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

来源:唐诗三百首 时间:2018-09-02 18: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唐诗三百首】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共10篇)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一):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800字
越快越好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二):

写对唐诗宋词的感想,不少于800字

雨霖铃(原始性,易用性)
灰鸽子晚上悄悄地推出了秦淮河,蓬船漂移在夜间,昏暗的灯光,我独倚栏杆,担心,集中顽固.
刘郎醉饮更寂寞,潇洒的眉毛紧锁,所有的担心,深用.我知道,他想起芸娘多年来,他宜科考试,据报道,安慰他心爱的妻子的灵魂,然而,反反复复,企图风暴打击肆无忌惮的野秋千,为什么在葬礼上.“这是命运的安排,还是生活?”忍复明为奇数的玻璃嗡嗡“的抱怨,得到了”歌词,要复明做甚调侃.位置偎红森林绿色的恋情,他的生活光滑变化,青年利率“流连于花街柳巷,歌楼舞厅,不再麻醉流经他的芸娘的想法,不减自己的一天,他所有的时间“奔放图打算一醉,酒和歌,强劲的音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我说的吗?柳郎朗,我采取什么安慰你充满疮痍心,究竟会采取治愈你的伤口?
出发芸娘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这个世界上,男人都愿意拥有他已故的妻子保持在这样的深井如何弹拨,轻挑素琴,一腔愁怨缓缓飘出.昨日,自汴梁皇帝诏书打张轩泄欲英国宫廷侍机,修复了一天假期没有失败“瞄上了心,但不再宁静,我清楚地抗旨不尊,琴声铮铮当然,手指在琴弦上流连,缠绵忘返,风吹轻摇刘郎下摆.预盈,如果我们离开,他们走了.“GV是一个新词,”爱是不长的爱好一天一夜好,没有理由引起不满百万的线程.接过了话:“琵琶,一种无声的钢琴.刘郎,你怎么可能不知道,我舍不得你,琴弦拨百转千回,训练,训练,低唱歌,魏充满了沮丧,和弦意外破碎,看着手中的断弦,千言万语哽咽在喉咙里.
翻转过去几度稍纵即逝?
刘郎去他的骄傲和人才,徘徊出发.半数城市缟素,一哭,名利与他绝缘,然而,辉煌的,他已经走了,千古流芳.一个“热情的伤害自古离别”二字,飞溅千年婉约.
伊拉克人不再孤单不能忘记烟花三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相遇.
单独的无法忘记这个城市的杭州,西湖的成千上万的人,殷赏烟霞混合.不能忘记你离开江州,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
不能忘记.
泪,传扬开来,他们无法阻止,我想我谢玉英,是一个部落的弱势女性,何德何能,用你的爱和感情,至少身体“污泥”达官显贵之间徘徊,看到“绅士”们灵魂的尸体拖到丑恶嘴脸,咽泪装欢,只有这样,你赢得了光在我的脸上,眼中的怜悯,厚的方形.这样的生活,你和我,虽然没有丈夫和妻子谁,对我来说,他们是不够的.
山重叠,靳辉明这个世界将永远不会再出现你凝眉愁颜,我微笑婉婉,现在是谁?后做深负,多少时间,眼泪秦淮,那么即使我们有千种风情,还与何人说.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三):

节目读后感

[节目读后感]节目读后感一
大地有了灿烂的花朵而生机蓬勃;夜空有了璀璨的繁星而绚丽夺目;生活有了激-情的奥运而丰富多彩,节目读后感.漫步在奥运的长廊下,你会为运动员闪跃的身而喝彩;为激烈的比赛而震撼;你会被全场热烈的掌声所陶醉,嘹亮的凯歌所痴迷……生活也是如此,谁能说生活不需要奥运那种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相互理解的精神呢?
在人生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夹杂了几多成功与失败,包含了多少痛苦与欢乐.也许你迷惘过,也许你伤感过,因为情感的天空中总是蔚蓝的,偶尔也会风雷大作,大雨滂沱.这时就需要伟大的力量去变革现实,去镌刻思想,而这种力量就来自于那永远燃烧着的奥运之火的精魂!那象征着生命活力的圣火啊,什么时候你才能在稚弱的心灵里撒下光明的种子,萌发成茂密的精神之树呢?但愿人们都像你那样奋发向上吧!
不可否认,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具有奥运之火的精神的人,他们都是能迁徙千里的孤雁.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协作,才有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希望!
奥运精神真是五彩斑斓,令人神往啊!生活也应如此.
你可曾想过,当天空不再散播鸟儿的歌声,当大海不再接受鱼儿的倾诉,当自然不再容忍人类的行为……那时,地球不再是昔日充满活力的生命基地,生命也会在此终结.生活需要互相理解,正如地球不能失去生命一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无论是衣食住行的感到的物质满足,还是从健身娱乐所体验的精神享受,都不容置疑.但是,仅有的这些是不够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正在萎缩、腐蚀,总有一天会消失,会把自己与他人送至孤独的世界!那时,世界上最完美、最重要的感情——亲情,因为彼此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也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悲惨地步;那最令人惊叹也是最坚固的桥梁——友谊,也同样遭此厄运.
生活是不幸的.我们要在不幸的境界里寻求有幸,就必须发扬奥运精神,用奥运打包生活,从而铸就中华强魂.

2008年,是一个中国年,是一个奥运年,是一个另全世界人民难忘之年.因为,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福气.
2008年,20时8分,我准时打开了电视,观看奥运开幕市.
哇!现在的北京焕然一新,晚上到处是星光点点,景色十分迷人,我相信,这迷人的景色,就能吸引很多运动者的.
在开幕市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奥运冠军李宁吊在半空中,点燃奥运圣火的情景,这场面令我永生难忘.也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的映象.
8月9日,奥运会正式开始.
在第一场女子10米气枪赛中,中国选手获得第五名,非常遗憾,但我想他们已经尽力了.同时,也让我们祝贺捷克的选手获得冠军.
当然,在女子举重中,中国的选手为我们正了一口气,获得了一枚金牌,为中国人的脸上争了一些光.
我相信,还有更多的奥运将儿们会为我国争光的.
让我们为北京奥运加油!为2008加油!为奥林匹克精神加油!【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读后感《节目读后感》.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四):

励志书读后感800字【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

《枕草纸:一部励志的书籍》读后感
这本书下载到电脑里面有些日子了,因为前几个月都是得过且过,所以一直没有读.上个星期,抽空看完了.看电子书,感觉没有看纸本书那么好,如果是看纸本书的话,我还可以在上面画画写写之类的,但是看电子书的话,也就是翻翻而过了,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
这本书其实包含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书.分别是:《钻石藏在你家后院》、《把信带给加西亚》、《穷理查历书》.下面分别就自己阅读后,谈点看法.
《钻石藏在你家后院》,由于该书是PDF扫描版,看的也不是很舒服,也就简单知道了一个大概意思.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讲的是一些人为了追求传闻中外面世界的财富而就轻易的放弃了自家的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巨大财富,告诫人们需要把握身边的人或者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技能、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而无需四处寻找缥缈的东西.感觉这个中心思想很对,但是他的一些例子总感觉与这个没有多大关系,因为钻石也好,宝藏也好,并不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土地上都会有的,而且是外国人写的演讲稿,有点别扭.不过放到另外一个高度,我们可以讲,我们不能好高骛远,放弃现有的,而是冒险的去追求虚无缥缈的财富.我们需要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身边的亲情、爱情、友情,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这倒是真的,很符合现在的实际,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有点启发.
《把信带给加西亚》,这本书应该已经看过纸版的拉.好像是在2004年,那时候这本书在我那公司最火.领导安排任务下来,每个人发了一本,不仅要看完,而且还要写读后感.那份读后感到哪里去了,写了些什么东西,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大概知道该书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也就没有仔细看了.这本书说到的是一个忠诚、敬业以及服从的故事.当初应该是很感动的,现在觉得,也不过如此,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了,这样做似乎是老板们期待员工要做的事情.不过,人在职场,敬业是应该的,至于忠诚和一味的服从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也就因人而异了.
《穷理查历书》,这本书我是第一次看到,但是其中的内容,我之前偶尔有接触.里面就是一条条的哲理和寓言,看了很有启发.感觉世界也真的是大,中国人想到的,外国人也能用他的脑子想到,用别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既然这么多人,用自己的一生来佐证这些,看来确实是良言,是需要好好思考和遵守的.文中的内容很杂,有关夫妻之间,亲情、友情、事业、做人、个人品性等等.每有一句英文,就有一句中文翻译.我只看了中文,英文只看了很少一部分.有些话和中国古代的老人家说得一摸一样.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下,谚语嘛,说得都是大道理,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的话,那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就真的不远了.
阅读了,便记下些感受.此记.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五):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读后感《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六):

《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年级:happyzy3412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七):

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800字),一篇《故都的秋》读后感,一篇关于《历史的选择》的作文(除诗词外,问题不限).急用!

@@@@@@@@@@@写景散文:
瞬间黄昏
夕阳西下,大地沐浴在余辉的彩霞中,人们三三两两地在街道上漫步,晚风徐徐地拂送来一阵阵花木夹杂的幽香,使人心旷神怡,更觉夕阳无限好.
风儿吹走了我一整天的烦恼,我情不自禁地低吟浅唱着.这时给以我的不是痛苦和伤悲,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悲感,这份悲感并非悲哀的感觉,它是一种无与伦比而悲壮的心情,当你向西远眺时,那熔金般的烈焰,渐渐的由绚烂归于平淡,那一瞬间,一种温馨的感觉便会从心中油然而生.
一抹殷红色的夕阳照在西山上,湛蓝湛蓝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白色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嫣红,倘若你仔细地看,你会看见那云絮在空中飘动,就像置身于轻纱般的美梦似的,会使你远离烦恼的困扰.
我在校园的操场上惬意地漫步着,步子放得那么的轻,那么的慢,似乎不愿意去打扰这醉人的黄昏.
疲惫了一整天的眼睛,在这时候,瞩目西方,只见斜阳已经衔着山巅了,残阳如血,霞云似火,给校园、树林、河流、村庄、山峦镀上了柔和的胭脂红色,周围还放射着淡淡的金光.
池鱼归渊,炊烟唤子,客旅兼程.夕阳吻地的轻响,划分了白天与黑夜.于是投林的倦鸟,也便如诗人焚烧的诗稿,载着夕阳的殷殷血焰归去了……
一阵清爽的夜风扑面而来,仿佛一切烦恼与疲惫都置之度外了,身体的每一根紧张的神经也渐渐舒缓了;风儿吹皱的河面,泛起了层层涟漪,折射着殷红的霞光,像撒下一河红色的玛瑙,熠熠生辉;远处的小竹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竹叶,风儿吹动树叶那飒飒作响的声音,像唱着一首动听的歌;高空的风,恣意地追逐着、戏弄着,撕扯着云朵.
再往下看,一条小河—小北江,竹子的色调和晚霞的红晕,使小北江又增添了一份静谧的气氛,而竹子那风度翩翩的倩影和晚霞那瑰丽似锦的光芒,又使小北江在人们心目中倍增亲切;几条小渔船归航了,在河面划开了一道波光粼粼的水纹.
小鸟时而在半空中飞过,时而能听见喜鹊那清脆悦耳的鸣叫,这时,我才从黄昏的梦中苏醒过来.
太阳落山了,燃烧着的晚霞也渐渐暗淡下来了.
转眼间,西天的最后一抹晚霞已经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四周的群山,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暮色渐浓,大地一片混沌迷茫.
这宛如一首交响曲的尾音,优美极了,但却渐渐地归于岑寂、无声,引起人们心中无穷的感喟,给校园的黄昏铺上一层感人肺腑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它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它成熟的风韵;“人间重晚情”更衬出了它的宁静……
渐渐的,渐渐的,夜幕降临了,我的脑海中还浮现着那醉人的黄昏,那美丽而令人心驰神往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的视线、我的精神、我的思想……全都被这美得难以形容的“黄昏图”所沉浸了,我陷入了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中,不能自拔.
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静静地离开了这黄昏的边界……
@@@@@@@@@@《故都的秋》读后感【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八):

求《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求《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谢谢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途中每天给张兆和写信报告沿途见闻,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图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九):

给我一篇读后感,800-1000字.书名不限

合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页,我不禁感慨万千.我开始试想着如果仅仅只给我三天的光明,我会如何安排呢?下面是我试想的三天:
第一天:第一天对我来说一定是惊喜的,如果我是一个失明很久的人,对于光明来说一定是渴望的.早晨我会很早很早的起床,去看夕阳的生起.然后细细地欣赏着自己的家和爸爸妈妈、姐姐,我要把他们的模样深深地刻在脑海里.紧接着,我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来到农村,漫步于田间,看看一望无际的田园,看看最蓝的天空,看看最清的小河,把一切最美的风景绘画下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将它好好的珍藏起来.看完这美丽的风景后,我会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来到我的校园——润新小学,我要把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聚集在一起,我们一起玩,一起回忆……晚上了,我又沉醉于星空的美丽中,一闪一闪的星儿带给人无数的遐想.
第二天:我会让我的爸爸妈妈陪我去参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科技馆,这一定会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的!接着,我会一刻不停地来到游乐园,开开心心地玩一场,我要亲眼去看那些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些可爱的卡通人物.玩够了,我会翻开我小时候的照片和奖状,回忆一下美好的童年时光.紧接着,我会去赶集,看看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董、陶瓷,感受民间的趣味.眼看就要下午了,我会去一个较远的风景区,在那里过夜,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味道.
第三天:这是我拥有光明的最后一天了,我不会太惋惜,我会抓紧一切时间享受光明.我的最后一天,我不会再东奔西跑,我会在家里好好的陪陪爸爸妈妈、爷爷、姐姐和我的亲人,我要亲自下厨做饭,我要为妈妈捶捶背,因为,就算有太多的遗憾也不值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或许我们都会感动的流泪,不过这是快乐的泪水,他们可以知道自己的女儿懂事了,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当夜幕就要降临时,我会和我的亲人、老师、朋友一起看着夕阳下山.相信这三天会成为我以后的生活中美好的回忆.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眼睛的宝贵,我要好好的保护它,让它不受伤害.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800(十):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800字左右
勿抄袭,复制别人文章的不给分.也可以不给文章,给我列个提纲,

提纲:
一、题目
二、中心
三、结构提纲:1、第一段段意(写本书大概的内容)
2、第二部分(自己看书时的所思所想)
3、第三部分(据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4、结尾段内容(总结概括)
这是网上的范例:
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860439/

推荐访问: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pdf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