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8-12-08 08:00: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社会学论文(共10篇)

社会学论文(一)

写一篇论文 谈谈独生子女现象 从社会学的观点

用搜霸天下这个网站,然后点左上角的论文.搞定【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二)

一篇论文 我的社会化历程 怎么写 从哪些方面写

我是你的任课老师.我们的社会学已经是非常简单的课程了,期末论文希望你自己独立完成,好好写.

社会学论文(三)

我想知道社会学里有没有讲空巢家庭的理论,具体内容有如,父母与子女应当在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关系吗?
我还想知道,中年的空巢家庭,老年的空巢家庭和单亲的空巢家庭有什么区别吗

我正好是社会学的,你应该是大学生吧?有关注这方面情况的学者,但是没有形成权威理论.其实社会学本来就是舶来品,中国的社会学理论方面很不发达的.建议可以看一看一些老年社会学的书,搜一下还是比较多的.如果不知道哪些书,教你一个办法,上中国知网找一篇和你要求比较符合的论文,然后看它的参考书目就行了.
三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面临的情况不同,比如中年空巢一般还是有工作的,与社会联系比较密切,老年的就少很多,还有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的认知发展不同,比如皮亚杰的理论.

社会学论文(四)

进化论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

进化论(演化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在我国享有特殊的影响.这种理论不仅在生物学并且在哲学、甚至意识形态上都有其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每一个对进化论(演化论)感兴趣的学人所力图解决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历史分析.毕竟,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分析就从哪里开始.因此,本文就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从史料的考证入手,从科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力图从整体上对此问题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希望能够把问题深入一步,得出一些比较新颖的结论.另外,笔者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澄清的同时,也对一些和本文关系密切的问题颇感兴趣,并产生了对其进行初步解决的想法.比如:一种自然科学理论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一种“威权”词汇的产生是如何可能的问题等等.而笔者的目的就是想从科学与哲学、文化、社会等关系角度出发,把科学真正投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中去理解,并试图去理解这种文化和为这种文化所化之社会.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进行正名.进化一词的原始意义是指通过叙述、显露等方式使知晓,展开之意.从一开始,人们对进化的理解就是把其生物学意义和哲学、社会学意义相混淆的,尤其是在斯宾塞那里.斯宾塞把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并加以详细阐述和充分发挥,他提出了代替“自然选择”的词汇“最适者生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早期传播史研究.最早把进化论介绍进中国的并非严复.但是严复的翻译绝对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他在翻译《天演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对原意进行了一定的篡改并加注了自己的理解,成了名副其实的“严复的进化论(天演论)”.严复的天演学说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严复为什么直到19世纪末会突然对一种进化理论感兴趣呢?笔者发现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具有很大的关系.本论文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主要是探源进化论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要对这个发杂的问题进行阐释,就不得不从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情境下,这种传播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而进化论就偶然地充当了这种历史必然性.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社会的科学实践则为这种传播提供了理论契机和物质基础.【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五)

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会怎样

中国为什么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始终令中外学者困惑不已,这就是:中国到底能不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对此有过回答:“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然而马克斯·韦伯却不这样认为,他写到:“较之于西方,中国尽管有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在条件,但就像在西方和东方的古代,或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盛行的地方一样,在中国发展不出资本主义.”(《儒教与道教》277页) 马克斯·韦伯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也许还可以加上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诸多头衔,虽然他不是汉学家,却着有《儒教与道教》这样一本充满真知灼见的作品,这使他成为最早对传统中国能否走上资本主义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学者之一.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时主要是从经济基础的考察入手的,而韦伯则更侧重于从意识形态的、文化的角度予以说明.韦伯并不是孤立地讨论中国的宗教以及从中产生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事实上《儒教与道教》一书原本是他《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中的一部分.该论文集的另一部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许更为人所熟知.整个论文集是“要找寻并从发生学上说明西方理性主义的独特性,并在这基础上找寻并说明近代西方形态的独特性”.(《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论》)这样,《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等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从反面论证并支持资本主义产生于西方的独特性.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考察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韦伯并不否认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因此《儒教与道教》的第一篇也涉及了货币、城市与行会、徭役、租税等内容,但他更多地关注上层建筑,以讨论社会制度、组织结构为主,如采邑制度、财政制度、官僚制度、氏族及村社组织、家产制法律结构等.值得一提的是,韦伯将秦以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称为家产官僚制而将此前称为封建社会,这不同于我国一般的看法.事实上,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与西方所谓的封建社会大不相同,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才真正称得上是封建社会.(在古人那里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之所以有现在的误解,大约与尊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史观有关——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也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者)在第一篇里,韦伯既论述了许多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同时也指出了许多有利因素,如人口及贵金属的增长、商业行会的力量强大等,作者写到:“人口与物质生活虽有惊人的发展,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却依然保持完全静止的状态;经济领域虽存在极有利的条件,但丝毫看不到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苗头.”(69页)接下来的第二、第三篇就是探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 第二篇考察了士人阶层的基本状况和儒家思想.只要看以下这些章节的名称就能知道韦伯对很多问题认识之深刻与汉学家比起来也毫不逊色:“中国人文主义的仪式主义的和以管理技术为取向的性质 向和平主义的转变”(可理解为中国士人阶层的几个特性:人文主义、仪式主义、以管理技术为取向、和平主义)、“士 人阶层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缺乏自然法与形式的法逻辑”、“自然科学思维之欠缺”、“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的本质”、“经济思想与对专家的排斥”.在这些论述中随处可见韦伯精当的见解.以“儒教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断地位”一节而论,韦伯就准确地指出:“中国的考试,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完全具备经典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适合于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思考方式.”(143页);中国教育的“性质一方面是纯世俗性的,另一方面则受到正统解释的经典作者的固定规范的约束,因而是极度封闭且墨守经文的教育.”(144页);“中国的知识阶层,从来就不是一个像婆罗门一样的自主的学者阶层,而是一个由官员和官职候补人组成的阶层.”(145页);“由希腊城邦首先发展出来的演说乃是政治上和法庭上起作用的理性手段,这类演说在缺乏形式化司法的官僚式家产制国家里显然没有发展余地.”(150页)此外还有一些话可能让中国人觉着难听、不服气,可事实确实如此.如“逻辑学的概念对中国哲学向来是陌生的,因为中国的哲学始终以全然实际的问题与家产制官僚体系的等级利益为其思考的取向,它离不开经书,缺乏辩证性.这意味着中国哲学不知道所有西方哲学的这些核心问题.”(149页);“中国的司法,一部分是(由高级官员主持的)草率的专制司法,一部分是案卷司法,没有辩护词,只有参加者的书面呈文与口头交待.”(150页) 第三篇关于道教.韦伯把道教(还有佛教)看作是与处于正统地位的儒教相对立的异端.他认为
满意请采纳.

社会学论文(六)

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中的任意2中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论文,我有点混乱不晓得用哪2个好 简答也行!
很少上百度知道 所以没有分的 想给大家也给不起 对不住了大家 请帮个忙!

你选经济学和政治学吧.科学发展观其实很简单,就是以人为本.
搞经济不以人为本行吗?搞政治的不以人为本,行吗?
其实人类社会,任何东西都要以人为本,除非退化到恐龙时代了.

社会学论文(七)

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调查之心得体会2010-12-16 19:44心得体会  -记《农村社会学》实践调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给我们先进的理论知识,教给我们专业技能.但是,这...

社会学论文(八)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理论”、“事业”和“学科”是不同的三个概念,历史上的确存在一种由恩格斯开创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当代亦存在一项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领导核心的“自然辩证法事业”,但不存在一门“自然辩证法学科”.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不如过去景气,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发展,它所应当重点发展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四大学科均有不尽人意之处.学科要发展需要有范式,建立范式是学科自主发展的前提,而不自主发展就永远不可能有进步.
想要对自然辩证法说点什么,首先需要说明“自然辩证法”指的是什么,因为这个词的所指现在并不很清楚,人们的看法也相当不一致.
给人的印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学科.第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第二,高等院校哲学系设有自然辩证法专业,社科院的哲学研究所设有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第三,业已存在大量自然辩证法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硕士、博士,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硕士点、博士点.有理论体系,有编制,有专业人员,这象一门学科.
但是,注意到如下情况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第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还要出版《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如果比较一下两书各自所涉及的领域,人们会发现,《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要大得多,它差不多是一部小型的自然科学百科全书,就此而言,说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很不恰当;第二,国家教委规定,“自然辩证法”课是理工农医科高等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因此,不仅哲学系,而且几乎所有的理工科院校都设有自然辩证法教研室,这些教研室是自然辩证法专业人员的主要所在地,但直接任务是教“自然辩证法”这门必修课,如果这门必修课取消,那这些教研室全都会取消,因此,大量专业人员的存在亦不能保证自然辩证法作为学科的地位;第三,作为专设职称、有授学位资格的专业,“自然辩证法”已改名为“科学技术哲学”.
还可以注意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同其他学术团体不一样,它是一个局级的事业单位,它除了负责组织几十个领域各异的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外,还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盟,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
除了外在形式、体制上的复杂性外还可以注意到内容方面的复杂多样性.一方面,无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还是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绝大部分条目都是自然科学的,很难说哪些条目是真正属于自然辩证法独有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边缘学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都投奔到自然辩证法的门下,它涉及的领域之广阔,研究的课题之多样,堪称一绝.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可以泛泛地谈论自然辩证法呢?
我想首先对“理论”、“学科”和“事业”作一个区分.很显然,一个理论并不构成一门学科,理论只能是学科中的理论,一门学科是由许多理论组成的.中国学术界有一些人不想作艰苦的研究工作,却整天热衷于发现新学科,他们因而总把出现一个新理论说成是出现了一个新学科.他们不懂得,学科必须有历史,有代表人物,有经典著作,总归一句话,必须有范式,有共同体成员的累积性工作.把一个理论说成一门学科是好大喜功,投机取巧,把一个理论当成一门学科那是误解.
一个事业也与一门学科不同.首先它不一定是学术性事业,例如南水北调;其次,某个学术性事业不见得只发展一门学科,它很可能是同时支持几门学科,例如某些基金会;再次,即使专门支持某个学科,它的性质也与直接从事该学科的研究不同,例如某学术基金会,除了资助学术外,还要完成资金提供者要求作的有关工作.
在我看来,有作为理论的自然辩证法,有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但没有作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以阐发.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入歧途.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它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被提出来讨论.这两个方面都有待于详细的历史研究.
自然辩证法其次是指在我国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领导核心的一项学术事业,它有如下活动:第一,促进联盟(自然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许多专业委员会(什么什么哲学委员会)实际上属于这种性质,主要由科学家组成;第二,研究社会经济现实的宏观问题,如粮食问题、农业问题,为政府出谋划策;第三,支持与自然科学综合研究有关的学科发展,这些活动总起来看,是一项宏伟的事业;特别是它使那些或是新兴的或是力量薄弱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得以成长发展.
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意在表明该学科由恩格斯开创,但恩格斯所创是一个自然哲学理论,它是自然哲学学科漫长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理论,它并未开创一门新学科.而且,现今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学科来对待的人加进这个学科的很多内容,是恩格斯根本没有涉及的,倒是从其他新学科中借来的.把从各学科借来的东西拼在一起,叫做自然辩证法学科是不合适的.原本意义上的自然辩证法是理论不是学科,后来在自然辩证法事业中出现的各学术研究总起来不是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的拼接.
把开设“自然辩证法”课作为学科存在的依据是不恰当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主要以《自然辩证法》为兰本进行讲授,现在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教师为了使课上得生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认识论,往往在广泛的知识背景中去讲授,但不能认为这广泛的知识背景构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文所谈的“自然辩证法”,主要指自然辩证法事业.
近些年自然辩证法事业不如过去那么景气了,这有两个含义:其一,过去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热情支持,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涌跃参加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这种意义上的不景气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时候,科学界刚刚复苏,重视自然辩证法事业象征着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现在,科技已经自主的发展起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的工作,不可能还围在自然辩证法周围,自然辩证法也该自主发展了.
第二种意义上的不景气恰恰是就自然辩证法的自主发展而言的.从自然辩证法事业所承担的三大任务来看,自主发展意味着发展有关的学科,但有关的学科发展得不如人意.
首先一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自然辩证法事业应重点发展哪些学科?很多人的想法是:当然是发展自然辩证法学科!
前面说过,自然辩证法根本不是一个学科,如何把它当学科发展呢?一个科学共同体在一个范式之下作累积性工作,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中,既没有范式,又没有累积性,许多人在创体系,建范式,表明还处在前科学阶段.
许多人是把事业当成了学科,这样的误会的一个后果是力图将处在事业之中的所有项目都纳入一个框架之内,这样形成的学科支离破碎,无统一性,谈不上进步.
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学科,而是几个学科的简称,这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公认.教委把它改成“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把它改成“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通讯》把它改成“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
我相信,自然辩证法事业应重点发展哪些学科的问题可以回答了: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应该是自然辩证法事业大力发展的四大学科.
这四大学科的发展情况如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自然辩证法界实际上已形成了两个群体,一个是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哲学群体,另一个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社会学群体.两个群体间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分工:哲学群体大体关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含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问题,而社会学群体则大体关注科学社会史、科学社会学以及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问题.自然辩证法事业的老一代大多属于哲学群体,但现在,老一代大部分转向搞科学技术社会学,年轻一代进入社会学群体远远多于进入哲学群体,从实力上讲,社会学将越来越强过哲学.
社会学研究注重实证,有现实意义,也容易出成果.哲学研究要求知识背景和思辨能力,出成果慢,而且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干哲学的越来越少,干社会学的越来越多,这是必然规律,很正常.
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和介绍工作做得不少,但没有科学哲学那样多,因为社会学最终要研究具体问题,光介绍理论没有用.最近几年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论文大多做社会学的,开拓了许多新园地.科学史研究中,当代的、中国的、社会史的研究越来越多.
科学哲学过去介绍得多,独立的研究问题相对说少一些,没有自己成独到体系的思想理论,原因是缺少历史训练.既不能从哲学史上汲取思想养料,又不能自己搞出一个科学史上的重大案例分析,当然只能学习、领会当代科学哲学家的思想.技术哲学的介绍和研究似乎才刚刚起步.
自然哲学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自然观研究方式:辩证法原理加现代科学事例.西方和中国自然哲学史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自然哲学是形而上学(即纯哲学)味道最浓的一个学科,没有哲学史的背景,几乎无法论理.因为纯哲学的问题既高深又最通俗,任何人都觉得自己能发表点意见:例如关于宇宙、关于物质、关于时空等等,在这个领域中的业余爱好者最多.
科学哲学未能取得独立的发展源于历史的缺乏,自然哲学未能取得范式也源于历史的缺乏,科学史和哲学史没有受到重视.科学哲学的几乎所有名著都有翻译或介绍,波普尔、库恩一时家喻户晓,但继萨顿以来科学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人物亚里山大·柯瓦雷少有人知,他的著作直到最近才有所介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第12期发了第一篇译文).
自然辩证法事业要稳步发展,需要明确重点发展的学科是什么;学科要发展,需要有范式,以及在范式之下做艰苦的积累工作;为建立范式,人们需要研究历史,需要有历史意识.学科要自主发展,不自主发展就永远不会有进步,建立范式是自主发展的前提;事业要搞开放,要搞活,不开放搞活,就封闭了自己,束缚了自己,没有前途.改变自然辩证法的不景气局面,有待于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社会学论文(九)

富人社区的社会团结为什么低于穷人社区的社会团结?为什么生活中普遍存在没有感情却能平静的生活一辈子?
能有一些实例嘛?因为要写论文.

这个问题很纠结,要想理解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看问题.首先看富人与穷人,富人都与为富不仁有关他们很先进但彼此之间只有竞争与算计了.穷人也就只有三餐温饱了相互之间也就只为生存奔波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问题是相关的,都说我们是法制可实行的是人治,在人治社会的今天再加上经济𧗾量价值观,感情也就是悲催的附属品了!在现实人生中人生观只有忍,不然就是社会不稳定因子了.

社会学论文(十)

简史比较教育史上的“借鉴时代”、“因素分析时代”和“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区别与联系.2000字论文.拜

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开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被正式使用的.借鉴时代的另几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法国的库森(VictorCousin,1792~1867)1831年,身为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的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鲁士的教育,并把考察结果写成了《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为法国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1933年的《基佐法案》(Loi de Guizot)提供了重要参考.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拉斯·曼(HoraceMann,1796~1859),1842年访问欧洲归来,撰写了一 本著名的《第七年报告》.这是一份对欧洲各国教育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考察以后提交出来的报告书. 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育经验,方法是访问调查他国情况,并以其作为改进该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但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计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该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 ————————————————————————————————————- 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比较教育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也被称为因素分析时代. 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是以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为标志的. 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撰写了28卷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自1897~1914年陆续发表.这些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欧洲各国、美国以及英属领地的教育状况,分析了不同地区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了教育经验,并指出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该国的教育制度.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深受萨德勒的影响,他的研究工作更加典型地反映丁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的特点.德国的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和英国的汉斯(NicholasHans,1888~1969)也是因素分析比较教育的代表人物 ———————————————————————————————————————— 从50年代起直到现在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等方面. 仅从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 这一阶段的比较教育研究中除了历史法之外,还使用了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 (1)描述.主要任务是描述个别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为此,开始时必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各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收集资料的方法有阅读资料和直接观察两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到外国进行考察. (2)解释.主要任务是对所了解的教育情况进行解释,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How),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会那样(Why).为此,必须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当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并列.主要任务是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材料,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决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然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说. (4)比较.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所列材料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验证第三阶段所提出的假说,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美国的诺亚(H·J·Noah)和埃克斯坦(M·A·Eckstein)被认为是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的典型.他们在其合著的《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从分析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人手,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他们认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假说、数量测定、参照研究和理论分析.据此,他们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程序应当是: ①确定问题;②提出假说;③明确概念(提出指标);④选择例证;⑤收集数据;⑥整理数据;⑦说明结果. 7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冲突论和依附理论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些以批判性范式为题的新研究.这些研究既采用了宏观层次又采用了微观层次的观点.此外,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Education)是近年来教育国际化和教育问题全球化在比较教育理论界的一种反映.比较教育本来就是一门从不同国家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学科,但随着国际社会发展在多方面的全球化现象日益增加,教育现象也越来越表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于是,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也开始从一般的对不同国家教育的比较向对一些全球化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总体性考察和研究扩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66322/

推荐访问:社会学论文选题 社会学论文范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