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来源:中国古代诗词 时间:2016-05-01 10:32:5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中国古代诗词】

第一篇:《《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译文》

《张中丞传后序》原文及注释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曾经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为我国杰出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因上疏请免赋役,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因谏迎佛骨得罪,贬潮洲刺史。穆宗时召还,官至吏部侍郎。有《昌黎先生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1),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

(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

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30)。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注释】

(1)元和二年:公元八0七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

(2)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学生。

(3)李翰: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县)人,官至翰林学士。与张巡友善,客居睢阳时,曾亲见张巡战守事迹。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并有《进张中丞传表》(见《全唐文》卷四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4)以文章自名:《旧唐书·文苑传》:翰“为文精密,用思苦涩”。自名,自许。

(5)许远(709—757):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安史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事见两唐书本传。

(6)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按:此当是“南霁云”之误,如此方与后文相应。

(7)开门纳巡: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三万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城(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8)柄:权柄。

(9)城陷而虏二句:此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许远被虏。张巡与部将被斩,许远被送往洛阳邀功。

(10)两家句:据《新唐书·许远传》载,安史乱平定后,大历年间,张巡之子张去疾轻信小人挑拨,上书代宗,谓城破后张巡等被害,惟许远独存,是屈降叛军,请追夺许远官爵。诏令去疾与许远之子许岘及百官议此事。两家子弟即指张去疾、许岘。

(11)通知:通晓。

(12)食其句: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只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

(13)蚍蜉(pífú):黑色大蚁。蚁子:幼蚁。

(14)而贼句:安史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

(15)外无待: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

(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

(17)羸(léi):瘦弱。

(18)二公二句:谓二公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此指李翰《进张中丞传表》所云:“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九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19)沮(jǔ)遏:阻止。

(20)愈尝句:韩愈曾先后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徐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任推官之职。唐称幕僚为从事。

(21)双庙:张巡、许远死后,后人在睢阳立庙祭祀,称为双庙。

(22)南霁云(?一757):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安禄山反叛,被遣至睢阳与张巡议事,为张所感,遂留为部将。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节于临淮一带。

(23)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泗州:唐属河南道,州治在临淮(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当年贺兰屯兵于此。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24)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

(25)常:通“尝”,曾经。

(26)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乌江镇。

(27)以巡句:张巡死后,朝廷封赏他的亲戚、部下,于嵩因此得官。临涣:故城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临涣集。

(28)帙(zhì):书套,也指书本。

(29)仅:几乎。

(30)亳(bó):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宋:宋州,治所在睢阳。

【辑评】

阅李翰所为《张巡传》而作也。补记载之遗落,暴赤心之英烈。千载之下,凛凛生气。(宋·黄震《黄氏日钞》)

辩许远无降贼之理,全用议论;后于老人言,补南霁云乞师,全用叙事。末从张籍口中述于嵩、述张巡轶事,拉杂错综,史笔中变体也。争光日月,气薄云霄,文至此可云不朽。(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前三段乃议论,不得曰记张中丞传逸事;后二段乃叙事,不得曰读张中丞传,故标以《张中丞传后叙》。„„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清·沈阖《韩文论述》卷五引方苞语)

盖仿史公传后论体,采遗事以补传中所不足也。如背诵《汉书》、记城中卒伍姓名、起旋慰同斩者之涕泣,事近繁碎,然为传后补遗之体则可,引为《张巡传》中正事,则事更有大于此者。李翰书正坐太繁,极为欧阳文忠所讥。然退之此文,历落有致,夹叙夹议。欧阳公述王铁枪事,殆脱胎于此。(近代·林纾《韩柳文研究法》)

第二篇:《《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

A)着重补叙。 B)着重刻画人物。 C)叙事与议论并重。 D)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2.描写南霁云的细节有( )

A)记忆超人 B)拔刀断指 C)抽矢射贺兰 D)怒则须髯张

3.《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主要正人物是( )

A.张巡,张籍,雷万春 B.李翰,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 D.许远,雷万春,南霁云

4、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

A.对比反衬 B.心理刻画 C.表情描写 D.侧面烘托

5、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 )

A、对偶和对比 B、对偶和反衬 C、排比和对比 D、比喻和暗示

6、《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

A.徐州 B.泅州 C.睢阳

二、解释划线词

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 6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11..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 16。嵩常在围中

三、翻译题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4、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四、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2)

(3) 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第三篇:《《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

A)着重补叙。 B)着重刻画人物。 C)叙事与议论并重。 D)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2.描写南霁云的细节有( )

A)记忆超人 B)拔刀断指 C)抽矢射贺兰 D)怒则须髯张

3.《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主要正人物是(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A.张巡,张籍,雷万春 B.李翰,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 D.许远,雷万春,南霁云

4、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

A.对比反衬 B.心理刻画 C.表情描写 D.侧面烘托

5、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 )

A、对偶和对比 B、对偶和反衬 C、排比和对比 D、比喻和暗示

6、《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

A.徐州 B.泅州 C.睢阳

二、解释划线词

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 6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11..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 16。嵩常在围中

三、翻译题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4、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四、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

(2)

(3) 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第四篇:《张中丞传后叙练习》

第五篇:《张中丞传后叙的翻译》

元和(唐宪宗年号)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韩愈和吴郡(地名)人张籍浏览家里的旧书,找到一本李翰写的《张巡传》。李翰因为文章写得好自负,写《张巡传》非常详尽。但是仍然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人名)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件的整个过程。 许远虽然才能比不上张巡,但他引进推荐了张巡,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把职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当张巡的下级,也没有怨恨嫉妒过张巡,最后和张巡一起死守睢阳城,成就了功名,睢阳城被攻陷许远被俘虏,和张巡的死不同。两人的儿子才能智利不高,不能明白他们父亲的遗志,以为张巡死了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投降。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还坚守小小的的睢阳城,吃了自己爱妾的肉,来表明抗击敌人决不投降的决心呢?当他们被围困时,外部没有一点救援,他们打算效忠的,之后国家和皇上,但是敌人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皇上已经死了。许远看到援兵一直不来,而敌人越来越多,必定听信了敌人的话。外部没有救兵但是仍然死守城池,人吃人都快吃光了,就算傻子也能够计算出自己的死期:许远不怕死是明显的事。不久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战死了,难道只有许远不顾羞愧耻辱的求活?就算最傻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但是贤明的许远怎么这么做呢?喜欢说闲话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兵守城,城是从许远负责防守的地方被攻破的,拿这话来诬陷许远,这又和小孩子的见识没什么不同。人快死了,他的内脏必然有一部分先得了病的;把绳子拉断,必然又断口。旁观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附会并且添油加醋,这也不符合道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意成人之美都是这样的!像张巡、许远他们的成就,如此卓越,依然免不了闲话,其他的事不知又会被说成什么了! 两位大人当初守城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没有兵来救援,就弃城逃走?如果这座城守不住,就算逃到别的地方又有什么用?等到没有救援也没有粮食用度了,带领城里的伤残、饥饿、病弱的众人,就算要逃走,必然也不会成功。两位大人的贤能,他们的意图很高明了。坚守一座城,保卫天下,用千百个就要死去的实足,和百万日益强大的军队作战,保护长江、淮河,阻挡抑制了敌人的气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当时,放弃守城而企图活下去的,不止一个两个;拥有强大的兵力,却按兵观战的人,一个接一个。不追究批判他们,却责怪两位大人的死守城池,从中可见小人们自己也相当于悖逆叛乱,造谣言帮助敌人攻打我们。 韩愈曾经在汴州、徐州二府任职,多次在两地之间

奔走,亲自祭祀他所说的双庙(张巡、许远的庙)。那里的老人经常谈起张巡、许远当时的事。 南霁云(人名,被张巡、许远派遣)向贺兰(人名)求救,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功绩在自己之上,不肯出兵救援。贺兰喜欢南霁云的勇猛,南霁云不听贺兰的话,贺兰强留他,准备饭菜和音乐,请南霁云就坐。南霁云慷慨陈词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人没有饭吃一个多月了。我虽然打算独自吃饭,但在道义上不忍心;就算吃了,也咽不下。」并拔出佩刀砍断自己一个手指,鲜血淋漓,展示给贺兰看。满座的人大惊,都很感动,为南霁云落泪。南霁云知道贺兰始终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于是骑马离去。将要出城,抽出箭射佛寺上的浮屠,射中浮屠上面的砖,箭没进去一半,说:「我回去如果了打败敌人,一定要灭掉贺兰,这支箭就是见证。」韩愈贞元(唐德宗年号)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仍然指着那支箭谈论:「城被攻陷,敌人拿刀逼迫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敌人就把他拉出去,将要斩首。又俘虏了南霁云,南霁云还没有回答敌人的话,张巡对南霁云大声说:『南老八,男儿死就死了,不要因为不义的事情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打算再有所作为的;大人有话,我岂敢不死?』于是誓死不屈。」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少是投靠张巡。张巡做官以后,于嵩经常随他在任上。张籍在大历(唐代宗年号)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关系于嵩曾经做过临涣县尉,喜欢学习,什么书都读。张籍当时年龄还小,粗略的向他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记不很清楚了。张籍说:『张巡身高七尺多,长着浓密的胡须就像神仙。张巡一次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是读这个地方?」于嵩说:「没有读熟。」张巡说:「我读书最多读三遍,就终身不忘了。」并背诵于嵩所读的地方,一卷背诵完,没有背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知这一卷,并随意抽取其他的卷文来试验,全都一样。于嵩又拿下书架上的各种书,试着考验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没有错漏。于嵩跟随张巡很长时间了,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书写,从没有先起草。开始驻守睢阳的时候,士卒只有一万人,城中居民人数也好几万,张巡只要见一人并问他了姓名,以后再见到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子都张开起来。城被攻陷时,敌人绑住张巡等几十人坐在地上,就要处死。张巡被提起来,大家一看他起来,有的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

这是命!」大家哭得都没办法抬头看他。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喜怒和平常一样。许远宽厚待人,是个有品德的人,长得和他的性格一样。许远和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日期比张巡晚,叫张巡为兄长,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贞元初期死在亳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言说于嵩在亳州、宋州之间有田地,被军人夺去占有,于嵩打算去地方打官司诉讼,被他们所杀。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

第六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30]。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1]

作品注释

[1]张中丞,即张巡(709—757年),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2]元和二年:公元八0七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张籍(约767—约830年):字文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学生。

[3]李翰: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县)人,官至翰林学士。与张巡友善,客居睢阳时,曾亲见张巡战守事迹。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并有《进张中丞传表》(见《全唐文》卷四三○)。

[4]以文章自名:《旧唐书·文苑传》:翰“为文精密,用思苦涩”。自名,自许。

[5]许远(709—757年):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安史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事见两唐书本传。

[6]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按:此当是“南霁云”之误,如此方与后文相应。

[7]开门纳巡: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三万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城(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8]柄:权柄。

[9]城陷而虏二句:此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许远被虏。张巡与部将被斩,许远被送往洛阳邀功。

[10]两家句:据《新唐书·许远传》载,安史乱平定后,大历年间,张巡之子张去疾轻信小人挑拨,上书代宗,谓城破后张巡等被害,惟许远独存,是屈降叛军,请追夺许远官爵。诏令去疾与许远之子许岘及百官议此事。两家子弟即指张去疾、许岘。

[11]通知:通晓。

[12]食其句: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只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

[13]蚍(pí)蜉(fǔ):黑色大蚁。蚁子:幼蚁。

[14]而贼句:安史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

[15]外无待: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

[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

[17]羸(léi):瘦弱。

[18]二公二句:谓二公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此指李翰《进张中丞传表》所云:“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九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19]沮(jǔ)遏:阻止。

[20]愈尝句:韩愈曾先后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徐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任推官之职。唐称幕僚为从事。

[21]双庙:张巡、许远死后,后人在睢阳立庙祭祀,称为双庙。

[22]南霁云(?一757年):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安禄山反叛,被遣至睢阳与张巡议事,为张所感,遂留为部将。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节于临淮一带。

[23]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年)、泗州:唐属河南道,州治在临淮(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当年贺兰屯兵于此。

[24]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

[25]常:通“尝”,曾经。

[26]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年)。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

[27]以巡句:张巡死后,朝廷封赏他的亲戚、部下,于嵩因此得官。临涣:故城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

[28]帙(zhì):书套,也指书本。

[29]仅:几乎。

[30]亳(bó):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宋:宋州,治所在睢阳。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嫉妒(jì)   呜咽(yě) 杀戮(lù)     云霄雨霁(jì) 

B.沮遏(jǔ è) 须髥(rán)  诉讼(sù sòng)    卷帙浩繁 (zhì)

C.蚍蜉(pífú) 远遁(dùn) 诟骂(gòu)   流言蜚语(fēi)

D.羸弱(léi)   睢阳(suī)创伤(chuāng)    潜滋暗长(z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谋划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草创为就,会遭此祸

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D.强留之,具食与乐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道于两府间   道,取道,经过       B.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延,邀请

C.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义,恩情       D.此矢所以志也 志,通“识”,标记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②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③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                     ④不可为不义屈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7.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不屈,即牵(巡)去。       B.(贼)又降霁云,云未应(贼)。

C.(霁云)不听其语,强留之。    D.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志)以相语。

8. 从课文行文方式看,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

A.叙事与议论并重    B.着重叙事   C.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D.着重刻画人物

9.下列四项是用细节描写来写南霁云的一项是(       )

A.记忆超人   B.拔刀断指       C.抽矢射贺兰    D.怒则须髯张

10.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较多,其中作者歌颂的三个主要人物是(        )

A.张巡、张籍、雷万春         B.李翰、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         D.雷万春、许远、南霁云

11.文中在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时说:“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从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

A.对比反衬       B.心理刻画        C.表情描写        D.侧面烘托

12、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         )

A、对偶和对比  B、对偶和反衬  C、排比和对比   D、比喻和暗示

13、《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    A.徐州    B.泅州    C.唯阳

二、解词题

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

5.士卒仅万人                           6.颜色不乱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11.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不能通知二父志。                   

三、翻译题

(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3).此矢所以志也。

                                                                            

(4).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5).何为久读此?

                                                                            

四、简答题 

1、“后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韩愈为什么要写《张中丞传后叙》?

                                                                            

2、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2)从这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本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参考答案:

一、1.A(嫉jí妒)      2.D.(A.竟,最终。 B.恨,遗憾  C.擅,掌握,拥有)

3.C.示,给……看  (A.尚,还 ;崇尚  B.创,伤;创,写;草创,起草稿  D.具,备办;详细)

4.B.表转折,却(A.介词,把;介词,凭借。C.副词,于是;介词,凭借。D.介词,向;介词,比。        5.C(义,名词用作状语,在道义上)

6.D.(①主谓之间。②结构助词,的。③介词,替。 4 介词,表原因,因为。)

7.C(“霁云”应该为“贺兰”)8. A  9.B  10.C 11.D12、A  13、C

二、1.尤:责备      2.若:似乎     3创:伤.残:弱     4  以:因为     5.仅:近 

6.颜色:神气、面容     7.信:真    8逆:预先    9讲:考虑   10.因:凭惜 

11垢:诽谤   12.恨:遗憾    13.柄:权柄   14.延:请   15.通知:理解

三、翻译

(1)译: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采分点:乌,虽)

(2)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采分点:宁能:怎么。卒:副词,最终。)

(3)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采分点: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4)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5)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宾语前置句,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四、1、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叫后叙。因为作者认为《张巡传》对张巡等的记叙有所缺漏,所以写“后叙”对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作出补充(或“为弥补《张巡传》的缺漏”)

2、(1)两个细节:拔刀断指,射塔明志。(2)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一是对比反衬: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二是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 

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第七篇:《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文章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出自(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诚畏死 诚:如果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 尤:归罪,责备

C.将其创残饿嬴之余 将:率领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讲:演讲

答案:D讲:筹谋,考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授之柄而处其下 吾从而师之

B.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作《师说》以贻之

C.外无待而犹死守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D在;对于 【解析】A代词,他 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张巡传》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一是没有为许远立传,二是没有能够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B.由于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所以两人不能接到父辈就义的通知,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C.虽然睢阳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但是用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就如同绳子断了就责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一样无知。【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阅读答案城 捍 天 下 以 千 百 就 尽 之 卒 战 百 万 日 滋 之 师 蔽 遮 江 淮 沮遏 其 势 天 下 之 不 亡 其谁之功也

答案:守一城/ 捍天下/ 以千百就尽之卒/ 战百万日滋之师/ 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3分,“虽”1分,反问句式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2)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多次取道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3分,“道”、“其”、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118429/

推荐访问:张中丞后叙原文及翻译 韩愈传节选原文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