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

来源:申请书 时间:2018-12-07 11:00: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申请书】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共10篇)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一):

某社区为了改善10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条件,先对各家庭人口作了调查.这10户的家庭人口数分别是:2,3,3,4,4,5,5,5,6,7.如果按人均住房面积18m2来计算,需要下面哪种面积的新住房最多?为什么?50~69m2,70~89m2,90~109m2,110~129m2.20分钟之内回答.

用18乘人头得出:
36 54 54 72 72 90 90 90 108 126
分别得出相对应面积:
50〜69 3户
70〜89 2户
90〜109 4户
110〜129 1户
由上可见:
90〜109的户数最多,共四户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翻译:他们不怕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
原文是《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全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们了.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吸引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以 “‘不患寡而患不均’辩”或 “‘不患贫而患不安’辩”为题,自定立意,写800字左右的作文.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 孔子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经常受到人们的批判,人们会理直气壮地说:平均主义会造成普遍的懒惰,使整个社会失去进取心,永远停滞在贫穷的阶段.而“不均”即不平等则可以刺激人们去竞争,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最终可以使整个社会摆脱贫穷.
这种观点看上去好象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孔子的“均无贫”的观点恐怕也不无道理.因为“贫穷”只是一个相对的和主观的概念.“不均”才是现实中一个绝对存在的差距.我们今天回头看一百年前的人类的生活,会认为他们是“贫穷”的,但在当时他们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贫穷”的.现在生活在富裕地区的人们也许自以为是“富”的,但是安知在百年之后不被那时的人认为是贫的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贫寡”与“不均”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贫与寡的感觉,就是因为“不均”的存在,没有“不均”就无所谓“贫寡”.比如在采猎人的平等社会中,既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大家自然谁也不会有贫与寡的感觉.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在现代人看来好象是很贫乏的.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贫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曾经度过了几百万年没有贫穷的生活.贫穷只是到了人类开始所谓文明进步的阶段之后,也就是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均”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只要不均存在,贫穷也就存在.想要通过拉大“不均”的程度来解决贫穷问题,就好比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然而即使是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也仍然存在着贫穷的现象.尽管那里的贫穷,在极不发达地区的人们看来,差不多已经可以算是富裕;但是对发达国家的穷人自己而言,则实实在在是一种无可怀疑的贫穷.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科学与文明的进步,并没有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均衡地得到好处,富国贫国之间的差距比前工业文明时代更大.甚至在一些极不发达地区,人们的绝对生活水平,都没有比他们的过去有任何提高,甚至还有所倒退.从下面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这种世界性的贫困与不均现象,是现代化文明的直接成果.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四):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翻译

要联系上下文才好翻译.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
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第一段.
该段原文: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本段描写韩信出生贫穷卑微,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寄食南昌亭亭长家受辱而愤怒离去.
参照一个知道的答案!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五):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小题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小题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5分)
译文:                                                                   
小题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5分)
译文:                                                                    


小题1: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小题2: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况越发显明。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语言点:(1)复:回来;第一个“为”:替;第二个“为”建造 ;畀:给;(2)告:告发的事情;实:符合事实;治状:安定治理的情形;明:明显、分明。
点评:本题第一小题的“畀”是一个生僻字,难以理解;第二句中,“治状”是一个难点,不过细心的同学应该记得,在文言文中经常有“治乱”一词,它解释为“安定危乱”(安危)。本题作为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难度很大。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六):

"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

原文就是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七):

“一生喙硬眼无人,坐此困穷今白首”是什么意思啊

古缠头曲
年代:【宋】 作者:【苏轼】
鹍弦铁拨世无有,乐府旧工惟尚叟.
一生喙硬眼无人,坐此困穷今白首.
翠鬟女子年十七,指法已似呼韩妇.
轻帆渡海风掣回,满面尘沙和泪垢.
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
尔来一见哀骀佗,便著臂韝躬井臼.
我惭贫病百不足,强对黄花饮白酒.
转关护索动有神,雷辊空堂战窗牖.
四弦一抹拥袂立,再拜十分为我寿.
世人只解锦缠头,与汝作诗传不朽.

苏轼诗集 卷五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八):

关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问题
1.作者作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2.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举例说明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一定要举例子,举例文中的一些语句)
4.写两条关于勤奋的名言诗句.
5.用自己的生活实例说明“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作者不辞艰苦、求师勤学的原因是①②③(写出三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7.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8.为什么作者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到自身求学的情况?
9.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10.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回顾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的?
11.本文第一段,作者详细回顾了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其目的是什么?
会的帮帮忙、谢谢了、最迟明天啊、有点儿急咯、

1.作者作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2.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求书难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从师难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求学难 (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到学生,吃住还极差)
3.举例说明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一定要举例子,举例文中的一些语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这个句子是把同舍生和“我”的穿着做对比,以反映自己的志趣.
4.写两条关于勤奋的名言诗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天才在于勤奋 知识在于积累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5.用自己的生活实例说明“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现在独自一人在学校旁边租房子住 ,屋子很简陋,只有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我每天在学校旁边的小摊上买最便宜的盒饭吃,我知道班上有很多同学跟着父母住楼房,每天回家还可以玩电脑,但是,我并不羡慕他们,因为我明白家人的苦,父母在外打工就是为了我将来有出息,我清楚他们是很爱我的,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之恩,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6.作者不辞艰苦、求师勤学的原因是①②③(写出三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益慕圣贤之道
③中有足乐者
7.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8.为什么作者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到自身求学的情况?
作者以鲜明的对照,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
9.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与“我”形成强烈的对比,可看出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毫无单调呆板之感.加之,措辞委婉,如话家常,表达出一种恳挚的感情,自然会亲切动人,催人奋进.
10.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回顾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的?
从 借书 ,向先达们叩问 外出从师
11.本文第一段,作者详细回顾了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其目的是什么?
宋濂以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与现在学生的优厚的学习条件作对比,勉励后生马君则应当把握机会,勤奋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与学术修养.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九):

“贫穷”怎么解释?
什么是贫穷,社会上的人大都认为没钱就是穷,那么,有了钱就是不穷了吗?

贫穷 贫(pín)穷(qióng),贫字上边是一个分分秒秒分,当时间讲,底下是一个贝字,当钱讲,穷字上边是一个穴字头,当空间讲,其实一个贫穷的人,不仅仅是指没有钱的人,也是指没有空间没时间的人,所以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为、什么贫困难户无房无可建房?(十):

附加题(共1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6分)。
漂母赐饭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小题1:翻译句子。(3分)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小题2:读完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小题1: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小题2:①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发愤图强。②要学会知恩图报。③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点评:回答时要注意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答。答案不必强求一致,能够抓住要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65357/

推荐访问:无房建房申请书 困难户建房补助申请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