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17-01-24 09:10:4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活动方案】

2017机构改革最新方案【一】: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1

X委发〔2015〕8号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关于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级各有关部门: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共XX省委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XX委发〔2014〕5号)和《中共XX州委办公室 XX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凉委办〔2014〕118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 1 -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机构设置,严控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推进XX县跨越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坚持上下基本对应,与省州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相衔接,积极探索实现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和区域特点、发展水平,努力构建合理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大力简政放权,改善管理方式,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到2017年,在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基本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职能体系。

- 2 -

(一)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优化整合项目审查、审批环节,严禁变相设置门槛和增加企业负担。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二)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按照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能够解决的事项不设立审批的原则,将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许可的要求落实到位,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登记、年检、审核、备案等行政审批或管理措施。

(三)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除依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特殊技能的职业、行业(含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需要设立的资质资格许可外,其他资质资格许可一律予以取消。除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省政府和州政府有明确规定的外,其他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一律取消,今后不再批准设立和临时设立达标、评比、评估项目。按规定需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依据相关的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具体认定。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县与乡镇政府间收入

- 3 -

分配关系,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扩权强镇财税体制改革,加强乡镇基本财力保障,加快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理清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和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凡无法律法规规定或未经国务院、财政部批准的政府性基金项目,一律取消。凡未经国务院、省政府及省级以上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

(五)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理顺县政府部门间的职责关系,提高行政效能。承接、下放、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后,县政府各部门要有效履行职责,改进工作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避免管理缺位,防止“一放就乱”。加强对投资、生产经营活动中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产能力的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加强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凡需市场配置的公共资源交易全部纳入交易平台公开、公平、公正集中交易,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监管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执法重心下移;整合执法主体,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避免多层、多头执法和重复执法。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由

- 4 -

“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进民族团结,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和谐稳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上述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强化行业自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群众健身、就业培训、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

(六)加强依法行政。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严格遵守行政决策程序,落实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听取意见、决策后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决策纠错机制。深化政务公开,推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健全服务对象评价制度。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两集

- 5 -

2017机构改革最新方案【二】:2017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

2017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即将开始,很多考生已经进入复习冲刺阶段,下面是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帮助广大考生攻克申论,助力国考!

【热点事件】

据报道,住建部近日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的通知》,决定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据称,住房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将整体改编为“城市管理监督局”,负责拟定城管执法的政策法规,指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城管执法行为监督,组织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大案件等职责。

【参考评析】

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相互交织性,使得原有条块分割的部门执法体制捉襟见肘,旨在实现多部门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执法应运而生。但是,自从建立伊始,城管执法便面临没有“婆婆”的体制尴尬。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统一的立法指引,各地在城管执法体制设置上五花八门,组织机构、职权范围、执法监督等都不尽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实践中城管执法失范。

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执法弊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必须从组织体制入手,在现有的行政结构中组合出科学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此前,一些地方在划分调整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管部门。例如,北京市以原市政市容委为基础,成立职权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始终缺乏专门的城管

机构,相关职权虽然划归了住建部,但在住建部中也缺乏专门性机构,不便于更加专业、更为集中地开展工作。

此次住建部设置的城市管理监督局,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国城管执法的“婆婆”。从职能上分析,城市管理监督局只是住建部的“内设机构”,并不直接对外行使执法职能,负责“指导”而非“领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但是,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规则供给和监督查处的功能,回应了当下执法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有益于促进全国城管执法的规范化、法治化。

同时也要看到,新机构的设置,依然面临权力结构关系的厘定。机构改革的本质,是权力的分配与整合,最终实现权力法定化。就全国的城管执法而言,无论是自上而下地理顺体制,还是相对统一地规范执法职权,都不是设置一个机构就能解决的问题。客观而言,城管执法行使的是其他部门的部分执法权,这给原有部门执法体制带来较大冲击,因而其法治化出路的要害在于:如何切割城管与其他部门的执法权。

总之,城市管理监督局的诞生,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城管找“婆婆”的诉求,同时强化了对全国城管执法的规范和监督,其向内控制执法权的法治意义不可低估;但是也要看到,推动城管执法法治化,最终还需破除执法权界分的“魔咒”,推动城管执法权力法定化。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敬请关注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如有疑问请及时在线咨询!

2017机构改革最新方案【三】: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5年3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2001年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在各部门、各地方

共同努力下,我国标准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0万项,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相继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及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我国专家担任ISO主席、IEC副主席、ITU秘书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数量逐年增加。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标准仍然很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刚刚起步,即使在标准相对完备的工业领域,标准缺失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当前节能降耗、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领域对标准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标准供给仍有较大缺口。我国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年,远远落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标准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二是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标准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是重要的市场规则,必须增强统一性和权威性。目前,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

同的就有近2000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冲突,既造成企业执行标准困难,也造成政府部门制定标准的资源浪费和执法尺度不一。特别是强制性标准涉及健康安全环保,但是制定主体多,28个部门和31个省(区、市)制定发布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数量庞大,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万余项,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交叉重复矛盾难以避免。

三是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且70%为一般性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标准中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而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地位,市场自主制定、快速反映需求的标准不能有效供给。即使是企业自己制定、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也要到政府部门履行备案甚至审查性备案,企业能动性受到抑制,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四是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标准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类标准之间需要衔接配套。很多标准技术面广、产业链长,特别是一些标准涉及部门多、相关方立场不一致,协调难度大,由于缺乏权威、高效的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越重要的标准越“难产”。有的标准实施效果不明显,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标准实施的工作格局。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既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又影响了标准化作用的发挥,必须切实转变政府标准化管理职能,深化标准

化工作改革。

二、改革的总体要求

标准化工作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问题,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强化强制性标准管理,保证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的基本供给。二是坚持国际接轨、适合国情。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既发挥好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责,又充分发挥国务院各部门在相关领域内标准制定、实施及监督的作用。四是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进。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做好标准化重大改革与标准化法律法规修改完善的有机衔接;合理统筹改革优先领域、关键环节和实施步骤,通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增量带动现行标准的存量改革。

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

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三、改革措施

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一)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召集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协调。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日常工作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承担。

(二)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标准范围上,将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组织实施和监督;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统一立项和编号,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开展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强化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

2017机构改革最新方案【四】:安监部门如何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找准定位

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履职能力

安监部门如何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找准定位

摘要: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安全生产相关法律 法规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相继建立、整个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安全生产行政管理水平却依然偏低,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强,人民对安全生产执法信赖弱化,安监部门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既要避免“深圳模式”的矫枉过正,也要避免落入“讳疾忌医”的窠臼,大力推动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安监执法权威性,才能找准定位、理顺关系,肩负起推进依法治安、实现安全发展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安全生产;机构改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2017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差不多每五年就对党政机关的管理体制、职能配臵、机构设臵、人员配备作出较大调整和变革,完善运行机制,规范机构设臵,加强依法行政,迄今为止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将安全生产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更加①新华网,《精兵减政 转变职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

1 ①

突出的位臵,把能否实现安全发展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为有效预防和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均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从2001年2月组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及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以来,围绕安监部门找准定位、理顺思路的各种探索和实践就一直没有停歇。2017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一、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的现状 乘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春风,2003年不仅是政府机构改革的转折点,对于安监部门而言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大力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原属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独立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安监部门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黄金五年。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市(地)均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2859个县(市、区)中有2705个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占94.16%,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共有人员418万,比2003年底(213万)增长108%,近六成乡镇组建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200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向着大部制改革的方向稳步迈进,逐步探索实行职②国家安监总局的前身是由国家经贸委实行部门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局,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3年,国家安监局从经贸委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国家局(副部级);2005年,成立了正部级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监总局),而国家煤炭安全监察局成为由国家安监总局实行部门管理的国家局。

③高建明,《我国安全生产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对策》,2010年6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第三期。 ④安全管理网,《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系统队伍建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616805/

推荐访问:2017年工资改革方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