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的意义

来源:实习报告 时间:2018-10-20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实习报告】

实习的意义(共10篇)

实习的意义(一):

学而实习之(“之”的意义)

之:学习过的知识

实习的意义(二):

实践内容怎么写

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或研究目的
1.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2.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亲身感受到由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职业人的过程.
3.本次实习对我完成毕业设计和实习报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实习内容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五月十一号到五月十七号在南京金城摩托车集团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习,在这次实习中有新鲜有陌生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以后进入企业工作的话,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
进厂参观后首先了解到的是金城集团的概况:
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国家CIMS工程典型应用企业、航空工业十佳企业,拥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金城”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金城主要从事航空附件、摩托车和工程液压等产品的研制及销售,同时经营进出口贸易和第三产业,具有独立的外经、外贸和外事权,出口创汇多年位居行业前列.
在航空产品的研制领域,金城具有雄厚的实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的液压操纵、应急动力、起动机、电源、燃油供输、机轮和刹车等系统,多项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国产的每一架飞机上都有金城的产品.其麾下的南京航空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是中国航空机电液压工程的专业研制中心,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使金城在产品研制、开发等方面将更具实力.
金城利用航空高尖端技术,相继开发了摩托车、高压叶片泵、电动及液压绞盘等民品.金城全面实施了CIMS工程,并作为全国唯一的示范企业参加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改革开放以来,金城引进外资1亿多美元,先后与日本、马来西亚、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资与合作关系.经过54年的发展,金城现拥有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参控股公司40余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实习的意义(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实习的意思是?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习:复习、温习.

实习的意义(四):

学而实习知之的之什么意思?

它.指学过的内容

实习的意义(五):

体育中见习是什么意思

1.试用、正在实习(期间的员工)称为见习.试用期通常为一个月,也可说明程度.还算不上正式的,一般都是正式的小跟班.
2.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技术员,生.

实习的意义(六):

钳工实习中,在零件表面划线的意义是什么?

1.\x05划线
(1)划线的特点 根据图样或实物的尺寸要求,用划线工具在毛坯或半成品工件上划出待加工部位的轮廓或作为基准点、线的操作.这些点和线标明了工件某部分的形状、尺寸或特征,并确定了加工的尺寸界限.
(2)划线的作用
①确定工件上个加工位置和加工余量.
②可全面检查毛坯的形状和尺寸是否符合图样,能否满足加工要求.
③当坯料出现缺陷的情况下,还通过划线时的“借料”方法.来达到可能的补救.
④在板料上按划线下料,可做到正确排料,合理使用材料.
(3)划线的种类
①平面划线 ②立体划线
2.\x05划线工具
(1)\x05基准工具:平台
(2)\x05(2)量具:钢直尺、90度刀口角尺、高度尺
(3)\x05直接划线工具:划针 划规 划线盘 样冲
(4)\x05夹持工具:方箱 千斤顶 V型铁
3.\x05划线的方法及步骤
(1)基准的选择 工件上用来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点、线和面
(2)划线基准的选择 平面划线一般选2个划线基准,立体划线选3个
①两条互相垂直的中心线 ②两互相垂直的平面
③一条中心线和与它垂直的平面
(3)划线的找正与借料 各种铸、锻件由于某些原因,会形成形状歪料、偏心、各部分壁厚不均匀等缺陷.当形位误差不时,可通过划线找正和借料的方法来补救.
找正就是利用划线工具使工件上有关的表面与基准面之间处于合适的位置.
借料就是通过试划和调整,将各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合理分配,互相借用,从而保证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而误差或缺陷可在加工后排除.
(4)划线的步骤
平面划线步骤:①分析图样,选定基准.②划基准线和找正辅助线.
③划其他线.④划圆和圆弧斜线等.⑤检查核对尺寸.⑥打样冲眼,立体划线:立体划线是平面划线的复合运动,与平面划线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同就是在两个以上有相互关系的面划线.
如划线基准一旦确定,后面的划线步骤与平面划线大致相同.
立体划线方法常用有两种,一种工件固定不动(大型工件),另一种是工件翻转移动(中小型工件).对中小型工件,还可采用利用方箱的中间方法,这样可兼得两种划线方法的优点.【实习的意义】

实习的意义(七):

论语其中一则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实习的意义(八):

经常看到实验小学、实验中学这是“实验”什么意思啊?

就是在之前的教育体制下,有些新开启的学校,打算尝试新鲜的教学制度与方法.
于是他们开始叫“实验”系列的学校.
虽然他们好多人叫“实验”但其实也是老体制下的或说,现行体制下的教育制度.
所以,没什么区别,只是想要创新,但没有勇气或没有成功或者说没能成功走出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些学校.

实习的意义(九):

论语十则中之的用法和意思【实习的意义】

本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曰:说,说道.学:学习.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识:通“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厌:满足.诲:教诲,诱导.倦:倦怠,厌倦.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何有:有什么,有哪些.于:介词,在,对于.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择:选择.其:代词他们.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代词.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改:改正.○孔子认为,老师时时有,处处有,几个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师.既可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人为鉴,避免别人所犯的错误.这与第四则“不耻下问”的思想一脉相通,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这一则讲随处都有老师,应当择善而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
《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学习
“学”繁体字作“学”.臼象两手;爻象教具,本竹木棍,冖是蒙覆象形,引申为蒙昧,子为教学对象.本义是“觉悟”,即教导童昧使他明白事理.“学”在古代有授教传业的意思,又有效法的意思.
“习”的本义是鸟练飞.《礼记·月令》季复之月:“鹰乃学习”.意思是说在夏季的末一月,鹰就练习搏击飞翔.这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是“学习”一词的最初来源.因为鸟练飞要反复进行,所以《说文》解释道:“习,数(shuò)飞也.”数,反复,多次.由此引申为复习,练习,如本文“学而时习之”一句中的像礼(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之类,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这里所说的“练习”应该兼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说”的本义是开解、解释,有“喜悦”“解释”“谈说”等意义.后用偏旁“忄”加“兑”,另造一个“悦”字,分担其中“喜悦”这一义项.本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的古字,读yuè.用作“解释”义时读shuō;用作“劝说”义时读shuì;用作“解脱”义时又读tuō,通“脱”.

“默而识之”一句中的“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引伸为表记,现代变为双音词,写作“标志”.“识”读shí时,意义是知道,识别.“知”和“识”意义相近,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历来解释分歧较多.我们认为,除了对“罔”和“殆”二字要求得确切解释外,还应顾及“学”的含义,如前所述,“学习”本身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实践的意义,学的对象除书本知识外,还包括技能,因此,“学”和“思”的关系应包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杨伯峻先生解释“罔”为“诬罔”、“殆”为“疑惑”或“危险”,较为确切.

“而”在文言中可用作代词(同尔)、语气词、连词.作连词用法灵活,它既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也可以连接句与句.顺接和转接是“而”作连词时的两种基本用法.在这六则《论语》里,一共用了十个“而”字.属于顺接的有六个: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属于转接的有三个: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的“而”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可不译.
http://www.ld.nbcom.net/kongzi/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实习的意义(十):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感情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e,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u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COPY来的个人 认为他说的最好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26621/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