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8-12-05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共10篇)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一):

急求一篇德育学科小论文
论文要求
结合德育课学习,运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评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人文社会现象,或阐明一个科学道理,或提出一个自己的新观点、看法等。小论文应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不拘一格,以小见大,短小精悍。小论文应有鲜明的论点、有力的论据和科学的论证。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二):

德育作业心得体会

在上海市三女中党委书记杨振国的案头堆放着厚厚一叠材料:150多位教师刚刚交来的“作业”.从来只听说学生要做作业,现在怎么老师也有作业了?原来学校为了配合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每学期都要求老师写一篇教育心得,可以是论文,可以是个案分析,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学校对每篇文章进行评比打分,并将结果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
学校领导带头做“作业”
据杨振国介绍,此项活动开展已近五年,最初的设想是为了提高学校教科研队伍的水平,推进学校的整体工作.几年下来,此项工作已经作为学校的常规活动.学校专门设立了一个由资深教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每学期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把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杨振国说,这已成为每个一线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作业”.
在我们的常规意识中,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交这样的“作业”呢?而且老师们平时的工作量已经很大,再要求他们在课余写这样的文章,能不能完成,杨振国坦言,在工作开展初期,老师们都觉得任务重,有难度,很多人不理解.学校请来专家开讲座,让老师们认识到写这样的文章可以对自己有所帮助,使教学有所提高.渐渐地,从不适应到适应,从被动到主动,老师们积极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文章水准逐年上升.老师交“作业”,学校领导也不例外.笔者在翻看这些“作业”时就发现其中有杨振国的《访英归来看理解》和校长徐永初的《女中也要有帅才》的文章,都是很有质量的论文.
杨振国指出,这样做不是形式,而是为了促使教师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实践证明,老师们将这些感悟,经过整理写下来后,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杨振国希望这样思考的过程能促使老师实现身份的转变,即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型.
“牢骚”成了宝贵素材
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学期交一次“作业”,听上去好像并不困难,真做起来却也不轻松,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脑子里的弦要一直绷着,否则到落笔时就“难为无米之炊”了.高二语文组的方平老师坦言,刚开始写的时候也有抱怨,教学任务这么重,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想来写.但是写着写着慢慢便摆正了心态,而且感觉到确实有东西可以写,哪怕只是一个学生一个事例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一次语文课上有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梦想是找一个理想的老公.方平抓住这一在女中学生中相当敏感的话题,顺势引导学生谈谈今天优秀女孩应该具有怎样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能在课堂上公开“谈情说爱”,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畅所欲言.方平把这个课堂教学中的小插曲写进了“作业”.她写道:“十六七岁的花季女孩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作为教师,要时刻想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尽量多一点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拥有美好的心灵、怎样追求美好的人生.”可见,素材是随处可见的.
另一位语文老师徐萍认为,教育叙事、教育个案相比教育论文,更切合教学实际,老师比较容易接受.几年下来,她和同事的写作意识都在提高.原来一些老师遇到烦心事喜欢在办公室里发发牢骚,而现在这些牢骚都变成了一个个案例,被老师们小心地收集起来,到真正写文章时就有备无患了.数学老师徐海生也认为平时的积累很重要.老师每天都在和学生接触,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只要注意观察积累,可以切入的角度还是很多的.他认为空谈教育理论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像这样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事例谈感悟才会有意义.
学校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完成一篇“作业”,从各科的教学研究到德育个案,从班主任随笔到心理指导笔记,内容无所不包,只要是教学中的点滴感想都可以写下来.这些作业并不是一交了之,每次都由专门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认真评审.评审结果将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依据之一.获奖的文章则被汇编成册,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也会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让教师们分享各自的思考,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三):

如何在综合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途径是各科教学.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检查、指导和总结,把工作落到实处.在学校制订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改进意见”后,我们采取了检查、指导和总结等措施,抓了落实.
1、检查.按照学校提出的“改进意见”,我们坚持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检查,对教师做得好的地方,提出肯定的意见.对于思想教育内容确定得准确,措施具体可行的计划,安排在教师大会上交流;对于符合要求的教案,我们打印成册,发给教师,供教师学习和参考.
2、指导.指导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来进行的.我们采取了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个别指导即在听完某位教师的课后,按照学校提出的“改进意见”,与其单独评课,加以指导.集体指导则以学校集中搞课为主.我们曾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为专题,组织过青年教师的汇报课,语文和地理研究课及语文观摩课.学校每学期都要搞教学评优活动,我们把渗透思想教育作为评优标准之一.在举行完各类课后,学校都要讲出意见.教师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受到了启发,学到了经验,从而提高了自己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水平.
3、总结.如92/93学年度,我们共组织90人次的教师就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的专题汇报总结.在教师汇报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发现典型,组织经验交流会.这一学年中就有15人次的教师在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发言.阶段性总结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进行这种总结时,我们便邀请县教育学会和县教科所的同志到会,请他们指导.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四):

德育的实质是什么【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

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 但教师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教师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quot;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这一切对于教师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quot;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煜ぃ械角浊校哂泻芮康乃捣ΑO喾矗萄谌菸蘼凼撬婕暗目占浠故鞘奔洌嗬胙皆叮淇尚哦仍叫 R虼耍淌σ浞滞诰蜓纳睿罢揖哂械赖陆逃壑档哪谌荨U庋牡赖陆逃拍芏匝ザS捎诳翁蒙掀浪档摹⑻致鄣木褪茄纳钍导剩虼耍欣诙运堑纳畈跋臁U馐"导行"的最好方法.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
当前,我国德育实效代写论文性比较差,严重偏离现代德育的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 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1〕,不能不说与德育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当前的德育方 法存在 明显的缺陷.可以说,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实强烈呼唤德育方法体系的新构建.构建新的德育方法体系,必须了解德育方法的特征.下面就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 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 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 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 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 ,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 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 .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 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 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 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 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 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 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代发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 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 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 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 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 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 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 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五):

求家庭品德教育的概念!
论文需要,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因此,多数时候又把家庭德育称为家庭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多数家庭是比较注重家庭教育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一种倾向:重物质、技能、智力,较精神、思想、德育.一句话,就是忽视了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对德育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方法不当.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三种方法.
身教法:
所谓身教法,是指家庭长辈直接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示范于子女,用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感染影响和教育子女的方法.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的身教对子女的影响很大.
除了用父母的正面形象感染和教育孩子外,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随时暴露在孩子面前,否则,对孩子的反作用很大.倘若孩子染上了父母的缺点,再想纠正是极为困难的,于子女成长极为不利.
灌输法:
就是在家庭中,从孩子懂事时起,经常对他们讲授一些道理.这种方法,和给孩子打预防针的道理一样.都是使孩增强抵抗能力.孩子的思想,好似一片空白地,如果能在春天适时的播下真理的种子,到了秋季,就能获得丰收和喜悦.当然,使用这一方法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
互教法:
就是父母和子女采取平等的态度,在德育教育中,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启导的方法.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虽然对子女负有教育责任,是当然的教志者,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受教育程度、所处社会环境等影响,难免有不正确之处,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教育拨子的问题上,要有民主作风,切不要自以为是.做父母的,应当看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孩子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因此,作为父母出现认识上的失误,而孩子的看法是正确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向孩子作出自我批评,决不可以含糊其辞,掩饰过去.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六):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七):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其实这样的体现很多的.
任何学科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既然是科学嘛,那就与世界上的科学家有很大的关系.你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科学家是怎么奉献的.
祝您教书愉快!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八):

文学科中美育和智育,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大多数教师都注重智力开发,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了德育的渗透,但却不自觉地在语文学科中忽视了美育,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其做法失之偏颇.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语文学科中美育和智育、德育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对美育这一概念比较模糊,甚至有少数教师把美育和德育等同起来,混为一谈.
  王国维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第1008页)他指出了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基本分工.朱光潜亦认为“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谈美感教育》)由此可知,智育追求认知的真,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作用于人的知,使之能辨真伪;德育追求伦理的善,侧重思想道德原则对受教者的规范,作用于人的意,使之能趋善避恶;美育追求心灵的美,侧重以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感情,通过培养人的审美素质,达到心灵的完善与和谐.
  另外,智育和德育在本质上是诉诸理性的教育,以受教者对知识原理或道德原则的认识为过程,对其清晰理解为终结.其效应则主要培养人的认同意识,即服从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规律或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美育在本质上是诉诸感性的教育,把组织和开展以受教者为主体的审美活动作为基本过程,它注重感觉能力、直觉能力的调动和开发,重视对感情的浸染和打动.
  美育能弥补智育、德育之不足,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都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美育给受教者以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打动,能使其感情得到熏陶与升华.如果说智育和德育侧重于培养人的社会意识,塑造社会人格的话,那么美育侧重于发展人的个性,它弥补了智育、德育欠缺的一面,培养出既有个性又有社会性的健全人格.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对荣辱观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中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遭受挫折和失败,于是内心产生了困惑和痛苦,由此一蹶不振、铁刃钝卷,甚至有些学生采取了极端的做法.这就提醒了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重视美育.因为美育主要张扬人的理想,为受教者展现令人陶醉、迷恋和神往的审美佳境,使他们内心感情上升到对美的向往.解决内心世界中感性与理想、个性与社会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能够同智育、德育一道,最终实现人类心灵的完善与和谐.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九):

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各种体育教材内容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讲解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学生崇拜效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语气要温文尔雅,态度要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2.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崇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如田径运动员刘翔,他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克服伤病的困扰,冲破重重障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他们顽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逐步形成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三、巧抓时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练习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过程,同时学生只有通过不同教材的练习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1.练习和等待.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练习,有的学生等待的情形.在练习中教师要重点帮助教育那些练习不认真、怕苦怕累的学生.利用好的典型教育他们树立勇敢、顽强、不怕苦的精神.等待时学生容易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给等待的学生布置任务.如认真观察同学的动作,对照自己找不足,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动作等,从中进行了互相关心帮助的教育;游戏中的等待要引导学生为自己队加油、鼓劲、给同伴增加信心,为集体争光等.
  2.反复练习.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实践中获得的,思想品德也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炼.如反复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过程.在反复练习中有时会有较大的运动负荷,是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一个严峻的考验,发现有的学生练习不认真时,要教育学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鼓励学生完成练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出现疲劳就中止练习,既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达不到锻炼意志品质的目的.
  
  四、结合常规课堂和教学条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本身包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对其纪律教师要清楚的进行解释,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课堂常规及其意义,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
  1.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品德教育的内容同道德行为的教学条件结合起来.例如在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上提出要求.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在上课之前,我们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给予当众表扬.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并且建立体育课布置场地器材的轮流制度,经常开展评比、表扬,教给各种技能方法,使学生爱劳动、勤劳动、会劳动.
  2.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容易受气候、场地器材及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有不同的影响,不好的条件如果注意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经常在室内上课的学生一到室外就会怕晒怕热、怕冷怕风.在室外上课可以利用自然条件锻炼耐热、耐寒不怕风吹雨打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具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后进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先进学生结“对子”,对后进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
  总之,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教学中把育人与健体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不仅思想情操高尚,而且道德品质优良,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

中职校德育学科论文(十):

英语翻译
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借鉴与创新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经过哲学的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德育借鉴 创新研究

Reference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papers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content.Bu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were exclud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utsi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reform and opening began in 1978 to expand people"s horizons through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in the future,people clearly recognize that educ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 integral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placed in the difficult task before.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63466/

推荐访问:职校班主任德育论文 化学学科德育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