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8-12-07 08:00: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共9篇)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一):

英语翻译
我的论点相当容易受到批评.
城市通常将税收用于教育、公安和消防部门、公共设施和市政建设.
接种的温馨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尽你所能去创造一个宁静和谐的家.
报纸为那个事件做了个专题报导.
自从他病愈之后,就一直很虚弱,但他却有惊人的耐力.
政府将竭尽全力去刺激经济发展.
请将你的合同文本进行相应的修正.
想象力和勤奋工作是成功的要素.

好多句子啊我来试试 ,不过对于专八水平,这点难度不算啥
1.My argument /conculsion is quite vulnerable to criticism.
2.City taxes are usually used for education,police and fire departments,public facilities and municipal building.
3.Ptant warm atmosphere is very important.Do what you can to create a queit,harmonious home.
4.Newspapers do a special report for that event.
5.Since his illness,has been very weak,but he did have amazing stamina.
6.The Government will make every effort to sti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7.Please keep your copy of the contract be amended accordingly.
8.Imagination and hard work is the key to success.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二):

城市规划原理常见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急!)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1、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相互关系,以减少居住一工作、居住一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3)居住用地的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保等法规规定的间隔设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提供环境保证.(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便于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适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6)居住区用地选择应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7)居住区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居住用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
4、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等;(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体的面阔,水深,水位,流速,水质,流量等.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硫化度,硬度及动态等;(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等;(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在小地区范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件还有: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
5. 城市用地选择适用性评价所涉及的方面是什么?1),城市与自然环境.自然对城市的影响,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关系到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城市对自然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加剧,形成热岛等不利城市气候环境,土壤结构改变,地面下沉,水质恶化,温室效应.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
6、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哪些布局方式?并论述其优缺点.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形态,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其优点是便于集中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内容.城市各项用地紧凑,有利于提高出行效,方便居民生活,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只要用地条件许可,大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此类城市形态最大的问题是要处理好城市用地的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给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此类型的城市又可进一步分成网格状、环形放射状、星状、带状和环状等五种形态.2.松散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分散式的城市形态主要有组团式、星座式、城镇组群式等三种类型分散式的城市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所谓组团状,是指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用地,城市组团之间大多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系统的分隔,这种发展形态是受到城市用地条件限制而产生的.分散式的城市形态的优点是接近自然、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缺点是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较大. 星座式是分散式城市形态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外围发展若干个小城镇,也称为母城和卫星城的模式.此外.分散式城市形态最为极端的是城市组群式,常见于典型的工矿城市. 城市形态布局的形式的演变趋势,一是大城市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二是中小城市以向心集中型为主.
7. 城市整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社区,促进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在面对城市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
8、城市的发展的根本动因?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了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徒弟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2,城市布局的变化.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城市用地的类型.3,城市与环境.城市面积的扩展,使市民接触自然环境的距离愈远,工业在城市中必然对环境产生污染,致使城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了负面效应.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使城市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9、城市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分为哪几类?(1)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甚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3)道路用地:居作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4)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10. 城市规划宏观调控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表现在:①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②规范土地和房地产市场;③在符合社会总体利益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配置、开发与使用;④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公众的利益.11、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人口和社会系统构成城市的社会系统,一般可以从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几个方面观察和分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者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受到各国各地区社会制度的影响.城市人口系统的构成是城市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仅涉及人群分类学,更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组社会集团间的社会冲实与交融,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城市人口系统主要指作为城市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原理和理论的分析.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文化系统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
12、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保护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要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
13、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和依据分别是什么?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不同特点,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这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明确城市的性质,便于在城市规划中把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加切合实际.2)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它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2)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研究去,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
14、城市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15、论述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及其社会目标.田园城市”理论创想者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个简短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他的主要观点包括: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建设新型城市,把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16、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产生、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到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性特点,因地制宜.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三):

周围环境调查表
要清楚的啊!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一)环境污染状况
l.大气
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 l0.5万化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 1111万吨,比上年增长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 3.9%;工业粉尘排放量 576万吨,比上年下降 0.5%.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围为 90——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 8%.据67个城市统计,51% 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标,尤以吉林、济南、太原、兰州、包头、延安、西安等城市为重.
据66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8——55.8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显重于南方城市.降尘年月均值在 30吨/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长春、大同、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吉林、鹤岗、沈阳、兰州和唐山.
据72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围为 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重庆、太原、乌鲁木齐、宜宾、南充、济南、石嘴山、青岛、天津、长沙和大同.
据72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围为 l1——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长春、济南和运城污染明显加重,兰州、宝鸡和南充咯有好转.
2000年,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58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85——7.4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52%,均为南方城市.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怀化、百色、南京、重庆和广州市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000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并努力推进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外交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提出了我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十大对策,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纲领性文件,不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环境法制建设有较大进展.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关于我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环境政策》,批准了《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方案》,转发了林业部《关于当前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情况和综合治理措施报告的通知》,发布并全面实施了《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还制定了环境行政处罚、防治尾矿污染、防治铬化合物污染、环境监理执法标志等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地方立法不断加强,山东、湖南、重庆武汉、大连等省、市制订了环境执法程序规定.国家环埔保护局首次进行了全国环保系统执法检查.
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史
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组员:
课题的由来:
现在世界上的能源供应量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必须在能源枯竭之前开发新的能源,所以我们要知道能源的发展史,这样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这样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严重的话,恐怕还没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为混球一个.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正因为这样,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课题研究内容:
一、什么是能源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做功,可利用来做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二、能源的分类及优缺点
第一类是与太阳有关的能源.太阳能除可直接利用它的光和热外,它还是地球上多种能源的主要源泉.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 .
第二类是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地球是一个大热库,从地面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不断增高.
第三类是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这是某些物质在发生原子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原子核反应主要有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
第四类是与地球——月球——太阳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地球、月亮、太阳之间有规律的运动,造成相对位置周期性的变化,它们之间产生的引力使海水涨落而形成潮汐能.
三、人类能源利用及发展阶段
小水电:我国西部地区的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全国小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25亿千瓦.目前我国小水电的开发量为20%左右,预计到2030年,我国小水电资源将开发完毕,届时可以形成1亿千瓦的装机水平.
太阳能资源: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主要用于城乡居民的热水供应,目前有太阳能热水器5000多万平方米,2020年和2050年分别可以达到2亿平方米和5亿平方米,分别可以替代1200亿千瓦时和3000亿千瓦时,替代高峰电力8000万千瓦和2亿千瓦.
生物质能源:我国的生物质能源主要有农业废弃物、森林和林产品剩余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作物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废弃物理论上可以产生沼气近800亿立方米.
四、能源利用造成哪些环境污染
陕北石油现已探明储量十一亿吨,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陕西省也成为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省区之一.随着陕北石油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石油开采、运输、加工、销售等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二000年以来,陕北由于输油管线腐蚀穿孔、断裂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达五十一起.
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严重影响
有一家农药厂、两家化工厂的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古河镇洋桥村村民,成天闻怪味,井水不能喝,自来水有农药味.三年来,喝着发臭的河水,闻着刺鼻的农药味,村里已有20余位村民因癌症离开了人世,今年又有近10人被确诊为癌症,现正在医院治疗.该村靠近农药厂、化工厂的五组、六组、七组因癌症不治去世的人数已占到这三个组三年来自然死亡人数的70%……曾是蓝天清水的淮河,如今却是鱼虾绝代的地方.奎河是淮河的重要支流,其岸边的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是污染最大的受害者.今年3月,杨庄乡卫生防疫站对全乡5年内因癌症死亡人口进行排摸,结果在16个靠近奎河的行政村,患各种消化道疾病和癌症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村,三年来杨庄乡因癌症死亡的人达到千分之十三……3月18日,在朝阳医院门诊楼的大厅里,30余位来自承德兴隆县孤山子乡沙坡峪村的村民神情焦急,27名儿童依偎在他们怀中,有的面色苍白,有的因肚子疼、头疼而哭泣.这些村民称,他们是孩子的父母,孩子都在他们村小学上学.3月15日,很多小学生在学校突然“中毒”,重者昏迷、口吐白沫,轻者头疼.这些家长怀疑,村小学附近的铅锌厂是孩子们“中毒”的“罪魁祸首……”
六、发现身边的能源污染现象延长县郭旗乡王仓村,虽然距离石油泄漏已经数日,但在田地里依然能够看到,不少种植了农作物的田地还残留着石油浸过的痕迹,很多玉米苗由于石油的浸泡已变成灰黑色,田地里数位村民正在用铁锨将已被污染的土层挖出.据村民们介绍,5月30日,一场大雨席卷延长县.大雨过后,村里30多亩田地被混杂着雨水的石油污染,不少农作物死亡,村民们顺着水印发现原来是村旁的七里村油矿一处选油点的石油泄漏造成的.至于污染程度有多深,村民们说法不一,有的称土地一两年无法种植作物;有的则称污染并不严重.一位李姓村民称,由于选油点的排污设施不力,每逢下雨,就会有少量漏油随着雨水流至田间,只是“从没有这次这么严重”.
七、防治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
加快污染源治理步伐,加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甘肃省环保部门表示,除加快重点污染源治理步伐外,还将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保证七里河——安宁、白银、临夏三大污水处理厂今年内建成投运;同时,加大沿黄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管理力度,尽快解决兰州市油污干管安全隐患,确保城市安全;年内将国营四七一厂、五○四厂等企业污水接入西新线排水管道;加大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科学调配黄河水量,确保黄河稀释自净能力;建设水质自动监测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2005全国城市家庭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为您服务》2005全国城市家装污染调查报告
来源: CCTV.com
由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组织的 “我爱家装环保行” 期间所开展的“首次全国城市家庭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于2005年7月起11月完成.并整理出《2005全国城市家庭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各城市上报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表明因家庭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用2001年11月26日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局联合发布的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来评价,本次检测的家庭中,发现有68%的家庭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超过该规范所规定的限值.苯和TVOC污染没有甲醛那么严重,苯超标的有11%,TVOC超标的有38%.用三种污染物综合指数来评价,室内空气质量良好的家庭占34%,有污染的家庭占66%.其中重污染的家庭占30%,这种状况应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关注.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四):

请简单介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
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以及我国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办法.

城乡二元结构
在有关的讨论中,人们对户籍制度给予了许多关注。这当然是应该的。因为支配了中国社会生活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各界的千呼万唤之下,户籍制度的改革终于开始启动了。在一些小城市,甚至包括像石家庄这样的大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了相当实质性的进展。由于过去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公民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部分,事实上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了两个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上有重大差别的社会等级,同时也限制了公民对于居住地和劳动地点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无疑有着非常深远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含义,这是无可置疑的。
但是,户籍制度改革本身不是最终的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最终的目标是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以及这种“二元结构”所造成的社会分割和身份歧视。这样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我们所面对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城乡二元结构”至少是由这样的几个因素构成的。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1年,公安部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1957年政府实行了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使用了“公民”的概念,但公民的最基本的流动和迁徙自由却在这个使用“公民”概念的《条例》中被剥夺了。在改革以后,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配的时候,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在改革前,农村中小学的相当一部分开支要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来负担。民办教师的报酬,也要由农民来承担。改革以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进一步地恶化了。目前,国家每年几百亿元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城市学校的一切开支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1985年国家取消了这笔财政拨款,改由农民自筹经费办教育,乡村两级教育经费由农民上交教育附加费提供,农村学校改扩建也是由农民集资进行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300-500亿元。公共设施就更是如此。国家每年上千亿元的财政开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农村享受到的极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不得不从农村企业、农民头上摊派、集资、收费甚至罚款来解决。现在,一些工程本应由国家财政出资的,但却采取“钓鱼”办法,上级拨一点为“诱饵”,地方财政再挤一点,剩下大部分由乡村自行解决,结果只能是向农民摊派集资。农民自己搞公共建设还有一个更重的负担,就是政府规定的10-20个劳动积累工、5-10个义务工,而绝大多数农村都取了最高数,即农民每年要出30个无偿义务工,有时出工,多数乡村喜欢叫农民出钱,每个工出10-20元,仅此一项全国农民每年负担高达1000-2000亿元。但是,这一负担是不列入国家规定的5%范围的,也就是说在中央的政策里,这不是农民负担。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不是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支撑的。比如,在物资供应方面,1953年以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中国开始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这一制度原则上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不负责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这项制度基本上排除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取得口粮的可能性。在就业制度方面,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职业。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早在1951年2月,政务院就发布了《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又进行了修改。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城市国营企业职工所享有的各项劳保待遇,主要包括职工病伤后的公费医疗待遇、公费修养与疗养待遇,职工退休职后的养老金待遇,女职工的产假及独子保健待遇,职工伤残后的救济金待遇以及职工死后的丧葬、抚恤待遇等。条例甚至规定了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及死亡时的丧葬补助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国家是以病假、生育、退休、死亡等单项规定的形式逐步完善起来的。至于城市集体企业,大都参照国营企业的办法实行劳保。除上述在业人员享有劳保待遇外,50年代形成的城市社会福利制度还保证了城市人口可享有名目繁多的补贴,在业人口可享有单位近乎无偿提供的住房等。即使是在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今天,基本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据统计,1999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88.6%,农村社会保障支出126亿元,占11.46%,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土地就成了农民惟一可作生存保障的资源,于是国家又出台了一个农村土地延长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然而,这一政策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将不可避免地阻碍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说,如果上述的问题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就不会消失,户籍制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五):

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此,我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际,就谈以下三点认识: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实践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状态.然而,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也促使了我们党对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在不断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主观的意识形态以客观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为转移,把全面清晰地把握客观世界作为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记录了我们党在发展中探索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历史足迹,也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也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认识的又一次伟大飞越: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放弃了工业文明时期的重功利、重物质的粗放主义,描绘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助推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能源紧缺和生态破坏,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仍将始终面临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两大约束.因此,现阶段倡导“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做好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自工业文明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通过对资源的获取,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耗竭.长此以往,人类的发展必将难以为继.人类将继续以往的发展模式还是重新调整、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给了全世界一份满意的的答卷.这样的发展思路不仅避免了欧美“先发展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解决了全球十几亿人口的环境保护问题,同时也为其他欠发达国家今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表率.第二、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 对“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是落实“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谈以下三点: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将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合成的统一整体.“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生态保护提高到了一种文明的高度: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把塑造健康持续的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看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促使了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的环境观、资源观.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促使经济活动以大自然的稳定、和谐为前提,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将以认知自然、尊重自然为出发点,倡导健康、绿色的生存观念,将节能减排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将致力于消除因为政治矛盾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加重视利益的多元化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平衡.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人是环境中的动物.数千年来,人类在自我创造的世界里繁衍生息.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如何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资源、环境关系,将决定着一个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如果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过来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阻碍人类自身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在正确把握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基础上,实现了从传统“向自然宣战”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它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与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将为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推动着人类自身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第三、践行生态文明、助推科学发展 近年来,滨州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市委市府关于打造“系统九州”,延伸十大产业链等政策的部署下,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带的沿海城市,滨州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位置.保护好黄河三角洲及沿海地带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六个发展”的总体要求,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践行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我市节能环保工作中做出新成绩、实现新突破.一、提高认识水平,转变发展思路. 应当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观念.既要考虑当前,更要考虑长远.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始终,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四思而后干”.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远效益的兼顾,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保护和集约发展.二、加快结构调整、做好节能减排 依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计划末万元GDP能耗应降低22%,二氧化硫排放量应降低20%,COD排放量应降低18%.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做好节能减排:一是要深入开展节能评估审核工作.依据我市制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两个准入门槛,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优化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注重结合地域特点,着力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三是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做好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基本农田保护等十个项目工程,加大对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用、民用等领域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的监管力度.四是要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在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计划的基础上,督促企业制定实施方案,倒排工期,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完成.截至目前,全市COD减排工程已达52个,预计全年减排COD 3.52万吨;全市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已达45个,预计全年二氧化硫减排能力为4.32万吨.三、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一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断提高滨州的环境竞争力.一方面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努力培育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制造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使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同时要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餐饮等行业的污染,鼓励环保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让每一个民众在享受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都能感受一份城市中的碧海蓝天.二是要注意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倡导农民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沼气等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同时要积极依照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工作要求,加强对农业、农村生活污染源的排查力度,妥善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维护好农村的生态稳定.三是要进一步推动鲁北平原及干道,生产区、住宅区的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滨州辖区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四是要做好海岸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通过治理污染源、引灌黄河水、人工修筑沿海防潮堤、增加湿地淡水存量、人工营造柽柳林、种植复壮芦苇等措施,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确保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为鸟类的繁衍生息和迁徙越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四、倡导环保理念,实现全民参与 一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生态文明观.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积极倡导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污染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二是尊重、支持民众对节能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方面是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的目标、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监督措施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督对象、标准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大力拓展群众监督管理渠道,做好群众环保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和建议反馈机制.把群众的建议真正转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效果.三是要让每一个市民都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身在滨州不是客,节能环保需躬行.每一个滨州市的居民都应当从我做起、身体力行:改变一些陋习、培养一些新规;增添一份节制、减少一些放纵.滨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六):

谁有 塑料袋的来源与去向的调查报告(高中作业)?
塑料袋的来源与去向的调查报告(高中作业) 快开学了,塑料袋的来源与去向的调查报告(高中作业) 快开学了,还没写作业,谁有?

校园塑料袋污染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何跃波 普建萍 一,调查目的: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它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 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晌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主要来源是面临枯竭的石油资源,而且,不少废塑料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和回炼燃油.为了增加小学生的环保意 ,探讨怎样合理塑料袋的方法.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塑料袋污染的调查报告". 二,人员组成,分工 组长: 向劲宇负责手抄报,黑板报,简报的主编. 组员: 吴玉婷负责联络尹关部门矛巴宣传工作. 管治川 负责查寻有关资料,打印材料,制作数据统计表格. 黄倩茜 负责写调查报告,统计和收集数据. 赵豪 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三,调查过程 10月13日放学后,本课题的小组长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环保宣传会议,主要制定活动方案及步骤.分工捡拾操场,花坛,教室,垃圾桶,角落里的塑料袋.做了一次实际的数据统计之后,又去环保局,进行白色垃圾专题访问,上网查寻获取更多资料,然后,把获取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在一起,最后,把获取的资料和数据编成手抄报和黑板报,环境剪报. 四,调查方法 1,收集校园内一天中扔掉的塑料袋,称出重量,统计和分析数据. 2,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3,走访县环保局和环卫站. 4,将资料编成手抄报,黑板报,简报,加大宣传的力度. 5,向学校发出倡议,让广大同学能合理使用塑料袋. 五,调查结果 1,本校一天使用塑料袋情况调查表 收集的塑料袋量 学生人数 平均每人使用塑料袋量 3.2克 1593人 约2.008克 2.全县小学生一天使用塑料袋情况推算表 每人使用塑料袋量 学生人数 全县小学生使用塑料袋量 2.008克 51966人 104.348千克 3.全县小学生使用塑料袋情况推算表 学生人数 1天 1周 1年 51966人 104.348千克 730.43千克 37.98吨 4〉分析讨论 (1〉,建水一小是一所县城区小学,校园面积约20亩,在校学生人数1593人,教师70多人,人口密度较大,产生的废弃塑料袋也较多,教学区,操场,花坛到处都可见同学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随风刮来的废塑料袋残留在花坛的草地上,严重破坏了校园美.由于同学们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好,每日消费零食数量可观,零食的包装袋是废弃塑料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塑料袋在自然界中不易被生物降解,而且目前的技术对塑料袋没有很好的技术处理方法,已 经成为一大公害.(2),据我们亲自收集校园内一天所扔的塑料袋重量为3.2千克,可以推 算出全校一个月要扔塑料袋3.2×30二96千克.一年要扔塑料袋96×12=1152千克.以"一盹废塑料回炼燃油600千克"计算,全校一年扔的塑料袋回炼燃油门52×0.6=691千克,再以每千克燃油价值25元计算,可知2.5×691=1727.5元,用这些钱来购买课桌椅,大概可以买61套,足购一个班的同学使用.而把这一年的塑料扔在大自然中,可想而知要破坏多少宝贵的土地资源,如焚烧,将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混入空气中,就会形成酸雨,直接造成严重的经 济损失. 5,废塑料袋危害的几个方面 "(1)造成H视觉污染H:被随意丢弃在环境中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给人们视觉上所造成的H脏乱差"感觉,它破坏了城市,农村和风景区的给人的景观美感,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绪,它也破坏了城市的市容卫生. (2)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一次性的塑料制品由于其原料一高分子树脂具有极强稳定性的特点,它在自然环境状态难以降解,可以存在几百年,甚至王平车,}这样大量,长久地日积月票,就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直接破坏有: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y导致农作物的减产;被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甚至濒危野生动物)误食,就会导致其死亡等;间接破坏主要是在处理一次性塑料制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采用填埋方法,会不断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如采用焚烧方法,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破坏大气环境. (3)影响人体健康:近来研究发现以聚苯乙烯PS为原料的一次性发泡的塑料餐盒中残留一定量的苯乙烯单体,这对人体健康有害,国外发达国家己限制PS塑料在食品包装上的使用,或要求对其表面进行涂覆处理.然而,不少废塑料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而所有的废塑料,废餐盒,食品袋,编织袋都可以回炼为燃油.一盹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公斤汽油或柴油. 六.整改措施(倡议) 〈1〉,禁止使用有毒塑料和一次性难解塑料制品. 〈2〉,建议尽量使用纸袋,布袋等塑料袋的替代晶. (3),建议各部门和单位加强管理,设置专门投放塑料袋的垃圾桶,强制 回收废弃的塑料袋. (4),对于已经使用过的塑料袋,可以进行多次重复使用. (5),提高同学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公民素质的一部分.建议学校多开展环境知识方面的讲座,让同学自觉地养成好习惯,只要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人人维护清洁卫生的校园o校园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建水县第一小学 六(3)班环保课题小组 二00三年十月 倡议书 各位同学,老师: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都用上方便袋,塑料袋是方便了而且又省钱,但同时也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据有关专家介绍,塑料袋危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造成"视觉污染气破坏了城市,风景区景观美感;(2)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塑料袋在自然环境状态下难以降解,可以存在几百年,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甸的减产,动物误食,就会导致其死亡等,如采用填埋方法,会不断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如采用焚烧方法,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3)影响人体健康.而我们在一天内收集了学校所扔的塑料袋,发现一天内就有3.2千克废主胁塑料袋.一年就有1152千克.显而易见,这危蕾真不小.所以,我们倡议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1)禁止使用有毒塑料和一次性难解塑料制品. (2)尽量使用纸袋,布袋等塑料袋的替代品., (3)建议各班加强管理,设置专门投放塑料袋的垃圾桶,强制回收废弃的塑料袋. 〈4〉,对于已经使用过的塑料袋可以进行多次重复使用. 〈5〉,提高同学环境意识,建议学校多开展环境知识方面的讲座,让同学自觉地养成好习惯,每个人从小做起. 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共进,合理使用塑料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建水一小六(3)班环保课题小组 全国青少年优秀环保论文专家评审意见表 等级:二等奖 作者:云南建水一小六(3)环保课题小组 题目:校园塑料袋污染调查 专家点评意见: 作者是一个集体.大家基于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热爱,通过身边的事例和现象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动手调查自己周围的废塑料袋丢弃情况,据此估算出全校师生一年要消耗丢弃1152公斤塑料袋,相当于扔掉够一个班同学使用的61套课桌椅.作者利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周围的资源浪费是多么严重而且视而不见.但是作者没能够继续深入讨论,所以论文结构太简单.论文中关于废塑料危害的讨论就不太生动,这是由于作者没有继续亲身调查体验造成的.如果作者继续追踪废塑料的后续去向,垃圾中废塑料的含量和处理过程,亲自调查和观察废塑料对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并由此得出减少塑料使用量会减少对环境威胁的结论,这篇论文就会更完美.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七):

有关保护城市河流河、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这条河的污染是直接或间接入河污染物造成河流污染
污水河水质邪恶的企业.其主要特点是:(1)污染程度与径流的变化.河川径流量越大,污染程度越低的情况下,相同体积的污水,径流季节变化的时间差带来的污染水平. ②污染物扩散.在河的流量,所以不限于污染的影响范围,受污染的发生上游污染会很快影响的下游,或者甚至一段时间的河流污染,可蔓延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考虑到的迁徙鱼). ③污染危害.这条河是通过饮用水喝的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可直接对人体的毒性,通过食物链和灌溉农田,也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第九个五年计划,中国的大型水污染预防和控制的“三河三湖”在关键河的山谷,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辽河以来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部分河流水质有所改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水环境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解决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的水环境问题.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将继续是非常严重的.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技术相对落后的经济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均费用少的资源,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治理.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的第九个五年计划的预防和控制水质污染基础上的抽签上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的情况中汲取的经验教训,继续加强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在决策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发展规划和发展的经济和技术政策,重大经济决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出科学的评价,应执行这些决定,评估结论为基础,在所有的决策的水平.综合考虑决策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估审议机构,使该系统合法化,并逐步建立运行机制,依法决策.区域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护.干旱地区耗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缺水地区限制发展,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重污染的建设项目.不久的将来应该集中在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防止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应考虑水,导致下游地区的河流和湖泊萎缩,防止过度开发,荒漠化,生态环境退化的生态留出余地.引导和组织的生态和经济系统的水源,水源地,避免的水性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的水污染.
2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的方法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的消耗.组织实施节水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科学管理措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的消耗.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冷却水和工艺用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封闭循环水的使用,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随身携带节约用水,以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全面加强预防和控制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控制重点流域.流域管理的重点在治理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治理相结合,废水回收路线.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可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城市绿地和水.
3,建立和完善资源的使用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住资源价格研究,重要资源和稀缺的国家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补偿制度和价格体系民生,制定指导价格政策,资源无价“的,低成本的资源性产品,尽快改变不合理的条件,水的价格反映资源的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成本,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过程,以提高资源会计系统的研究,并逐渐水资源核算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了条件.
4,改善环境和经济政策的
密切关注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经济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并以完善的标准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水体污染预防和控制的发展有关政策,补偿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自付”的原则,水费和一个普遍提高污水处理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灵”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的同时,鼓励和促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积极建立环境征收范围扩大资源税,资源税等稀缺资源的地下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制.新的污染项目,控制结构性污染;现有的排污费和税费改革的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税率为零;应给予税收优惠的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生产出的产品的生产企业,从事城市污水处理.
促进清洁生产
产业部门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促进资源的消耗小,有效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清洁与清洁生产相结合材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清洁生产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改造的工业企业,在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促进的指导下,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促进密集的方式,以改善中国的产业转移到一个新的技术基础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个资源的节约和生态工业的生产系统在中国.【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八):

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提高【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我区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单位GDP能耗全国最高.因此,我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在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我区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单位GDP能耗全国最高.因此,我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在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九):

初中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调查了闯红灯人数在xx路30分钟内,有27人闯红灯,谢一片社会实践报告.

给你一篇范文,自己看着改吧.
我参加了校学生会组织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和民警共站马路,为维持城市交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虽然六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多天的站岗,使我有了些关于城市交通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飞速发展,道路交通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然而,行人乱穿马路、骑车超越停车线、骑车闯红灯、机动车违章变道、乱停乱放等交通违章现象,也积重难返,它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极不相称.交通行为不文明现象所产生的交通事故居高不下.仅今年一季度,全市因乱穿马路等行人、非机动车的违章就造成了108人死亡.
城市交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在今年上海城市交通专题会议上指出,文明交通行为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管理部门提出,要以法治交通,加大管理力度和处罚力度,以逐步实现“三纵三横”主干道、33个文明示范标志区、郊区城镇道路上违章行为基本消除,交通结点明显缓解,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创造一个良好、畅通、高效的交通环境,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团来信希望市文明办转达他们的倡议:全体市民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文明走路、文明行车,遵守交通法规,自觉告别陋习,积极投入到“与文明同行”活动中来,不断提高自身交通文明素质,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尽自己一份责任.
从许多市民的来信来电中可以看出,对部分市民交通行为中存在的“行人乱穿马路”、“自行车闯红灯”、“地铁和公交车辆上下车无序”、“出租车上下客乱停车”等不文明现象提出了批评.来信来电纷纷指出,这些现象的存在,加剧了交通拥堵,也损害了上海城市形象.他们呼吁迅速改变部分市民中存在的这些不文明现象.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前不久指出,上海人要做可爱的上海人,要做能够体现****先进文化的上海人,要做能够体现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的上海人,要做能够体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的上海人.
共青团上海市委、市青联的委员们,在倡导“七不”的基础上,此次又推出了“七要”:要尊重每个人、要按规则办事、要尽心做好每件事、要说到做到、要微笑待人、要学会勤俭生活、要时刻准备帮助别人.
如果说“七不”是一个市民的基本素质要求的话,显而易见,“七要”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又进一步地提高了.委员们认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是个开放而且越来越国际化的城市,现代文明社会已经形成了许多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规则,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停车和乱穿马路,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自动扶梯靠右站立,在银行、邮局要保持1米距离,不乱抛生活垃圾等等,上海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与国际接轨”.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64645/

推荐访问: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