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第一轮复习

来源:制度 时间:2016-09-19 09:24:0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制度】

【一】:2015年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重要考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分封的对象和主体:王族(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

②分封的内容:土地、人民、爵位

权利: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 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⑤影响: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破坏了统一 2、宗法制

①目的: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②核心和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②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5、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②科举制

A.兴衰:形成于隋朝;完善于唐宋元;僵化没落于明清。

明清以前:打破了特权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B.影响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禁锢了士人思想, 阻碍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背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胡惟庸专权。 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考点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独裁,专断。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形成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国家统一。 ④变化:战国奠基 → 秦朝建立 → 汉朝巩固 → 隋唐完善 → 北宋加强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

△战国奠基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皇帝制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三公及其职责:

丞相,百官之首,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④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第2讲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 汉到元的政治制度

1、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①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及其职责: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下辖六部), 执行诏令。 ②既分权,又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根本目的和实质:加强君主专制 3、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措施: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②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削弱地方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中央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税收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

积极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①措施:实行行省制度

②措施:裁撤中书省和宰相,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③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背景: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措施: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③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

①长期存在着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两大矛盾斗争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直至丞相被废除 ③个别例外的情况: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元朝以中书省 代替三省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形成暴政和腐败

②消极影响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思想 ,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以明中期为界,上述影响:积极影响为主(前);消极影响为主(后)。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法制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3讲 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考点一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产生的条件

① 地理因素 山多、岛多——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 地少,三面环海——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②政治因素: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 ③经济因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 2、形成和发展:

梭伦改革(奠基)→ 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3、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4、影响:

①进步性:促进了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 ②局限性:是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利 考点二 古代罗马法

1习惯法——保护贵族利益,损害了平民利益、起源

《十二铜表法》—— 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

2、发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 体系最完善、影响最深远的古代法律 3、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5、影响: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的源头。

第4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考点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标志:《权利法案》的制定(1689年)

2、《权利法案》的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 1

光荣革命前:内阁成员是国王的顾问和助手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控制内阁,内阁承担行政职责 年后: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退出内阁 4、明朝的内阁与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内阁的根本区别:

①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实权。 ②英国的内阁是国家行政机关,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掌握实权。

5

②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任期7年,可连选连 任,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考点二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及其表现

①局限性:不完善、不彻底,名不副实,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

②表现皇帝权力巨大,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外交政策 宰相是政府首脑和联邦议会议长, 由皇帝任命, 对皇帝负责 6、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以代议制(即议会制)民主为基础(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 ②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掌握国家实权) ③保留君主,但“统而不治” 考点二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美国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权力大于各州即各邦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 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 、互相制约 国会

(立法)

可否决国国会会可通以过三的分法之律二

多数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体现了民主精神,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美国除外),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③无产阶级可以利用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合法斗争,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6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一 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要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最高

总统

(行政)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涉及割地、赔款、开埠、协 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内容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影响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4、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不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对手

宪违统总布宣可院法总统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联邦法院(司法)

考点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为了扩大侵华权益, 提出修约要求, 遭到拒绝。 2、暴行:英法联军火烧 圆明园

3、结果:中国战败,签定《 天津条约》《 北京 条约》等,涉及割地、赔款、开 埠、公使驻京、贩卖华工等。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加深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对宪法负责, 每届任期4年, 一般不超过2届 2、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①进步性: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②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存在种族歧视,妇女没有政治权利

考点三 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为了摆脱 经济发展困境 ,实行 对外扩张 政策。

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涉及割地、赔款、开埠、允许设厂、 免收内地税等内容。

①赔2亿:白银2亿两; ②割3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 ③开4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④允许设厂,免收内地税。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或进一步)加深

4、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界): 输出商品为主(前)→ 输出资本为主(后) 考点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暴行:八国联军劫走 紫禁城 、 颐和园 等皇家宫苑大量珍宝

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辛丑条约》,涉及赔款、拆毁炮台、驻军、设立 “使馆界”、禁止反帝等

3、影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完全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2

第5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考点一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确立的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考点四 国共十年对峙

1、发动 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举行长征: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危害

①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②转折——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胜利: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10)

第9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考点一 抗日战争

制造南京大屠杀,被杀者达30多万人(1937、12) 1、侵华日军的暴行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成立731部队,研制细菌武器,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2、中国的抗日战争:

(1)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2)两个政党: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党外合作) (3)三个战场

①正面战场(国民党抗日的战场):抗战初期进行过积极抗日,组织过4次会战 ②敌后战场(中共抗日的战场)

A.参加太原会战,取得平型关战役大捷, 最能体现国共合作抗战

B.发动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彭德怀指挥) ③国外战场:中国政府派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A.直接目的: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畅通

B.最能体现:中国军队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军的协同作战

(4)四次会战(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李宗仁指挥) (5)五大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 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考试大纲未涉及此内容,略) 考点二 辛亥革命 1、准备:

①思想准备: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②组织准备: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 命政党)

③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 2、经过:

①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南京)

②高潮 体现的政体: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直接目的:限制 袁世凯 的权力 ③结局: 袁世凯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 革命(性质) 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意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不足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考点一 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奠定了基础 考点二 解放战争

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 1、争取和平民主

参加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408295/

推荐访问: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