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新政公布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18-08-08 18:00: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活动方案】

北京医改新政公布篇(一):2016年北京医改新政: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等


金融网权威发布2016年北京医改新政: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等,更多2016年北京医改新政相关信息请访问金融网。
昨日(16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下一步医改动作。根据改革方案,今年将推进所有公立医院进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并探索患者可自主选择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的途径。医药服务价格也将进一步放开政府定价。今年全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实施方案将出台
北京市实施医改以来,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5家公立医院试行“医药分开”改革,成功实现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与实施医事服务费之间的“平移转换”。今年,在5家医院试点的经验上,将出台全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实施方案,以推进所有公立医院的医药分开改革,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据介绍,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均将纳入此次医改范围。将统筹考虑各级医院特点,制定有利于实现分级诊疗的医事服务费价格政策,并将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此外,为了进一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北京市还将探索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的途径。另外,今后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必须公开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的品种、价格、数量及调整变化情况。特需价格将放开 政府定价范围逐步缩小全市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北京市医疗服务价格也将进一步改革。根据改革方案,将合理调整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项目的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中医等服务项目的价格。今明两年,北京市将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对市场竞争较充分或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项目,将实行市场调节价。此前,市发改委主任卢彦曾透露,今年将放开500多项医疗服务价格。此次方案中明确,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价格将被放开。探索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医院法人结构、人事编制,以及薪制的改革,也将提上议程。北京市将逐步探索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今年,将重点完善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在医院的编制人事制度方面,将探索实行编制备案制和不纳入编制管理,试点工作人员额度管理机制,并同步调整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政策。此外,还将在市属、区属公立医院开展“医院负责人年薪制”试点,年薪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与医院收入水平脱钩。2017年,将逐步扩大医院负责人年薪制试点。
公立医院转诊量将提高至20%以上北京市将制定常见病种出入院标准,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引导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有效减少三级医院门诊量。2016年,北京市将出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4种病的分级诊疗指导意见和基本规范,开展以上病种的分级诊疗试点,并制定相应的转诊标准,完善医保支付政策。按照改革目标,预约转诊量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量的比例将提高到20%以上。此外,方案还提到,通过疏解中心城医疗资源、政府投资新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在通州区规划建设大型综合医院、高水平妇儿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升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鼓励采取迁建、整合、转型等途径将部分城区利用率较低的医院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老年护理和康复机构。加快专业康复护理机构建设,鼓励引导其与大医院合作。内存特需专家挂号费目前 从100元到300元不等记者了解到,特需医疗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收入水平和个性化的医疗需求增多,一部分患有疑难杂症、病史较长的患者希望就诊时可以通过支付较高的挂号费用,享受到人少安静的就诊环境,并能与大专家拥有较长时间的交流。因此,部分公立医院开始在门诊挂号、住院条件、护理等方面尝试提供特别需求服务,收费标准相应提高。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各三甲医院基本都开通了特需门诊,出诊专家级别在主任级以上,包括国家级知名专家、院士等,根据专家级别、职称、资历不同,挂号费用也不同。在大多数市属三甲医院,特需专家挂号费从100元到300元不等。而在住院时,部分医院家具、电器配备齐全的“特需”房间,床位费从几百到几千元价格不等,是普通床位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北京医改新政公布篇(二):2016年国家医改政策出台


执业医师考试网免费发布2016年国家医改政策出台,更多2016年国家医改政策出台相关信息请访问执业医师考试网。
2016年医改出新政了,看病难看病贵能否解决?那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医改政策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意见》对医疗服务价格设定、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医务人员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方向均进行了明确,诸多举措将关系到每一位医者与患者的切身利益。
  一、看病贵问题能缓解吗?
  —— 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
  深化医改能否让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此次公布的《意见》明确提出,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统筹考虑当地政府确定的补偿政策,精准测算调价水平,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意见》强调,要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等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另外,价格调整要重点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康复和中医等医疗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要通过综合施策,逐步增加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
  二、公立医院药品采购还能“任性”吗?
  ——部分药品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集中招标
  以往,医院药品采购不透明现象一直饱受诟病,而此次公布的《意见》中明确,要落实公立医院药品分类采购,这也意味着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不能再“任性”。
  《意见》提出要区分药品不同情况,通过招标、谈判、直接挂网、定点生产等方式形成合理采购价格。坚持集中带量采购原则,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集中招标采购。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可采取以市为单位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
  另外,《意见》还提出,公立医院药品采购逐步实行“两票制”(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鼓励其他医疗机构推行“两票制”,减少药品流通领域中间环节,提高流通企业集中度,打击“过票洗钱”,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净化流通环境。
  三、分级诊疗患者有望获实惠?
  ——按规定转诊患者 医保报销或给予倾斜
  本次公布的《意见》提出,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疗联合体为重要抓手,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对于此前一直在积极探索的分级诊疗制度,《意见》强调要健全分级诊疗配套政策。这其中包括合理划分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职责,明确转诊程序和标准,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等。
  另外,《意见》还明确要引导双向转诊,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促进基层首诊。对于按规定转诊的患者,在医保报销政策上给予倾斜。
  四、中医药服务优势如何发挥?
  ——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
  此次的《意见》中还特别明确要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强调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推行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广泛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另外《意见》提出,在提高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中医按病种支付标准。对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的门诊中医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创新中医诊疗模式。
  五、政府不再插手医院“内政”?
  ——政府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变为行业管理
  “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也是本次《意见》里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
  《意见》强调要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转变为行业管理,强化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指导职责。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内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收入分配、副职推荐、中层干部任免、年度预算执行等自主权。
  与此同时,《意见》还提出要定期组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与医院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六、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将变化?
  ——加强对医务人员长期激励 薪酬或实现适度增长
  对于医务工作者最关心的薪资待遇问题,《意见》也提出,地方可结合实际,按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
  这其中,要对工作时间之外劳动较多、高层次医疗人才集聚、公益目标任务繁重、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倾斜。
  《意见》还特别强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长期激励,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适度增长。
  此外,薪酬总量核定和个人绩效工资分配不与医疗机构的药品、耗材、大型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薪酬分配体现岗位的技术含量、风险、贡献等,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
  七、 深化医改由谁抓?
  ——地方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
  此次《意见》中特别明确,要加强党委和政府对医改工作的领导,提出深化医改工作由地方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一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医改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
  另外,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绩效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改革推进不力的地区和个人将被严肃问责。
  相关阅读: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医改成果,现就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医改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改革各项工作,深化医改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覆盖人口超过13亿人,2016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达到人均420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拓展深化,全国1977个县(市)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扩大到200个,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实现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大幅提升,实施12大类45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惠及亿万群众。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公开透明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省级网上集中采购,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全国超过一半的县(市)开展了基层首诊试点,县域内就诊率达80%以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30%以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80%的居民15分钟能够到达医疗机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1.51岁,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实践证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改革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在解决看病就医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化医改逐步由打好基础转向提升质量、由形成框架转向制度建设、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和综合推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重点难点问题逐步突破,涌现出一批敢啃硬骨头、勇于探索创新的典型地区,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当前,深化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利益调整更加复杂,体制机制矛盾凸显。在改革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总结推广前期深化医改创造的好做法和成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经验对全局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攻坚克难,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利益藩篱,有利于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运用典型经验,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工作机制,为深化医改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党委和政府对医改工作的领导。深化医改工作由地方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一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医改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落实政府对医改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
  2.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抓责任分工机制,建立改革任务台账制度,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位。抓督查落实机制,专项督查重点改革任务,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抓考核问责机制,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绩效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严肃问责改革推进不力的地区和个人,表彰奖励积极创新、成效显著的地区和个人。
  (二)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3.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基本路径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的前提下,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要求,分类指导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统筹考虑当地政府确定的补偿政策,精准测算调价水平,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等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价格调整要重点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康复和中医等医疗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分级诊疗、费用控制等政策的相互衔接。通过综合施策,逐步增加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4.落实公立医院药品分类采购。区分药品不同情况,通过招标、谈判、直接挂网、定点生产等方式形成合理采购价格。坚持集中带量采购原则,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集中招标采购。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可采取以市为单位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鼓励跨区域联合采购和专科医院联合采购。实行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开展高值医用耗材、检验检测试剂和大型医疗设备集中采购。对部分专利药品、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谈判结果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医院按谈判结果采购药品。做好与医保支付政策的衔接,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谈判药品纳入医保合规费用范围。
  5.公立医院药品采购逐步实行“两票制”。各地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鼓励其他医疗机构推行“两票制”,减少药品流通领域中间环节,提高流通企业集中度,打击“过票洗钱”,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净化流通环境。通过整合药品经营企业仓储资源和运输资源,加快发展药品现代物流,鼓励区域药品配送城乡一体化,为推进“两票制”提供基础条件。建立商业贿赂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出现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的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取消其供货资格。
  6.规范诊疗行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所有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诊疗行为和费用开展全程监控和智能审核,做到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审核。开展处方点评,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加强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监测,对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等药品建立重点监控目录,开展跟踪监控、超常预警。重点药品可实行备案采购,明确采购数量、开具处方的医生,由医疗机构负责人审批后向药品采购部门备案。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增长。
  7.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按照有关规定,逐步偿还和化解符合规定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
  (三)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医疗服务的外部制约
  8.加强医保经办管理职能。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等“六统一”。理顺管理体制,统一基本医保经办管理,可开展设立医保基金管理中心的试点,承担基金支付和管理,药品采购和费用结算,医保支付标准谈判,定点机构的协议管理和结算等职能,充分发挥医保对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医院和医生的监督制约作用,为联动改革提供抓手。统一后的医保经办机构要加大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发挥医保对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控制作用。
  9.全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方式,逐步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点数法与预算管理、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促进医疗机构之间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
  10.创新基本医保经办服务模式。按照管办分开的原则,推进医保经办机构专业化。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经办服务,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医保经办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四)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1.理顺政府办医体制。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的组织形式,统筹履行政府办医职责。
  12.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转变为行业管理,强化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指导职责。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内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收入分配、副职推荐、中层干部任免、年度预算执行等自主权。健全公立医院内部决策和制约机制,加强院务公开,发挥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强化民主管理。
  13.实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功能定位、职责履行、社会满意度、费用控制、运行绩效、财务管理等指标。定期组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与医院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14.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监控考评体系,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开展成本核算,全面分析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成本效率和偿债能力等,作为医院运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推行第三方会计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医院国有资产、经济运行的监管。
  (五)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15.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方式,完善编制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开展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改革试点。在地方现有编制总量内,确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备案制,在部分大中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简化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程序,对医院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由医院采取考察的方式予以招聘。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比例,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16.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地方可结合实际,按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对工作时间之外劳动较多、高层次医疗人才集聚、公益目标任务繁重、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倾斜。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长期激励,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适度增长。公立医疗机构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考核结果自主分配绩效工资。薪酬总量核定和个人绩效工资分配不与医疗机构的药品、耗材、大型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薪酬分配体现岗位的技术含量、风险、贡献等,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
  (六)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疗联合体为重要抓手,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17.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专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的签约服务团队,向居民提供长期连续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促进基层首诊。健全以标化工作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可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居民可在签约组合内任意选择一家医疗机构就诊,若到组合外就诊须由家庭医生转诊,引导居民改变就医习惯,形成合理就医秩序。
  18.组建医疗联合体。按照政府主导、自愿组合、区域协同、方便群众的原则,以资源共享和人才下沉为导向,建立医疗资源纵向联合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在医疗联合体内部明确城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责权利关系,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健全相关管理、运行和考核等机制。推进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轮流到基层服务。加大对口帮扶力度,精准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配置。依托对口支援渠道,整合医疗资源,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
  19.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推行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广泛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在提高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中医按病种支付标准。对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的门诊中医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创新中医诊疗模式。
  20.健全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合理划分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职责,明确转诊程序和标准,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发挥医保政策调节作用,将医疗机构落实诊疗职责和转诊情况与绩效考核和医保基金拨付挂钩。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引导双向转诊。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促进基层首诊。对于按规定转诊的患者,在医保报销政策上给予倾斜。
  (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21.加强健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通共享、业务协同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打通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为实现连续、协同、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22.大力推进便民惠民服务。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环境,统筹安排预约、检查、诊疗、转诊、支付结算等环节,推进互联网预约分诊、移动支付、诊间结算、结果查询等应用。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放大优质资源辐射作用,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利用移动客户端、物联网等技术,搭建医患双方交流平台,为健康咨询、患者反馈、健康管理等提供便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优先开通834个贫困县的远程医疗系统。推进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加强军地信息衔接、互联互通,推动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一体化的电子健康服务。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科学安排各专业出诊医师数量,保证医师有足够的诊查时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八)发展和规范社会办医,满足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23.提升社会办医发展水平。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社会办医留出足够空间,优先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优化社会办医发展环境,推进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待遇。支持社会办医连锁经营、树立品牌、集团发展,提供高端服务以及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按有关规定建立独立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诊断、消毒供应和血液净化机构。
  24.加强规范管理。推行属地化管理,加强全行业监管,对所有医疗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依法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从业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按照“放管服”改革有关要求,精简优化审批准入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产权归属、财务运营、资金结余使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
  三、加大推广力度,增强深化医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高度重视推广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推广深化医改经验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学习医改经验,深入研究领会改革思路、步骤和方法,将推广相关改革措施列为本地区重点工作,增强改革定力,加大改革力度。要形成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扎实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经验生根落地,产生实效。
  (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各地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改革有效实施路径,明确改革内在逻辑和政策组合,实施改革精细化管理,鼓励区域联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实目标任务、精准落地、探索创新、跟踪问效、机制保障,培育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三)加强对推广工作的督查指导。各有关部门要落实简政放权相关要求,按照职责加强指导,给予政策支持。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防止经验推广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总结各地创造的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政策,把改革成果总结好、巩固好、发展好。
  (四)切实做好宣传工作。继续加强对医改典型经验的挖掘和宣传,反映鲜活的医改实践和进展成效,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深化医改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医学教育网推荐: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一次取证课程 火爆报名中!点击免费试听课程>>

北京医改新政公布篇(三):江苏推医改新政:将家庭医生纳入首诊


执业医师考试网权威发布江苏推医改新政:将家庭医生纳入首诊,更多江苏推医改新政相关信息请访问执业医师考试网。

 江苏医改再出新政,9月5日,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获悉,江苏10月底试点“三个一”工程:到2020年,全省力争实现每个家庭有一名家庭医生签约,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目标。记者从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了解到,南京酝酿将家庭医生就诊纳入首诊,不然报销受限。
  医改新政:2020年每个家庭签约一名家庭医生
根据《关于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的意见》,到2020年,全省力争实现每个家庭有一名家庭医生签约,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目标。
  记者了解到,所谓家庭医生签约,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签约服务主体,签约医生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在农村,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是签约服务主体,签约乡村医生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对签约家庭、居民提供服务,从而为签约对象提供相对应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及健康管理服务。
  家庭医生具体做什么呢?具体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首诊诊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签约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完善基本信息并动态管理使用;开展个性化健康评估,给予针对性健康指导,实施健康全过程管理;根据需要安排转诊、择医路径及专家选择、预约挂号、病情跟踪随访等健康管理综合服务等。其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等是家庭医生签约的重点人群。
  继家庭医生之后,到2020年,全省每个居民还将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健康卡将作为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的有效载体和服务绩效的重要体现,做到“一家一医”(一个家庭有一名家庭医生)、“一人一档”(家庭每个成员,特别是老年人、慢病患者、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都有一份动态管理的健康档案)、“一档一卡”(每建一份档,都有一张卡作标识配套)。
  其中,电子健康档案是城乡居民接受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系统性、规范化记录的电子文档,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生命周期全过程。而居民健康卡,是面向公众发行的智能IC卡,是城乡居民接受各项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的身份标识,是居民个人基本健康信息的存储载体,是与居民健康档案相关联、实现居民健康“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金钥匙”。
  市民疑惑:签约后,家庭医生咋不上门了?
  这一政策发布后,记者发现,家庭医生最受大家的关注。
  “家庭医生好是好,可是,第一次上门后,我就很少见到他了。”市民黄先生今年75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一直吃降压药和降糖药。他告诉记者,2010年社区医生上门签约后,有了家庭医生他非常开心,当时报纸上都说是“私人医生”,以为以后医生会定期上门帮我看病,指导吃药。
  “可是,这个医生我只见几次后就不上门了,后来,都是打电话问我情况,让我到社区去量血压,说人太多忙不过来。”黄先生认为,“不上门的话,那我还不如去大医院看,反正都要去医院,去大医院反而放心一点。”不过,卧床在家86岁高龄的李爷爷,因为偏瘫,则享受了家庭医生定期上门的服务,对于家庭医生,老人赞不绝口。“我们毕竟不专业,医生上门来给我们看看,我们放心多了。”老人说。
  医生吐槽:50人管10万人,我能忙过来吗?
  对于市民的困惑,南京城东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家庭医生直诉苦。这位家庭医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所在辖区有10万人口,3万个家庭,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1.8万,而全科医生只有18人,把B超的、检验的,还有外聘的都算上,也不过50人而已。等于说,一个医生要管2000人。
  而根据国家规定,每万人口应该配备不少于11名医生,“据此测算,我们社区至少应需要110名医生,缺口达一半”。“这点人,白天要看病,靠抽人去上门走访,确实无暇顾及,只能打电话让他们上门,我们来进行检查。”她坦言,由于卫生信息化落后,没有大数据支撑,目前的签约只是“为签约而签约”。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我们也很苦恼……”对于家庭医生签约,南京城南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家庭医生同样大倒苦水,他用这样的词来形容目前的工作现状。
  他说:医生上门的出诊费至今只有10元,20多年未变,为什么不能调整?另外,上门换药等服务为什么不能收费?他认为,如果这些收费项目放开,病人有需要,医生可以根据物价规定合理收取,就可以用这些收入充实经费,支付给外聘的医生,从而缓解“医慌”情况,工作就好开展多了。
  政策回应:江苏省给出家庭医生时间表
  据了解,2012年,我省印发了《关于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已有7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省卫计委相关人士表示,今后我省将开展支付方式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展医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慢性病患者等签约服务对象按人头打包付费。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向提供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
  不仅如此,省卫计委还给出了时间表:2015年,启动实施。每个省辖市选择2个县(市、区)开展先期综合试点。2016年上半年,重点突破,2016年下半年,推广试点经验,开展面上工作指导,扩大覆盖地区和人群。到2020年,全省力争实现每个家庭有一名家庭医生签约,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目标。
  记者调查:南京家庭医生就诊将纳入首诊
  9月5日,记者从南京市卫生局了解到,从2012年7月1日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以来,该局正在酝酿一个新的医改方案,即将家庭医生纳入首诊。
  据南京市卫生局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家庭医生责任制度以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儿童为主体,为配合分级诊疗的医改要求,南京正在出一个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的补充意见,其中提出居民就诊,必须先找家庭医生进行首诊,否则医保报销将减少或限制,以此来引导患者小病在社区就诊,如果问题严重则由社区医院负责转诊到上级医院就诊,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诊格局。
  “目前,这一意见还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征求意见,预计今年四季度出台。”他透露说。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831813/

推荐访问:北京医改新政成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