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游戏名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18-10-20 1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活动方案】

三国游戏名(共10篇)

三国游戏名(一):

《我迷上了 》 2、提示和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某一学科,某一活动,某一兴趣爱好等等.
《我迷上了 》
2、提示和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某一学科,某一活动,某一兴趣爱好等等.题中的“迷”是关键词,“迷”是指因为对某种事物有特殊的爱好而沉醉其中.可着重写“迷”的过程或“迷”的程度,对“迷”的原因可略做交代.写作时要选择典型的事例.通常的写法是选择一些生活片段来体现自己的“迷”.字数400字左右.作文

  我迷上了三国
  你们知道这里的“三国”指得是什么吗?可能你会说:“三国演义”,电脑三国游戏.不过,这些对于我来说,都仅仅是一部分,无论是电脑游戏还是《三国演义〉,或是正史《三国甚至有关三国的漫画或者是FLASH,我都迷.可是,你要问我是怎样迷上三国的,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那还是在我六岁的时候,有一回,我用妈妈的单位里的电脑玩“超级玛丽”,看见旁边李阿姨的儿子小明哥哥也在玩电脑,但是与我玩的却不一样.在它的屏幕上,有一幅大的中国地图,上面有星罗棋布的城市,又随风飘拂的各色旗帜,还有戎装待发的士兵,而且还不时地出现一系列的历史故事动画.我顿时就被这个游戏所吸引了,忙问小明哥哥他叫什么名字,他说这是策略类游戏《三国志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三国“,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向小明哥哥请求让我也打一仗.可是,由于我是第一次玩,我“惨败而还“.小明哥哥对我说:“你之所以会输,是因为你还不懂得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瞎打.你用文官打仗,怎么可能不失败?我送你一本我小时候看过的书,他对你的今后学习一定会有所帮助的.我接过书定睛一看,哇噻.原来是一本《注音版三国演义〉!我刚一拿到书,就爱不释手地翻看,里面的内容我虽然当时不能够理解透彻,但是光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就能让我“垂涎三尺”了!对于这本将近五百页的书,我当时真的一口气就把他全读完了.从此,只要我去书店,准会跑到历史书那里,无论我看得懂与否,上面的三国书籍我都会仔细地看一遍.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对三国入了迷.
  说入迷,这我可一点儿也不夸张,这可是有真凭实据的.而且,为了看三国书籍,我还没少挨骂呢!
  那是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所以妈妈就强迫正在看文言版三国演义的我去睡觉,我怏怏不乐地上了床.待妈妈关了门以后,我“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打开台灯,继续看我的三国.在我正读得兴起之时,妈妈却突然“蹑手蹑脚“地走进了我的房间,而我却全然不知,还“变本加厉”地读出了声.当时我正在读《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一段,自己也融入了情节之中.妈妈见我对她的进入“无动于衷”,不由得“火冒三丈”,冲着我大喊:“你看我是谁?”我若无其事的回答:“汝乃鲁子敬.”妈妈大概以为我是在于她顶嘴,便提高声调对我说:“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我还“傻里傻气”地说:“我乃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是也!”妈妈可能也意识到了我看书入了迷,便“开玩笑”地说:“尔为何事?”我转过身子对“鲁肃”说:“单刀赴会去也!” 我一看到妈妈,立刻傻了眼,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说胡话,知道自己理亏,于是便冲着妈妈傻笑.这时,骂骂“原形毕露”地“狰狞”着说:“限你一分钟之内给我睡着,小心点,你明天考试一定考不好!”
  妈妈的“诅咒”一向都是很灵的,果然数学没考好.“这回我可真是走麦城了!”我想.果然,由于考得不好,所以家长不让我看所谓的“闲书”了.可是我还不死心,因为三国已经给我带来了快乐.
  有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一条有关于什么滚筒洗衣机的广告.我从中得到了启发,我想:“如果我要是把三国书籍放进洗衣机的滚筒里,不就可以在‘方便’的时候看‘闲书’了吗?”
  就这样,我确实“悠哉游哉”了几会.可是常言道:“乐极生悲”一点不假.一个星期日,爸爸用洗衣机洗衣服,全然不知里面还藏有我的“精神食粮”,直接就把衣服给洗了.衣服是干净了,可是我的那些三国书籍全都毁于一旦了.不过现在说什么也没有用了,为了少挨一顿骂,我便偷偷地把那些已经惨不忍睹的“残片烂简“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不忍心地对他们说了声“bye bye”.
  其实,我也利用三国增长了我的知识,有一会我们作文班的老师给我们举行了一场比赛,就是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写出从《三国演义〉中演变出来的成语,比谁写得多.“这还不是撞到了我的枪口上?”,最后,别的同学只能说出的成语只有“三顾茅庐,望梅止渴,身在曹营心在汉”几个,而轮到我发言时,我说出的成语就像机关枪扫射一样应接不穷:“老骥伏枥,放虎归山,刮目相看,看卷有益,如鱼得水,势如破竹,乐不思蜀.”最后,我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冠军,在同学们羡慕的掌声之中,我想到:原来三国给我的学习也助了我一臂之力啊!
  就这样,三国使我快乐,三国使我了解历史,三国使我拓宽思维,三国使我得到放松,我真是他爱三国了,我真的迷上了“三国”!

三国游戏名(二):

某电视台的一个智力游戏节目中,有一道将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与它们的作者连线的题目,每本名著只能与一名作者连线,每名作者也只能与一本名著连线,每连对一个得3分,连错得-1分,某观众愿意连线.
(1)求该观众得分0分的概率;
(2)求该观众得正分的概率.

(1)该观众4个选项任意连,有A44种情况,
而该观众得0分,即连对1个,连错3个,
该观众连对1个,有C41种情况,剩下3个全部连错,有2×1×1=2种情况,
概率为P=

2
C14
A44
1
3

(2)该观众得正分有两种情况,
①该观众得4分,即连对2个,错2个时,
在4个选项中任取2个即可,有C42种情况,
故得4分的概率为P1
C24
A44
1
4

②该观众得12分,即观众全对时,
故得12分的概率为P2
1
A44
1
24

所以该观众得正分的概率P=P1+P2
1
4
+
1
24
7
24

三国游戏名(三):

作文 我的一个星期天 400字
只要400字的 最多500字 多的不要
【三国游戏名】

我的星期天
在这个星期天中午,我写完了作业,突然觉得没事干.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自己不无聊.我把家人都叫到客厅,每人拿一个凳子转圈坐下.我开始说话了:“咳咳!”我清清嗓子.“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听我说,因本人极其无聊,所以想出了一个游戏,比知识也比脑子.这个游戏是从我这里开始,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一圈以后,说花名,再说明星的名字.”
我先说了一个“诸葛亮”,接着,“孙尚香”“孙权”“小乔”“大乔”“刘备”,说了一大堆.家人的气氛被带动起来了,个个涨红了脸,很兴奋.到了我弟弟(妹妹)那里,因为他不知道有什么人,他想了一会,一个名字脱口而出你们猜是什么?灰太狼!说完,我们全家捧腹大笑.妈妈笑着拍着腿,爸爸笑的直敲桌子,我呢,笑的趴在地上,边用手锤着地板.
弟弟(妹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说:“姐姐(哥哥)你们咋了?笑什么呀?”一脸无辜的表情.回想起来还能笑的上气不接下气.我们家被快乐笼罩着,每人都很开心.
马上就要吃午饭了,我们才停了这个游戏.我们家决定了,以后每周日都有一段时间单拿出来,作为娱乐时间,我好高兴!

三国游戏名(四):

某电视台的一个智力游戏节目中,有一道将中国四大名著与它们的作者连线的题目.
每本名著只能与一名作者连线,没名作者也只能与一本名著连线,没连对一个得2分,连错得-1分,某观众只知道三国的作者是罗,其他随意连,得分记作£,求负分的概率和£分布列及数字期望.

三国直接不考虑记底分为2,其它三个有6种情况,3种结果,全错得2-3=-1分1/6;错2对一得2+2-1*2=2分2/3;全对的2+2*3=8分1/6.负分概率1/6,期望5/2.

三国游戏名(五):

三国时期发生的事?【三国游戏名】

公元189年,爆发了震惊朝野的董卓之乱,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中,一代枭雄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东吴重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两家结成联盟,共同抗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军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烧死溺死者甚重,不得不放弃荆州,退守北方.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后占据荆州的刘备又夺取了益州,而孙权则从刘备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魏”,东汉王朝灭亡,历史正式进入了三国时期.次年,刘备于益州登基称帝,国号“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49年,魏国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魏国大权尽落于司马氏之手.公元263年,掌握了魏国军政大权的司马昭下令伐蜀,蜀汉后主刘禅率众在成都出降,蜀汉灭亡.公元266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黜了曹魏的傀儡皇帝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武帝大举南下伐吴,吴主孙皓出降,吴国灭亡.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后世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游戏题材之一.

三国游戏名(六):

我们班级的“三国演义” 作文

我们班级的“三国演义”

我们的班级是一个与众不同,充满阳光的一个班级,每个同学在班级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想了解更多,跟随我的脚步前进吧!

我们班的“张飞”

“张飞”是我们班级的一名成员,他是鼎鼎有名的体育健将。瞧!在操场上你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了吗?他就是“张飞”,只见 他像一匹飞奔的骏马,像箭般冲上前去,身子猛地一转,那矫健的身姿引得多少同学驻足观看。在运动会上,他就像一位所向披靡的将军,百战百胜,为我们班级取得不少战绩!他就是历史上的“张飞”。

我们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如今我们的班级也出现了“诸葛亮”。我们班的“诸葛亮”架着一副500多度的眼镜,看起来颇有书生之范,但是千万不能一味用眼睛看待事物,他可是班级的积极分子,每次班级有什么活动都少不了这位“神仙”出马,他的思想活跃,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在学习上,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写起作文津津有味,难怪是军事“诸葛亮”,小生佩服佩服!

我们班的“关羽”

我们班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关羽”,他的信誉在班级人人皆知。记得有一次,一位调皮的小同学在玩游戏时摔伤了腿,这位关云长师兄二话不说,奋不顾身地背起小师弟,直往医务室冲,他的行为不得不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我们都亲切地叫他“关师兄”。

这就是我与众不同,充满阳光的班级,除了以上的人物还有许多不同的角色,你想加入我们的《三国演义》吗?

三国游戏名(七):

一吕二赵三典韦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呢?

  不正确.
  首先说明个人三大观点:
  1,“一吕二赵三典韦”一类武力顺口溜纯属为了顺口,为了合辙押韵.
  2,张飞的武力(包括战力,智谋)被很多人严重低估.
  3,赵云的武力被多数人过分拔高.
  首先,顺口溜不能作为真正的依据,因为三国历史人物的名字早先于演义等小说存在,不可能名字正好套上这么一个合辙押韵的顺口溜.这个顺口溜完全是在保证了吕布这一铁定第一的前提下,为了合辙押韵凑上的.看看:平仄仄仄平仄仄(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这个顺口溜如果但从武力作为排名,没有严格的依据.比如马超为何领先张飞一个身位?他们俩明明是面对面打足一天不分胜败的.典韦为何居第三?他除了和许褚打到黄昏不分胜败,飞戟杀退过少数部将,死时威势骇人,有何与名将显赫战绩?如果他能排第三,许褚怎么六强也进不了?
  张飞的武力大家虽然都承认厉害,但是往往不能正确估值.三国中谁最强?大家不会对吕布有意见吧?三国中谁大战吕布次数最多?就是张飞.第一次三英战吕布,大家认为是三打一,其实根据罗贯中版本张飞先打了五十合,并未见胜负.此时关羽已经上前,这样很难看处张飞和吕布的高下.此后战徐州,张飞喝得醉醺醺,吕布也“知飞勇”,不敢交战,张飞顺手还醉挑了曹豹.后来张飞夺马,吕布气急了上门挑战,原书中言,两人酣战一百余合不分胜败.看看,张飞的本事应该是怎样的厉害.
  张飞和关羽比较,一贯自傲的关羽(看不起马超,黄忠等)其实自己也向曹操承认张飞的超强武力.这个先不说,就说可以客观比较的地方:关羽大战纪灵,三十余合不分胜败;而张飞战纪灵,十合搞定.
  张飞大战名将不少,徐晃、张合等都是张飞手下败将,十合战败许褚,中老年时大战马超不分胜败.张飞单挑一生没有过败绩.
  张飞用计甚多,而且基本上次次成功.对刘岱用计成功,一合生擒之.当阳断桥拒敌,义释严颜,计夺瓦口关,都体现了他的智谋.张飞疾恶如仇,怒鞭督邮,坦荡无私,单纯重义,也是十分的可爱.
  日本人(我知道一说日本人很多人就条件反射)的游戏值设定是很严格细致的,你们可以去看看武力值的设定,张飞和赵云的比较.一般都是张飞有很高的武力值.
  赵云的强,强在演义故事编纂的传奇性.比如长版坡,汉水之战,以及晚年的连战五人等(其中不完全是武力因素).但是赵云正经和名将单挑实在太少,和文丑打了五十合不分胜败,和许褚打过三十合不分胜败(后来张飞关羽来救).没见有明显高出其他一流战将的地方.
  大家喜欢赵云,主要还是一种偶像情节吧!

三国游戏名(八):

季羡林小时候的故事

  我的童年
  季羡林
  我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渝,业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千枣充饥-最后还足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坚煮水,崦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叫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付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地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风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抬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欢喜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宫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六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梁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垫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竞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活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另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为了一个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红偻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王整天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二,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厂,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片灰黄.即使到了济南,我的生活也难找出什么有声有色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什么玩具,自己把细铁条弄成一个圈,再弄个钩一推,就能跑起来,自己就非常高兴了.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接受外面信息,仅凭五官.什么电视机、收录机,连影都没有.我小时连电影也没有看过,其余概可想见了.
  今天的儿童有福了.他们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玩具呀!他们有多少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呀!他们饿了吃面包,渴了喝这可乐、那可乐,还有牛奶、冰激凌.电影看厌了,看电视.广播听厌了,听收录机.信息从天空、海外,越过高山大川,纷纷蜂拥而来:他们才真是“儿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他们偏偏不知道旧社会,就拿我来说,如果不认真回忆,我对旧社会的情景也逐渐淡漠,有时竟淡如云烟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三国游戏名(九):

重阳节 作文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重阳节是一个岁时节日。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7个重复月日数字,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后成了习俗节日。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所以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编辑本段]重阳节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三国游戏名(十):

求 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全文~


天下没有什么事比文化更复杂的了.
你看,我们要衡量曹操和诸葛亮这两
个人在文化上的高低,就远不如对比他们
在军事上的输赢方便,因为他们的文化人
格判然有别,很难找到统一的数字化标准.
但是,如果与后来那批沉溺于清谈、喝酒、
吃药、打铁的“魏晋名士”比,他们两个人的
共性反倒显现出来了.不妨设想一下,他们
如果多活一些年月听到了那些名士们的清
谈,一定完全听不懂,宁肯回过头来对着昔
日疆场的对手眨眨眼、耸耸肩.这种情景就
像当代两位年迈的军人,不管曾经举着不
同的旗帜对抗了多少年,今天一脚陷入孙
儿们的摇滚乐天地,才发现真正的知音还
是老哥儿俩.
然而,如果再放宽视野,引出另一个异
类,那么就会发现,连曹操、诸葛亮与魏晋
名士之间也有共同之处了.例如,他们都名
重一时,他们都意气高扬,他们都喜欢扎堆
……而我们要引出的异类正相反,鄙弃功
名,追求无为,固守孤独.
他,就是陶渊明.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的重
峦叠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这三重文化人格,层层推进,逐一
替代,构成了那个时期文化演进的深
层原因.
其实,这种划分也进入了寓言化
的模式,因为几乎每一个文化转型期
都会出现这几种人格类型.
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
格.因此,深刻意义上的文化史,也就
是集体人格史.

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会上被接
受的程度很不一样.
正是这种不一样,决定了一个民
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
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这种文化人格,以金戈铁马为背
景,以政治名义为号召,以万民观瞻为
前提,以惊险故事为外型,总是特别具
有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正因为这样,
这种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
所改造,而民众的口味又总是偏向于
夸张化和漫画化的.例如我们最熟悉
的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大抵被
夸张了其间的道义色彩而接近于圣,
曹操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邪恶
成分而接近于魔,诸葛亮的人格大抵
被夸张了其间的智谋成分而接近于仙
(鲁迅说“近于妖”),然后变成一种易读
易识的人格图谱,传之后世.
有趣的是,民众的口味一旦形成
就相当顽固.这种乱世群雄的漫画化
人格图谱会长久延续,即便在群雄退
场之后,仍然对其他人格类型保持着
强大的排他性.中国每次社会转型,
总是很难带动集体文化人格的相应推
进,便与此有关.
中国民众最感到陌生的是游戏反
叛型的文化人格.
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是一种
反叛性的脱离.这种脱离,并不是敌
对.敌对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大多发生
在同一个“语法系统”之内,就像同一
盘棋中的黑白两方.魏晋名士则完全
离开了棋盘,他们虽然离三国故事的
时间很近,但对那里的血火情仇已经
毫无兴趣.开始,他们是迫于当时司马
氏残酷的专制极权采取“佯谬”的方式
来自保,但是这种“佯谬”一旦开始就
进入了自己的逻辑.不再去问社会功
利,不再去问世俗目光,不再去问礼教
规范,不再去问文坛褒贬.如此几度不
问,等于是几度隔离,他们在宁静和孤
独中发现了独立精神活动的快感.
从此开始,他们在玄谈和奇行中,
连向民众作解释的过程也舍弃了.只
求幽虚飘逸,不怕惊世骇俗,沉浮于一
种自享自足的游戏状态.这种思维方
式,很像二十世纪德国布莱希特提倡
的“间离效果”,或曰“陌生化效果”.在
布莱希特看来,人们对社会事态和世
俗心态的过度关注,是深思的障碍、哲
学的坟墓.因此,必须追求故意的间
离、阻断和陌生化.
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
士的评价也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误解.
例如,肯定他们的大多着眼于他们“对
严酷社会环境的侧面反抗”.其实,他
们注重的是精神主体,对社会环境真
的不太在意,更不会用权谋思维来选
择正面反抗还是侧面反抗.否定他们
的总是说他们“清谈误国”.其实,精神
文化领域的最高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实
用主义.
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游戏反叛型
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
现代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
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绝不
和种种陈旧观念辩论,也不把自己打扮
成受害者或反抗者的形象,而只是在
社会一角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唱着
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诗,穿
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
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
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
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了孤独的小路.
随着年岁的增长,家庭的建立,他们迟
早会告别这种生态,但他们一定不会
后悔,因为正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岁月,
使他们成了文化转型的里程碑.
当然这里也会滋生某种虚假.一
些既没有反叛精神又没有游戏意识的
平庸文人常常会用一些故作艰深的空
谈,来冒充魏晋名士的后裔,或换称现
代主义的精英,而且队伍正日见扩大.
要识破这些人并不难,因为什么都可
以伪造,却很难伪造人格.魏晋名士再
奇特,他们的文化人格还是强大而响
亮的.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
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
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
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
的状态之中.
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
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
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
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
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
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
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
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
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
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
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
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还
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
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
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
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
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
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
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
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
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
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
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
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
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
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
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慎慎然当
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
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
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
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
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
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
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
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
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
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
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
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
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
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
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照理,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
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
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
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哄动,而陶
渊明恰恰拒绝哄动.民众还在乎故事,
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
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
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
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
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
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
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
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
他来激赞一种远年的安静,容易让人
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
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
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
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
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
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
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
高峰.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
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非常著名.普遍认为,其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表现
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意境,可
以看成陶渊明整体风范的概括.但是
王安石最推崇的却是前面四句,认为
“奇绝不可及”,“由诗人以来,无此句
也”.王安石作出这种超常的评价,是
因为这几句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
人生哲理.那就是:在热闹的“人境”也
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
在于“心远”.
正是高远的心怀,才有可能主动
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
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什么意味?
只可感受,不能细辨,更不能言状.因
此最后他要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
从这里不难看出哲理玄言诗的痕
迹.陶渊明让哲理入境,让玄言具像,
让概念模糊,因此大大地超越了魏晋
名士.但是,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
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
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
把文字也洗干净了.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
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
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
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
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
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
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
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
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
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
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
征,就是田园.

然而,田园还不是终点.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
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
病衰、人生的艰辛.田园破败了,他日
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
权利.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
岸理想”.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
可及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作
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
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
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乍
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
“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
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
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
落伍和悖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
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
那么怡然自乐,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
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
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
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嘲
笑,将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
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
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
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
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
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
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
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
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
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切割.这是一
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
于乱世争逐之外.和平的图像极其平
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
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
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
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
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
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
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
中的那些平常图像?因此,平常,反而
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
盼望.
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
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
容不得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
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
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
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
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
中人虽然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
人离开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
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
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
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
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
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
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线,桃花源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
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
也不能触及它.
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记》
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
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
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
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
它不可逆.

不管是田园还是桃花源,陶渊明
都表述得极其浅显,因此在宋代之后
也就广泛普及,成为中国文化的通俗
话语.但在精神领悟上却始终没有多
少人趋近.可笑的是,现在很多地方的
旅游点,都声称自己就是陶渊明的桃
花源.
当然,凡此种种,如果只是一种幽
默构思,倒也未尝不可.只可惜所有的
呈现形态都不幽默.
由今天推想古代,大体可以知道
陶渊明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寂寞之中的
原因了.
历来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对此岸
理想和彼岸理想都不认真.陶渊明对
他们而言,只是失意之后的一种临时
精神填补.一有机会,他们又会双目炯
炯地远眺三国群雄式的铁血谋略,然
后再一次次跃上马背.
过一些年头,他们中一些败落者
又会踉踉跄跄地回来,顺便向路人吟
几句“归去来兮”.

这些情景不会使陶渊明难过.他
知道这是人性使然,天地使然,大化使
然.他不会把自己身后的名声和功用,
放在心上.
他不在乎历史,但拥有他,却是历
史的骄傲.静静的他,使乱世获得了文
化定力.
当然,一个文人结束不了乱世.但
是,中国历史已经领受过田园和桃花源
的信息,连乱,也蕴涵了自嘲.
自嘲,这是文化给予历史的最神
秘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27551/

推荐访问:qq三国游戏名 三国网页游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