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词

来源:好词好句 时间:2017-02-10 10:33:5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好词好句】

春节俗词【一】:春节歌谣谚语,独特的风俗民情

春节歌谣谚语,独特的风俗民情

春节期间,不少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留意当地的一些俗语和歌谣,就能感受到这些风俗民情的一番味道。

晚辈给长辈拜年讨红包,这一春节习俗在大江南北大同小异。在福州,有儿歌唱道:“拜年拜年,要橘要钱”。“橘”在福州方言里与“吉”谐音,“要橘要钱”也就是“大吉大利,红包拿来”之意。在莆田,有谚语说:“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这恰好反映出,当地人正月初一吃面不喝汤的风俗。

“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首流行于闽南农村的歌谣唱出的是当地名为“过火群”的除夕习俗。除夕时分,闽南农村家家户户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男人们则依辈分跳过火焰,边跳边念。“过火群”的习俗寓意烧掉旧岁邪气,迎来大吉大利的新年。

在厦门,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正月初三这一天无客登门,晚起无妨。厦门的这一习俗相传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厦门官兵因过年而疏于守备,倭寇乘机攻城,厦门军民奋起抗敌,激战两天三夜,倭寇败退,但厦门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遗体,顾不上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厦门人把这一天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当地特有习俗。(来源:新华网)

春节俗词【二】:春节歌谣谚语,独特的风俗民情

春节歌谣谚语,独特的风俗民情

春节期间,不少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留意当地的一些俗语和歌谣,就能感受到这些风俗民情的一番味道。

晚辈给长辈拜年讨红包,这一春节习俗在大江南北大同小异。在福州,有儿歌唱道:“拜年拜年,要橘要钱”。“橘”在福州方言里与“吉”谐音,“要橘要钱”也就是“大吉大利,红包拿来”之意。在莆田,有谚语说:“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这恰好反映出,当地人正月初一吃面不喝汤的风俗。

“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首流行于闽南农村的歌谣唱出的是当地名为“过火群”的除夕习俗。除夕时分,闽南农村家家户户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男人们则依辈分跳过火焰,边跳边念。“过火群”的习俗寓意烧掉旧岁邪气,迎来大吉大利的新年。

在厦门,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正月初三这一天无客登门,晚起无妨。厦门的这一习俗相传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厦门官兵因过年而疏于守备,倭寇乘机攻城,厦门军民奋起抗敌,激战两天三夜,倭寇败退,但厦门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遗体,顾不上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厦门人把这一天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当地特有习俗。(来源:新华网)

春节俗词【三】:春节话年俗

春节话年俗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喜庆、最隆重的节日。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用他们独有的风俗来为一年的辛勤和收获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并希望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家人身体健康。当然,过年的目的也是为了我们这些让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久别的家人团聚,互保平安,共叙亲情。 我的家乡在长治市长子县,位于太行山区,上党盆地西侧,素有“中国青椒之乡”的美称。在尧舜时代为尧王长子丹朱封地,并由此得县名。说到过春节的风俗,在我们家乡袓辈传承下来的有许多。如民间流传的“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民谚,讲的就是腊月二十三日“送老爷(凡间的各路神仙)”,和年三十日夜“接老爷”的年俗。古时称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在这天晚上,千家万户都会燃放鞭炮,在诸神牌前焚香祷告,打发“老爷”上天,希望它们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扫尘”就是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日这几天,各家各户不论是旧屋还是新居,都要全家齐上阵,进行室内外大扫除,干干净净过新年。

除夕夜“守岁”(又叫熬岁),也是长子人过年的年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在《守岁》一诗中,形象地描绘儿童守岁时的情景。只不过,如今在村上人们越来越淡漠与亲人间的相聚,更注重的是借此机会可

以一群人找一僻静之所赌博;未成年人是推杯换盏,一醉方休;儿童则是成群结伴在马路上放鞭炮。风俗一直是父辈们在坚守着。

每年的除夕夜,母亲都会忙碌大半天来准备祭拜各路神仙的供品,除十碗供菜外,还得准备五盘大米、五盘馍、五盘枣、三杯清茶、三杯酒,总之,供桌是摆得满满的。在祭拜时有一个说法,让家中正在上学的孩子跪下来,在供桌边的蜡烛上焚烧一张剪好的正方形黄纸,绕着供桌中央的香炉慢慢转三圈,待黄纸将要燃尽的时候轻轻朝上扬,燃尽的纸灰会飘落下来,如果落在香炉上,说明孩子将来是大材;如果落在供品上或者供桌上,说明孩子将来有本事;如果落在供桌以外的地方,说明孩子将来平庸,如此进行三次。儿时,我的未来似乎就一直在各路大仙的手上攥着,可我并不以为然,只是觉着好玩,有时就跪在供桌前能烧掉十几张黄纸,还不觉过瘾。在家中祭拜完后,母亲就等待着凌晨12点到庙里烧香,为全家人祈福。

每年首到的是老奶奶庙,庙宇不大,被用砖砌成的一米高的围墙围着,坐落在村头的一块空地上,它的存在是全村人的精神寄托。庙里分别住着三位菩萨,正中央是老奶奶像,左右两侧分别是财神关公、送子观音,由于长年累月的上香和焚纸,三位菩萨的居所已经被熏的黑不溜秋,因此,今年村里规定只得在院子里祭拜。能否上头香,是村里人迫切关心的问题,按照老话谁家抢得头香,来年必是万事风顺、家人幸福安康。于是,有些人家为了头香,早早就会在庙宇门

口等待,直到凌晨12点钟声响起。我与母亲抢过头香,是前年春节,尽管庙宇离我家并不是很远,我们仍是三步并着两步走,当时哥哥也陪着去了,在祭拜观音娘娘的时候,母亲与哥哥许下了共同的心愿,生子。第二年,他们如愿以偿。第二座庙是土地爷庙,母亲拿着碗,里面放着一块猪肉,再放一双筷子,放在土地爷像面前,虔诚地上香跪拜,再焚烧几件纸剪衣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

长子鼓书,老人叫“说书”,属于家乡的一大特色。村里每年春节都会由已成家的青年自发组织捐款,请说书团来村里红火三天,说书团的规模一般为10人,音乐、演唱各一半,人人均可吹拉弹唱,人称“万金油”。场地就在路口找一空地,搭建一个台子,音响设备一装就齐活了。在大型书面演出之前,曲艺人一般都先开始说几个搞笑段子,尽是些喜闻乐见的农家乐事,甚至有些曲艺人即兴表演,小段子往往能让在场的观众笑得前俯后仰。之后才是正本,一般是两人对唱,内容多是教育人们要尊老爱幼、为官清廉,借古喻今等,尤其婆媳关系的内容居多。说书人要极度默契,而且还要角色互换,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嘻笑怒骂,表情夸张,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说到高潮时,场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整个场地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断非断,悲从中来,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

“吃嘴”的年俗,是村里的左邻右室、同姓的家族,亲戚和朋友邀请新娶的媳妇到他们家去认一下门,吃一顿好饭。其实,这几天是新郎和新娘最痛苦的日子,在村里几乎家家都带亲,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们盛情难却,可是分身乏术,实在应付不过来,有的新郎新娘一天要吃七八顿饭,而且还是逢吃必喝,躲都躲不掉。今年有个一块长大的朋友,在我们面前哭诉,家都回不了,在这一家吃完刚出门,另一家人早就堵在了门口,直接就被“押”到了他家,吃不下去不行,尝也得尝尝,不喝更不行,怎么也得意思意思吧。这可真是“这一方盛情款待,另一方无限忧愁”啊!

在家乡还有一句话是“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就是说在新年前,不管穷人还是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剃头剪发。

年俗,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流传和继承,是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各地年俗虽说不同,但人们的愿望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家人身体健康,生活越过越红火。

春节俗词【四】:春节民俗文化

春节习俗中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

作者:

学号:

学院:

引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超越其它众多民俗节日号称“百节之首",恰恰说明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而且极具特色,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贴对联、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本文旨在讨论一些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

关键词:春节,习俗,传统文化

第一章 春节简介

1.1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人们借春节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而元日过后会有许多娱乐活动:耍狮子,扭秧歌,舞龙灯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1.2历史

据记载,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起源有许多说法,而最为普遍接受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过春节的时间不一样,知道汉武帝命公孙卿和司马迁

造“太阳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此后一直采用夏历纪年,长达2080年,知道清朝末年。名称也多种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元辰”,唐宋元明称“元旦”、“新正”,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我们现在的春节是在1949年9月27号,第一届在政协会议上,将阴历与阳历分开,阴历正月初一正式改为“春节”。

第二章 春节习俗

1.1守岁、吃团圆饭

守岁是在九年的最后一天,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关于守岁的来源也有很多的传说。在这天家人要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一堂,准备各种美食,而且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全家人吃过年夜饭,一起娱乐,共同等待零点的到来,为家人祈福。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1.2祭灶、放鞭炮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是因为传说在大年三十灶王爷会带着一家人应得的祸福吉凶与其他诸神来到人间,之后诸神回天庭,只有灶王爷留在人间。

在除夕夜,家家会放爆竹,相传是为了吓走“年”兽,同时也驱逐各种鬼怪,祈求新年平安。

1.3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拜年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要既不失礼貌也不影响主人休息或接待其他客人。亲友相聚,一定要说吉利话。礼品选择要适当,不失礼数。

1.4年画,贴福字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起源于门神,后来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便成为现在的年画。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春节时,几乎家家从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贴福字在《梦梁录》中已有记载。关于贴福字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民间用贴福字来躲避姜太公那无耻的老婆“穷神”。后来又有贴倒福字的风俗,取谐音“福到了”。福字也有许多样式,最受欢迎的是剪纸福字,剪纸福字以福字为主题,融入其他剪纸元素,比如牡丹,鱼,鸟,蝴蝶和蝙蝠等。在民间有的将福字做得十分精细,图案有寿星、寿桃、

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五谷丰登等。春节时,人们会在门上,窗户上贴各式各

样的福字,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第三章 春节中的传统文化与观念

2.1家庭观念

春节,离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团聚过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家庭观念情结的体现,以家庭为核心的亲人团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之道。守岁一般是为了延长父母寿命,祈求全家平安,这足以看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渴望与家人团聚,希望家人平安,将家庭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也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孝悌之道更是十分重视。《论语》中还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春节的守岁活动中更是体现了这种孝悌之道,这也是中国家庭观念的核心。

2.2传统鬼神文化

祭灶,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在古时候,人们相信有各种神灵存在,因而格外敬畏神灵,希望自己能够平安一生,因而会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在民间,一般家庭会供奉各种神灵,按时上供焚香,而这一风俗至今仍广为流传。比如商人家中仍然会供奉财神,新婚夫妇会收到别人送的送子观音。而灶君俗称为灶王爷,在民间是最普通,最深入群众的神,它具有这样三种职能:一、民以食为天,灶王爷掌管饮食;二、司职命运;三、监察善恶,因而民间对灶王爷都是笃信虔诚的。而神灵一般是人的精神营造出来的超人对象,或者是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寄托。

这也反映了古时候人们没有能力将生活变得更

春节俗词【五】:春节年俗知识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俗词。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春节俗词。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春节俗词。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春节俗词【六】:春节有讲究

春节有讲究

Spring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st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and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 like Christmas in the West.

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就到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人们阖家团圆,就如同西方的圣诞节一样。

Traditionally, Spring Festival start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12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and lasts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1st lunar month of the following year.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some traditional customs are still followed today, but others have fallen by the wayside.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始于农历腊月(即十二月)初,一直持续到来年的正月(即一月)中旬。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一些传统习俗被保留了下来,而另一些却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As 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let's have a review of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that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在我们忙着准备这个重大节日的同时,不妨来回顾一下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吧。

小年到十五 春节天天有讲究

腊月二十三:送灶上天

Little New Year, which falls the 23rd day of the 12th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is also known as the Festival of the Kitchen God, the deity who oversees the moral character of each household.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小年,也是祭灶节。灶神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监管一家善恶。

People make sacrifices to the Kitchen Gold on this day. A paper image is burnt dispatching the god's spirit to Heaven to report on the family's conduct over the past year. The Kitchen God is then welcomed back by pasting a new paper image of him beside the stove.

人们在小年这一天祭拜灶神,焚烧灶神的画像,意味着送灶神上天,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haoci634416/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