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佛语

来源:心情说说 时间:2018-08-21 0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心情说说】

哲学佛语(共10篇)

哲学佛语(一):

佛偈上“九九归一”是什么意思 谁给说说啊

据我所知,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变幻,九九八十一后又再循环,归一.
九九归一:一种解释是“归根到底”,一种解释是“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但这些解释只是对成语本身意义的一种狭义的、单纯的理解,并没有真正诠释其深刻的内涵.其实,“九九归一”虽然指的是“周而复始”或“归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轮回,而是由起点到终点、由终点再到新的起点.,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它体现了人类对一切事物发展认识的辨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在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古今人文建筑都以之为“最”.要想“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还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
九九归一即从来处来,往去出去,又回到本初状态.其实,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涅盘,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十二是最大的阴数
所以九九最大,归原为一.

哲学佛语(二):

即心即佛什么意思?

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据记载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据载: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另外,也记: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 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 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 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 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 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 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 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 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 外求,“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 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 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慧能, 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 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 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 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 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 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 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讲众生的心识 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 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 事即理”、“理事无碍”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华严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 “本源真心”.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华严经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 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之后,澄观、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是众生原本具有的觉悟之 心,具备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宗密在《原人论》里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 藏.……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法界缘起的一切现象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互为因果,相资相生, 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参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56~269页.】.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 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 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慧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 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慧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再次,人们一旦觉 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慧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 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哲学佛语(三):

谁能给我说说这个禅理的意境?
就这句“世间本无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境,和哲理.

这句佛语是指 “心中若无物,又怎么会在乎物所给你带来的一切呢?”
菩提是佛家的象征,因悉达多坐于菩提树下成佛,但是悉达多成佛并不是因为菩提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心向佛理,所以以后菩提就是指自己的心.
再说明镜,明镜是佛家法力的象征,因释迦牟尼潜心学佛面壁悟出佛法,而他所面之壁也因每天听他参佛,逐渐心中也六大皆空,所以脱离满是灰尘的土,化作一透明之物,成了一个象明镜透明的“土台”,但是之所以土台能成明镜,不是因为原来的土台,而是因为其心向佛,所以以后明镜也指自己的心.
所以也就是说成就佛的不是什么物而是心向佛,那么心就是成就佛的事物吗?当然不是,能成佛是因为自己的精神,也就是意念,所以这里的心中本无物的心是指意念,当然意念不是事物,所以怎么会和是事物的尘埃发生关系呢?这句话就是教导佛家弟子,要一心向佛而不理会其他事物.

哲学佛语(四):

有哲理的故事二三百字【哲学佛语】

1没有压力,不复美丽
  有个书生很喜欢下棋,但是棋艺不佳.不过,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找三五好友轮流切磋,渐渐地,下棋的技巧愈来愈好,没人比得上,“棋王”的名气闻名乡里.
  几年后,书生考上了状元,到京城里当了大官.闲暇时,他仍喜欢下棋,而且官府内仍然没人是他的对手.
  时光飞逝,转眼间年轻的小伙子已经满头华发,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让老人非常开心.
  年少时的朋友现在都老了,一伙人终于可以重聚,一起享受对弈的乐趣了.
  但是,从前棋艺完全无法与他相比的朋友,居然一个个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他,而且无一例外!这让老人非常诧异.
  朋友说:“因为你在朝中当大官,所有跟你下棋的人,都不敢赢你,就算再好的棋艺,也会慢慢退步,而且自己察觉不到;现在你回乡来,家乡的老友没一个怕你,当然把你杀得片甲不留.”
  长期处在安逸、没有压力的环境,我们常会渐渐退步而不自知.
2心生向往
一群鱼急匆匆地由东往西游,一群鱼急匆匆地由西往东游.
  它们在一株水草旁碰面了.
  东鱼对西鱼说:“别往东行,东边危险!鱼鹰、水蛇太多了.”西鱼对东鱼说:“别往西行,西边的渔网太密了.”
  西鱼说:“鱼鹰、水蛇怕什么?它们总不能像渔网那样把河道堵得死死的,总有逃生的广阔之地,向东行或许是可行的.”
  东鱼说:“渔网是死的,你不碰它,它能沾着你?如果眼睛明亮、身子灵活,怎么会被捉住呢?往西行也许是条出路.”
虽是苦难,但未经历的地方,往往让人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3一语惊心
老家有一座小寺庙,曰洪山禅寺.
  有一段日子,我情绪低迷,在家小憩.忽一日,我想去寺庙走走,借此涤荡内心的郁闷.
  洪山禅寺里香客不断,檀香馥郁.再看香客们的脸,一张张写满坦然、安详、幸福.我有些嫉妒,又有些疑惑:莫非佛门净地果真能拂拭众人的心灵?
  信步流连中,见一位在枯树下潜心打坐的佛门老者,其入迷之态止住了我的脚步.
  我悄然坐在老者身边,惴惴地向其求助.我向老者谈了我心中的苦痛,然后说:“为什么现代人居心叵测,纷争不停?”
  老者拈须而笑,没作详解,铿锵而悠长地说:“我送你一句佛语吧.”
  然后老者一字一顿地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语惊心,醍醐灌顶.
  我不信佛,但我爱极了这句佛语.
4锯掉的枝叶
台风过后,一片狼藉.
  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大被吹倒了很多,许多工人们正在扶正那些倒斜的树.
  工人们总是先将靠树干下部的一些大的枝叶锯去,使得重量减轻,然后再将树推正.
  一个行人看了,便问:“将树的枝叶都剧掉了,它还能活吗?再说也难看了.”
  工人们都笑了起来,其中一个回答说:“恰恰相反,锯掉一些枝叶,树的成活率才会更高一些.再说,不锯掉一些枝叶,太重了,把它扶正很不容易;要是再刮风的话,也会因为根基不牢,而再次被风吹倒.”
【哲理启示】:
  失败了,从辉煌中一下跌入惨淡的境遇中,没有谁会就此罢休.
  要想再次成功,就得站起来,抛掉一切不必要的浮华和累赘,从头再来.
  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升华.
5寻找人生的意义
 有一个人,从小离开了他的家,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他找了二十年,走了几千里路,找得非常辛苦.
  最后,他经过一个农家,时候是在晚上,他看见农夫和他的太太,小孩,正在一块说说笑笑,享受天伦之乐.
  他看了之后,觉得已经找到人生意义,就结束了他的流浪,回到家里去了.
  感悟:家庭的温暖,任凭踏遍天涯也找不著.

哲学佛语(五):

佛语的(知

知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修行到达一个境界,对于自己的能力心中有数,不强求,可以理解为有自知之明,不做超出能力的事情.
还有一种说法,对于修行中的境界了解的很清楚,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某一方面的修行,可以理解为熟能生巧.

哲学佛语(六):

关于宽容的佛语

1.“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2.“一切众生皆是前世的父母”
3.“心净则国土净”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5.“.唾沫吐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6.“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骂我、骗我,我该如何
拾得云: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几年、你且看他.”

哲学佛语(七):

求几句简短的能静心的佛语.

1、寻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觉者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3、佛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4、禅静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圣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6、澄境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7、梵净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8、梵音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9、乐园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0、净土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1、礼佛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12、心尘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四季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14、沙门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过客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16、过堂 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18、静心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20、幻灭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3、晨钟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24、梦幻泡影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5、刹那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26、古寺月色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27、神游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28、早课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29、授业 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30、顿悟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31、空中,落叶飘零;眼前,秋风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32、岁月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33、轮回 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34、天外 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35、妙谛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36、洗心 与山水亲近,受自然洗礼,像梅水初放,似水滴轻贱 ;此情此境,以分不清那是山水那是人心 ,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 ;心底唇边微笑中发出愿望: "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哲学佛语(八):

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你心动了没?

主观唯心主义者,观点是外物都是人内心产生的,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主观唯心主义一种,认为世界万物随着人得思想动而动,围绕着思想转而转..【哲学佛语】

哲学佛语(九):

佛语的 “归一”是什么意思!

皈依上面朋友讲得很清楚了 归一的话 就是回归自性 这个自性就像太阳一样 会放无量光 光就是我们所要行走的道路 在佛教中 也成为法门 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修行方法更是不同 但顺着光走 最终能到达太阳 就是回归了自性

哲学佛语(十):

佛语中:“一时”是“有一天”的意思吗?

翻译成白话佛经时有翻译成“有一天”或“某一时”的.但佛经中的“一时”有深意,以下是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时的开示:
“一时”,佛经从来不会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或者用其他的历法——没有.为什么?时间是没有真实性的,叫不相应行法.你做一个片刻的梦,哎,可能就过了一辈子.“洞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时间在不同的参照系,在不同的心理感觉当中,它完全不一样的.六十小劫可以浓缩在一顿饭的时间,一顿饭的时间可以延拓很多劫.时间既然没有真实的实体性,那怎么构成这个时成就呢?就是从佛的这一面跟弟子那一面:他们正好一个愿说,一个愿听.师资道合,说和听都圆满具足的一时,构成时成就.从“如是我闻”到最后的“作礼而退”,都叫“一时”.那这个“一时”,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稀有难得所成就的一时.正好这一时,就是:我们厌离娑婆要出离的这个心,由这个心变现了,或者佛顺应我们出离的心显现的——佛为我们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只要一说,我们当下信受,当下去实施,当下成就:这就构成了“一时”的时成就.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haoci841285/

推荐访问:经典佛语 心静的佛语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