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8-08-22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共10篇)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一):

如何写诗歌鉴赏

诗歌的鉴赏技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分析作者、诗题;
2、辨清诗歌类别;
3、咀嚼语言、品味意境;
4、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
5、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
这些方法,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却不是“万能钥匙”,百试百灵,比如说用来解答今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未必行得通.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创新思维,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通过对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归纳综合,笔者认为,用如下几种方法来鉴赏诗歌,是行之有效的.
一、感同身受.
每一篇作品都是诗人在心灵最自由,思维最活跃,情感最放纵时写出来的,都浸润着作者的血与泪,爱与恨,悲愁与喜乐.我们在欣赏时,一定要用心品读,用心感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感知出与诗人相同的遭际、相同的心境,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略通皮毛是难以读出个中之味的.王安石有云:古人之观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鉴赏诗歌即是求思之深、感之切、心之近.纵观今年的十五篇诗歌阅读,有四篇是写思乡怀人的(全国卷二、全国卷三、湖北卷、浙江卷),有两篇写昔盛今衰的(全国卷四、上海卷),还有两篇是写音乐欣赏的(天津卷、湖南卷),这些内容,我们的中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他们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也有相近的或相通的体验,做题时,就应该从大脑的储存库里把它们调出来.如全国卷二: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第一问不难回答,这个“寻常”的细节是“又开封”,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而来,要回答好它需动点脑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我们写信的机会少了但类似的情景还是遇到过的,如和亲人朋友打电话,打完了,意犹未尽,又拔通再打;送亲人朋友远行,已说过千言万语了,车轮启动时记起还有一句紧要的未说,忙赶上前去说给他(她)听.为何生活中一再的出现“又开封”的事呢?是因为我们有着难分难舍、割裂不断的情!回到原诗,即是诗人见秋风又起,思乡情切,在信中片言难述万一,故行人临发时又开封补上.
二、运用想象.
想象只要合理,不妨大胆,再大胆些,这符合诗歌自身的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通过想象,补出诗人未尽之言,未明之景,未完之意,未诉之情.如全国卷一《木兰花》的第二第三问(原诗略):
对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对“闹”字的用法,一般同学都认为写得好,写出了杏花的热烈绽放,写出了春意盎然.但这还不够,还不能拿到满分,要拿到满分,就必须运用想象:杏花怒放,一片嫣红,引得蜂忙蝶舞,春鸟在枝头跳跃欢唱.这才符合春天的景象,这才显得“热闹”,这才是真正的春意盎然.
再如湖南卷: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道题目已对前三句分别作了赏析,要求按照前面的方式赏析第四句.音乐欣赏,本就需要想象,而第四句的赏析更是非想象不可:桃林丛中,桃花盛开,一佳人端坐其中,凝神吹笙.花烂漫绽放,人面如花,而笙声也如这花般明丽、欢快.能想象出这些,这道题目也就做好了一半.
三、迁移所学知识.
自初中以来,我们的学生所学的诗歌不算少了,对诗歌的了解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同为诗歌,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题材相同,内容相同,未必不会有相同的写作技巧,相同的情感表露以及相同的意境氛围.我们就能从课本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诗句,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如天津卷: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
问: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说到音乐欣赏,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就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不妨以《琵琶行》来与之印证.“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琵琶行》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和它相似.“不觉碧云暮,桃云暗几重”,《琵琶行》又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之基本相同.课文中这两句的意思我们是比较熟识的,前句突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后句一是说明时间过得快,二是情景交融,从描写月的澄静、空明来表现诗人受到琴声的洗礼后内心的纯净,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琴艺超凡出众.把这些用来解题,可以说不差分毫.
再如上海卷《赤壁》(原诗略),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其最后一题即是对末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就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对课文熟悉的同学,这道题很容易做,因为书本上有《越中览古》的“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鸪飞”,《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等和它的写法完全一致,都是拿昔日的繁华、强盛与今日的萧条、荒凉作对比,以抒发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四、重点关注尾句.
一般诗歌在结构上是前面写景叙事,尾句则画龙点睛地抒情言志.这一点在今年的十五篇诗歌中表现很明显,如全国卷三《鹧鸪天》、上海卷《赤壁》、湖北卷的《次北固山下》、广东卷的《江汉》都如此.这里以广东卷的《江汉》为例: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人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如果单看前面,很容易误以为又是一篇思乡怀人诗,因为诗句中有“归客”、“片云”、“孤月”等词,但作者本意并非如此,其重心应落在最后一句上.“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成语中有“老马识途”,曹操《龟虽寿》诗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都言“生姜老而辣”、“廉颇虽老尚能饭”之意,再结合前两句中的“心犹壮”、“病欲苏”,可知尾句或是全诗之意是言“不老之志”,抒“难酬之情”.主旨抓住了,再回过头来做前面的鉴赏语言、形象、意境等题,就容易多了,至少不会偏题.
以上的几点浅见只是就题而论,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不揣浅陋,旨在抛砖引玉,让大方之家拿出自己更好的创见.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二):

语文诗歌鉴赏要怎么写?格式是什么?

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答案规范格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尽管每道试题的答案千差万别,但并不意味着答题时毫无规律可循.答案的准确性主要决定于考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决定于考生阅读和鉴赏的经验.而作为考试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诸文字,这就存在一个清晰准确严谨表达的问题.本文以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答案(受篇幅限制,试题简化,题料不录)为例,简说答案规范格式.考试时参照规范格式答题,可以避免下笔千言而答案却不能到位的情况. 一、诗歌形象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诗歌画面内容和诗歌意境营造.意象、意境是题目拟制的基础,情景关系是题目拟制的核心.分析意境必须扣住两个基本方面: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典范答案】1.尾联写出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全国卷Ⅱ) 试题要求回答王维《新晴野望》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案紧扣“无闲人”“倾家”,结合诗作准确回答了描写的“图景”.2.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上海卷)试题要求“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画线句指苏轼《阮郎归·初夏》下片“琼珠碎却圆”句.试题要求“鉴赏”苏词下片营造的意境.答案展开想象,再现该句描绘的画面,析出了画面中渗透的人物的内在情愫.【规范格式】 ①运用……等意象,②描绘了……的画面,③营造了……的氛围,④表达了……的感情.⑤其他. 这一格式中,不一定所有内容都写到,应针对问点组织答案.但关键是“情景”二字,即②④两项.在形象类试题答案中,“情景关系”往往是无从回避的.是定点观察还是移步换景?是静止景象还是运动景象?是虚幻景物还是实在景物?是远看之景还是近视之景?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典抒情?是托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是乐景衬哀还是哀景衬乐?这些问题往往常见,应据题目要求回答.答题忌语:“意象丰富”“画面优美”“意境深远”等.【相关术语】 环境特点:明媚、萧瑟、寂静、清冷、清幽、灿烂、悲凉、凄清、廖廓、辽阔等. 情感特点:喜悦、激动、哀伤、忧愁、悲苦、孤寂、消极、旷达、洒脱、悲愤等.【答寨示例】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结合诗中意象,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向渔人问讯的情景.“渔船”“桃花”“流水”“清溪”等意象,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表达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 二、诗歌语言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探究诗眼词眼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内蕴,分析语言风格的特点.试题一般关涉到下列几个因素:事物情状的反映、作者情感的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结构作用的分析.【典范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全国卷Ⅱ) 题目要求析出王维《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中“最精 炼传神”的两个字.答案析出了“诗眼”形容词“明”和“出”,并结合诗句描述了诗 人营造的情境.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诗人孤傲寥 落的情怀.(福建卷) . 试题要求简要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谢枋得《武夷山中》)一句“对表情达 意有什么作用”.答案说明了该句描写的具体景象,并展开联想,阐明了诗作表 达的情怀. 3.刘诗……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温婉悲凉,凸显婉约 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浙江卷) 题目要求“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三篇作品”指刘禹锡,《乌 衣巷》、吴激《人月圆》、赵善庆《山坡羊·燕子》.答案用相关术语“含蓄深沉” “温婉悲凉”“明快直露”,准确地回答了问题. 【规范格式】 ①采用……修辞手法,②描绘了……情状,③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④ 在结构上起……作用.⑤语言具有……特点.⑥其他. 语言类试题涉及修辞手法,本文将其归入表现手法一类(见下).这类试题 要针对问点作答,同样不必面面俱到.例l是对词的鉴赏,例2是对句的鉴赏, 例3是对全篇语言风格的鉴赏.答案须要言不烦,切忌空洞.答题忌语;“语言优 美~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等. . 【相关术语】 作品语言风格:清新、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凝练、含蓄、明快等. 作者主体风格:朴素自然(陶渊明)、清飘俊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朦 胧隐晦(李商隐)、清健俊爽(杜牧)、通俗易懂(柳永)乐观放旷(苏轼)、缠绵悱恻 (李清照)、慷慨激昂(辛弃疾)、深沉悲凉(陆游)等. . 【答案示例】 雨过山村 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眼是“闲”.全诗描绘了山村静幽而又繁忙的农家景象.即令在雨天,妇姑也相约“浴蚕”,可以推想丁壮更是早到田间去劳作了.此时唯有“中庭栀子花”悠闲地开着.这种“闲”正反衬农家之忙.一个“闲”字.成为表现雨后农家山村忙碌景象最有力的一个词. 三、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修辞手法,一为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几个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等.这些概念往往是从整首诗的角度考虑提出鉴赏要求的.【典范答案】 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湖北卷) 两首诗指吴融《华清宫》和李约《过华清宫》.题目要求指出两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案辨析两诗表现方法的相同处在运用对比,并分析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此题需要分析横、纵两种对比方式),描述运用这种方法表现的不同情境. 2.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安徽卷)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词指陈维崧《醉落魄·咏鹰》.答案的核心词是“衬托”,然后具体回答以何物衬托何物.【规范格式】 ①运用了……手法,②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③表达了……情感,④产生了……效果,⑤其他. 回答这一类试题,首先要明确用一个术语来说明是何种表现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种表现手法进行具体分析,有时还需要说明这种手法的使用效果,或者说明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当然也必须针对问点回答.【相关术语】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借代、用典、通感、叠词等.要注意把握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例如,比喻的作用在使事物形象化. 表达技巧:烘托、渲染、铺垫、铺陈、对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分析.例如烘托,要具体回答以何物衬托何物.【答案示例】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兰溪棹歌》的主要特点是动静交错.凉月、柳湾、山色、溪水,构成一幅富有生趣的静态画.末句“半夜鲤鱼来上滩”与前三句渲染的静态相映照.前三句写静景,末句写动景,一个“上”字,静中见动,愈见兰溪之静. 四、诗歌观点评价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察方式主要有两种.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列举诗歌作者的观点并作出评价.【典范答案】 1.“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安徽卷) 试题要求结合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用“猛气犹存”“老当益壮”“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等词语,结合诗句作了准确回答.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蟾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庄诗则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江西卷) 高蟾《金陵晚望》:“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试题要求“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具体分析诗人在诗歌文本中阐明的观点,依据诗歌意象说明两种观点形成的缘由,说明观点表面上的不一致和实后上的一致.【规范格式】 ①说明情感或观点的总体特征,②具体分析这种情感或观点在诗歌中的体现,③其他.【相关术语】 思想情感:建功立业、息影林泉、壮志难酬、志得意满、悲苦孤寂、旷达洒脱、羁旅之愁、思乡之苦、爱国之思、亡国之悲等 【答案示例】洗儿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反东坡洗儿诗 钱谦益坡公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 还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阅读北宋苏轼《洗儿》和清初钱谦益《反东坡洗儿诗》,试析二诗观点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两诗立意不同:苏轼《洗儿》侧面表现自己遭遇的政治上的多灾多难.钱氏翻案之作旨在揭露明末官场阿谀奉承曲线求官的风习.两诗皆用调侃幽默之语,使读者在审美中获得新奇的心理满足. 赏析诗歌,一般从意象入手,深入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这是一个合理的流程.从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看,鉴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是命题的两个基本点,扣住这两点答题也就成为成功抢分的关键.组织诗歌答案,应当记住四句话:扣住一个点,抓住两个字,记住三句话,坚持四步走.一个“点”指“问点”,弄清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两个字”指“情、景”,情景关系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因素;“三句话”指“写了什么,如何写的,有何作用”;“四步走”指默读全诗感受形象,理解意境感悟诗情,针对问点组织语言,揣摩文字誊清答案.在文字表述方面,一般按照由总到分的形式来组织文字.那种不作深思随手答题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三):

谁有《乌衣巷〉的古诗赏析
是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的那首诗~
最好有作者简介和古诗赏析两方面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
  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
  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
  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
  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
  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
  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
  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
  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
  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
  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
  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
  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
  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
  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
  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这就难怪如《江南通志》
  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
  字了.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四):

语文阅读题和赏析题答题的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现代文阅读的话,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重难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 合并各段内容, 概括中心意思: 寻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3) 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 审准题眼 规范作答 0.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 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五):

什么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请举例.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全国3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示例: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3.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吴诗借景抒情,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诗借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1卷)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例7.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示例: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六):

书愤 赏析 哲理
陆游
书愤每一句的意思
赏析
以及它所包含的哲理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任建康通判等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
原文
书愤①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②夜雪瓜洲渡③,铁马秋风大散关④.
塞上长城⑤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⑥伯仲间⑦!
注: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楼船:战舰 ③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④大散关:地名,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⑤塞上长城:作者自比. ⑥堪:可以. ⑦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
曾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诸葛孔明那样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点评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书愤二首》之一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书愤二首》之二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陆游的“书愤”诗有多首,这两首是他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东南.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七):

约客诗的赏析
赵师秀的...第4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歌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作者小传】
赵师秀(1170——1219),宋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诗文大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诗文欣赏】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创新研读】
《约客》这首诗究竟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且看——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也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该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八):

古诗《咏鹅》作者是谁啊?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鉴赏一:
骆宾王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他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7岁时就能写诗作文.正因为这个原因,家中的一些客人来了之后,都爱试试他的才艺.
有一次,家中远道而来的一位客人,对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能作诗,不太相信,就问他:“听说你会作诗,是真的么?”小宾王一听,有些生气:“这还有假,你请出题吧.”客人心想:这娃娃口气不小,大概是真有些学识,何不出一题考考他呢?于是就说:“那我就出个题目,看你能不能做出来?”
小宾王毫不胆怯的回答道:“可以,什么题目?”客人四下一看,见池中几只白鹅在戏水玩耍,说:“就已这鹅为题吧!”小宾王对客人挑剔的口气,有些不满,正想露一手,于是点点头,思索片刻,便高声吟诵出了《咏鹅一诗》: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鉴赏三:
《咏鹅》诗---儿童读物(8张)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骆宾王:
(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5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嵚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九):

2010第九届古诗文阅读大赛 初中古诗词60篇部分的翻译和赏析

  我有古文的翻译+题目什么的(我想大概你不需要)
  古诗的赏析60篇我也有,是我一个个查的
  不过量实在太大了,这里最多发上来2~1篇
  这里发不上去
  要的话告诉我你的邮箱,我发过去
  我的邮箱是:jtongxin@163.com
  先发一段: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 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5.★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6.★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7.★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1.解释:
  ①则:那么; 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 ④令:让,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8.★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贵:以……为贵; ②聪:听力好; ③智:思维敏捷; ④塞:受蒙蔽.
  2.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译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9.★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 ③道:遵循; 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
  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11.★稼穑艰难
  释 义 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形容农耕的劳苦.
  近义词 稼穑维艰
  【原文】
  古人欲知稼穑①之艰难,斯②盖③贵④谷务本⑤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锄⑥之,刈⑦获之,载积之,打拂⑧之,簸扬之,凡几涉⑨手而入仓禀,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参考译文】
  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
  【注释】
  安:怎么. 盖:表示推测,大概. 贵:以.为贵. 本:根本,这里指生产. 刈:割,多用于草类或谷类. 涉:经历. 拂:古人用连枷击打谷子以脱粒. 斯:指示代词,这. 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12.★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释义】
  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只有技能才可以使人生活
  【原文】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①伎②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③犹④求饱而懒营⑤馔⑥,欲暧而惰裁衣也.
  (选自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参考译文】
  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
  【注释】
  薄:这里指小 伎:同“技”,指技能. 是:这 犹:如同,好像 馔:食物. 营:谋求,谋取.
  【文言知识】释“是”
  “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而在文言中尤其是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它多作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是犹求饱而懒营馔”中的“是”,即指“这”,句意为这好像追求吃饱而却懒得谋取食品.又,“是人也不知好恶”,意为这个人不知好坏.又,“是处不宜住人”,意为这里不适宜住人.自汉以后,“是”逐步有了判断的作用,但这种用法也不多.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的“是”,即作判断用.
  13.★孙泰逸事
  【原文】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市场上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注释】
  1.操守:品德 2.古贤:古代圣贤 3.姨妹:姨母的女儿 4.二子:指姨母有两个女儿 5.女弟:这里指小女儿 6.适:合适 7.皆:都,全 8.颇:副词,相当地,很 9.风:风范 10.长:大女儿 11.卒:亡故 12.市:买
  【文言知识】
  说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一种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现象.当名词带宾语时,就可能活用为意动.如上文“少师皇甫颖”中“师”即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师”,“少师皇甫颖”即“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
  【阅读训练】
  1.解释
  (1)颇:很 (2)风:风范 (3)长:长女 (4)卒:死亡
  (5)市:买
  3.文中的两件事体现了孙泰怎样的思想品德?
  重义气,善良,诚实
  14. ★蔡磷坚还亡友财
  【原文】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④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 郎君.”卒辇⑤而致之.
  【参考译文】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不告诉你.”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注释】
  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语:告诉.⑤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⑥亡:不久.⑦亡:死.⑧知:了解
  【中心】
  一个人只要守信用,重情重义,朋友便会真心相待与你.
  【问题分析】
  蔡璘的为人品质怎么样?(文中是怎样表现他这一品质,用文中的话回答)
  劵在心,不在纸
  【文言常识】说“卒”:
  “卒”是多义词,我们学过的有三种义项:①士兵.如“守门卒方熟寐”中的卒.②死亡的通称.如“初鲁肃闻刘表卒”中的卒.③副词,终于、最终.上文“卒辇而致之”中的卒就是这个义项,“卒辇而致之”就是“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亡何:“亡”同“无”,没有 (2)其人亡:亡,死亡
  (3)语:告诉 (4)知:了解 (5)致:送还
  2.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的原因是:不相信有人寄放千两白银而不立字据,而且他父亲也没有告诉他.
  3.这则短文的主题是什么?
  赞扬蔡磷的诚信品质.
  15. ★王恭从会稽还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极其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原文】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àn)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⑨物.”
  【注释】王恭:东晋重臣.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王大:王恭的族叔.簟: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度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一领:一张.领,量词.⑦荐:草垫.⑧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⑨ 长(cháng):多余,剩余.
  【参考译文】
  王恭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本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阅读训练】
  1.解释:
  卿:你,对人的尊称 举:拿、把 谓:以为、认为
  对:回答说 悉:熟悉,了解
  3.上文有“恭无言”,王恭没说什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无余席
  4.上文即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2017浙江卷诗歌鉴赏(十):

诗歌鉴赏600字作文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843440/

推荐访问:2017中考诗歌鉴赏 2017诗歌鉴赏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