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技术期刊

来源:模板 时间:2018-11-18 1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模板】

电网技术期刊(共10篇)

电网技术期刊(一)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有哪些

以下为整理
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1、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世界一些工业化国家都在采取节能措施,联合热电(又称“同时发热发电”)就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普通发电厂的能源效率只有35%,而多达65%的能源都作为热白白浪费掉了.联合热电就要将这部分热用来发电或者为工业和家庭供热,因此可使能源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大大节约了初级能源.
例:“原煤气化发电”
2、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能源被称作“可再生能源”,由于这些能源对环境危害较少因此又叫做“绿色能源”.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的新技术新工艺,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达到15%~20%.
3、开发核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开发的替代能源有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等.据今年7~8月份的美国《未来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计,到2010年,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将占到全部能源需求的30%.目前,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核能.核能有两种:裂变核能和聚变核能.可开发的核裂变燃料资源可使用上千年,核聚变资源可使用几亿年,这能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使得经济休克.很多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通常就是由能源危机引起的.事实上,电力的生产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未来可替代的能源
很多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过于便宜,以致于使世界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性而迅速消耗殆尽,他们主张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研究经费用于对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电池、甲醇、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但是迄今为止只有水力发电和核能有明显的功效.参看未来能源开发.

电网技术期刊(二)

(二)
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杂志日前报道称,一种可以在白天吸收热量、夜晚释放热量,从而减少空调使用的建筑材料将很快在美国上市。
  ②据介绍,目前大部分建筑物的墙面都要用到石膏板。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国民石膏公司(National Gypsum)正在测试一种含有胶囊物质的新型石膏板,该物质可以通过吸热来给建筑物被动降温。这些胶囊物质由德国化学巨头巴斯夫(BASF)生产,可以加入很多建筑产品中。在欧洲,已经有部分建筑产品用到了巴斯夫的成果。
  ③巴斯夫生产的胶囊内含有相变材料,即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这使得给房屋降温的原理可以与冰块通过融化时吸收热量来帮助饮料降温的原理一样。每个聚合物胶囊里都装有会在室温条件下熔化的固体石蜡,这样它们就能让房间温度在白天基本保持恒定。石蜡在夜间温度凉爽的 气候条件下发挥的效果最好,晚上降温后胶囊能重新变硬,从而释放出白天贮存的热量。
  ④Peter Schossig是德国慕尼黑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工程师,他的研究小组与巴斯夫合作研发了这种胶囊。他说,在南欧一些国家,这种材料在白天可以吸收足够多的热量,从而节省多达20%的空调电力需求。在北欧,夜间温度更加凉爽,使用这种材料的建筑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空调。
  ⑤这一新成果有助于推动建筑业的“绿色”趋势——使用可以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却又无须用电的绿色建筑材料。根据美国能源情 报署的数据,在美国,建筑物大约要消耗掉全国发电量的70%,其中8%属于家庭和办公室的空调用电。目前轻质的建筑材料在美国广泛使用,如木质框架和石膏板。它们能使建筑很快完工,但是这些材料吸收不了多少热量,所以室温在一天中波动很大。
  ⑥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技术和机械工程学教授Leon Glicksman说,相变材料提供了一条给轻质建筑材料增加蓄热体的途径。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好几个公司试图研发能够利用相变材料特性的被动降温系统,但是他们取得的成果有限,因为很难把新材料加入现有建筑用材中。
  ⑦巴斯夫是通过将熔化的蜡与热水快速搅拌来获得微胶囊的。由于蜡和水互相排斥,蜡会在水中形成很多微小的蜡滴。当研究者在蜡水混合物中加入丙烯酸前体时,蜡和水之间的斥力使得丙烯酸前体包裹住蜡滴表面。由此得到的湿润的混合物可以被加入制造石膏板的粉末中,或者干燥后加入水泥和灰泥等其他建筑材料中。
小题1:.新型石膏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2分)
小题2:. 请根据第⑦段文意,简要概括巴斯夫将新材料加入现有建筑用材的原理。(4分)
小题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样它们就能让房间温度在白天基本保持恒定。
②这一新成果有助于推动建筑业的“绿色”趋势。
小题4:.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能给社会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小题1:含有胶囊物质,通过吸热来给建筑物被动降温。(2分)
小题1:将熔化的蜡与热水快速搅拌,因蜡和水互相排斥,蜡会在水中形成很多微小的蜡滴。并被加入蜡水混合物中的丙烯酸前体所包裹。由此得到的湿润的混合物可以被加入制造石膏板的粉末中,或者干燥后加入水泥和灰泥等其他建筑材料中。(4分)
小题1:①每个聚合物胶囊里都装有会在室温条件下熔化的固体石蜡。(2分)
②胶囊的研发。(2分)
小题1:白天吸收热量、夜晚释放热量,从而减少空调使用;有助于推动建筑业的“绿色”趋势——使用可以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却又无须用电的绿色建筑材料。(4分)

电网技术期刊(三)

静电除霾,能否重现蓝天?
①雾霾天气频频侵袭,各种治污减霾技术也倍受青睐。
②近日,荷兰发明家达恩·罗塞加德发明了一项利用静电吸附原理治理雾霾的技术,在接受建筑和设计杂志《Dezeen》的专访时,达恩·罗塞加德提到,他的这项技术主要是利用铜线圈通电制造静电场,然后借助这一静电场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从而实现局部除雾霾的效果。
③对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兴华指出,这项技术通俗来讲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气球吸附毛发”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静电力的作用来完成吸附。而由于静电场的电流较小,因此它所消耗的电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如果静电场中的电流不是交流电而是直流电的话,则不会对手机信号造成干扰。关于静电场会对人体造成何种影响,陆兴华指出这需要视静电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静电力很小,则不会吸附如人的头发等其他物质。
④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师生们曾对北京秋冬季节,近地层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做过监测。研究发现,在秋季,距地面8—32米,相当于第3—10层楼高的范围内,PM2.5浓度变化不明显;在距地面64米高,相当于21层楼高处,PM2.5质量浓度较8米处时,衰减了19%;在距地面320米处,相当于100层楼高时,PM2.5质量浓度是8米处的52%。因此雾霾的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⑤对于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陆兴华指出,这要看输入电压的大小,如果高压电发生漏电现象,并与人体触碰,就会造成危险。若在城市中大规模应用这项技术,其所消耗的铜线数量则要视铜网的密布程度而定。
⑥罗塞加德承认,静电吸附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但有缓解作用。应对雾霾,需要在源头上控制PM2.5的生成,包括关停并转污染工业企业,煤改气、煤改电,控制汽车数量,控制城市施工扬尘等众多举措。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产生的PM2.5政府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进行吸纳治理,如在城市中心区增绿扩水,提高城市生态自净力等。
⑦专家认为,治污减霾在于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目前仍需多方的尝试和努力。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空气污染的治理方面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技术措施,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⑧比如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环保署的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在人口稠密的英国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大型环形绿化带,几乎是城市面积3倍。德国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目前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是使用天然气。
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肖航近日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说:“伦敦用了30年至50年才摆脱雾都的帽子,洛杉矶也用了很长时间才使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得到控制。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题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3分)
小题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小题4:根据你的积累,请就治理雾霾天气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4分)
【电网技术期刊】



小题1:交代选文的说明对象“静电除霾”;运用设问,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1)需要在源头上控制PM2.5的生成。(2)对于已经产生的PM2.5政府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进行吸纳治理(3)既需要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

小题3:如“德国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治污减霾在于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目前仍需多方的尝试和努力。

小题4:示例:(1)在城市外围建大型环形绿化带(2)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3)绿化造林,使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小题1:

电网技术期刊(四)

关于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论文【电网技术期刊】

1. 木质生物能源利用技术研究
刘守新,李海潮,张世润 文献来自: 中国林副特产 2001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木材是生物能源的主体,开展木质生物能源利用技术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木质生物能源 木材是生物能源的主体,它是最古老的能源物质.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木质生物能源的利用给予 ...
被引用次数: 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
李俊峰,王仲颖,梁志鹏,时景丽 文献来自: 中国能源 2004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我国也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4.4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的良好机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使用当地资源和人力物力,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我国太阳能热水器 ...
被引用次数: 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一种新型生物塑料(phb)的研究进展和开发前景
郭秀君,于昕 文献来自: 生物工程进展 1997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一种新型生物塑料(phb)的研究进展和开发前景郭秀君于昕(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系塑料作为高分子聚合物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塑料制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类化学合成的高分子不能被生物降解.所以一旦 ...
被引用次数: 2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21世纪的新能源及其开发和利用
韩志萍,霍文兰 文献来自: 榆林学院学报 2003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包括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了解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和前景,对我国的能源开发与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1]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展望21世纪的化学[m ] ...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能
梁荣光,简弃非,翁仪璧,许石嵩 文献来自: 内燃机 2001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今后应加大开发力度.核能是一种量大、洁净而廉价的能源.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把它作为一种主要能源来开发利用 ,如日本占 2 5 %.价格以日本为例 ,利用核能、煤、天然气、重油发电 1 k w? h的价格依次为 1 2 , ... 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能@梁荣光$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简弃非$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细菌磁的生物技术开发和利用
任修海 文献来自: 生物学杂志 1995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这样即有可能将有关的基因或基因组转移到其它细菌或高等动植物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生物磁生产,从而促进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细菌磁的生物技术开发和利用@任修海$上海大学生物工程系 ...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国内外能源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
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通常凡是能被人类加以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都可以称为能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分类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来源分为3类: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类,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

电网技术期刊(五)

纯粹的极客——尼古拉·特斯拉 作文

用这个词来形容特斯拉一点也不为过,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成就了特斯拉的功绩,他常年每天只睡2个小时,持有1000多项发明。而同样是这种心无旁骛的专注让他丧失了技术转化为商业的机会,特斯拉晚年穷困潦倒,终生未娶。

37岁的尼古拉特斯拉站在展厅中央,身着黑色燕尾服的他像是魔术师一样,熟练地进行着交流电原理的实验。和其他魔术师的众多道具不同的是,特斯拉的道具是他自己。

在众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他用双手接上电压超过二万伏,振动频率每秒一百万次的电流。「哗」,一道耀眼的光芒在人群中炸开,四散的光晕包围着特斯拉,并在人们惊讶的表情中持续了许久。

这是1893年的美国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上引人注目的一隅,在这场总参观人次达到2750万的世博会上,特斯拉的精心准备的展厅试验无疑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们开始相信特斯拉的解释:只要频率高,大电压交流电仅从皮肤外表面大量通过,不致造成损伤。一些进步人士意识到,电气科学已经超出了初创时期,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关于交流电的说法似乎并不科学。

这仅仅是特斯拉所涉猎的领域中的一部分,他的一生中共有包括无线电遥控技术在内的1000多项专利,发明了第一台交流发电机,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X光(X-Ray)摄影技术、收音机、雷达、传真机、真空管、霓虹灯管、飞弹导航、星球防御系统等等。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磁密度单位(1Tesla=10,000Gause)则更表明了他在磁学上的贡献。

很长一段时间,提起电气,人们想到的是爱迪生,提到收音机,人们想到的是马可尼,如今,提到特斯拉,人们更多是将这个名字与马斯克创办的电动汽车联系在一起。

很少有人会记得这个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极客发明家。过于专注与不谙世事给他带来了卓越的成就,也让他失去了本应属于他的荣耀与财富。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总是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旧事物。很多时候,更大的阻力来自于众多既得利益者们。

在那晚的展厅里,特斯拉身体闪耀的光芒照耀的不仅仅是展厅,还有另一半的「旧世界」。

那是直流电设备的研发者——爱迪生所捍卫的世界。

1879年,32岁的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白炽灯的迅速普及使爱迪生本人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大企业家和世界知名的发明家。

那一年,特斯拉刚刚从格拉茨奥地利工艺学校退学不久,爱赌牌的他想找一份工作,却没有成功,只能回到布拉格一边在大学旁听,一边去图书馆读书。而交流电,只是他内心里一个还未得到解决的想法。

这个出身于塞尔维亚家庭的少年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很小的时候,他就自己造了一台小水车,装置「十六只甲虫动力发动机」,拆装祖父的钟。同时,家庭的熏陶又让他对诗歌产生了喜爱。

与爱迪生的经验方法所不同的是,特斯拉通常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趋于完善的构思,才将他们制造出来。

欧洲爱迪生公司的负责人曾说,我认识两位伟人,爱迪生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位就是特斯拉。

彼时,爱迪生正在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他的直流电设备,他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住宅区的照明灯如果和发电站超过一公里,就无法得到足够的电流发出强光。为了使他设置的照明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他在每隔一公里的地方建造发电机或者增加发电机的功效。

特斯拉被派去改进发电站中的发电机,当他的20个新直流电发电机计划被爱迪生采纳并申请注册了专利,特斯拉本人并没有得到原先规定的5万美元奖励。

特斯拉愤而离开。

从那以后,特斯拉开始专心研究自己的交流电,并走向了与爱迪生相反的道路。

1890年,特斯拉和支持他的企业家威斯汀豪斯准备将他们的产品推向市场,爱迪生开始意识到他所苦心经营的直流电地基在动摇。

他开始向记者展示交流电的强大摧毁力:将小猫小狗放在铁板上,铁板与1000伏电压的交流电发电机相连,电闸开启后,小猫小狗瞬间死亡。

而随后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的交流电照明设备以及尼亚加拉大瀑布上水力发电站的交流电系统都在证明着交流电的胜利。

可以降低和提高电压的交流电取代直流电成为工业,商业和民用的新选择。

构筑

早于1882年,特斯拉已经发明了世界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他将这种思想扩展为多相交流电有关的系列发明。他很快弄出了另一台无刷电机——感应电动机。

除了在电力方面的杰出成就之外,他在其他方面的发明发现也相当惊人。他一生致力于研究非线性(即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问题,曾经说过他可以将地球一分为二。

特斯拉还提出:「若把物体的振动和地球的谐振频率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造成地动山摇、地面升降。」

1935年,特斯拉在其实验室打了一个深井,并在井内下了钢套管。然后,他将井口堵塞好,并向井内输入不同频率的振动。

奇妙的是,在特定的频率时,地面就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振动,并造成了周围房屋的倒塌。当时的一些杂志评论说:「特斯拉利用一次人工诱发的地震,几乎将纽约夷为了平地。」这就是著名的特斯拉实验。这种小输入强输出的超级传输效应称为特斯拉效应,是地球物理武器的关键,所以特斯拉也是超距武器的奠基人。

另外,特斯拉还发明了特斯拉变压器、交流电摩打、现代电脑基础、无线通信、太阳能系统、雷达装置、机器人、死光、测谎仪、提出电磁射频武器概念……这些发明和发现超越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几个时代,有的理论即便现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完美解答。

与特斯拉同时代的作家马克·吐温曾用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被金钱主导的资本社会;显然,特斯拉对此毫无知觉。

特斯拉不仅放弃了已经挣到的数百万美元专利权税的要求,也放弃了将来到手的所有钱财。

他不仅对金钱无感,特斯拉的头脑中还充满了乌托邦的幻想,他憎恨与他人合作,像一个单打独斗的英雄,在研究领域里不断扩充疆界。

晚年的特斯拉穷困潦倒,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借住在旅店中。同当时腰缠万贯的发明家爱迪生相比落魄了很多。

而且,由于历史上一些利益集团的阴谋,和美国军方的一些神秘理由,他的成就与事迹被人为地打压或隐瞒,以致于绝大多数人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在特斯拉去世后的42年,12岁的拉里·佩奇读到了《纽约先驱报》的记者为特斯拉所撰写的传记《浪子天才:尼古拉·特斯拉的一生》。

他哭了。

后来,这个小男孩创办了谷歌,如今拥有超4000亿美金市值。

在佩奇看来:仅仅拥有创造力并不够,伟大的构思还需商业化。

这也许是特斯拉所曾经忽略的。

电网技术期刊(六)

所有的“近代自然科学成就”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
20年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年—1915年相对论建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
6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26年,戈达德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
7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电子计算机问世.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
8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1977年原子激光器问世
9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10互联网
互联网在亿万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数学
抽象代数学的兴起
泛函分析的诞生
自然科学
物理学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
原子可变性和同位素的发现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量子论的建立和发展
光量子论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的建立
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原子核组成的理论探索和中子的发现
热核聚变的发现和受控热核反应的探索
粒子加速器的发展
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
非晶态与准晶态
晶体管的发明与半导体技术
化学
同位素化学
化合价的电子理论
络合物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X射线衍射分析法的成就
化学反应的理论
电子转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分析化学
光谱学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的建立和发展
生物学
生物化学
新陈代谢途径的基本阐明
生物能的探讨和ATP的发现
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
DNA是遗传物质
基因工程的出现
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
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
蛋白质和核酸的测序和人工合成
中心法则的建立和发展
半乳糖操纵子理论的建立
重组DNA技术的建立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糖类的细胞识别作用的发现
核酸三螺旋的发现
神经生物学
神经元理论的建立
脑电活动的发现和进展
医学
免疫疗法和免疫学的发展
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
地球科学
自然地理综合体研究的兴起
环境科学的产生
文学
大爆炸理论
工程技术
真空微电子器件的兴起
电话、卫星通信等先进通信手段的出现
广播与电视
雷达
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
微处理器的诞生
软件工程概念的形成
因特网的出现
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
激光技术
激光器的诞生
受激辐射概念的提出
微波波谱学的创立
微波激射器的问世
全息照相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产生
材料科学
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机器人
军事技术的发展
化学武器与基因武器
核武器的新发展
电力系统的建设
汽车的广泛使用
航空航天的兴起
飞机的发明
火箭、航天飞机、卫星、空间站
遥感技术
自来水的使用
农业机械化
空调制冷技术的应用
高速公路
家用电器的出现
人工假肢、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隐形眼镜等保健设施的出现
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

电网技术期刊(七)

媒介素养作业: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000字以上
(1)人类媒介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的媒介特点和社会影响)(2)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
  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
  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德国著名释义学者加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类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无论我们用什么语言,我们获得
  的只是一个更为扩大的方面,一种世界观.”换句话说,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动物类所没有的丰富的“语义世界”.由此而知,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
  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文字产生以前,世界
  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结绳记事的时期.据考古学的发现,人类用图形或绘画来传递信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将对自然界和自身认识绘成简单的图画,刻在岩壁或各种石器上.到了新石
  器和铜石并用时代,这些早期绘画已经发展成一种图画文字.而考古学则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真正的文字已产生了.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所以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这种情况,直到印
  刷时代出现以后才有了改变.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手工作业和人
  力劳动的水平上.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欧洲工业革命中,印刷技术
  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时代此
  时才真正来临.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
  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
  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从人类社会
  信息系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别的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响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
  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一句话,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由于信息与媒介的唇齿关系,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
  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电网技术期刊(八)

中国改革开放来的重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经济,文化,军事等等!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出口创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动力.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我国内地共有22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
  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0年.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30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改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6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电网技术期刊(九)

对物理的看法?

这是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翻开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难找到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这只是对于物理这门科学在学术意义上的一种界定.而我们所面对的“物理”,它同时又是一门课程,于是就有必要从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去进行一番再认识、再分析,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插上了双翅,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以致于人们将20世纪称誉为“物理学的世纪”.什么21世纪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实,这句话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21世纪是物理科学全面介入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只有与物理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展望物理学的未来,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战》一文中,曾提出21世纪物理领域所面对的四大难题: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励着人们不懈探索的勇气与热情.可以预见,一旦拨去这几朵笼罩在物理天空中的乌云,物理学将会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当今,物理学的触角已经伸向众多领域,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以至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界分什么是物理学了.1995年在我国厦门举行了第十九届国际统计物理学大会,会上交流论文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诸如植物的花序、DNA药物系统、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储等等,光看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呢?几年前,美国《今日物理》杂志,曾就此问题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最后,他们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学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学.这话乍听似觉偏颇,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在今天看来,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能,“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赵凯华语)
再次,物理还是一种文化.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样地,物理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就构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另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
物理学是求真的.物理最讲究实证,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不论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论你什么聪明,更不论你名气有多大,只要与实验不符便是错了,简简单单,这就是科学”.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修正错误、不断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学是从善的.物理学致力于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帮助人们不断认识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趋于高尚.这是物理学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因而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另外,物理学家的行为也是从善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和以她为代表的杰出物理学家:“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他们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人民的情怀等等,对于后人无疑是一份尤为珍贵的人文财富.
物理学是至美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罗马哲学家普洛丁又说过: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学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属于科学美,主要体现于简单、对称和统一;对称则统一,统一则简单,它们构成了物理学的基本美学准则.
翻开物理学的篇章,可以发现到处都跳动着美的音符,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仅以统一性为例.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与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两者并非是分道扬镳、越走越远,反倒显示出不少殊途同归、相反相成的迹象.例如,粒子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体物理学家所借鉴,用来探寻宇宙早期演化的图象;(正由于此,粒子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宇宙考古学”.) 反过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也为粒子物理学家提供了丰实的信息与印证.于是,物理学中两个截然相反的分支,就这般奇妙地衔接在了一起——犹如一条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又如,英国物理学家狭拉克首先发现,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下列引人注目的关系:
宇宙半径/电子半径≈1040,宇宙年龄/强衰变粒子寿命≈1040,
氢核与电子的电力/氢核与电子的引力≈1040,……
在上述比数中,宇宙这个最大的系统,与基本粒子这个最小系统之间,竟然珠联璧合达到了如此完美的统一,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种动人心弦的壮丽的美.正是这许多美不胜收的事例,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与敬畏,难怪爱因斯坦会说:“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物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能,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能对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审视与剖析,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的内涵,从而会更自觉、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美好的禀性,从而会更加钟爱物理,更有激情地去从事物理教学.我以为,只有真正热爱物理的物理教师,才能做到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感悟物理、欣赏物理.
二、为什么教物理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根本的问题,要正确回答并非易事.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就经历过从“知识本位”到“学科本位”,最后又回归到“学生本位”这样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什么多的物理知识,其中不乏象“F=ma”这类极其重要的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有什么直接的功用.以至过了若干年后,许多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用他们的话说,“全部都还给老师了”.我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我想,这大概好比晚饭,谁都不会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又都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一位毕业已有二十余年的学生,曾与笔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课.原来那堂课讲的是重力势能.当时为了说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我曾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有人站在五楼的窗台上要往下跳,你说危险吗?开始大家都认为这太玩命了,后来仔细一琢磨,又全都乐了:你别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没事了吗?这位学生觉得这个例子特有意思,于是经久不忘;但问他该例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时,他说忘了.正当我面露憾色时,他紧接着的一番话却令人宽慰,他说:“这个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尽管这堂课所传授的物理知识,这位学生已经遗忘殆尽,但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而凝炼成的思想、方法等,却在他的心里铭刻上深深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多年前的这堂物理课,对他不也是极有价值的吗?学生从高中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将告别物理,所学的物理知识终究会被忘记,到那时再回头审视一下:物理教学留给他们的还有些什么呢?如果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不出物理所给予的才智与启迪,那将是物理教学的失败.由此看来,具体的知识通常只是作为教学的载体,在知识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正如我国资深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学,……. 以物理学为对象我学到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物理学的知识有时是很有用的,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这些能力,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钱老在读书时就是通过“物理学”这个载体,获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种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识本位”来确立物理教学目标取向的做法同样是短视的.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一般都会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日臻熟悉,从而格外钟爱.可能是受了这种职业情感的影响,我还一度把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当我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重点高中,面对的是一个个聪颖好学的学生时,这种愿望愈显强烈.但我不久就发现,其它学科的教师大概也出于各自的职业偏好,都对学生有着与我类似的期望.这样一来,大家自扫门前雪,各唱各的调,没能将各学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实际效果当然就差强人意了.尤其令我沮丧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学习优秀的“得意门生”,日后直接从事物理专业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当我陷于迷惘之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先生的一则事例给了自己极大的启迪.当年复旦大学曾对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核物理有关的工作,其余的都纷纷改行,活跃在金融、企业或行政等岗位上.对此,多数人都断言这是物理系的失败,而杨福家却认为这正是“复旦”的成功.因为,通过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领域的工作.这也印证了赵凯华先生的话:“一个人学了物理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他的物理没有白学.在我看来,对于学物理的人无所谓‘改行’…….”
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看清了物理教学最终目标的聚焦点,既不在知识的本位上,也不在学科的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本位上.
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设问:“如果我们不教物理,学生不学物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种显而易见的回答是,学生将因此学不到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这话没错,但不够全面.因为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失去更为重要的,有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当前,物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一位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今天学习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他去面对或决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正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作准备.” 据此,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最确切的答案就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物理教学观.
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什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什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识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

电网技术期刊(十)

河流上建设水坝后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具体一点的..

建坝蓄水造成的负面影响: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资源的减少、强制移民、以及疾病等等因素,也使建水坝备受诟病.在1993年出版的《卡迪拉克沙漠》(Desert Cadillac)一书中,作者马克-赖斯纳(Marc Reisner)指责美国开垦局和美国陆军工程公司(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绿化”美国西部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赖斯纳感叹道:“很难想象,我们是多么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环境”.   有关专家认为,很多水坝在具体项目决策时,未能通盘考虑到一系列后果,包括人类健康及环境代价.他说,这必将导致那些忽视了昂贵的环境及人类健康为代价的“坏”坝项目在存在种种可预见的后果情况下仍然上马.   “建坝”派则认为,没有水坝所提供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许多发展都将不可能实现.对所有的水坝一概予以否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世界银行非洲部高级环境专家罗伯特-蒂尔曼(Robert Tillman)认为:“反对派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们未能抓住问题所在,并对不同类型的水坝加以区分.” 好坝要比坏坝多.坏坝是指那些蓄水较浅,淹没大片土地或只能生产较少的电力的水坝.只有在热带地区,水坝才会造成血吸虫病及疟疾之类的疾病.这些问题在温带地区就不存在.我们还必须对大型水坝重新进行定义.当我们拥有190米高的大型水坝时,就不能将10米高的水坝称为大型水坝.采取适当的分洪措施后,坝区状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无疑, 蓄水区的生态环境水坝会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化学、物理、及生物结构.水坝会降低河流水位,改变河流的自由流动,阻碍营养成分的流动,改变水温及含氧量,阻碍或阻止鱼及野生动物的迁徙.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改变可能是有益的,   也可能是有害的.以美国科罗拉多河为例,科罗拉多河上的10座水坝把河水变得清澈而寒冷,对于已适应在这一水域生存的鱼类,如雪鲦和叶唇鱼,极为不利.一些非本土生长的植物,特别是柽柳—原生于欧亚大陆的矮灌木,已经侵蚀了河岸.众所周知,像科罗拉多河上的大型水坝已经造成了溯河产卵(这些鱼类生活在海洋中,   但回游内陆产卵地产卵)鱼类数量的锐减,其中,包括大马哈鱼、河鲱、虹鳟、以及鲟鱼.但是,也应该看到,水坝并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唯一祸首,污染及过度捕捞也难辞其咎.   争论还集中在水坝所形成的水库使河水水质所发生的变化上.发展中国家的大多需要的是清洁的饮用水.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大约尚有10亿人口没有卫生的饮用水源.支持者认为,这就意味着修水库是有必要的.象密西西比河这样的大河,常年水流充足,可以直接取用.但大多数大城市的饮用水还是取自坝区水库.   在经常受干旱之苦的国家,水库对社区及城市储水至关重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及推动农业发展的需要,极可能还要建新水库.但水库的维护将是个难题—干旱地区的大型水坝库区蒸发量极大—通常会造成环境问题的增加并危害人类健康.一个全球性问题是水库会拦截含营养的沉积物,这会造成水库容量下降并加速富营养化作用(或氧气耗竭),促进植物和水藻的生长以及加强细菌分解作用,进一步消耗氧气,并释放出磷,加促了水藻的生长.   在热带地区修建的水库及其供水的灌溉网也是蚊子、田螺、以及苍蝇理想的孳生地,而这些昆虫又会传播疟疾、血吸虫病、以及盲眼性丝虫病.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几乎翻了一番.长期患该病可导致肺损伤、肝功能衰竭、以及膀胱癌.国际河流水网组织出版的《世界河流评论》(World Rivers Review)杂志的编辑洛里-波廷杰(Lori Pottinger)说:“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耗资巨大的大型河流开发项目中去,如建水坝及灌溉系统,而不愿在社区供水及公共卫生设施等低技术的项目上花钱.”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45490/

推荐访问:南方电网技术期刊 电网技术期刊模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