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17-02-10 10:32:1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活动方案】

高考资源网【一】:高考资源网

2010高考二轮复习生物学案(7)

内环境与稳态

【学法导航】

1.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是必修三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与动物的新陈代谢、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活实际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知识点繁多、能力要求高、思维量大、题型灵活的特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围绕的中心是内环境的稳态,要抓住这个中心进行知识的梳理,把繁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便于复习提高。

2.复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时,要抓住两点:

(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动物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必经之地,所以内环境保持稳定才能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对于复习调节内容很有帮助。

3复习“免疫调节”时,要多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比较和归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异同,比较抗原和抗体的特点,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比较和归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才能更好掌握该部分知识。

【典例精析】

经典模拟

【例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从概念内涵上看,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②中的血红蛋白和④中递质小泡;从概念外延上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个部分;从组成成分的来源来看,内环境的成分一是来自消化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维生素;二是来自经肺部气体交换得到的氧气;三是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

【答案】A

【考点分析】内环境的概念

【例题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血红蛋白正常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

【答案】A

【考点分析】内环境的稳态及与人体健康

-2-

【例题3】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解析】Na+来自食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可以通过皮肤蒸发排出,ABD选项错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调节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

【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的对水的来源与去路的正确认识

【例题4】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这种反射属于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当人体外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机体通过下丘脑调节机体的体温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当外部低温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当外部高温时,机体主要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立毛肌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使体温保持稳定。人体散热的方式有对流散热、辐射散热和蒸发散热三种方式,其中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中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下丘脑还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机体使代谢增强。这一调节过程不需要大脑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2)皮肤 蒸发散热 (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5)Na+ 动作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的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例题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②过程可发生有肌肉、肝脏细胞中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解析】②过程发生肝脏细胞中;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答案】D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的理解

【例题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能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解析】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使血糖的利用减少,浓度因而升高。

【答案】A

【考点分析】理解胰岛细胞分类与其分泌的激素的作用

【例题7】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B.氧气进入肺泡

C.肌肉注射胰岛素D.牛奶被喝进胃中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间隙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通过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内的一些管、腔、囊(如气管、尿道、肾小管、膀胱、子宫、消化道等)中的空间,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是人体内的外界环境;故A、B、D项排除,胰岛素注射进肌肉后首先存在于组织液,由于分子量较大,最可能通过淋巴循环后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

【答案】C

【考点分析】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判断

【例题8】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8.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解析】血液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能够起缓冲作用的物质。血液中的CO2浓度高时,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C

【考点分析】血液对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9】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解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所以B项正确。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B

【考点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例题10】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解析】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称为抗毒素,属于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所以,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例如:自身免疫病。所以,ABD选项正确。只有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C选项错误。

【答案】C

【考点分析】正确理解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例题11】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解析】二次免疫发生时间短,产生抗体浓度大

【答案】A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二次免疫的理解

高考再现

【例题1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 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解析】灭毒的蛇毒相当于抗原,抗原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后,可通过免疫反应刺激动物体产生抗体,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因此,这一反应具有特异性,是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考点分析】区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例题13】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人体感染HIV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为AIDS病人,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含有HIV,具有传染性。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而不是遗传;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艾滋病的理解

【例题14】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不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

B.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至少是二次反应,由相同得过敏原刺激。其他特点都正确,识记即可。

【答案】A

【考点分析】考查过敏反应机理和反应特点

【例题15】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解析】效应B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吞噬细胞不能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释放白细胞介素,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直接判断选择支的正误。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

【答案】B

【考点分析】

【例题16】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 造血干细胞

C B淋巴细胞 B T淋巴细胞 D 吞噬细胞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当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效应B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一只小鼠的皮肤对另一只鼠来讲属于抗原,当抗原物质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是因为T淋巴细胞是在幼年动物的胸腺中形成的,切除胸腺,就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形成。

【答案】B

【考点分析】正确理解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效应阶段的区别

【专题突破】

高考资源网【二】:高考资源网

地理:广西2010年高三总复习练习六

一.单选题

1.下图中阴影部分都是平原地区,下列有关各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水热条件优越,宜种植水稻且水利工程小 B.b地适宜种植葡萄、橄榄等农作物

C.c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D.d所在区域种植粮食作物是小麦,饲养的动物是羊

下图为世界四个国家局部地区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2~5题。

2.最近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四国为了保证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你认为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

A.a所在国大量动用石油战略储备 B.b所在国可从其东面邻国大量进口石油 C.c所在国利用其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替代石油 D.d所在国利用甘蔗做原料大量生产乙醇替代汽油

3.某跨国服装公司欲建立新的海外加工基地,你认为甲、乙、丙、丁四国中较为合适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甲、丁

4.a、b、c、d四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条件是 ( )

A.资金来源充足 C.海洋运输便利

B.石油资源丰富 D.科学技术先进

5.根据世界钢铁市场形势,c、d所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该 ( )

A.从国外引进技术、资金、人才提高产量 B.从国外大量进口煤炭、铁矿石提高质量 C.分散布局、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缩小规模、从而适应世界市场形势需求

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河南安阳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样我国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634391/

推荐访问:ks5u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数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