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简介

来源:故事 时间:2018-12-02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故事】

嵇康简介(共9篇)

嵇康简介(一):

古代著名书法家简介

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二沈: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鲜赵:指元代书家赵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
苏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
颜柳: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颠张醉素:颠张即张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亦唐草圣.
虞欧褚薛: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羊薄:指南朝宋书法家羊欣、薄绍之.前者善隶(正)书,后者善行草.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如《兰亭序》等,后者代表作如《鸭头丸》、《十二月帖》等.
三谢:指东晋的谢尚(从兄)、谢奕(兄)、谢安(弟)三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著名,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并因此得名.
崔杜:指东汉崔援、杜操(又改杜度),为徒师关系,皆善章草.
钟张:指东汉张芝、三国魏种繇.张氏创今草,被推为“草圣”,钟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贺捷表》等.

嵇康简介(二):

简述古琴曲《广陵散》所描写的故事和琴曲的特点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此曲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开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   
  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人、扬名、含光、沉名、投剑).  
  乱声十段(峻迹、守质、归政、仇毕、终思、同志、用事、辞卿、气衔、微行).   
  后序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

嵇康简介(三):

道韫巧遇雪中景,元芳怒责客无理
周处自新除三害,杨修机智解碑迷,曹植七步便成诗,七贤傲然行任气,六朝人物总风流,留于世说见品第.这段话都说了那些历史人物,并选择其中一位介绍其事迹.

道韫巧遇雪中景——谢道韫咏雪
元芳怒责客无理 ——陈元方
周处自新除三害——周处
杨修机智解碑迷——杨修
曹植七步便成诗——曹植
七贤傲然行任气——竹林七贤
推荐谢道韫咏雪和陈元方
可以百度百科“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

嵇康简介(四):

文言文松柏之质介绍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世说新语·言语》
顾悦一名悦之,官至尚书左臣,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之父.恺之的人物画妙绝千古,文章辞赋同样粲然可观.他曾写过一篇《筝赋》,还感觉良好地对友人说:“吾赋之比嵇康《琴赋》,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顾恺之对其文其画都很自负,当然也有自负的本钱,世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本意可能还要加上“文绝”.顾悦虽没有其子那样的盖世之才,但也绝非庸俗的等闲之辈.顾恺之因为长期沉潜于艺术,经常被同辈调侃捉弄,有时痴得又可笑又可爱;顾悦则在交际场合左右逢源,言谈应对八面玲珑——父子都有其过人之处.文中的另一位主角晋简文帝司马昱(yù),在位二年(公元371—372)便病逝.
且看顾悦与简文帝的一次对话.
晋简文帝正好与顾悦同岁,史书称简文帝既有风度仪表,又善于修饰保养,而顾悦一方面在仕途上几经颠簸,另一方面又不自雕饰,所以人到中年,简文帝仍然发无二毛,顾悦则已鬓发斑白.一直在深宫养尊处优的皇上大惑不解地问顾悦说:“卿何以先白?”用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你既然与我同年而生,头发怎么会先我而白呢?要是让顾悦那位痴儿子恺之来回答,他一定要一五一十地禀报皇上:自己的工作比陛下辛苦,自己的生活没有陛下清闲,自己的餐桌上没有陛下丰盛,于是自己的头发就比陛下早白,等等,肯定会有污圣听触怒龙颜.
狡黠的顾悦回答得真是乖巧到了家:“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以入秋便凋谢的蒲柳(水杨)比喻自己衰弱的体质,以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皇上的龙体,新颖、生动而又能贴切,这种奉承白马可谓别出心裁.
随口而答的语言竟然如此典雅优美,对偶竟然如此整饬精工,音调竟然如此铿锵悦耳,可见顾悦思维之敏捷,口齿之伶俐,不仅使当场的简文帝听了“称善久之”,谁听了都会由衷折服.

嵇康简介(五):

介绍一下李斯的《谏逐客书》【嵇康简介】

冬日的天空,高远悲怆.空旷荒凉的野外,风的经过无所阻挡.零星的雪花,随风舞动,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降临.由于蒙恬的在场,军吏们也只能从了众意,远远站立旁观着,不敢干涉.墨已磨好,笔已奉上,竹简缓缓铺开.有雪花飘落于竹简,化为水珠,仿如泪滴.无数人都已屏住了他们的呼吸,无数道目光在同一人身上聚集.面对着身外的期望和压力,李斯如一座山岳,沉稳危坐,不怒而威.有如雪花坠地,笔轻柔地落下,写出第一个字“臣”,此后便恍如利舰破冰,一发而不可收拾.严羽《沧浪诗话》评李白之天才云: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李斯作文,大抵类此.他胸中郁积已久的幽怨和愤懑,喷射而出,泻于笔端,奔流始终.此时的李斯,风鼓衣袖,须发张扬,翩翩如仙,仿佛嵇康抚琴奏绝音,旁若无人,物我两忘.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须臾之间,八百三十九字扫尽.外客们虽不知李斯究竟写了些什么,但也无不为其姿态感染,于是生大快乐、大欢喜之心.他们将永远记得今天的场景:有一个旷野中的人,用他手中的笔,改写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命运.蒙恬一直在旁侍立,随着李斯文字的进行,其面色也是时悲时喜,不能自己.书既成,李斯掷笔于地,长叹道:“世间无必成之谏,更无必听之君.吾聊尽人事而已,成与不成,庶几无大恨也.” 蒙恬恭谨地接过竹简,道:“惟愿先生早日重返咸阳,某当为先生摆酒接风,共欢同醉.”押解官硬着头皮上前,小声地提醒蒙恬:奉大王之命,一路不得停息.今已破例耽搁了些许时辰,是时候该重新起程了.蒙恬知道押解官职责在身,便也不来为难他.蒙恬指着自己带来的数十骑士,对李斯道:“先生这一路,或有风雨,不可预知.此十余子,皆精选健儿,愿先生不弃,许其护卫左右.”李斯点点头.心道,蒙恬这孩子虽然年轻,却已是考虑周全.万一路上有杀手埋伏,有此数十人在,也足可保证他的安全.蒙恬又吩咐骑士道:“凡有胆敢近先生三尺者,格杀毋论!”言毕上马,单骑绝尘,归咸阳而去.李斯的谏书顺利地到了嬴政手上.嬴政览卷,但见其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名篇《谏逐客书》,历代文选皆恭敬收录,不敢遗漏.今日读此文,虽已有诸多隔膜,犹能为其所感所动.嬴政乃当局者,体会最为深切,读罢斯文,击节赞叹,唏嘘再三,叹曰:“嗟乎,倘无此书,寡人之过,将葬送秦国也.”

嵇康简介(六):

找出里面提及的历史人物,并选择其中一位简要介绍其事迹
道韫巧喻雪中景,元方怒则客无礼.周处自新除三害,杨修机智解碑谜.
曹植七步便成诗,七贤傲然行任气.六朝人物总风流,留予世说见品第.

道韫即谢道韫
元方即陈元方 斥责客人没有按时来
周处 浪子回头 为民除害
杨修 机智过人
曹植 才思敏捷 七步成诗
七贤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称竹林七贤.
道韫巧喻雪中景: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

嵇康简介(七):

古代隐居山林有高尚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有哪些?
如题,
要至少十个,
最好有介绍,
类似陶渊明那种的.
就是精神富有 视金钱名利为粪土 淡泊名利 的那种诗人.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嵇康简介(八):

“趣”在文言文中有哪几种解释?
并请举例说明 谢谢【嵇康简介】


趣 qu一声
动词
1、通“趋”.趋向,奔赴.嵇康《琴赋》:“初若将乘,后卒同趣.”
2、行,行动.《列子.汤问》:“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留辔可持,六马可御.”
趣 qu四声
名词
1、意旨,意向.《文心雕龙.练字》:“杨、马之作,趣幽旨深”.
2、兴趣、乐趣.《晋书.王羲之传》:“恒恐八辈觉,损其快乐之趣.”
3、风度、情态.《晋书.王羲之传》:“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南史.箫引传》:“宣帝尝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笔趣翩翩,似鸟之欲飞.’”
趣 cu四声
1、动词 催促.《史记.滑稽列传》:“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2、副词 赶快.《史记.曹相国世家》:“惠帝二年,箫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3、形容词急促.《史记.孙武列传》:“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

嵇康简介(九):

1 简述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 2我国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 3简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4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创作概论 《请用大学语文课本的相关知识回答 不求数量求质量》谢谢

1、简述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
先秦散文,散文萌芽和发展,初步形成时期,和辉煌的成就,及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先秦散文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历史散文,主要作品“易经”,“书,”左传“,”国语“,”战国策“,主要用于记录历史事实,语言简明摘要.哲学家的哲学论文,包括”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各种思想,各具风格.
散文发展的早期和成熟的更早.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古代的散文,这个定义过于宽泛的措词太不拘一格的,当然,创作者的要求是不是太高,甚至可以说,只要人说会写会写散文.
的小说的创作难度要大得多,和小说的起源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成熟非常早期的文章,类似这种形式的小说很早就出现了,中国的春秋时多,姬,传记,旅游,所以这种叙事为主要形式,虽然不是正式的新的格式,但是这是小说的起源.
无论是西方或东方的小说这种风格的成熟大约是500至600年前,这是必然的发展.因为文学这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以而得的历史遗产,积累到一定程度,以获取成熟的文学作品,只收录了各种元素的基础上.
2、我国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
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3、简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唐太宗打败突厥,大败吐谷浑,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馀年.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达于顶点.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代建立者一视华夷的心态,中唐以后的整个社会生活,却并无实际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融并未稍衰.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国力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开科取士,唐沿隋旧,而更加发展成熟.唐代开科,分常选与制举.常选有秀才、明经等12科,其中明经又分为七;制举的确切数目已难了解,但据唐宋人的记载,当有八九十种之多.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
唐初设立史馆,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修《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史.后又以太宗御撰的名义修《晋书》和以私修官审的形式修《南史》和《北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的发展同步.初唐的文学潮流,逐步的向着反伪饰、求真情的方向发展,与初唐诗风朝着合南北文学之两长,旨深、调远、辞巧,声律风骨兼备的方向发展不无关系.
音乐和舞蹈的繁荣,与文学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燕乐的发展产生了一种诗歌的新形式:词.燕乐用诗于歌唱,从绝句开始,后来才因调填词.其实,古体当时也可用于歌唱.
1、唐朝有力地巩固了隋朝达成的尚未稳固的国家统一,使民族文化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外文化交流也异常活跃.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成为唐代文学大繁荣的文化基础.
2、唐代延续了隋朝开创的诗文取士政策,并予以发扬光大.这也就成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制度原因.
3、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一个跨度近三百年,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长期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如此长的历史,如此庞大的人才矿床,如此稳定的文化建设环境;文学没有理由不繁荣.
4、唐文学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魏晋南北朝已经开创的文学自觉局面.如果说魏晋南北朝已经开创以来《诗品》、《文赋》、《文心雕龙》等著作标志了这一时期文学在理论上的自觉的话,那么,唐代文学的繁荣则充分实现了文学自觉由理论到实践的成功跨越.
4、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创作概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上界定的起止点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最具风采的时代——这是因为门阀制度使得文章做得好坏与能否做官没有了关系,文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水平,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功利性,不仅是自觉发展而且是自主发展,文人也因之有了自主的个性;因此文学本身在这一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学门类更加丰富,文学风格更为多样,文学流派异彩纷呈,文艺理论蓬勃发展.
  从文体方面看,这一时期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五言诗更加纯熟,七言诗逐渐繁荣,由于音韵学的发展,出现了“永明体”诗歌以及新体诗,中国古典格律诗的框架至此基本完成.文艺理论、骈文和小说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散文则被认为进入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中衰期”,没有太大的发展.
  按年代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始于“建安文学”,“三曹”父子为文坛领袖,“七子”、蔡琰也是重要的作家,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文章清峻通脱,有“风骨”之誉.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阮籍、嵇康为代表人物,正始文学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又杂糅以玄远脱俗的老庄哲学,自有“魏之遗直”之气.
  到了西晋时期,文人纷出,尤其太康、元康年间,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并称于世,但此时作家多注重形式华美,失掉了建安以来的“风骨”传统,只有左思以“风力”为一时之杰.到西晋末年,玄言诗开始兴起,东晋一代蔚为大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幸尚有陶潜诗,蕴幽深意境于冲淡平和之中,朴素自然,淳厚有味,开“田园诗”之先声.
  及至南朝,文学更加繁荣,文人诗中,谢灵运以山水诗扭转玄言诗的单调局面,鲍照的乐府诗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周颙发现四声,沈约提出“八病”,“永明体”新诗形成,谢朓是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梁陈时期也出现了轻靡空虚的“宫体诗”,代表作家是萧纲兄弟,可以说,这是文学的社会作用被忽视所必然产生的产物.乐府民歌有西曲、吴歌、神弦曲之分,以《西洲曲》为代表.这一时期骈文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鲍照、江淹、孔稚圭等优秀的骈文作家;南朝还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和《诗品》,在文学整理方面,也有《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可说是各方面全面发展;只有散文,除了范晔的《后汉书》之外乏善可陈.同期的北朝,文人诗普遍不好,只有庾信由南入北之后,才改变了北朝文人诗的荒凉局面,但北朝民歌清新刚健,质朴豪放,放出超越文人诗的异彩,“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的代表.北朝出现了两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和一部哲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散文保留了一隅之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有以下特点:
  一,由于这一时代战乱频繁,多灾多难,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是悲剧的、幻灭的、怀疑的,人们抱有强烈的对痛苦之生的怀疑和对死亡的恐惧,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强烈的恋生意识和叛逆精神.无论是文人诗文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缘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或是民歌里的“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都是对死亡的恐惧与思索;无论是田园诗还是山水诗,甚或“伤于轻靡”的宫体诗,都反映出这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绪,而志人小说中那种种“名士风流”,更是“片言惊天下”的社会价值观的反映;鲍敬言的“无君论”、嵇康的“非汤武薄周孔”、范缜的“神灭论”则进一步反映了文人的怀疑与叛逆精神——既然生和死是可以怀疑的,那么一切生的事物和纲常理论都是可以怀疑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归根结底是对生的怀疑和对死的恐惧,中国文人正因为这种乱世之中的独立思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
  二,这一时代是个开放型的时代,各种思潮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文艺理论的自觉发展,文学也随之产生了新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与道家进行了第一次融合,产生了玄学,大大影响了文学发展.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思想上的论争还有“有无之争”与“言意之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上层文学”、“精英文学”的面貌.由于门阀制度,士族阶层垄断着文化教育,只有少数的庶族地主能够接受教育,更遑论平民百姓.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就是一种“精英文学”,虽然南北朝时期民歌兴盛,但是,从南朝民歌经过文人删定之后留下的大多是情歌这一点来看,这近四百年间,“话语权”掌握在那些“精英”手里.文学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后世也罕见)的上层性和家传性——身为统治者的“三曹”父子比较著名,同样身为统治者的“三萧”兄弟又何尝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三张”是兄弟,“二陆”也是兄弟,“两潘”是叔侄,阮瑀、阮籍、阮咸父子叔侄分列“七子”、“七贤”……这一时期的“精英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文学只在这个上层的圈子里风靡,一旦这个圈子崩溃,必然导致文学的短期衰微——北朝时期没有好的文人诗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总之,这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悲惨时代,这又是一个文学大踏步发展的伟大时代.从“建安风骨”到“左思风力”,从“魏晋风度”到“南朝风流”,一个“风”字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如果我们把“风”理解为“风雅颂”的风,“风”也就可以理解为是诗,那么,所谓“风度”,其实就是“像诗一样的态度”——这确实是一个诗一样的时代,只不过这诗是一曲充满了“变徵之音”的慷慨悲歌.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uqing958908/

推荐访问:嵇康的故事 嵇康生平简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