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来源:保证书 时间:2018-10-21 18:00: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保证书】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共9篇)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一)

陕西省药用植物种类分布利用情况

陕西省自然环境、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陕西省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应着力于:1.加强中草药资源的保护,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2.加强重点药材GAP建设,建立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药材产业化;3.运用生物技术,增加中药材的科技含量;4.加强中药材深加工,重视综合开发利用.陕西省自然环境,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陕西省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应着力于:1.加强中草药资源的保护,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2.加强重点药材建设,建立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药材产业化;3.运用生物技术,增加中药材的科技含量;4.加强中药材深加工,重视综合开发利用.关键词:药用植物中药现代化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属内陆省份,地理环境优越,中草药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地之一,也是较早引进栽培国外药用植物并进行中药研究开发的省份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3219余种,优质地道药材31种,具备实施中药现代化的良好条件和潜在优势.陕西省在2001年初拟订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和完善我省中药新药开发体系,产品生产体系和药源种植体系,大力推进中药研发国际化,中药种植产业化,中药生产集团化的进程,使现代化中药科技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仅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体系方面,拟选择丹参,酸枣仁,山茱萸,绞股蓝,盾叶薯蓣,秦艽等30-35种用量大,品种独特,产地地道,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品种,根据国际标准化的要求,制订出标准的有效药物成份含量图谱和种植,加工程序;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6个国家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个省级基地和4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县,形成各地的特色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并选择8多种稀缺,濒危药材,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繁育技术开展快速繁殖研究.科技部2002年已将陕西省列为中药现代化"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目前全省有近百个县区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收稿日期:2002一2一7★联系人:肖妊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植物学,药用植物学及植物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研究,:029-5308451…"_..66("&;/",//"//]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中药资源研究与可持续利用480万亩.全省237家制药企业中,80%都有中药制剂和产品,中药产业的产值和利税均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并开始出现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企业.一,陕西省的自然环境状况1.位置,面积及耕地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属内陆省份之一,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介于北纬31.42-39.35,东经105.29~1.15之间.东与山西相望,东南与湖北,河南接壤,南邻四川,西接甘肃,西北毗连宁夏,北界内蒙古,是连接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天然纽带.陕西面积2.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2.14%.农耕地5529.3万亩(其中水浇地占33%),占土地面积的17.9%,人均2亩;林地9358.2万亩,占30.3%;牧荒地1431.4万亩,占33.8%.三项合计2.53亿亩,占陕西总面积的82%.2.地貌状况陕西地域狭长,地势由西向东呈倾斜,南北高,中间低,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峡谷等多种地形.以北山,秦岭为界,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地三个各具特点的地貌单元.(1)秦巴山地.秦岭,大巴山山地合称秦巴山地,又称陕南山地.还包括介于两山之间的汉江谷地.秦岭东西走向,北坡陆峻,南坡平缓,多深切峡谷,海拔约1500~3000米,在省境东西长约400-500公里,南北宽120~180公里,横贯于渭河和汉江之间,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水岭,中国南方和北方在地理上的天然分界线.山上有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有丰富,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和多种药材,已被国家列为重点自然保护区.大巴山绵延于川,陕边境,东接武当山,位于陕西最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约1500-2000米.通常以任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称米仓山,东称大巴山,是陕西和四川的天然省界.山地山势较和缓,多浑圆状或平梁山丘.秦岭,巴山之间形成汉中,安康两个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陕南"粮仓"和陕西亚热带资源宝库,是陕西的"小江南".(2)关中平原.又名渭河平源和关中盆地.东起潼关,西至宝鸡,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360公里,南北宽度不一,约占陕西土地总面积的19%.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平原中部,注入黄河,两岸地势不对称,呈阶梯状增高,有明显的阶地和黄土台塬.平原系黄土堆积,河流冲积而成.土壤肥活,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是陕西的主要工农业生产基地.(3)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灵山,药王山和黄龙山一线以北,海拔约80012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数地区覆盖有深厚风成黄土,厚约几十米至百余米,经长期流水冲刷和其他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发育成塬,墚,峁,沟壑等多种地貌.高原北部长城沿线,从定边,靖边,横山,榆林至神木一带,多风沙地貌,属毛乌素沙地的一部分.该区的中药材种类相对较少,但产量较大,较为人熟知的有大黄,党参,九节菖蒲及连翘等.3.水文及河流就水文条件而言,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前者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4.5%,后者占35.5%.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流经关中平原,至潼关入黄河,陕西境内长约502公里,支流南北不对称.北岸支流少,源远流长;南岸支流多而短促.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向东贯穿陕南.流经汉中盆地,穿过黄金峡和凤凰山与大巴山之间的基岩山地,进入安康盆地,向东蜿蜒于丘陵低山区,至白河县东流入湖北省.4.气候条件陕西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中纬地带,幅员狭长,地形复杂,从北到南跨越三个气候带,即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资源的变化和分布大体如下:(1)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光资源丰富,每平方厘米的太阳年辐射总量为90140千卡,日照时数为1400~2900时.其域分布上是北多南少,西部略低于东部,在季节分布上,夏多冬少.日射最强,日照最长的月份,陕北和关中在6月,陕南在7,8月间;日射最弱,日照最短的月份均在12月.(2)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知肿.//,//以如船舶妇/知矗%】672003第五卷第二期★1.5.26-15℃,随纬度自南而北递减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二)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说明怎样促进中医药发展

1.我们对待中医药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措施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中医药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中医药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中医药成果.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于中医药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实践,要加强中医药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传统中医药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加强对中医药的教育与培训.
5.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药的发展要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创新.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三)

古时候的三钱的重量等于多少克?古时候1斤等于16两,一两等31.25克.这个古时一两等于多少钱?

“古”时候,古什么时候呢?你还是看看下面这段文字哈
500克=1斤=16两=160钱. 则1钱=3.125克这是依据我国解放后公布的计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换算结果.
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来,中国一直是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但是,古代各时期各地区的1斤等于多少克并不一致,比如说,战国时期楚国的一斤约合250克,秦汉时期也在250克上下,那么,1钱=1.56克.宋朝1斤=625克,1钱=3.9克;清朝1斤=598.4克,1钱=3.741克.某一时期一钱等于几克要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换算.中药的"钱"与一般计量的"钱"不同.中药历史悠久,且历来以"钱"为基本计量单位.明朝至民国初,1斤基本稳定在595克上下.1929年民国政府为方便于国际接轨(换算)规定一斤等于500克.这样1钱=3.125克.可是中医书是过去出版的(主要是明朝出版的明朝以前的医书在明朝都经过修定,计量都按明代标准)不能一声令下把他们都改,医生看药方要换算,这可能造成混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自1929年的计量改革就明确中药计量依然保持旧制.即1钱=595克/160钱=3.72克.1959年改为一斤十两制,但是,中药依然使用旧制.以下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年出版的编写说明之七:"书中处方剂量,均按中医传统习惯以一斤为十六两计"但是,医药书上的剂量有的用”钱”,有的用”克”.现代中药研究用克,翻印古书用”钱”.而药店现在普遍用”克”如果你拿古医书抄来的药方去药店买药,店员会按1钱等于3.125克换算,这是错误的.实际应按1钱等于3.72克换算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四)

实践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区别

楼上正解.实践研究很多是现场调查的方式,用观察法等,而实证研究多是电脑软件如matlaB,eviews处理数据,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理论进行建模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五)

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的前提下,吸收了西药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
[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C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六)

李时珍本草纲目资的内容!

李时珍(1518---1593年),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出生于医学世家,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34岁开始着手编撰《本草纲目》,历时27年,终将这部集本草学之大成的巨著完成.
《本草纲目》共52卷,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了动物、植物、矿物等各方面的内容: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可谓是关于自然知识的博物学著作,这本书有1109幅附图,11096首方剂歌诀,对16世纪之前的中药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的总结,同时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中药的制法和栽培方法,并一一写明其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48.htm#1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七)

教研论文,关于创新协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可以上百度上搜搜来参考下.不可能有一样的答案.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八)

化学药属于现代中药么【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不是
现代中药指的是中成药(中药成分的包装药品),是以现代科学观念(以化学,药理,生物化学等角度)认证和确认有效的验方,民间药方,或中医师处方制成的可以用于现代医学角度的药品.
中药
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西药
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九)

为什么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要素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十二五”科技规划》)已向全社会正式公开发布.《“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制订,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着力凝聚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智慧,描绘未来5年我国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线图”.《“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实施,对于我们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实现科技发展新跨越,应对全球发展格局深度调整新形势,确立国家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发展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的迫切要求,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要求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认真落实《“十二五”科技规划》的部署和任务,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作为.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科技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压力,经济发展对于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更加急迫.另一方面,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信息、生物、新能源、纳米等前沿技术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以智能、绿色和普惠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和国民财富的获取方式.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周期明显缩短,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新一轮经济繁荣.面对新的竞争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推出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资源能源难以支撑,生态环境难以为继,而新的发展方式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我国正处在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实施,推动我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2010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55万人年,占全球总量的1/5,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7062.6亿元,各类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73.4%;国际科学论文数从2005年世界第五位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世界第三位,技术交易市场规模达到3906亿元,已经形成较完备的科研基础条件体系.
  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但是,科技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核心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进程,充分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和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内在动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充分发挥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要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在能源环保领域,着力于先进安全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型油气田、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支撑引领能源结构转型;在网络信息领域,着力研发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促进新型智能网络技术发展;在生物领域,抓住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和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带动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等产业转型,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在先进制造领域,以高档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制造和大型飞机等高端制造为重点,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战略产品,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把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选择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重点推动科学前沿、高新技术融合创新.根据我国现有和潜在的优势,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半导体照明、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网络安全、生物种业、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发展,要重点攻克智能物流系统、新材料与器件、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优化和完善基础研究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协调均衡发展,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重点加强凝聚态物质和效应研究、系统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化学复杂体系、暗物质和暗能量等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加强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干细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探索.重视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强对于热传导、摩擦学、结构学、振动噪声、应力腐蚀、断裂力学等影响和制约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和长寿命的基础研究.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发展重点,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太赫兹技术、全光通信网等战略必争的高技术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战略制高点.加强对空间、海洋、地球深部的探测研究,推进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发展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技术及重大装备,发展地球深部与复杂地质条件高效勘探技术,提高国家资源保障能力.整合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在重点学科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规划和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加强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突破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等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较高、规模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四)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继续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生物育种、先进农业装备设施、现代农用物资等技术研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循环农业、生态节水、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控制等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园区、农村清洁社区、农村信息化、科技特派员等科技行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科技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引导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城乡公共科技服务均等化.
  (五)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
  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实施医药健康科技行动,重点开发疫苗、抗体、诊断试剂和临床诊疗技术.强化中药现代化,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建设示范工程.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治理、环境污染源控制等技术研发与示范.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行动规划,加强气候变化的科技问题研究.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科技要更好发展,更好地承担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必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个核心任务,切实加强、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着力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加强科研道德伦理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目标.重点是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深化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推动知识创新工程,建立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稳定支持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活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围绕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深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大力推动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创新体系,推进国防科技与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布局的结合.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活动的市场化、社会化.加快推进科技管理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进科技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二)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
  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调整优化全国科技力量布局.要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科技工作的会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统筹部署,形成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的科技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推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开放和资源共享,建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新机制,鼓励人才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中介、创新孵化器、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
  (三)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力度
  要推动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内在的需求,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改进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要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和方式,完善并落实财税金融等各类激励措施,制定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等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鼓励支持民间发明创造.
  (四)着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十一五”以来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较大增幅,带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根据新阶段科技与经济发展需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仍是“十二五”的艰巨任务.首先是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不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幅度,同时有效调动地方财政加大科技投入.要通过多种政策措施,继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科技金融,积极促进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五)造就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
  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深入实施“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计划,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
  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平等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加大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力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的领导工作,发挥我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交流和交易,支持海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推动先进技术转移和应用为重点,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援助.
  实现“十二五”科技改革发展目标,进而在下一个5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为顺利完成《“十二五”科技规划》任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扎实奋斗!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28566/

推荐访问:中国现代中药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