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禁曲

来源:唐诗三百首 时间:2018-11-27 1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唐诗三百首】

中国十大禁曲(共10篇)

中国十大禁曲(一):

中国古诗的分类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音韵系列
  1、福唐体:即独木桥体,又叫独韵诗,一字韵诗.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
  2、柏梁体:每句七言都押韵的,全篇不换韵.
  3、间韵诗(变体诗):又称平仄两韵诗、平仄通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
  4、转韵诗:转韵,就是换韵,在一首诗歌中,根据内容表达的需求连续转换若干韵.韵脚平仄交替.
  5、促句诗:转韵诗的一种,不拘平仄,以三句一转韵.
  6、倒押前韵诗:用于和诗,一个不少地照用原诗人的韵字,顺序则由尾字依次到首字.
  7、犯韵体: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每句首字与本句末字押韵,便称为犯韵体.
  8、短柱体:一句中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
  9、四声诗:每句诗用同一种声调的字写成的组诗.有全平、平上、平去、平入等.古诗中也有句全平、一句全仄的.可分为全平诗、全仄诗、五平五仄诗.五平五仄诗,是单句一个声调,偶句为另一个声调.
  10、双声诗:又叫吃语诗、口吃诗.双声诗要求诗的各句都采用声母相同的字.
  11、叠韵诗:全诗各句所用的字的韵部均相同的诗.
  12、双声叠韵诗:每句都有双声字或叠韵字的诗.
  13、禽言诗:以禽鸣之谐音,假定为人语,表诗中之意.
  14、风人诗:谐音诗与谐音双关诗,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
  15、声韵诗:分声母诗、韵母诗、反切诗.
  声母诗:诗句的字的声母正好是拼音声母数.
  韵母诗:诗句的字的韵母正好是拼音韵母数.
  反切诗:又叫切语诗,用古代反切注音的方法,诗句中两字反出一字,诗表层一个意思,反出的话还有一个意思.
  二、嵌名系列:原则是“要当字则正用,意须假借”.
  16、嵌字诗:广义的说,按照修辞格“镶嵌”手法把特定的字嵌于诗篇的句首或句中,如人名诗、地名诗、药名诗、建除诗、八音诗、六府诗等都是嵌字诗.狭义的嵌字诗,专指嵌于每句句首的字能合成短句,并且别有意义的诗体,即“鹤顶格”.
  17、藏头诗:本来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所以称为藏头诗或藏头.现在我们说藏头诗是指嵌字诗中嵌于句首(鹤顶格)的诗.
  拆字诗:今天称为半字顶真诗.
  18、建除诗:建除十二生辰诗简称,以建、除等十二字冠于诗每联首句第一字,字意融于句中,形成杂体诗特定格式.全诗十二联,廿四句.因十二辰的头两个名称为“建”“除”,故名“建除体”.
  19、药名诗:诗中嵌药名,“字则正用,意须假借”.
  20、针穴名诗:以针炙名联缀成诗.
  21、卦名诗:每句诗中嵌用《周易》一个卦名.
  22、龟兆名诗:诗中隐藏解释卦象意义的词语.
  23、相名诗:嵌相术名.
  24、星名诗:嵌星辰名.
  25、节气名诗:嵌二十四节气名.
  26、鸟兽名诗:嵌禽鸟名和兽类名,或用本义或双关,或巧用别名.
  27、草木名诗:嵌草名和树木名,而语意双关.
  姓名诗:每句都含有姓名.
  28、地名诗:是将郡国名、州名、县名、道里名以及山川胜迹名等,假借词意成篇.
  29、宫殿屋名诗:每句嵌入建筑物名称.
  30、车船名诗:诗中嵌车名、船名.
  31、围棋名诗:嵌围棋的一些别名.
  32、象棋名诗:嵌象棋的一些棋名和术语.
  33、歌曲名诗:词牌名体,词曲名诗:嵌乐府歌名、词牌名、曲调名等,词义双关.
  34、戏目名诗:嵌戏目名.
  35、四气诗:也称四时诗,实为四时诗的一种变化体,是将“春”、“夏”、“秋”、“冬”四字顺序嵌用在一首诗中,每句诗的内容符合各个季节的特点.
  36、四色诗:也称四色咏,五言四句,偶句押韵.每句诗嵌入一种颜色的名称,因此叫做“四色诗”.也有分四段,一段描写一色的.
  37、五行诗:就是将五字嵌入诗中,别行组词,别作他义,联缀成篇.
  38、六甲诗:就是将六十甲子的数字嵌入诗中,仅借用字面,而另行组词,缀联成诗.
  39、六府诗:五言十二句,“六府”的次序为:水,火,金,木,土,毂.将此六字依次嵌于单数句句首,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入韵与否皆可.
  40、八音诗:将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名称,依序冠于每句之首或每联之首.
  41、十二属诗:即十二生肖诗,也称“十二辰诗”、“十二神诗”.依序嵌十二生肖.
  42、数字诗:每句都嵌同一个数字,如果嵌在首位的则为同头数字诗.有半字诗、一字诗、两字诗、三字诗、四字诗、五字诗、六字诗、七字诗、八字诗、九字诗、百字诗、千字诗、万字诗等.
  43、数名诗:又叫十数诗.是将从一至十以内的数目字连贯而成的诗,现在一般也称数字诗.
  44、数谜诗:顾名思义就是数字猜谜诗,犹如一道趣味算数题,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可口可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活泼生动.
  三、诗体结构系列
  (一)、限定格式填空型
  45、两头纤纤诗:四句七言,每句前四字描绘事物特点,后三字描绘事物名称.这是一种填空体,每句填三个字.两头纤纤 ,半白半黑 ,腷々膊々 ,磊磊落落 .
  46、五杂俎诗:或做五杂组,三言六句, 以首句名篇.偶句押韵.其内容多寄予哲理.一、三、五句与《古五杂俎》同,唯更改二、四、六句.这也是填空式的诗体:五杂俎, .往复还, .不获已, .
  47、三妇艳:五言六句.大妇 .中妇 .小妇 . .良人 . .良人也可用丈人、丈夫、众人、上客、佳人等.
  48、尔汝歌:五言四句,每句有汝.
  49、一半儿: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与词牌【忆王孙】相仿,惟末句七字增为九字,“一半儿”三字重复出现,故名.【一半儿】小令兼用,即【忆王孙】,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
  50、自君之出矣诗:五言四句或四句以上,也可写若干首.首句一定要是“自君之出矣”.
  51、四愁诗:共四首,每首都以“我所思兮在××”开始,而以“何为怀忧心 ××”作结,故称“四愁”.
  52、五噫诗:五句成诗,五句同韵,五韵同字,古今罕见.五个“噫”(噫本平声音依)字强化突现诗人的感慨.为楚歌变体.
  53、六忆诗:每首以“忆”字开头,回忆聚、别、行、坐、食、眠六种情境,留连吟唱.“忆x时”三字领起,继之以五个五言句,格式定型.
  54、十索诗:乐府诗,本十首,故称“十索”.每首末句有“从郎索衣带”、“从郎索花烛”等语.
  55、十离诗:以十首为限,每首诗题均有“离”字,如“犬离家”、“笔离手”、“竹离丛”之类,因称“十离诗”.
  (二)、限定段落与内容
  56、诸言体:又叫诸意体、诸语体,凡描写情态之辞皆可自为一体格.常见有:
  了语:
  大言:即说大话,夸海口.系调侃、玩笑之作.
  小言:极言其小,亦玩笑之作.
  乐语:说的是人生的乐事.宋宫廷演剧,命词臣作乐语,使伶人歌唱.先为对偶韵文,后附以诗,也有不附诗的.后成为文体.
  滑语:描摹“滑”的形态.
  馋语:描摹馋相.
  醉语:描摹馋相.
  安语:
  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一种比赛,看谁说得最惊险.
  57、反义词诗:每句都有反义词.
  58、五更诗:把一更至五更发生的事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分别描述成篇构成连章组诗.
  59、十二时诗:就是将十二时的名目冠于句首.
  60、禁体诗:即指赋诗时,预定不准犯某某等字之诗.因诗家以体物为工巧,废而不用,视同禁例,有如徒手相搏,不持寸铁.后遂以禁体诗为白战.
  61、七哀诗:《韵语阳秋》云“《七哀诗》起曹子建,其次则王仲宣、张孟阳.释诗者谓病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谓一事而七者具也.子建之七哀,在于独栖之思妇;仲宣之七哀,在于弃子之妇人;张孟阳之七哀,在于已毁之园寝.唐陶雍亦有《七哀诗》,所谓君若无定云,妾作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是皆以一哀而七者具也.”
  62、百年诗:十年为一章,共十章.
  63、广告诗:
  四、利用材料系列
  (一)、引用类
  64、集句诗:就是全用前人诗句词句杂缀成诗.
  65、集句词:就是全用前人诗句词句杂缀成词.
  (二)、改造类
  66、剥皮诗:也称“拟古诗”,是一种仿造诗,即旧瓶装新酒.此体有时被冠以【拟】或【赋得】之名.其形式是步前人诗体,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甚至沿用部份诗句.其内容则以各个时期的生活画卷为基础,使诗作产生新意,用调侃嘲讽口气,妙趣横生,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
  减字剥皮诗/加冠诗/添脚剥皮诗/(附)拟古诗
  67、櫽括体:就前人诗文的内容剪裁改写而成.
  68、逐字替换诗:把原诗逐字用同义字代替,形成一首新诗.
  (三)、兼收类
  69、藏诗体对联:联绝连环体,对联的下联作为绝句诗的首句,第二句则从下联第四字读起再接上联头三字,上联作第三句,第四句从上联第四字读起再接下联头三字,全诗结束.这是从十四字回转回文诗(十四字脱御连环诗)改造出来的,先把这十四个字编成对联,再按十四字回转回文诗读法来读.
  70、诗改词:通过句读把诗读成词,偶尔可加减个别字.近似櫽括体,但有异.櫽括体作了较大的文字改动,诗改词在文字上基本不变.
  71、诗词包含体:是诗同时也是词,只须改变句读.诗改词也属此类,只是诗词包含体是作者本人构思出来的,诗改词则是别人改原作.
  72、中西合璧诗:每句中都有中文与外语混杂.
  73、号码诗:是指把阿拉伯的数字写入汉文字的诗中.
  74、藏字横诗竖铭:横读是诗,竖读是铭,又可根据需要进行嵌字.
  75、诗词合璧:专指回文虞美人又可读出回文律诗的.
  76、联诗:由对联组成的诗.
  77、诗联:由诗组成的对联.
  (四)、字句数量类
  78、掉脚诗:“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亦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今天通称三句半.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一般把十七字的“三句半”叫十七字诗,把不是十七字的“三句半”叫瘸腿诗.
  79、九言诗:一般说来,全诗每句九字,句数不限,以偶数句式为主,节奏均依传统体式.
  80、宝塔诗:这种诗由若干行组成,第一行只有一个字,第二行二个字,第三行三个字,如此类推.当书写时每句都居中排列,就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像一座宝塔一样,故名“宝塔诗”.种类甚多.
  81、一七体诗:宝塔诗的一种.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
  82、飞雁体:同头体的五律或五言八句的古风可排成这种形状.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宝塔诗,读法是左右开弓斜着读,呈人字行,犹如雁阵,所以叫飞雁体.
  83、火焰体诗:以其形似火焰,故名.但读法与宝塔诗恰好相反,宝塔诗是自上而下读,火焰体诗则是自下往上绕着读.
  84、叠翠诗:“八×叠翠诗”属于宝塔诗.一三五七行的首尾二字相同.还有一种叫“包×叠翠诗”的是倒数三四句的中心分别多出两个×字,故名.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各两行,第四层有四行,第一层每行二字,下面每层增加二字.
  85.八大山诗:是叠翠诗的改装,形状像飞雁体.八行,每行开头为同字.
  86、三句诗:
  87、摊破诗:又名“摊声”,在绝句和词牌规定的句数上,摊破一句或半句,比如使绝句成为五句或四句半的一种新诗.摊破之处,应是诗眼,能点醒全篇.
  五、重现系列
  (一)、镶嵌式重现
  88、复字体:是在全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而且一句中可以复用两三次.
  89、重字体诗:是指同一词语在句中重复使用.
  90、叠字诗:是指诗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各句都用叠字组成的为叠字体诗.所谓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而成一个词,也称“重言词”.
  91、两字连珠诗: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两个字
  92、翻韵诗(倒字诗):是将通常的词语顺倒过来,使之句句协韵,所以也称“倒字诗”.
  93、同头诗:就是每句诗的开头一字都相同.
  94、罗嗦诗:重复诗,有意的意思重复,造出一种颇有诗味儿的意境.
  95、绕头诗:一、三两句为三字,二、四两句为七字;一、二句押一韵,三、四句另押一韵.其中第三句的一、三字为第一句三、一字,好比将尾绕到头,故称“绕头诗”.
  (二)、全句式重现
  96、双承体:上句句尾的词,在后文中进行两次承接.
  97、首尾吟体(首尾重复):一句而首尾皆用之.
  98、辘轳体:也称轮回体,是主题相关的组诗.她与顶针格、鹤顶格诸体不同,更不同于回文诗.她的写法是:选定一个内涵较丰富的中心句子作题目,采用七律或七绝的形式来写.如果采用七律形式,则将选定的题目按第1、2、4、6、8句顺序,分别镶嵌于其中,象车轮转动一样,使其形成五首的一组诗.如果采用七绝形式,方法亦类似,不过镶嵌的分别是在第1、2、4句上,三首为一组.后来也有人利用仄声韵的律诗把它放到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的,这样可就全辘轳起来了.
  99、换序诗:指的是调换现成诗词作品的句子顺序,使之具有新的意义,而形成的一首新诗.
  六、修辞系列
  100、语义双关诗:双关诗分两种,一种是同音双关,还有一种是意义双关,此指意义双关,包括同字双关(使用相同的字构成双关).
  101、粘对诗:或称“当句有对”、“隔句对”.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在一联上下句相对的同时,再以每句的前后半句相对;另一种是以奇数句和奇数句相对,偶数句和偶数句相对.
  102、歇后诗:又称缩字诗或缩脚诗,将成语或古人陈句,引用前一部分,而略去后面的本质部分的歇后修辞方法引入诗篇,称为歇后诗.
  103、问句诗:必须全诗为问句,又叫设问诗.
  104、排比诗:以排比句式贯串全诗的,才算是排比诗或排句诗.
  105、反语诗:反语诗是利用反语修辞,正话反说.与反义诗的区别,反义诗即颠倒诗,是把事物都说反了,与学理相悖的诗.反语诗是用和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的诗.
  106、顶真体:是诗、词、曲的一种体式.其构成是下一句的首字用上一句的末字,或下一句的开头部分用上一句的末尾部分.各句之间以同字符串连在一起,有如珠之联缀.
  107、句蝉联:每句的末字或词是下句开头的字或词.
  108、倒顺连环锦缠枝:七言八句的回文顶真诗还可编成图形顶真诗,称为倒顺连环锦缠枝,每行七字,共七行,第七行头上少一字,读法从中间顺时针旋转,下一句的头是上一句的尾.然后回文.
  109、回环顶真诗:诗或词的最后一个字同首句的第一个相同,组成一个连环体.
  110、顶真回文诗:回文顶真诗是回文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把一句话首尾衔接,形成一个环,字字相扣,形成一首倒顺皆可读的诗.
  111、连环体诗:是指上一首诗的尾句是下一首的首句.连环体诗又叫首尾联环诗,属于顶真类.此体多为整句重复式,故又称重句体.
  112、段落顶真(节蝉联):段落之间用上一段末尾的词或字当下一段的开头,叫段落顶真.如果是上一段末尾的整句当下一段的开头的则叫连环体诗.
  113、半字顶真体:此种诗体后句首字多系前句末字的一部分.
  (1)首尾二字没回环;
  (2)首尾二字也半字回环,即藏头拆字体,
  114、藏头拆字体:有一种半字顶真诗,末句的尾字又是首句首字的一半,或首句首字是末句的尾字的一半,或首句首字和末句的尾字可共组成一字,这种诗可编成环形.
  七、文字结构系列
  115、藁砧诗、隐语诗、谜语诗:以字为谜底的诗,也称廋语诗、隐语诗.它的谜面主要是将字形分解,而将谜底隐藏其中.所用诗句多数着眼于字形,有的则兼释字义
  116、离合诗:是一种分离、合并字形成字的诗.常见的情形是,每四句离合一字.即次句的第一字与前一句的第一字相犯,分离出一个字,或一个偏旁,或某种笔划,再与后两句分离出的字、偏旁、笔划,合并成另一个字,故称离合诗.
  117、拆字诗: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合体字拆成独体字,或拆成相关的部件(偏旁加独体字),敷衍成篇.拆字诗与离合诗相近似,但又不尽相同.
  118、同旁诗:又叫联边诗 嵌字中字体,每句都以同旁字排列的诗叫同旁诗.
  119、叠字形诗:多用于方言.每句中都有一个特定的字,两个这样的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三个这样的字合在一起又构成一个新字,一连三字连在一起.这种新字,有的在字典中还查不到,只存在于方言中.
  八、语言风格类
  120、逆挽诗/抑扬诗:一般是起句平常,甚至让人感到十分粗俗,但从全诗来看,知只是一种铺垫,后半部分语意陡转,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其诗构思之巧妙.
  (1)、铺垫式:所谓铺垫式(拨叶寻花),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眼前突然为之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之妙.
  (2)、巧补式:犹如续字联,就是命题写诗或作联的条件、背景一变再变,使得写诗人或题联者穷于应付,这是要考考咏诗或题联之人的应景捷才.
  (3)、波浪式:设悬再解,又设悬又解,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
  (4)、解疑式:先设疑后释疑,形成新奇的意境.
  (5)、扬抑式:打油诗中还有一种先扬后抑的,前面写得很文雅,富有诗意,后面忽然粗俗,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
  121、颠倒歌:又叫撒谎歌,是我国诗歌园地里有一种颇为有趣的反义诗.特点是把很多不可能发生的看见的的事物,用歌谣的形式,非要说出来,让人听了笑破肚皮,还在嬉笑怒骂中学到作人接物,是移风易俗的好教材.
  122、俳谐体、俳体、谐体、覆窠体、打油诗
  打油诗:内容浅显明了,字句诙谐风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称作“打油诗”.
  九、语序系列
  123、回文诗
  一、通体回文体
  附 反复体诗、双篇回复式
  二、本篇回文体
  [一]、标准的本篇回文诗
  [二]、回文辘轳体(有人把它叫做叠字回文诗,叫法不大对)
  [三]、回转回文体
  附 头尾不粘式
  [四]、上下句回复式(又叫双句回文)
  [五]、本句回复式回文诗 (又叫双回文诗、就句回文)
  [六]、其他形式的回文诗
  一、叠词回文诗
  二 图形化的辘轳体(连环诗)
  124、颠倒虞美人:就是虞美人词的上片倒读就是虞美人词的下片.
  九、图象诗系列
  125、围棋四季诗:把围棋盘分作四块,一块为一季.
  126、十字图诗:是指诗的排列为“十”字形,读法颇多,有的也可回文读.但一般居于“十”字中心的那个字在每一句中都会被用到.
  127、数名会意诗:诗中的数字不写出来,却用字的个数来代替,构成图形.
  128、阡陌诗:又称称十口井田歌,极像田间之阡陌纵横.以“十、口、井、田”四字作为连接点结构成诗.回旋往复,耐人寻味.
  129、纵横田亩诗:
  130、花心诗:五言诗一首,从顶上开始,顺时针转,第一个字读成离合字,再与中间的字连线读到对面.
  131、拆字图诗:此诗可谓拆字诗中一绝,每隔一行的字每字拆成两字,拆后全诗从右至左竖读,成一首七言律诗或五言绝句.如果是横排的,则拆后全诗从左至右横读.
  132、相思璧:运用拆字连环.
  133、神智体:形意诗,它靠字形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的利用,并不是靠调序来达意.
  134、圈儿诗:
  135、图画诗:
  136、画中藏诗:两棵竹枝上竹叶是由二十个汉字拼画而成,可读成一首五言诗.
  137、竹枝三弄:竹竿和竹叶由字组成,可读出三首绝句.每首的结构固定,相当于词.(此为刚刚始制)
  138、梅花形诗:共84字组成.共七个圆,是由一个同心圆(花芯)和六个圆(花瓣)构成,每个圆12个字,两圆之间公共合用3字.读法:诗中某些字要重复读,形成连珠,要一个圈字挨一个圈子读,读成蝉联式连环七绝三首.
  139、梅花三弄:共有三朵梅花,每朵梅花构成诗一弄(五句一首).一朵梅花五瓣(五个圆)由31字组成,中心一字即题目,两圆之间公共合用3字(包括圆心的那个字),这样每瓣梅花由9个字组成.每句诗都由中心那个字开始,组成同头五句七言诗三首.
  140、蜘蛛图诗(综合离合诗):全图因形似蛛网而得名.
  141、图象诗:
  142、八枝盘鉴图诗:图中花上八个大字及中心处花枝间八个小字,以四字为句,环旋读之,各得诗八首.
  143、六棱品字玦诗:共含三个六棱形,分成六个三角形.先以六个角上的字来读,分别是碧、暮、翠、暗、小、夜.呈三角形状来读.可读出六首五言绝句.
  144、龟形诗:以回文作龟形诗.
  145、宝塔形的文字葫芦
  146、葫芦图形诗
  147、回旋四季诗
  148、盘中诗,是将诗句写于盘中,从中心一圈一圈屈曲成文,词意回环.
  149、方角书诗
  150、方结连环诗
  151、石碑诗
  152、卦形诗
  153、酒壶诗
  154、火环诗
  155、饮月诗(反义诗)
  156、鸳鸯诗
  157、翠峰诗
  158、金花连环诗
  159、火球形诗
  160、三角形诗
  161、风花雪月诗
  162、鳞迭连环诗 翠蕉-四时歌
  163、渔网诗
  164. 方印诗
  补充:连韵体诗 步韵回锅体诗
  十律诗中的变格
  律诗一般要求除首尾联不拘对仗外,其他诸联都要对仗.凡是中间联运用对仗的属于正格,不符合这个规定的都叫变格,如下几种古人常用的对仗变格:偷春格、藏春格、蜂腰格.【律诗分: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偷春格: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偷春比喻首联偷了颌联的对仗,如梅花偷春而先开.
  藏春格:首联、颔联不对仗,颈联、尾联才对仗的称为藏春格.
  蜂腰格:首联、颔联、尾联皆不对仗,仅颈联对仗的称为蜂腰格,此格多见于五律.

中国十大禁曲(二):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10课的古诗名句

长歌行
【年代】:汉
【作者】:无名氏(汉乐府)
【选自】:宋郭茂倩收编的《乐府歌词》汉代民间诗歌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译文】
1)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
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2)院子里长着青翠碧绿的蔬菜.
等到太阳一出来,菜叶上的露水就被晒干了.
温暖的春天在散布她的恩惠.
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壁壁生晖.
时常担忧秋天的到来.
花啊,叶啊全都枯萎了.
千百条江河都滚滚流向东海.
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返回?
年富力强时不努力发奋作为.
等到年老体衰时就只能空自悲伤.
中心思想:这首诗是触景生情之作,表达了诗人劝导世人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之情.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但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七步诗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附注:
个别字,“萁向釜下然”的“然”,又做“燃”,个人认为古字就应该是“然”.“向”有人做“在”,疑为今人修改,不如“向”字好!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曹丕却把他终生软禁在牢中,最终,曹植郁郁寡寡,一生忧郁死去.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
出塞

《出塞》1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只要让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3)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
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
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
中心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出塞1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中国十大禁曲(三):

古代年龄的特称
二十岁曰弱冠,六十曰花甲,七十曰古稀,其他的还有哪些?谢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 “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另外称老人的有: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黎炜
看了《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刊登的杨权同志写的《古代年岁的别称》一文,很感兴趣,也摘抄一点来凑趣.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 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中国十大禁曲(四):

关于茶的古诗
要短有古诗的名称和朝代就作者
【中国十大禁曲】

宋代苏轼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唐朝茶诗
1.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并序
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说明:这首诗写名茶“仙人掌茶”,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资料和咏茶名篇.
2.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采茶非采芽,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玉孙草,何时泛宛花.
3.重过何氏五首(选一)
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说明: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茶.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旁边还有翡翠鸟,晴蜓与之作伴.此情此景,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
4.会稽东小山
陆羽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说明:陆羽曾到过绍兴监制过茶叶,他当然会到以“剡溪茗”出名的嵊县去做一番调查考查工作.从诗中得知,他是在一个夜里到嵊县去的.月光如水,青猿哀鸣,加上怀念古人,这样便自然地引起陆羽一些伤感绪,从而有“空见年年江草齐”之叹.
5.六羡歌(歌)
陆羽
不羡黄金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说明:陆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他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威望,人们称之为“茶神”.他也很会写诗,这首《歌》表明了陆羽的恬淡志趣和高风高节,他不羡慕荣华富贵,他所羡慕的是故乡的西江水.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
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说明:李六郎中寄给作者一包“火前春”,一是由于他们之间交情很深,二是由于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由于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他本人还江西庐山亲自种过茶树,不断的实践,使他成为一个茶叶行家.
7.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
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说明:这是一首常为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8.萧员外寄蜀新茶
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说明:作者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珍贵.以“渭水”作为“名泉”入诗,此为仅见.煎好了茶,作者一边欣尝,一边饮尝,显得闲适自在.
9.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皿,寄与爱茶人.
10.煮茶
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烟生翠.傥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说明:这首诗形象地描写煮茶的过程,兼述茶的功用.煮茶,观其状,则为“莲珠”、“蟹目”、“鱼鳞”.听其声,则为“松带雨“.茶汤的饽沫又呈现“翠”色.饮了这种茶,即使“千日醉”那样的酒,它也可以解.
11.惠山泉
皮日休
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兄尤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12.茶诗
郑遨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说明:作者赞誉茶叶“香且灵”是“草中英”,是最可珍贵的.所以他碾茶时,总担心茶叶粉末会散失掉.当然,茶叶的提神之功作者也是熟知的.
13.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颜真卿等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蔫).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闭轩(士修).
说明:这首啜茶联句的几位作者各自别出心裁地搜索诗句,于是出现了许多啜茶有的代用词,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流华”、“疏沦”、“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因为是月夜啜茶,所以也有人用了“月桂”这个词.“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两句赞美诗表明颜真卿为众望所归,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用联句来咏茶,也很少见.
14.走笔谢孟谏汉寄新茶
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安得知百万
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说明:由于茶味好,所以在一连吃了七碗,作者细细品味,每饮一碗,便有一种新的感受.到饮七碗时,更觉得两腋清风,飘飘欲仙了.最后想到辛勤采制茶叶的劳动人民,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诗人认为,劳动人民应得到休息.
由于作者用了优美的诗句来表现对茶的深切感受,于是这首茶诗脍灸人口,历久不衰.后代诗人文士,应为引用,如苏轼的《汲江煎茶》、《试院煎茶》等篇,便都化用顾卢仝的诗句.
15.尝茶
刘禹锡
生柏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滴仙家.
今霄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说明:作者得到老郎寄与的茶叶,于夜间煎饮,因月色明亮,照在茶碗里,茶汤的色泽更好看,诗中有“湘江”两字,说明此诗作于湖南.
16.茶人
陆龟蒙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年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说明:这首诗是对皮日休《茶人》诗的和作,作者把茶人与“东风”、“报春鸟”联系起来.好象春天的采茶,是茶人和东风早已约定好的.而报春鸟又是茶人的好朋友,能把春天的信息及时告知他们.
17.题茶山
杜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花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台.柳村穿窈窕,松涧度喧逐.
等级云峰峻,宽采洞府开.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牙香紫蟹裁.拜章期天日,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磬音藏叶鸟,雪艳照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树阴香作帐,花经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说明:题茶山诗分四个方面来描述.一是说作者因何来到茶山,二是茶山修贡时的繁华景象,三是茶山的自然风光,四是紫笋茶的入贡.这首诗写得十分雄伟壮丽,为后人所传诵.
18.茶山下作
杜牧
春风最窈窕,日晚柳村西.
娇云光占岫,健水鸣分溪.
燎岩野花远,戛瑟幽鸟啼.
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携.
说明:作者因奉命督制贡茶来到顾渚茶山,这是他写的一首山水诗.天色已晚,人在柳村的西边.这时,天上有一片妩媚可爱的云彩,耳边响起溪水的轰鸣,虽然近处没有野花但能听到幽鸟的鸣声,诗人还带着佳人同来,一块儿坐在芳草地上,一边饮酒,一边饱览着这里的茶区风光.
19.一字至七字诗(塔诗)
(一七令)赋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说明:这是一首宝塔诗,茶诗中是少见的,在其他诗中也不多.宝塔诗为一种杂体诗名, 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
这首诗概括地叙述了茶叶的品质,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以及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功用.诗的开头,用了香叶、嫩芽四字来说明茶叶的香味和细嫩,接着说诗人和僧侣们对茶的喜爱.然后谈到煎茶之事,十分讲究.
20.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孟郊
道意勿乏味,心绪病无宗.
众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
云根才翦绿,印绶已绯红.
曾向贵人得,最将诗叟同.
幸为乞寄来,救此衰劣躬.
21.巽上以竹间自未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寒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园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饮,佛事熏毗耶.咄此蓬赢侣,无乃贵流霞.
22.乞新茶
姚合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劳荤辛.
不将钱将买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23.赏茶
刘禹锡
生抽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将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花.
24.寒夜
杜耒
寒夜客耒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说明:这是历史上茶诗名句,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久远,历久悠新恐怕根源在于它一语道破了千百年华厦民族”以茶敬客“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代替饮酒的酬宾习俗的转变.

中国十大禁曲(五):

谁有二〇一一年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四年级国标版轻松快乐过暑假答案(语文和数学)

三.[马说]
1 喂养 驱赶 明白 走到
2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 D
4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怀才不遇的慨叹心情
5 有些人只是坐等机遇,而不去争取
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推荐
6 老马识途 白驹过隙 老骥伏枥 马到成功
五.[巧填标点定冠军]
这次乒乓球比赛初二联队打败了初三联队,获得冠军
这次乒乓球比赛初二联队打败了,初三联队获得冠军
第4-9页
一.唐诗印象
1.千古唐诗或不朽的唐诗
2.示例: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启明、北斗,以璀璨的光芒照耀中华文化的星空
3.无从着手 无能为力
4.CAB
5.陈子昂 杜甫 白居易 震撼人心 奇崛险怪
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所有的好东西都照搬.
三.
1.禁 2.毕 3.邪 4.会 5.釜 6.漠 7.砥 8.厉
9.麟 10.曲 11.合 12.滥 13.筹 14.戴 15.致 16.忍
17.骛 18.束 19.丧 20.烽
四.秋
五.1.生命力,类比,2.紫藤萝瀑布的美丽让我赏心悦目,它那顽强不息,流动不止的生命力,更引发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3.生死谜,手足情,弟弟的去世,对生命的感叹.4.“流着流着……生的喜悦”“这里除了光彩……笼罩着我”.5.类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遭遇形成鲜明的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6.说它是一幅画,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描绘,把握紫藤萝的大致轮廓、整体印象,可以领略花的色泽、神采和香气;说它是一首歌,因为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思绪回首过去,并把它与美好的眼前联系在一起,会感到一种生命长河的涌动,并珍视眼前的生命.
六.
1.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2.①一声不吭或不吱声(意思对即可).②语气的严厉,或:大声批评,大声呵斥.(意思对即可)3.“天使”指老师,“吹拂”能够体现老师语气的温柔(或:柔和、轻柔).(意思对即可) 5.在全班面前丢了这么大的脸.(意思对即可.若答“后悔”算错) 6.①“略加”“袒露无遗”形象地写出我心里慌张之极.“闪”则突出我又慌张又想极力掩盖的心理.(三点写出一点即可) ②比喻新奇,生动地表现了同桌脸色惨白、面部扭曲的惊恐之状.③将哭比喻为滂沱大雨,生动地写出我感到极度丢人后的痛苦心情.④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毛毛虫的姿态,反衬我此时心里的痛苦之状.⑤语言活泼、幽默,“英名”大词小用,表现了“我”羞渐之情.(任答其中一句即可) 7.知识类问题,例:“嗫嚅”一词的意思是什么?理解、欣赏类问题,例:“即使世间没有,老师心里也装有”此句有何意义?“咔嚓”一声蹦起来,“咔嚓”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文章以外的问题、构不成问题的问题、叙述不清的问题、本题已出现的问题,均算错).8.概述,例:老师没有因我把毛毛虫带入教室引起混乱而大发雷霆,而是引导我探究知识.看法,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中国十大禁曲(六):

五铢铜钱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大影响

五铢钱简介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又名五铢钱.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铸行东汉五铢钱.此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灵帝时铸“四出五铢”,即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质量与东汉五铢钱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五铢钱历史
汉初,币制混乱,所铸的各种铜币承袭秦制,文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远较半两为轻.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民间私铸者多,钱质恶劣,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私人铸钱.武帝即位后,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大量铸钱,民间也私自铸钱.因盗铸有重利可图,致罪者虽多,却无法禁绝.私铸者还往往磨取官钱的铜屑以盗铸钱,官钱也因此逐渐减轻,同私铸的劣币一样.”钱益多而轻”,物价高涨,币值低落.
武帝元狩、元鼎年间(前122~前111),政府企图藉铸钱之利以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也企图用更换新币的办法限制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需巨款赈贷.因此,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元狩四年(前119)初,在张汤主持下,造白金(银锡合金)币及皮币(未广泛流通).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四铢钱),另铸”文如其重”的三铢钱,以广流通.法令虽严禁私人铸钱,但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五年春,罢三铢钱,改行五铢钱.这时钱由郡国铸造,各地从中取利,钱多轻,私人盗铸者亦多.五年间,汉因盗铸金、钱遇赦免死的有几十万人,自首赦罪的有一百多万人.元鼎二年(前 115),始集中铸钱,由京师钱官铸赤仄钱.以精铜精工制成,一枚当郡国所铸的五铢钱五枚使用,规定赋税、官用必需用赤仄钱.未久,白金终废不行,赤仄钱因与五铢钱比价不合理,私铸更多,使用不便,币制混乱,依然如故.
元鼎四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汉政府决定克服过去铸币权不统一,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重量不一致这两大弊端,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取消郡国铸钱权,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设在上林苑的钟官、技巧令(一说为均输)、辨铜令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钟官直接掌管铸造,技巧主刻范,辨铜负责原料供应及检验铜的成色.这种新币名为“三官钱”(又称“上林三官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并责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的钱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新币选料严格,以铜范为母范翻铸之钱大小、式样一致,真正做到重如其文.新的五铢钱不惜工本,私人铸造很难,无利可图,禁令又很严格,所以盗铸之风一时衰息.货币混乱的问题终于获致解决,币值得以长期保持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货币统一以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进一步获得了经济上的保证.
五铢钱大小、轻重适中,制作精整,有外廓可保护钱币不被盗磨,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从武帝元狩五年到平帝元始年间约一百二十年中,共成钱二百八十亿余.王莽统治期间,屡易货币,并禁用五铢钱,造成极大混乱,但民间仍私用五铢钱.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重铸五铢钱,改由太仆属官考工令主管,郡国也可铸造.东汉五铢钱制作轻薄,由传世的大量东汉五铢钱可见.灵帝中平三年(186)所铸四出五铢,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廓,亦称“角钱”.汉末董卓于献帝初平初年坏五铢钱更铸小钱,这是汉政权最后一次铸钱,结果是货轻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一度钱货不行.东汉以后各朝,仍继续沿用五铢.五铢钱从汉武帝铸造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罢,流行了七百多年.
五铢钱版式
五铢钱的版式比较复杂,如果官炉、私铸加在一起,大小版别区别均考虑在内的话,目前已经面世的版别大约有几百个.
五铢钱的版别主要从形制、宝文和纹饰等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从形制上看,五铢钱有大、小、薄、厚,有廓无廓,穿大穿小,凿穿、剪边、磨廓等多种样式.本来,五铢钱行用早期,是由郡国铸造的,待铸钱权收回中央后,则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这时的五铢钱形制规矩(径2.6厘米),铸工精美,重量标准(3.2~3.4克),记号统一(都为上横杠一种).但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或由于战乱,或为了搜刮民间财富,或苦于铜材不足,或因为整顿币制,或是出于大量的民间私铸,使五铢钱的形制千奇百怪,变化多多.如五铢钱最小者,径仅1厘米,重0.6克上下;较大者,则径达2.7厘米,重6克左右.从当值上看,标准的上林三官五铢就是以一当一,而在其他的一些五铢中,变化就大了.如西汉的赤仄五铢,以一当五;南朝宋文帝铸的五铢重八铢,泉界中有当两之说;梁元帝及梁敬帝时铸的两柱五铢、四柱五铢,虽重不过二三克,却当10~20个小钱使用;而三国时刘备铸的直百五铢钱,一枚顶100枚小钱,则是明显的虚值.总之,各个王朝和帝王时期铸的五铢钱,从形制上看雷同的很少,大多各具特色.
第二,从宝文上看,五铢钱除古龟兹文外多为篆书,但也有阳文、阴文及书体变化之别.有的篆书类玉筋篆,如梁武帝的天监五铢;有的又是方折篆体,如北魏的太和五铢.而在“五”字的写法上,有曲笔、直笔之区分,又有异五、隔五之说法.在“铢”字写法上,则有升铢细字、金无点、长腿铢、绑腿铢、朱右金左、朱左金右等样式.在宝文排列上,除大多为右读外,还有直读、左读(即传形)以及合背钱文.此外,除大多数宝文为“五铢”二字外,还有外加“直百”“太和”“永安”“常平”“龟兹”等四字宝文的五铢钱.
在众多五铢钱中,宝文中的异书现象在门类众多的古钱币中可谓独树一帜.如有的宝文是三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两铢,有的是一五两铢,等等.此外,还有些五铢钱在宝文上是简化了的,但同样是五铢钱形制.如“五金”“五十”“五一”“五二”“五子”“五工”“五王”“五泉”“五州”“五君”“五五”“铢铢”,等等.上述情况,有的钱币学家认为多出于私铸,虽存世罕少,却不是正用珍稀品,可作为“戏作”“趣味品”看待,但无论如何,它们还是为五铢钱的版别增添了许多色彩.
此外,五铢钱中还有一些带吉语文的,如“五铢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长宜子孙”“宜官秩吉”,等等.这些,虽可能多属厌胜性质,但却是不可多见的一些特殊版式.
除宝文中的上述现象以外,在一些五铢钱上还发现或阳文或阴文、而阴文居多的多种字样,如“母”“王”“工”“小”“大”“田”“为”“川”“平”“土”“中”“卜”“木”“女阳”“公平”“法平”“孝业”“辟关”“五利后”“君宜侯王”“八”“十二”“廿八”“”等等几十种字样,且这些字文的分布多不规矩划一,上下、左右、面、背之处,几乎都有发现.
对于上述文字的含义,有的是记地点,有的是记人名,有的可能是炉别暗记或记数,还有的可能是行用地所凿之记号.
第三,关于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非常之多.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许多五铢钱,其中带记号的占了70%,仅四决纹钱就有464枚.多年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在五铢钱中,除了四决、四出、三角、星、月、杠、横、竖纹等多见的纹饰、记号外,还有些比较稀见的纹饰成为五铢钱中难得一见的珍稀版别.如八星吻合、四出四星、三柱、四柱、规矩纹、面兽纹、四龙纹、双阙双鸟纹,等等.
历代五铢钱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其铸行情况大致如下:
汉武帝时,先后铸行“元狩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钱.
汉宣帝时铸“小五铢”钱.
汉孺子婴居摄二年,王莽铸五铢钱.
东汉刘玄铸“更始五铢”钱.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钱.
东汉灵帝时铸“四出五铢”钱.
东汉献帝时,刘备铸“直百五铢”钱.
三国时,魏明帝铸五铢钱.
东晋元帝时,沈充铸“沈郎五铢”钱.
南朝宋文帝时铸“当两五铢”钱.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钱.
梁武帝时铸铁五铢钱.还铸有“大通五铢”“大吉五铢”“大富五铢”“五铢稚钱”“五铢对文”等铜钱.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钱.
北齐文宣帝时铸“常平五铢”钱.
西魏文帝时铸“大统五铢”钱.
东魏孝静帝时铸“悬称五铢”钱.
梁元帝时铸“十当五铢”钱.
北齐文帝时铸“两柱五铢”“四柱五铢”钱.
南朝陈文帝时铸“五铢一”钱,有的称为“天嘉五铢”.
隋文帝时铸“隋五铢”,其中有“置样五铢”“五铢白钱”等.
除上述外,还有西域古龟兹国铸的“龟兹五铢”;东汉晚期的“环五铢”“凿边五铢”;六朝时的“平当五铢”,等等.

中国十大禁曲(七):

节日的意义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而在《东京梦华录》里,我们看到除夕的庆祝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上面说: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
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虾铜甲装将军.用镇
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
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士庶之家,围炉团
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个傩仪,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时没法现场转播,也拍不成电影,
诚是憾事.
附:七夕话乞巧节
昨天是旧历的七月七日,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
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
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中国十大禁曲(八):

中国古代有哪些官职?是汉朝.还有它们相应的职责.

汉代是三公九卿制度: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中国十大禁曲(九):

水仙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受到了怎样的教育?
水仙
  偶见报载有关评选“中国十大名花”的消息,我像被磁石吸引住了.牡丹、芍药、梅花、月季……啊!还有水仙!我的视线不禁被牵到了书桌上那盆挺清秀的水仙上.
  有一汪浅浅的清水衬映下,碧绿颀长的叶片从鹅卵石围绕的肥大的鳞茎中径直抽出.挺直的花茎顶端,六片银白色的花瓣衬托着金黄的花蕊,俨然如水中飘出的白衣仙子.
  那是元旦的第二天,母亲在我的书桌上摆上了这盆水仙.看着只有几个突出的白芍,像洋葱头似的水仙球,我真不敢想象它能开花,所以也不十分精心看养,只是隔三两天把花盆里耗去的水加满罢了.
不料,水仙并没有因为我的怠慢而减弱生机.只经过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嫩芽就长到半尺有余,比筷子还粗,分出的几片叶子也有了大致的轮廓了.在室外是北风呼啸,冰封大地的严冬,室内,这盆勃勃生机的水仙,为我的书桌点缀了一丝绿意.
  像绿色给人们带来生机和青春一样,这水仙的绿意也给我带来许多激情,给我的居室、书桌洒上春色.我把书桌上堆放凌乱的书籍理齐整好,轻轻地把水仙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就像请来一位令人敬仰的客人.从这儿起,每天我都对水仙细心地照料.盆水少了,就加得满满的,叶子长歪了、、、、、、

感想 1 感情投资是投资最少回报最多的 给点水就茁壮成长啊
感想2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 水仙想发芽 就努力成长 哪在乎室外北风呼啸,冰封大地,和怠慢
感想3 肥沃的土壤也是寄生虫的摇篮 出身和品格成绩不成正比 鹅卵石都培育了肥大的鳞茎 可见是自强不息
感想4 对美的理解是主观的 各花入各眼 对环绕我们的事 物的看法又有什么不是呢 宽容大度 理解万岁

中国十大禁曲(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出自哪里?完整的文章是什么?

《孟子·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以礼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经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尽,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变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
公孙导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已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朱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部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秒吞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因不识也."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是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性载书而歃血.初命曰:"为所欲为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曰:"敬老兹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恶小.逢君之恶性循环,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曲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曲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觳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悟,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无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今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限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进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予既已知之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土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诌而庚之人至矣.与谗诌面庚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狐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变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盘骨,儿其体肤,空管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难与共,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953878/

推荐访问:中国十大禁曲歌曲 中国十大禁曲试听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