练员一定要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了解学员的各种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

汽车驾驶心理学(二)
汽车驾驶情绪对驾驶行为影响性分析

【汽车驾驶心理学】 【汽车驾驶心理学】

汽车驾驶情绪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性分析

【摘 要】道路交通是个比较复杂的交通环境,对于每一个交通

参与者来说均是一种考验。充分分析驾驶员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汽车驾驶心理学】

及气质类型等汽车驾驶情绪对驾驶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

的实施综合研究,有助于我们处理当前城市中不断凸显的交通问

题。

【关键词】汽车;驾驶情绪;驾驶行为;影响

心理素质好的汽车驾驶员能够完全调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也有一

部分汽车驾驶员会因为没有适宜此种压力的能力而因情绪变化成

为另外的一个自己。驾驶员有了情绪之后,随着情绪行为将会产生

许多的心理及生理变化的现象,此变化会让驾驶员在驾驶时应激性

或过高,或过低。过高时剧烈的应激状态妨碍和影响了驾驶员的技

术能力发挥,过低则让驾驶员的大脑与驾驶时获取不到充足的能

量。此两种倾向促使驾驶员驾驶时出现诸如驾驶规程走板,安全驾

驶防范有误,实施措施不当等诸多问题。

一、生理变化现象对驾驶行为的影响

诸如汽车驾驶员身体患有疾病,或出现饮酒、吸毒等行为时,其

生理状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致使其驾驶汽车的操作行为体现出变

化,因而不适宜汽车驾驶活动。

(一)生理变化导致汽车驾驶员自我控制能力差

汽车驾驶员自我控制力差主要体现于如下四个方面:

汽车驾驶心理学(三)
驾驶操作中的心理学知识

【汽车驾驶心理学】

心理状态与行车安全

【汽车驾驶心理学】

驾驶员的心理过程是以一定的心理状态为背景的。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水平。如注意、分心、觉醒、疲劳等。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驾驶员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工作质量,影响行车安全。这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受到不同心理状态的影响,个性心理特征也是通过心理状态实现对心理过程的影响的。

第一节 驾驶员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驾驶员顺利准确地获得交通信息,保障安全行车的必要前提,是汽车驾驶员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所谓指向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朝向与驾驶安全有关的对象,如交通标志、交通信号、行人和车辆等,而不去注意与行车无关的其他事物。所谓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在选定的某个事物上聚集起来,即全神贯注于最重要的事物,而对无关紧要甚至起干扰作用的其他活动的抑制。注意的指向和集中,是注意密不可分的两个特性。没有指向性,就不可能达到集中;没有集中性,指向性也失去了意义。指向愈广,集中程度就越低;指向愈窄,集中程度就愈高。

(一)注意的分类

注意是一种伴随于心理过程的非独立状态,并通过外部行为或

多或少表现出来。如人们在注视一个事物时,注目凝视:在注意听一种声音时,把耳朵朝向声源;当沉浸于思考和回忆时,目光“呆视”前方等。根据组织注意时人的积极性,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又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由事物外部特点所引起,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与集中。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新颖的外形等,都可以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也叫随意注意,是具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人在活动中,必须经常把自己的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目的任务,并有意识地调节保持在作业上,“举目凝视”“侧耳倾听”等,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驾驶员安全行车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一目的而付出的努力,有助于维持驾驶员的注意,使其在车辆行驶时不分心,不出差错。

3、有意后注意。

是注意的特殊形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既不象无意注意那样无明确目的,又不象有意注意

那样耗费大量生理能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高级的发展形式。如驾驶员刚开始单独行车时,由于技术不熟练,对行车中的操作动作需要保持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驾驶技术熟练后,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时有意注意就会逐渐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也相互转化,对人的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护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及时的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一、注意特征与行车安全

(二)注意的集中

注意的集中是指驾驶员对行车对象的集中程度。驾驶员根据驾驶任务和安全行车的需要,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所从事的驾驶活动中,应当具有稳定的注意集中能力。与驾驶员注意集中的有关因素有以下几种:

1、注意的集中与驾驶员的责任感有关。

如果驾驶员不但对其工作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又认识造成车辆事故的危害,那么,他在开车时,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到开车时思想集中,保持有意注意,不受外界的干扰。

2、注意集中与注意的内容有关。

一般来说,人们感兴趣的内容,最能引起注意,也最能集中注意。

例如有节奏的发动机声,陌生的行人,驾驶员一般没有兴趣。但是,如果发动机的声音发生了变化、发动机运转失常或行人要横越道路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安全行驶,驾驶员就可以产生兴趣。这种对事物的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在驾驶工作中,要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就需要有间接兴趣支持。

不过,靠间接兴趣的支持,强制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在单调事物中,容易疲倦,难以持久。如果我们能把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即把对事物结果的兴趣转化为对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兴趣,注意事物时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例如,驾驶员若把发动机声音变化与发动机工作情况的关系作为一项技巧来研究,对发动机声音的变化就有了直接兴趣;要是把行人动态与安全行车的关系作为一项研究任务,那么,对行人观察的兴趣也就变为直接兴趣了。

3、注意的集中与驾驶环境有关。

单调的环境使注意力分散。例如长时间在一条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行驶,缺乏新异刺激,单调的环境易使驾驶员思想开小差,放松警觉、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疲乏,甚至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行车途中,驾驶员要善于从熟悉、单调的环境中发现新的变化,寻找新颖刺激以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另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操心困扰、家庭纠纷、人际关系失调等都会导致注意力减弱或注意分散,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三)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事物的数量。也叫注意的广度。在行车中,驾驶员不但要注意近距离的交通信号、行人、障碍等,还要注意远距离的来车、道路情况和两侧动态;不仅要注意前方,也要注意后方和车子两侧。因此,驾驶员应该有较广阔的注意范围,做到远近一目了然,前后了如指掌。如果驾驶员的注意范围太窄,在行车中就会出现注意了近处的行人,就忽略了远处的来车;注意到车前,就顾不得车后。经常紧张过度,措手不及,做出一些令人担惊受怕的危险动作来。驾驶员注意的范围与经验和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

1、注意的范围依赖于驾驶员对任务的理解、知识和经验。驾驶员如果能熟悉交通规则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安全行车的要领和经验,了解车辆的各部构造和功能,有较丰富的驾驶经验,就比刚刚学会操作的人注意范围大,能够把驾驶有关的许多孤立的事物联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2、驾驶员注意的范围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征。注意对象愈集中,排列愈有规律,大小愈一致,愈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愈大。对于不整齐、不集中的事物,驾驶员就要了解其特点,认识其规律性及意义,也可以扩大注意范围。

(四)注意的分配

汽车驾驶心理学(四)
武警部队驾驶员心理特征与行车安全

  摘 要:随着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急难险重任务的增加,对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的驾驶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应对各种突发事故,降低车辆事故的发生,增加行车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特征与行车安全进行分析。

  关键词:武警部队;驾驶员;心理特征;安全
  1、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特征的研究原则
  1.1 客观性原则
  在研究驾驶员的心理活动时,应该按照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本来面目,联系驾驶员的生活实践加以考察和研究,并以实践活动作为检验的标准。另外,研究时必须客观地观察、真实地记录驾驶员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只有以客观、真实的事实为材料,才能使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1]。
  1.2 发展性原则
  研究驾驶员的心理活动时,必须遵循发展的原则,既要研究驾驶员的心理品质,这是以往发展的结果;又要研究那些不明显的、处在萌芽状态的、却又预示着发展前景的方面,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中,研究其发展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1.3 系统性原则
  汽车驾驶员心理特征的研究,要在人、车、路(环境)这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中,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汽车驾驶员的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考察人的心理,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工作效率、安全行车等个体差异的本质。
  2、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的基本心理特征
  驾驶员的心理及判断力是与汽车的车速、运行环境及其变化等有关的。心理随车速和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称为心理特性。长时间行车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和厌烦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行车,会使驾驶员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行动迟缓,情绪低落,动作的准确率明显下降[2-3]。
  2.1能力因素
  驾驶能力是指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能够根据任务和条令条例的要求顺利、安全的从事驾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是以一般能力为基础的一组特殊能力的组合,主要包括智力、知识和技能等。从可以看到,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是行车安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是部队驾驶员完成任务最基本的保障。
  2.2气质因素
  驾驶员的气质,首先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弱、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如情绪表达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知觉的敏锐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等是气质的强弱、速度和灵活性、注意转移的速度等;其次,驾驶员的气质还具有典型性和稳定性特点,受个体生物特征的制约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气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气质类型的表现中反映出来,例如在情感发生的速度和力量方面有的人易于爆发,这种人易发生事故。有的人则沉着冷静,敏捷果断,这种人能把握对已显信息的判断和处理时机,较少发生事故。
  2.3性格因素
  性格是是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区分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最鲜明最主要的标志。武警部队的驾驶员来自全国各地,性格受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生活环境等影响导致个性差异性比较大,不同性格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同,在危险面前,有的人会坚毅果断,临危不乱,有的人则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有的人丢三落四,粗枝大叶,有的人细心周到,有的人操作准确,有的人常出错误。显然,驾驶员的社会生活实践形成独特的态度体系并以相应的形式表现在驾驶行为中都是通过心理活动的认识、情绪和意志三个过程在自己的反映机构中保持、巩固下来的。由此可见,性格也是影响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3、武警部队驾驶安全评价模型建立与估算
  经过分析可以知道,驾驶安全与部队驾驶员的能力、性格及气质等心理特征密切相关,驾驶员心理特征的状况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输任务的完成情况,是任务安全顺利完成的基本指标。因此,建立和量化武警部队驾驶员安全的评价指标对武警部队的运输安全意义重大。
  3.1模型的假设
  影响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很多,所以建立模型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概括和简化[4]。本文按武警部队实际情况作以下假设:
  (1)该模型是对汽车驾驶员安全评价,各因素对汽车驾驶员影响的大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除心理因素外一切其他条件均认为处于理想状态下。
  3.2 安全度
  (1)定义:由能力、性格及气质等心理因素决定的汽车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称为该汽车驾驶员的安全度。
  (2)汽车驾驶员或机车乘务员安全度估算与评价。
  安全度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Rh=R1・R2・R3(1)
  式中,Rh为驾驶员安全度的理论值,R1为能力因素安全度;R2为性格因素安全度;R3为气质因素安全度。
  考虑到年龄(Age: A)、信息复杂度(Information complex: I)、环境条件(Environment: E)和驾驶时间(Driving time: D)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故引入安全度修正系数K=A.I.E.D。即
  Rh′=∏3i=1[1-Ki(1-Ri)](2)
  式中Rh′为驾驶员安全度的实际值,其中
  KI=Ai・Ii・Ei・DI,1≤i≤3(3)
  表1 心理各影响因素与安全度
  4、提高安全驾驶的措施及办法
  (1)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条令条例的规定进行驾驶活动。
  (2)定期开展心理训练和安全心理测验,提高武警部队驾驶员的心理素质。
  (3)定期进行对武警部队驾驶员驾驶适宜性检验与培训。
  (4)严格部队驾驶员的考核制度,对测试等级低的驾驶员要严格培训,并且上岗之前可进行模拟仿真。
  (5)定期进行授课和讲座,端正部队驾驶员的安全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习惯及约束行为。
  (6)建立部队领导和专家组成为核心的安全机制,分析和掌握部队驾驶员的出车安全度并绘制安全度曲线,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出车。
  5、结束语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武警部队驾驶员实际情况,对驾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过程较容易操作,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准确掌握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驾驶状态,找出影响安全驾驶的因素,提高管理效率和行车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志宏.军队汽车驾驶员心理学[M].黄河出版社,2003。
  [2]李新春,黄健.浅谈驾驶员心理素质与行车安全[J].中国集体经济:社会视野,2009。
  [3]马锦飞,陈晓晨,梁超.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3(2):37-39。
  [4]张殿业,金健.驾驶员安全可靠性多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3):89-91,127。
  (作者通讯地址:武警工程大学 装备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6)

汽车驾驶心理学(五)
浅析驾驶员心理因素与行车安全

  摘要:行车安全不但要求驾驶员要有过硬的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论述了驾驶员的心理因素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并提出加强驾驶员心理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驾驶员 心理因素 行车安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与日俱增,人们对汽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汽车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机动车辆迅速增加,驾驶员队伍也日益壮大,交通事故成为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一旦发生事故,动辄就损失上万元之多,世界上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大约有30万人,我国就占了1/3,就是说,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约有10万人①。一幕幕的交通事故,一次次活生生的教训,使我们引以为戒,在教训的背后,不由引人深思。要想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较少因驾驶员心理因素变化引起的交通事故,驾驶员心理因素的成熟与否更为重要,对整个安全驾驶影响更大,应当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驾驶员心理因素与安全行车的关系
  1.作为驾驶员,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保证行车的安全。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要求自己的心理及生理系统的每个部件都要处于最佳状态。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利于车辆行车安全。人有喜、怒、哀、乐,在处于兴奋期、精力充沛、智力开阔、反应灵敏;而在疲劳、情绪波动,处于精神不佳状态时,智力抑制,反应灵感度减弱。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是对驾驶员的基本要求,驾驶员能否安全行车,能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好坏关系极大。当人在受到某种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有情绪逐渐增强的紧张表现反映。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往往具有潜在的、特定的心理特征,比一般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事故,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心理状态有:盲目自信、思想麻痹;表现惊慌失措,图省事,怕麻烦,控制能力弱。事故的出现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因此通过以上分析能从事故发生的本质上认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对于驾驶员平时能注重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增长消除事故的信息,抛弃“撞大运”的思想,并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做好安全工作,防患于未然。
  2.为了实现安全行为,必须注意驾驶员处理特点,采取措施,从本质上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的素质,才能提高其处理信息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减少和避免信息的“丢失”。由于驾驶员处理信息存在着个人问题的差异,有的属于生理机能原因,有的属于经验多少的因素,但是处理信息的特性是共同的,所以在行车中,驾驶员应排除各种干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处在一个心情愉快、全身放松的状态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应迅速,判断准确,遵章守法,不疲劳开车,文明行车,树立“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的行车理念,升华自己的行车境界。
  3.驾驶员安全心理的塑成,与人的道德、健康程度、知识水平、经验性格等诸多因素有关。要做到安全,必须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影响驾驶员心理稳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受社会上各种不正确的人际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不能正确判别食物良莠,把握是非标准。因此,驾驶员应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顽强的意志力,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素质,凡是要从大局出发,不断增强自我疏导和道德监评能力,消除心理上的逆反心理,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真正做到“车行万里路,处处保平安”。
  4.增强“意志”能力,确保驾驶员的心理舒畅。在从事驾驶活动时,为达到安全的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商,克服重重困难,正确处理路面情况,冷静处理复杂的交通矛盾冲突,这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意识的调节,他表现在有能力去实现有目的方向的活动和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人的意志是在完成预先拟定的目的活动行为中表现出来。例如,是加速还是减速,是超车还是让车,是避让还是停车等,并付诸实施,运用意志去完成,善于提出和达到具有意义的目的所表现的个性意志。总之,人的心理特征变化是由人的心情,环境所表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驾驶员来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及其重要的,但是目前还有部分驾驶员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心理特征,如抢时间,爱超车和出风头心理等,这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当然,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靠驾驶员自身去培养,首先要努力学习技术,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下决心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让安全扎根于自己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保证行车的安全。
  二、如何使驾驶员在行车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车辆行驶更加安全,克服心理阻碍,提高汽车驾驶员预防事故的措施
  1.驾驶员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业务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提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增长知识,获得经验,逐步完善自己,驾驶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车辆交通安全,克服赌气心理,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遇上这些情况,就必须控制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
  2.驾驶员要学习交通安全心理学,注重心理健康,从驾驶员与车辆的系统观点认识事故的实质,正确认识事故出现后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和预测行车事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系,为消灭事故增加信心,建立科学的依据。
  3.加强经常性思想工作,从切实改善驾驶员心理机制,增强自我疏导,排遣能力和道德评鉴能力,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养成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的品格。
  4.严格训练,提高技术水平。正确的驾驶操作是保证安全行车的前提,为此对所训驾驶员进行严格的训练,严格要求,掌握车辆运动规律,提高自己独立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遇险而不慌,在长时间的行车中,难免遇到险情,在遇到险情的一瞬间,首先要稳住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寻找解除险情的办法,避免束手无策、酿成大祸。
  5.强化管理意识,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在抓安全工作中,各级管理机构多方形成合力,树立全员抓安全、全面抓安全、长远抓安全的观点,使驾驶员懂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经过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及沉痛教训写成的,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运作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家庭的幸福,使驾驶员牢记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安全防事故的意识,以人为本,加强安全责任感和教育,让我们驾驶员朋友成为一支文明、安全行车的队伍。
  参考文献:
  [1]蔡乐善.《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和安全驾驶》.《内蒙古煤炭经济》.20
  06年第6期:第20页.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95943/

推荐访问:汽车消费心理学 汽车销售心理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