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隐喻中的悲悯情怀——段正渠的艺术

来源:古文典籍 时间:2016-11-27 09:12:4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文典籍】

乡土隐喻中的悲悯情怀——段正渠的艺术(一)
论杜甫诗歌中的悲悯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悲悯情怀

汉语言文学 马犇

摘要 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作品中饱含伟大的悲悯情怀,是任何诗人都不能企及的。其诗歌中对百姓、自然生命甚至皇室贵族都表现出深深的关爱,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臻于绝境,这是杜诗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源,他的无私精神和伟大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 悲悯情怀 诗意抒发 历史影响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雅士、普通百姓所熟知,向来不乏追捧者和研究者。人们把他称之为诗中之“圣”,和诗中之“仙”李白齐名, 杜甫虽然堪比李白,但是有人给了杜甫更高的评价,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过,他总觉得陶渊明站的的离我们远了点,李白又站的高了点,只有杜甫才一直活在我们堆里。的确, 杜甫不像陶渊明一样规避人世,也不像李白一样飘逸的不食人间烟火一般。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凡人,一个心系苍生、心忧天下的诗人,与人们的悲同悲,与社会的忧同忧。他把人民的悲痛视为自己的悲痛,一生追求旷世济民的人生目标,无论穷达都恪守这一人生准则。这种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幸福的情怀正是由于他对天下苍生具有悲悯的情怀。

杜甫具有高尚的品格,他首先是慈悲的,他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他又是同情百姓的,他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蔑,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他的力量微弱,但他以作品来反映社会,表达他最强烈的美好愿望。他敢于同丑恶的现实作斗争,敢于向封建顽酷势力挑战,敢于毫不惧畏地斥责封建剥削者和外族侵略者。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已深刻表明 。

杜甫诗篇繁多,都是现实主义的精彩作品,像“三吏”、“三别”,《登高》、《望岳》、《北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他的作品里,人们首先可以看出,他最关注的是国家社会和百姓,他是一个感性的人,对生命万物都饱含极大的深情,当国家动荡民族危难之时,他感怀苍生用悲悯之心看待世间的每个生命。他对人生极度关照,这也铸就了他极致的人生品格。这也是杜甫被人们称之为诗圣的重要原因。

杜甫作为一名普通的诗人,生活窘迫,官职卑微,人微言轻,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高度,与他的生长历程是分不开的。

一、 悲悯情怀产生的原因

(一)由盛入衰的悲剧时代

杜甫的活动年代主要在唐王朝由胜转衰的时候,既经历了开元盛世繁华,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唐玄宗在后期逐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消磨了往日的英明锐气,社会各方面都在逐渐下滑,奸臣当道,社会一片昏暗。安史叛军来势汹汹,江山岌岌可危,人们遭受罹患。此刻封建剥削更加残酷,土地兼并严重,安史之乱爆发后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难,加之吐蕃回纥不断骚扰,国家遍地干戈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人们生离死别,这样的时代,是呼唤正义的时代,杜甫,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诗人,顺应时代呼唤站了出来,勇敢地为人们的生存和幸福作斗争。

在杜甫初入世的时候,他也心怀雄心壮志,来到京城长安,想做官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但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破灭(《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黑暗的官场和社会现实使他屡屡碰壁,奸臣当道,社会只需要奴才而不需要贤才,终于他认识到黑暗动荡的社会是不可能让他的抱负和理想成为现实的。因此,正是由于杜甫对黑暗社会的认清,使他的诗歌更具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颠沛流离的苦难历程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被称为“人民诗人”,诗歌中有很多进步意义。他的诗歌深刻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他描摹官军拉丁的形象场面,刻画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还有农民生活困苦艰难的惨状都十分相像,除了他学习十分用功刻苦“读书破万卷”之外,还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杜甫的一生是不幸的经历诸多坎坷波折,在杜甫生活的早期——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时期,到处读书游历,读过了一定的安逸时期。可是后来,奸臣当道导致他政治生活长期失意,因此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困难。他到处“卖药都市”,过着乞讨般屈辱的生活,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却只能尝“残羹与冷炙”(《奉韦左丞》)。这些是诗人写自己凄惨处境,再后来他的家人也受贫困的折磨。在《咏怀五百字》中他写道:“无食致夭折”,连孩子都不能养活,娇儿落得活活饿死的下场。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悲惨的生活不仅降临在杜甫一家人身上,整个社会的危机全面爆发而来,人人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些更加触动了诗人的内心。这些惨痛的经历正是促使杜甫直接走向人们的基础,是他心存悲悯之心的来源,自己身世虽然

悲惨,但杜甫仍然不忘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他跳出自我狭小的小圈,由一己之悲上升到为天下人的痛苦、国家民族灾难而产生的深重悲感。其人性充满光辉。

杜甫的一生,都是极其艰难的,几乎从他三十五岁起,直到他死,“穷困、屈辱、饥饿、逃难、冻馁、疾病、死亡„„便一直缠绕他。然而正是这种‘艰难苦恨’的生活,却正是促成杜甫走向人民、熟悉人民生活,接受人民帮助的有利条件。”①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使他积极地走上入世的道路,他积极地向人们靠拢,更加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因此,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二、悲悯情怀的诗意抒发

封建社会的黎民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他们既要承受各项繁重的赋税杂役,又要忍受封建贵族的层层残酷的剥削。因此,贫富差距十分明显,是当时社会最尖锐的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安史之乱对社会生活生产的极大破坏,更使贫民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人们食不果腹,却仍然要承担沉重的兵役、徭役,杜甫在三吏三别中写道,年青男子都被拉丁惨死战场,老叟老妪都不能幸免,也要入伍服役,上了战场面临的是九死一生,很少有生还者。加之边境危机,外族入侵,更加加剧了人们的不幸。国家早已风雨飘摇,到处生灵涂炭,杜甫看到的尽是满目的疮痍,这些都触动了诗人的内心,悲悯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于是诗人用如椽巨笔留下一篇篇惊天动地的佳作,描绘了一幕幕恢弘壮丽的悲剧画卷。

(一)对百姓不幸遭遇的悲慨抒发

首先是对百姓饱受封建剥削压迫之苦的抒发。

身为普通百姓的代言者,杜甫最多的诗歌是为百姓所作。他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对黎民百姓的生活观察的最为仔细,对他们的苦难也最为了解,在杜甫相当一大部分的诗歌中,杜甫对封建剥削下的百姓报以宽厚的怜悯之情,当然,他也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激烈而又犀利的控诉与鞭挞。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封建剥削者的横征暴敛,苛捐杂役,对他们的残酷行径进行了透彻的揭露与批判。

杜甫著名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如一篇浩瀚、悲壮的生活画卷,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诗人用一唱三叹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忧国悯人之情。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处境,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代表佳作。杜甫本以为 “生逢尧舜君”于是“不忍便永诀”。对当时的君主还抱

有一丝期望,但是从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来看,这些正是“朱门酒肉臭”的表现。封建统治者极尽奢侈浪费之能事,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们对百姓的剥削之重。此刻,杜甫对于统治者过于贪图享乐已经有所不满,他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这正是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人们的最好例证。 严酷的封建剥削已把人们压迫的毫无喘息之地 ,而此时此刻,统治者却仍然过着骄淫腐败的生活。杜甫写这首诗时,是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月间,这期间,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肆游玩,所到之处奢侈靡费。而诗人在路上所见所闻却尽是民不聊生的惨状,两者生活状态鲜明对比程度正如诗中所描述,诗中写的正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岁晏行》:“渔父天寒网罟冻”,“割慈忍爱还租庸”描绘了人们艰难生活,渔父寒天劳作,百姓无以承受繁重租庸,只能忍痛卖儿鬻女来还租税,他们已被剥削殆尽了,到最后落得“已诉征求贫到骨,无食无儿一妇人” (《又呈吴郎》)的下场。诗人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人们生活惨状,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最强烈的控诉。

其次,是对饱受战乱颠簸之苦的抒发。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巨大灾难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唐王朝直接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战火频仍、民不聊生。安史叛军凶残至极,杜甫在《述怀》诗中说道:“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烧杀连鸡狗都不放过,足以见其手段之凶残。

战争不仅破坏生产,更使人们生离死别,人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杜甫及亲人的遭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纷繁战火之中,他与亲人不得相聚,备受冲击。例如,诗人兄弟流离失所,难以相聚,他在《忆弟二首》中写道:“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人稀书不到,兵在见何由”;《得舍弟消息》:“乱後谁归得,他乡胜故乡。直为心厄苦,久念与存亡”; 他在《遣兴三首》中写道:“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还有著名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叛军活动山东、河南一带,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火的阻隔,音信不通,生死不明,诗人只能写诗寄情。

不光安史叛军的影响,在国家危难之际,外族侵略者也趁火打劫,不断骚扰我国边疆,使人们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面对此种惨状,杜甫也不禁对入侵者破口大骂:“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留花门》)

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惨状让人不忍目睹。诗人历经波折,所见所闻都令人闻之而涕下。例如他在《遣兴三首》中也有描述在流离逃亡之中人们的处境艰难:“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虽然处境艰难,但是诗人还想到“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颠沛流离是战争中常事,“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但是任何一场战争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的,杜甫的《不归》就是战争最惨烈的代表:“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战场到处尸骨遍野,“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送灵州李判官》)。

最后,是对百姓饱受兵役之苦的抒发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不可想象的,对普通百姓来说,更大的灾难不是解决温饱,更重要的面临生存的难题。在战争的年代,百姓不仅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更是战争的牺牲者。在战争初期,年青男子往往要服兵役,可是后来一批批年轻的生命牺牲在疆场上,老叟老妪都不得不服兵役,见此情景,诗人内心十分煎熬,却又无可奈何。“三吏”、“三别”这些组诗就是诗人最无奈的控诉。组诗中饱含了诗人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百姓的同情,和作者对江山社稷的忧思,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严肃批判。

诗人在《兵车行》中直接给我们描绘了抓丁的场面,全诗展现了兵车经过咸阳桥的悲壮场景:车响、马鸣、人哭,真实客观的描述加上通过作者夸张的渲染,让人们认识到抓丁是多么残酷的事。此时,官吏抓的壮丁还是年轻人,可是在后来的《新安吏》中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官吏开始抓未成年的孩童上战场。年青男子都已血洒疆场,只能让更小的孩子服役。后来诗人在石壕村,情况更加恶化,官吏连老叟老妪都不放过,要他们充军服役。仅仅从抓丁服役这个侧面可以看出,诗人选材十分精当,也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对人们生命的摧残,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新婚别》是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别”之一,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的场景,寥寥数言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虽然结婚一天不到,丈夫第二天就要去战场,可能从此就是永别。新娘虽然悲痛不舍,但她明白,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要想将来幸福,必须牺牲眼前。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也坚定不移地表达真挚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形象刻画出了人民面对战争的痛恨和无奈的复杂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新娘越是深明大义,越反映了战争不近人情的残酷。

乡土隐喻中的悲悯情怀——段正渠的艺术(二)
黄潮龙乡土诗的语境和情怀

黄潮龙乡土诗的语境和情怀

□林继宗

黄潮龙的诗歌诗路是很广阔的,品种也较多。他从十几岁开始学习诗歌创作,至今已经出版好几部诗歌集,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绿月亮》,写得有形象,有意境,有情趣,有韵味。本文试图从黄潮龙的乡土诗,讲述其诗歌作品的语境和情怀。

关注乡土就是关注生命的本源。乡土诗歌以自然、质朴的方式表现了浓郁的家园情结。乡土诗让读者对农村和生活其中的人有更深的了解和关怀,但又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常常会导致创作与接受者之间的冲突,这也是乡土诗在创作逃避和传播障碍的原因之一。 黄潮龙是潮汕地区的抒情诗人,面对全球化语境,仍坚守着乡土的那份本真,将饱蘸情感的笔触深入到乡土家园,这种对乡土文化精神的掘取无疑增加了他诗歌创作的空间。他的乡土诗,抓住了诗歌创作根性的东西,面向土地,面向故乡,用朴素的情怀,写风物、抒命运、咏文化,将生存幸福和隐痛写得独特而深刻。“如果假我一个春季/我会在回家的路上成熟/追逐着歌吟第一声春的礼赞(《回乡》)”。黄潮龙对自己的故土的依恋不离不弃,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他每时每刻的诗歌呼吸,体味到其责任和良知。这些作品让人想起与榕江平原生命的牵连,闻到潮汕文化的气味,是回忆、寻找、呼唤,也是深省、反思、整合,是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关怀。在诗歌语境上,也为读者留下了又一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一、原始之中寻生机

用文字将这种乡土情怀诉说,提炼出乡土的纯度,是黄潮龙乡土诗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这些作品写的大都是他的家乡——榕江平原的乡村生活,描述的是“生活本身”,是诗人的见闻和感受。

土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土地更是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历史的原始潜连,是诗人的温情和归依,是诗人深深的情怀。“故乡,是我生命选定的词汇/土地,是我今生生存的根基/故乡的土地,命运把我/安放在你的肢体里/生殖、繁衍、死亡,并且轮回„„我用崇拜的姿态/儿子纯洁的名义/和牛羊谷物香蕉一起/在这里生长(《故乡的土地(组诗)》)”,对土地的珍视,显示出诗人对土地的尊敬。

透过这样对故乡的叙述中的语境和情怀,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人对乡土文明的守成意识,对乡土精神的认识、思考与变构,以及对乡土诗歌语言的挖掘、建构和表述。“记忆中,孩童时的我/趴在杂草丛生的干枯田野上/聆听季节艰涩的呻吟/西北风刮过榕江冲积平原的腹地/千年的农事无法在农事中受孕/我无法深入到庄稼的根部也就不能和庄稼一起拔节/收获离我们很远/我忙碌地觅食、播种/日子停靠在遥远的地方无从将息(《故乡的土地(组诗)》)”,心态宁静、视野幽深、感受细腻。

乡土诗不是迷恋宁静、封闭,玩味古老,怀念孩提的蒙昧情怀,而是表达一种良知,是多侧面发现农村、抒写田园,揭示乡村带给我们的温暖、和谐与抚慰。面对乡土,诗人的姿态十分重要,诗人与乡村和乡村中的亲人对话、谈心。他的乡土诗歌是本质的而非表象的诉说。“泥土芬芳,我在榕南大地出生了/一个婴儿,无法熟悉周围事物的变化/无法懂得学习、

生活和安排情感/就这样懵懵懂懂的,出生了/哭泣是一生中最本能的/而这时,惊醒的鸟儿正振翅而飞(《榕江,是大地的脐眼流出来的吗》)”。

怀恋家园,亲近乡土。这样富有特色的描写更加温馨与朦胧,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净化。《南方小镇(组诗)》中描述着:“小时候,寨门浓密的榕树下/不时伸出灵动的手指/轻轻拨动着流着小溪清水/涟漪一个紧套着一个/一个清凉的盛夏于是产生了

“童年时,江南的小镇/榕树最是凉爽/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涵元塔、龟山古渡/在小镇忽隐忽现的轮廓中/青春,在低飞的燕子/带来的阵阵烟雨中/化了

“在烟雨濛濛的小镇/老寨、榕树、小溪、田野/还有集镇、临街小吃、家长里短/组合成一生眷恋的家园/每次思乡,记忆中的小镇/总在古老的小巷深处/江南的油纸伞里/盛开了”。诗人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自己的根——乡土之上,原始意义上的感恩成分,又饱含着对命运的感慨和关注。这种牧歌式的诗歌写作,为我们留住了昔日农业社会的宁静与祥和。

二、平淡之中诉真情

乡村里的一切都是如此平淡,却充满亲切和友善,使人温馨而怀念,《饮茶及其他(二首)》、《乡情,一支牵肠挂肚的俚曲(组诗)》,让我们怀念魂牵梦萦家园、亲人,把我们带回到温馨幸福的时刻,令人更加向往乡村平和的生活。“妻子泡茶的手法娴熟/采茶的山歌在她一张一拢的指缝间/偷偷地漏了出来(《茶泉》)”,很优美、很生动、很感人。应该说这种感觉我们都曾经有过,只是在它们流逝的过程中,我们忘了将其重新拾起。

黄潮龙文友的诗歌,为我们呈现了一曲曲优美的田园牧歌,诗人对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生活场景都进行了人性化处理,乡音、乡景、乡愁、乡恋,在那些看似很普通的景物中融入了诗的感情。“乡愁是环村的小溪/时时将故乡紧抱/乡愁是一只盲鸟/飞不出一堵沉沉的黑墙/夜很苦恼/何处有洗涤积物的晨风(《乡愁》);

“漫出鼓点的乡音/整月整年在流浪/梦重、路远/谁能说出它有多长„„南风中吹来,笛孔里吹出/清明雨上有,明月光中生/乡音的长度难以丈量/乡愁的重量却可丈量/请听那满巷子木履/震动艾蒲的回响(《那曲乡音该有多长》);

“仰望炊烟/无数候鸟掠影而过/南方的稻米发出诱惑的气味/抚慰着朝夕思念的伤口/炊烟便汩汩如一眼温柔的乳泉/恍若盈袖的母爱/歌子一样拂动喑哑的心弦(《仰望炊烟》)”。

在黄潮龙诗歌中,能找到温暖人们苍凉内心的元素。那些匆忙为命运而奔波、为处境而感伤的人不妨停下脚步,从故土吸取一些温暖,让自己平静下来,宁静淡定之中便会发现那个遗忘已久的自己以及亲情、乡音。“江水时涨时退,确实张扬得厉害/榕江堤围让村里皮肤黝黑的哥哥们/有机会卷起泥泞的裤脚耕种/让二十四个节气都长成/我们茂盛的农民的儿女(《故乡的土地(组诗)》)”。

黄潮龙文友的乡土诗具有的浓郁的乡土特色,远离喧嚣,有一种洗净铅华之后的美感。他的诗歌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宁静过后的美,是一种单纯的明丽与芬芳。

【乡土隐喻中的悲悯情怀——段正渠的艺术】

三、内化之中见本性

乡土文化情结体现了黄潮龙文友对榕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是幼时浸沐其中并凝结和提炼而成的一种文化的精神情愫,是对牧歌式农业文明的向往与怀念。

劳动是使人快乐幸福的事情。诗人关注生活,在他的眼中,有了劳作就有了希望、有了

收获,有了欢乐。诗歌不仅仅只是诗人吟哦感情的媒介,同样是反映生活的化石。“这是谁家的俊女/每天,以针尖和眸光延伸着黎明„„一只水鸟飞下二月的枝桠/掠过三月的肩头/点破南方众水的平静/水波以微音和柔颤/拥出一朵稀世的红莲/看那怦然心动的莲房/将孕育多少至美的莲子?„„绣着今天/今天延伸为明天/而深根长在后天„„我们被细腻的动作所左右/被独一无二的手势所掌握(《绣花女》)”

黄潮龙乡土诗在回望乡土、守望家园时,找到了时代的参照,将乡土真实的情韵写进去,对往日故乡的“深情观照”,很有生命力,将家乡物事写得很有动势和性情,读后令人铭记在心。“刀锋过处,汩汩有泉动之声/刀锋过处,一条心灵的创造之路/通向潮人艺术的家园/透明、锋利地充实我的感觉/染就乡土的颜色/照耀生命、花圃和平原(《潮阳剪纸》);

“漫出鼓点的乡音/整月整年在流浪/梦重、路远/谁能说出它有多长(《那曲乡音该有多长》)”。可以说诗人的笔下有着美丽的绣花女、灵动的剪纸、袅袅的炊烟、破旧的老寨„„在他不断前行的旅程中,对生活的热爱、对农村生活的关注从未停止过。他在追求诗歌简洁、精致的同时,努力追求乡土本真的现象。作品充满了远离喧嚣的诗情画意,是人性的美与善。宁静祥和的乡土特色文字,构成了黄潮龙乡土诗的特色。“偶尔,记起曾经的童年/离太阳如此的接近/沿着江流找下去/双溪嘴、南溪流域/江水冲积平原„„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群群人正在这里走过/我在这里,与稻穗互为经纬/交织蕉叶的纱裙/娶回诗歌和爱情(《你在听吗,这清爽的声音》)。他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悠悠诗情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知。“故乡呀,你永远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令我仰望(《故乡》)”,

黄潮龙文友对地域文化景、象、情、意的捕捉和描摹,和对其中的人类生命动力的认同和张扬,是十分用心和努力的。他全方位地发挥了地方文化的优势,表达出对地域文明的坚守与自觉。《潮阳英歌》、《潮阳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544055/

推荐访问:悲悯情怀作文 悲悯情怀名言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