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书发展

来源:模板 时间:2016-08-24 10:2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模板】

中国篆书发展(一)
浅析篆书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篆书的发展历程

作者:唐青青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中国书法的每一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联系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行使变革度多样。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比较宽泛的说法。实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

甲骨文

殷、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胛骨和鹿头骨)上的文字。全称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亦称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殷、周人崇尚迷信,举凡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年成等无一不卜,以贞凶吉。卜后即在甲骨上刻下卜辞和与占卜有关之事,为研究殷、商宝贵文献,亦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中国篆书发展】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传一八九九年为王懿荣、刘鹗等发现,后继续出土甚多;又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一批周人的甲骨文;现约有十余万片之数,分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日本、英国哈佛大学等地。

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

中国篆书发展(二)
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纵观汉字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繁到简,从图画性到符号性。但不论怎么发展变化,汉字的内在精神并没有变,始终被一脉相承地继承与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大幅接轨,汉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严峻的现实挑战下,倔强的汉字正以自己博大的胸怀,一方面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本质,一方面又勇于吸纳其他文字的长处,从而使汉字作为古老而又焕发新意的文字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大地上。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在皇帝时就有了文字,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了五千年的历史。之前人类用表情达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结绳与语言,而这一切都不能代表人类思想的变化,而语言也有了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造!

传说中的文字神是仓颉,《淮南子 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夜鬼哭”。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中国的文字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见得。迄今为止,一直流传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带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1)、金文,是住在同期上的铭文。更具考古证明,我国夏朝时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铜器中就铸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将铜称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称为“金文”,又因这类文字在钟鼎

上字数最多,所以又称其为“钟鼎文”。

(2)、大篆,专家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其笔道匀称,字体整齐,是官定的标准文字。“篆”本是大、小篆合称因习惯见前者称为大篆,故后世用“篆文”指“小篆”。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的文字,便形成了新的文字“小篆”。【中国篆书发展】

(3)、隶书,因小篆整齐又是长方形,结构是由均匀圆滑,各组成不方便书写。所以民间很快出现隶书。其特点是将圆滑转变取得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其文字在下层官吏、差役、奴隶中比较流行,所以称其为“隶书”。 汉字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一步,它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几乎可与仓颉造字相媲美。隶书从秦代开始逐渐形成。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但他最大的贡献应是“书同文”。因为文字的统一,使后世中国基本上处于团结统一的大局面。当然秦国最初统一的是小篆,但小篆的统一直接推动了隶变。隶书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为减弱,却大大增强了汉字的符号性,也使汉字更加整齐统一,更加简化,便于辨认和书写,为汉字的推广和运用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篆书发展】

(4)、草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民间隶书发端萌芽来的。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风格的草书。进入东汉后,就有了比较规整的,严格的形体。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称“狂”。

(5)、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又

称“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楷书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才基本成熟。楷书被美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又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的宋体字变形,叫做“仿宋体”。

(6)、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文字,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写的端正点就称为“行楷

【中国篆书发展】

”,如果写的奔放点就称为“行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对汉字进行了简化,这是继秦始皇后第二次运用行政手段对汉字的整理。简化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八种:保留轮廓;部分代整体;更换形声字部件;形声字与非形声字互变;同音代替;借用古体;草书楷化;记号代替。这些方法都是“古已有之”,并不是随意简化的。简化字的作用是明显的,至少在扫除文盲方面有积极意义。不过繁体字在现代仍有很大的市场。秦始皇的“书同文”被历史证明是伟大进步,简化字的意义也将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中国篆书发展(三)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据传汉字最早在黄帝时候就已经出现。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叫仓颉的大臣,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后来他创造的符号就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而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文字神”。但是,文字的繁大,造字绝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应该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只是各不相同罢了,仓颉应该只是加以统一与整理,而后人则说是仓颉造字。这样中国的文字就产生了,这样看来中国文字的产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可以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中国篆书发展】

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明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人们把文字记录的载体选择为动物的骨头,而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这一个思想方式的反映。这些甲骨文在后世被人们当做龙骨来医治疾病,尽管这种方式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迷信,但是这一思维的确延存了数千年。这些“龙骨”在清代被欧洲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就引发世界轰动,到今天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见证物。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为中国从夏朝开始就进入青铜器时代,而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些文字,又因为周朝人把铜叫金,所以现在就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它的使用持续到秦国末年,随着籀文的出现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籀文,就是大篆,是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原有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的一些缺点,带来的不方便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较易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起初隶书在下层和民间流传,后来则逐渐取代了小篆的位置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史料记载,小篆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唐人张怀《书断》称李斯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世人尊其为“小篆之祖”。 小篆的出现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

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草书则又是民间从隶书出发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起初在写隶书时出现连笔的现象,后来因为连笔的大量出现,在东汉时经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这种新字体逐渐定型,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形式草书,草书笔画勾连、字间勾连,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狂草,因为把汉字简化太过,难以辨认,所以很不实用。楷书,从隶书发展而来,它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这就是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的原因。楷书发展经历了不少变迁,到隋唐之际才基本成熟。楷书也是后来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代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规矩和美观,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仿宋体”。在楷书领域,最著名的是魏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书法至今仍然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可惜存量太少,好像只有一部作品存世。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得让人不易看懂,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写得端正一点,就是“行楷”;如果向草书靠拢,写得放纵一点,就是“行草”。

以上就是中国汉字的字体发展变化,知道这些后使我对中国的汉字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汉语,也会好好学习写中国的汉字的。

研 究 生 学 位 课 程

【中国篆书发展】

题 目

专 业

姓 名 Baigabylova Mira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汉语国际教育____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 2011

中国篆书发展(四)
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性特征

  摘 要:当代书法与古代书法最大的区别,不是审美风格的不同,而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变化。书法的创作是一种文化行为,书法风格来源于时代精神,不同时代的书法有各自的时代风格特征体现。书法的观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其表现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一直以来保持不变的是在书法中的笔墨方法以及对气韵的追求。

  关键词:[HTK]书法艺术;艺术创作;时代性;文化特征;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HK]
  书法是颇具典型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本身是字符集合体,本身又是一种传达工具。在当前社会,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书法的实用性大为减弱,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和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关书法美学的讨论,以往大多侧重在书法史、书法形体、书法技法上的研究,以笔墨、造型、章法、结体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些对书法美学的阐释和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书法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新时期发展不能提供充分有益的帮助。书法本身是从实用的汉字书写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当代书法与古代书法最大的区别,不是审美风格的不同,而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变化。书画作品本身就是表现的另一种历史,作品本身其实就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记录。我们能从古人的字里行间中,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各个时代的气度。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了具有图像属性的刻画文字,这种刻画文字尚不具备明确的构字法则,因此还不能以成熟的体系化文字视之;到了商代中期,我们可以从甲骨上的熟练刻画看到书法艺术基本概念的形成;西周政权稳固后,礼教渐兴,崇文明重含蓄的文化基调推动圆笔笔法的盛行,笔画随之出现尖、圆、肥、钝等变化,成为后世书法审美的主流基调。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刻画文字还是甲骨文和金文,均是篆书的肇生,后世统称为大篆;春秋战国时更是伴随着天下的分裂而派生出鸟虫篆、悬针篆、薤叶篆等多种装饰性极强的文字。自秦统一天下后,将所有古文大篆以秦地文字为蓝本加以整理后定立小篆,著名的《泰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所作,即是小篆书法的代表,而书法艺术也从这一时间在官方的引导下开始了有意识的发展,为后世“蜕变期”的到来作好了充足的准备。由于书写向便捷、快速方向发展的趋势,小篆通行后不久,隶书开始萌芽。“隶变”对中国的汉字发展意义重大,篆书原有盘曲迂回的象形意味转变为点画结构,字型也从纵长向方正转变,《五凤二年刻石》可以看成是这种转变中的书体代表。随着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各类碑石书碣的数量不断增加,并由此派生出一种结体扁方,左右开展形如“八字”的字型,称“八分书”或“分隶”,著名的《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等石刻是这种文字的代表。该字体左右互补、交相呼应的审美观与儒家中正和谐的价值观是紧密切合的,而“蚕头燕尾”、“锋棱毕现”、“转角分明”等这些极富装饰色彩的笔法特色,极为适合书碑立石,体现出隶书书写规则在这一阶段已完全跳出篆体的窠臼,形成了成熟的自我标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世。在汉代,书法艺术迎来了更为深远的发展,这些发展遵循着“隶变”的主线而逐渐清晰起来。为了更快捷地书写,书法家简略了隶书中许多笔画符号,继续保留其笔画中的波磔,行笔匆匆,由此形成章草,为草书的源头。到了魏晋时期,受玄学的影响,社会中草书盛行,并由实用性升华到了艺术审美的境界,从而呈现出以简御繁的微妙意趣。由于战乱导致的分裂,南北方对于书法审美的认识开始出现偏差,北方因崇尚刚硬雄浑的书风而更重楷势,发展出极富个性特征的“魏碑”楷书,为楷体的规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张猛龙碑》、《张玄墓志》、《郑文公碑》等是这一书体的代表作品,而南方则因水土的滋润而偏重轻灵秀逸的书风,韵是南朝书法的重要特征。世俗多重行草,并涌现出以“二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更是极富盛名。隋统一天下后,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并在唐代迎来了其发展高峰,由此,具有作为考试标准字体的规整楷书开始深受文人们喜爱。唐初欧阳询所书《九成宫醴泉铭》被推许为“体方书圆,深稔秀腴,当为晋唐正脉,楷法极则”、“为真书第一笔,学者率先学此”(《珊瑚网·书录》),成为无数士人争相摹仿的对象。与此同时,作为书法爱好者的唐太宗对王羲之又十分推崇,曾不惜代价搜求王氏作品,使王字又风行一时,对后世其“书圣”地位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两宋时期,政府对文化的推崇达到顶峰,文人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获得了钻研艺术的更多空间。在闲适的生活状态浸润下,宋人提倡自身性灵,从而在行书领域里开拓出新的意趣,通过书法来自由抒发胸中逸气,形成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四家书风。元明时期,政府对于文化的控制极为强势,书法亦是以复古为大方向,虽时有徐渭、王铎这样不拘一格的例子,但整体氛围还是为赵孟頫、董其昌等为代表的复古思潮所笼罩,呈现出保守的特点。清中期以后,考据学兴起,金石学和文字学大兴,同时大批金石碑版、简牍的出土,为书法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致使在当时北碑南帖兼容并蓄,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熙载《艺概》 “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金石略序》亦云: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从晋代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流美妍媚,风流潇洒的气氛,笔法中流露出一种娴静美,这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清闲雅逸生活情趣的反映;唐代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法度严谨、气魄雄伟的特点,亦体现了国家鼎盛时期充满自信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宋代书法作品纵横跌宕、沉着痛快,是当时的文人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以书达意表达一种曲折的心境;明清时期,在强大的专制力量控制下,书法艺术强调对古意的继承,对前朝诸家的艺术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魏晋尚韵,唐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朴:书法的这一时代脉络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盛唐之句,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辈,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石涛《石涛画语录》)的观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书法书写的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没有普遍性,每天发生的大事小情对心境的影响,归根到底会在书法作品上表现出来。书法是写字,但字写得好不一定是书法。它的思想内容,要接受社会历史的制约。一方面,文字本身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的时代特质下,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趣的变迁也共同制约着书法家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书法风格来源于时代精神。时代文化特征对书法家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在书法作品中。对于当代书法家来说,创作的书法作品中需要拥有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意境,假如书法作品失去了时代性,书法作品的生命也就不可能长久。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而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核心价值要求,其核心正在改革创新。现代书法与现代艺术一样,也应该具有现代思想与现代精神。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内容和形式的深入研究以外,我们要加大对时代特色的探讨,力求创作出符合新时期精神的书法作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社会中民族自信已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同。这使得书法艺术在中国日益普及,已经发展成一种群众性艺术,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海外传播。
  书法艺术中所含有的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抽象艺术所不具备的,其重视虚实、黑白、奇正、变化的表现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些技术特点也是发展土壤完全不同的西方抽象艺术所不具有的。
  书法虽然可以从抽象的角度来单纯欣赏线条的美感,但是总不能离开文字的范畴去书写,否则就会丧失其发展所依托的最初本源,如果“书”已不“书”了,更到哪去谈“艺”?不写字无以为“书”,胡涂乱画则无以称之为“法”。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西方的社会文化不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各自以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和传承,彼此之间存在的是差异,并不存在差距。书法艺术本来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我们不应该去学习西方“波洛克式”的涂抹书法,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应该乱搬。具有新时代精神的现代书法不可能是无视汉字造字原则的乱写,用哗众取宠来夺人眼球,更加不是“涂抹”艺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被普遍地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人情趣的影响,而以商业为目的的书法创作及其现象则被忽视。中国书法作品市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对接的前沿阵地,书画在被创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经济因素缠绕在一起。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一事实,必将导致我们书写和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从生活实践中感受社会发展,以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契机,用爱国主义的热情,贴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精髓,在传统中创新,在符合中国文字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创造新的书法形象,形成我们当下的自信、革新的新书风。通过书法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传达,我们传递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这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徐智本)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52709/

推荐访问:中国篆书网 篆书的发展历史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