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7科技苑黄国忠胡蜂养殖

来源:创业故事 时间:2017-07-23 21:06:3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故事】

  胡蜂分布全世界。令人见而生畏。长约16毫米,触角、翅和跗节橘黄色;身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螫人很疼,但毒性不如常见的大胡蜂(大胡蜂属〔Vespa〕)和小胡蜂(小胡蜂属〔Vespula〕)。蜂窝是纸作的,由蜂王收集的木浆制成。通常较大型的蜂窝单层蜂室可有多达2000多个幼虫室,用多个短柄连接在牢固的悬垂物上或上层蜂室形成圆球状。下面是www.01hn.com范文网小编整理的ccTV7科技苑黄国忠胡蜂养殖,供大家参考!

  ccTV7科技苑黄国忠胡蜂养殖

  ccTV7科技苑黄国忠胡蜂养殖1

  首播:CCTV-77月09日18:30CCTV7科技苑直播入口

  重播:CCTV-77月10日14:13CCTV7科技苑点播入口

  节目导视:

  这是一种国内毒性最强的马蜂,而有人却偏偏要将它们种在地下,等秋待天的收获。

  黄国忠:“这一窝能卖26000元”。

  奇闻,有人“种”了能发财的马蜂窝!

  暑期将到,在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马蜂伤人的事件,或许会再次上演,当很多地方在剿杀马蜂的时候,云南德宏昆虫研究所的专家们,如今却已将马蜂的保护和开发列蜂蛹食品,并成功提取了价格昂贵的马蜂蜂毒。从而让广大农户们走上了一条养殖马蜂的致富之路。

  科研人员和养蜂户们,在驯养马蜂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马蜂鲜为人知的秘密呢?在养殖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哪些难题呢?

  1、人工养殖马蜂,蜂王从冬眠的巢穴里被取出后,成活率不高。

  2、越冬成活的蜂王在产卵繁育出后代,建立起新家后,很容易迅速衰败

  3、即便人工繁育的蜂群很旺盛,但只要拿到野外的新居养殖,蜂群一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再者还会被饿死。

  本片将从为啥要给马蜂搬三次家,这三个方面为您揭示:众所不知的,马蜂的秘密生活

  马蜂学名胡蜂,其幼虫和蜂蛹,作为美味的昆虫食品,以前只是在农村被一些农户认识,但近十年来,会吃敢吃蜂蛹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供不应求。山区的农户便争先恐后去山里烧马蜂窝,弄来蜂蛹和幼虫拿到市场上卖,每公斤最高时达360元。结果,山上自然的胡蜂越来越少。邓月明虽然不会上山烧蜂,但从邻里烧蜂人口中得知这行业的艰难,无意间,她在中央7套致富经栏目看到云南有农户养殖胡蜂致富,萌发了养殖胡蜂的念头。

  把抓来的胡蜂先按雌雄进行分类,再分开放入训蜂大棚,喂养一星期左右,将体质弱的野蜂淘汰,而后将体质健壮的雌雄蜂引进同一大棚。

  发情期的雌蜂尾部性腺散发出的异性气息,常会吸引雄蜂扑到雌蜂身上,交了尾,就在此刻,应急速伸手过去,将已经交尾的这对胡蜂,轻捏在手里,再放入另一大棚,最后放入过冬木桶。初次尝试,邓月明成功培育出100余个蜂王。

  今年2月,邓月明将过冬的蜂王取出,将其放入大棚,喂食一星期,再次进行驯化,挑选出其中50余个蜂王放入木桶进行筑巢。巢筑好后,50余个蜂王陆续开始产卵,产卵后18至25天左右,蜂巢就会封口,卵在巢里孵化变成职蜂,此时蜂王就可不要出来觅食,安心在巢里继续产卵,觅食的任务交给了职蜂,待职蜂发展到7、8个的时候就把蜂巢移养在山上。

  “在山上选择蜂巢很讲究,通常需要原始的灌木林,且位置要向阳。清流森林覆盖率高达84%,是理想的养蜂场所,这里大多是原始森林,远离村庄人群,安全有了保障。移蜂到山上之前,在事先选好的地方,挖一个洞穴,架上木棍,将装有蜂的木桶埋在地里,木桶底部开个小洞让蜂能出入觅食。

  养殖胡蜂成本投入不大,关键靠技术,一旦成功,市场前景广阔。胡蜂一年可采收蜂蛹3次,以目前的长势,一窝蜂收40公斤蜂蛹不成问题,以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160元计算,仅蜂蛹收入就有6000多元,除了蛹,成蜂也是宝,将它浸泡在高度白酒中可防风湿,一窝蜂至少有成蜂3000个以上,前些日子厦门、福州的客商就以每个活蜂2.5元的价格签订了销售合同,这比蜂蛹收入还高,一窝蜂一年下来就有1万多元收入,今年40窝收入可达50余万元,邓月明打算明年将筑巢规模扩大到1000窝。

  胡蜂养殖经济效益丰厚,还对生态起到保护作用。经验丰富的老农廖土发告诉记者,胡蜂主要以害虫为食,有养胡蜂的地方,害虫就少,森林得以保护,粮食也不会受到害虫的侵袭,真正达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ccTV7科技苑黄国忠胡蜂养殖2

  【解说】:昆虫间的婚配,本身就是个你情我愿的事,咱人能帮上啥忙呢?郭云胶说,把雌蜂放出来就会看到了:只见黄国忠从关着雌蜂的笼子里,先用木筷夹出一只,放飞在全是雄蜂的大棚里,他这样做,是为了准确地掌握,每只雌蜂的交配成功率。

  【采访】郭云胶:看,这里,马上追了。

  【解说】:瞬间,这只雌蜂尾部性腺散发出的异性气息,就吸引了数只雄蜂的追逐。

  【采访】郭云胶:看,这就是三四个去交,交了,交了,

  【解说】:捷足先登的一只雄蜂,很快就扑到雌蜂身上,交了尾,就在此刻,黄国忠急速伸手过去,将已经交尾的这对胡蜂,轻捏在了手里,不再让其它雄蜂靠近。郭云胶提醒,这个动作,一般人可不能模仿,正在发情的雌蜂,要是被激怒,尾巴上的毒针可就毫不留情了,虽然凶险,但黄国忠这么做,却正是人工帮助胡蜂,能交配成功的最关键一招儿。

  【采访】郭云胶:这样做,就保证了我们获得的蜂王的交配质量。

  【解说】:只有交配成功的雌蜂,才能完成从准蜂王到蜂王的角色转换。正常情况下,雌雄蜂的交配时间,可达一分多钟,但在人工养殖的大棚里,如果不采取人工干预,情况就不同了。

  【采访】黄国忠:如果不是人工交配,它有时候秒秒钟就掉了。

  【解说】:每只被放到雄蜂大棚的雌蜂,一般会有数只雄蜂去争夺交配权,这结果就是,每只扑上去交配的雄蜂,在其它雄蜂的干扰下,大多不能和雌蜂有充足的交配时间,同时雌蜂受到围攻,还会反击。

  【采访】黄国忠:蜂王会回头咬雄蜂的屁股,雄蜂马上就逃了,精液还没有到蜂王的肚子里,它就把它咬掉,王子就飞了,她就不让第二次交配。

  【解说】:在仓促条件下交配过的雌蜂,虽也被称为新王,但这要是拿去繁育,因为体内并没有精液,就不能正常生育,就会是一个假蜂王。2011年,在黄国虎的试验点,就因出了假蜂王,造成过损失。

  【采访】黄国虎:光出雄蜂不出工作蜂,认吃不做。

  【解说】:授精正常的雌蜂,就会成为真正的蜂王,它们会根据繁衍的需要,让一些卵子受精,先后发育成采食筑巢的工蜂,和繁殖后代的雌蜂。再让一些卵子不被受精,发育成雄蜂,而黄国虎当初拿去养的一些蜂王,却只是接连不断地出雄蜂。这雄蜂可是除了张嘴吃饭,和雌蜂交配外,啥活儿也不干的。

  【采访】黄国虎:没有一定的食物补充,雄蜂也死了,王子也淘汰了,最后就剩这个空饼饼。

  【解说】:蜂王不产采食的工蜂,只产光吃饭的雄蜂,这结果就是,雄蜂和蜂王不是被饿死,就是出逃,最后造成很多的蜂巢衰败。

  【采访】黄国虎:黄国忠我们又讨论,在哪点出了问题,最后想到,还是在交配环节出了问题。

  【解说】:后来几个人判断,蜂王产不出由受精卵发育的工蜂和雌蜂,而只产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雄蜂,就说明当初它和雄蜂交配时,并没有精液进入它的体内。

  【采访】黄过忠:这个是雄蜂,一般一挤这个精液就出来,你们看,这乳白色的,这个精液一交配,就到了蜂王的肚子里了。

  【解说】:交配正常的雌蜂,雄蜂的精液在它们体内,肉眼可辨。

  【采访】黄过忠:我们刚才半小时前,人工辅助交配的准蜂王,现它是蜂王了,精液已经进入它的肚腹里了,我们就打开瞧一下,看,这个白的,就是雄蜂的精液,以后养出来,每一只就不会出现假蜂王。这样的拿去繁殖,百分百个个养得旺。

  【解说】:只有经过一对一的人工辅助交配,雌雄蜂的交配时间,才能确保都在一分钟以上,这样交配完毕的雌蜂,才会成为真正的新蜂王呢。成为新王之后,它们就会被暂时收集到这个小铁笼里,等待黄国忠给它们,安排越冬的新家了。

  【采访】郭云胶:越冬是个相当难的问题。

  【解说】:在野外,一般每年的秋季,蜂巢里的老蜂王,会生产出成百上千的雌雄蜂,这些雌雄蜂在入冬前就要离家出走,到野外交配,交配完毕,雄蜂陆续死亡,而雌蜂成为新蜂王,此时新王将不再回老巢,而是独自一人,去寻找安全的冬眠场所,等待来年春季,再产卵繁育后代。新王要冬眠,是因为胡蜂是变温动物,当气温低于16℃,它们的飞行能力就会减弱,低于10℃的话,就会被冻死。在云南高山地区,冬季气温也就十来度,所以蜂王为了保命,都要寻找安全的地方过冬。

  【采访】郭云胶:野外它过冬的成活率很低的,可能不到千分之一。飞出去可能就被鸟吃掉一部分,找土洞又被老鼠吃掉一部分,藏土洞里,有时下场雨又把它淹死一部分。

  【解说】:野外的蜂王,除了因受冻死掉大部分,天敌和自然灾害,也是它们过冬要迈的一道坎儿。为了让蜂王能过安全越冬,2009年郭云胶和黄国忠本着保温,安全的原则,为蜂王做了几种越冬巢穴。

  【采访】郭云胶:有老蜂巢的,有竹筒的,有水泥管的,这几种越冬环境,总共十个试验点,遍地撒网。

  【解说】:可试验的结果,绝大部分蜂王都死掉了,只在一个场所给人带来惊喜,那就是在一个角落的木墩子里,开春的时候,发现了几只仍活着的蜂王。

  【采访】郭云胶:一搬开树筒,里面爬出一个蜂王来。

  【解说】:原来,当初黄国忠在一些废弃的木料附近,用保温的泡沫和废蜂窝,搭建过一个蜂王越冬巢穴,没想到,安置在巢穴里的蜂王,都死掉了,而几只不知何时,钻进地上木墩子洞孔里的,却活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郭云胶和黄过忠分析,木墩子和其它的人工越冬巢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保温效果比较恒定,而且密闭性和隔音的效果也好。

  【采访】郭云胶:越冬的温度,透光,响声,这几个因素组合起来,达到一个整合点才行。

  【解说】:看来,蜂王过冬,保温还只是一方面,密闭和不被惊扰的环境,也不可获缺,受木墩子的启发,郭云胶和黄国忠将蜂王越冬的巢穴,又进行了改进。

  【采访】黄国忠:现在我们好的办法就是整这个树筒,最好的办法。你看,蜂子从这里钻进来,到这里来过冬。

  【解说】:黄国忠将老树干一分为二,外面留一蜂王出入的小孔,里面凿出足够蜂王活动的隧道,为了让越冬期的蜂王,也不发愁吃喝,在树筒的芯部,还垂直地凿出了一条输送食物的通道。

  【采访】黄国忠:有时候它会饿,我们就从这加点糖水。纱布吸水,我们从这一倒,从这淌下去,蜂王在这,它就会过来吃。

  【解说】:被切开的树筒,最后用螺栓紧箍,合为一体,既安静又密闭。

  【采访】黄国忠:冻不着,冷不着,被虫子咬不到,这过冬成活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解说】:有了蜂王能安全越冬的场所,胡蜂的种群繁衍就能得以延续,这样,到了来年春季,树筒中的蜂王,就被安置到更加宽敞的新家,它们就将按部就班地产卵繁衍后代,壮大家族的人马了。

  现在,在云南保山德宏州一带,很多的农户都从郭云胶和黄国忠的胡蜂养殖点学到了科学养殖的方法,也搞起了人工养殖,纷纷尝到了甜头。

  【采访】:

  农户:跟黄师傅学了养蜂,我家一年都养十多窝嘛,收入十多万元!

  农户:一养了这个蜂,既饱了口福,又有了经济效益,还不对自然产生破坏,它在昆虫食物链是顶端嘛,全部抓害虫吃,庄稼不用打药了,对害虫相当有杀伤力的。

  农户:对我们周边茶园保护得相当好,我们茶园的虫子都没有了。

  【主持人】:伤人的胡蜂,由曾经被剿杀,到如今通过驯养,为我们提供美味的昆虫食品,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成为了农户们一条增收致富的门路,可以说,郭云胶和黄国忠他们的做法,为如何更加合理地保护野生动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ccTV7科技苑黄国忠胡蜂养殖3

  精彩看点:有一种蜂,生性凶残,被称为杀人蜂。记者进入深山探访,却遭遇意外。杀人蜂如此凶残,在一个人手上却如同宠物。不但不怕,他还要专门养殖胡蜂。同样是这种凶残的杀人蜂,却被挂在村民的屋檐下。不但不蜇人,还能带来财富。最贵的一窝胡蜂能卖到三万多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马蜂学名胡蜂,属胡蜂科,全世界已知的胡蜂有5000多种,因其凶残,又被叫做杀人蜂,人们对它避之不及,甚至要专门剿杀。

  但记者听说,这种杀人蜂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有人专门养,不但养还能靠它赚钱,一窝胡蜂最多可以卖到三万元,而且胡蜂身上还蕴藏着无价之宝,这是真是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在这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深山里,就隐藏着许多杀人蜂的蜂巢。

  冬季的午后,气温升高,这是胡蜂最活跃的时候,带路的当地人小黄,提醒我们要特别当心。

  黄国虎:慢一点。

  有一种大虎头蜂,它的个头是普通马蜂的十倍,有成年男子的大拇指大。和蜜蜂只采花蜜不同,大虎头蜂还喜欢吃肉,而最可怕的是它的毒刺。

  一只野兔被蛰后,几分钟就没命了,而关于它的凶猛,记者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村民:一般的一只大水牛,三下都受不了。你看像那么大的一只水牛最多也就是三下,三下就没命了。

  这样危险的杀人蜂,在当地却偏偏有人专门养殖,每年养殖的胡蜂有近万窝。

  记者打听着来到这个专门养胡蜂的人的家。刚走进这个大门,记者就在院子里看到了很多马蜂窝。

  记者:这还有一窝。

  这个把杀人蜂专门养在自己家里的人就是黄国忠。在后院,记者见到了他。

  见记者来,黄国忠说要露一手绝活--徒手捉蜂。

  记者:就这样抓?

  黄国忠又随手抓起一只大虎头蜂。

  记者:你这样它不会蜇你么?

  黄国忠:不会。

  大虎头蜂张开它凶狠的口器准备咬人,而尾部的刺也不断地伸出。这可是体型最大、毒性最强的胡蜂。而黄国忠却做出了更令人惊讶的举动。

  记者:脸上,这也行?这不行吧。

  这种村民传言蜇三下,就能杀死一头大水牛的大虎头蜂,就这样在黄国忠脸上爬来爬去。

  黄国忠:我还敢直接抓它的刺呢。

  这些胡蜂,都是黄国忠亲手养大的,而当初正是为了养殖胡蜂,黄国忠被看成是个不务正业,没前途的人。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面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

  村民:以前讲瞄蜂打猎,老人是相当恨的。就说是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瞄蜂打猎。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而现在,正是因为养殖胡蜂,黄国忠不仅自己富了,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财富。

  那么,凶残的胡蜂是怎么被黄国忠驯化的?胡蜂又是怎么给黄国忠带来财富的呢?

  这就是黄国忠的老家,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黄国忠是老大,一家八口人只有不到3亩耕地。

  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解馋,当地人上山掏胡蜂窝、取蜂蛹吃。要养活一家八口人,黄国忠的父亲也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掏蜂窝。

  村民:危险,有时候跑到这棵大树上去追,跑到那棵大树上去追,危险得很,那个搞不得。

  村民:从树上跌下来,手跌断的,脚跌断的,还有从那个悬崖上掉下来跌死的都有。

  一旦蜂巢受到侵犯,胡蜂就会群起而攻。因此掏胡蜂窝十分凶险,这么危险的事,如何完成呢?

  在这片丛林中,黄国忠发现了一个胡蜂窝。

  记者:好像看到了。

  黄国忠:好像看到,还是看到,那还是没看到。

  眼前的大树高几十米,借助摄像机,记者才看到隐藏其中的胡蜂窝。

  确定了胡蜂窝的位置,黄国忠开始行动。

  借助一根绳子和一根长竹竿,一个简易的梯子就搭好了。

  面对这一窝野生的胡蜂,黄国忠丝毫不敢大意,他穿好防蜂服,为了方便爬树,只露出双脚。

  靠着腰间的这根绳索作为保险,黄国忠熟练地向上攀爬。

  而随着越爬越高,危险也就步步逼近。

  在距离胡蜂蜂窝五米左右的地方,黄国忠停了下来,他必须全副武装,穿上靴子防止被胡蜂叮咬。

  胡蜂将巢做在树的最顶端,末梢的树叉根本支撑不起黄国忠的重量,他只能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锯子,想把做了蜂窝的树杈锯断。但他一锯,树干就开始剧烈地晃动。而这一晃动,就坏了事儿。

  一瞬间无数胡蜂倾巢而出,在黄国忠身边盘旋、不断攻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底下的人都屏息注视,生怕出现一点差错。而黄国忠却显得很从容,依然不紧不慢地操作着。

  黄国忠:慢慢地来。

  大家紧张地等待着,5分钟后,黄国忠解下腰间的绳索,把树杈上的马蜂窝缓缓放了下来。

  黄国忠:拿一个口袋来。

  成年马蜂凶残至极,但胡蜂幼虫和蜂蛹却是上好的食材。见到新鲜掏回来的蜂蛹,家里的小孩儿们也迫不及待地揪出来就吃,解馋。

  胡蜂蜂蛹里百分之八十是蛋白质,是一种天然的高档食材。煎烤烹炸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味。在黄国忠小的时候,一斤胡蜂蜂蛹就顶得上三四斤猪肉的价格。父亲就是靠着冒险掏蜂窝,卖蜂蛹来补贴家用。

  因为家境贫寒,从9岁起,黄国忠就跟着父亲上山掏蜂,对于胡蜂,他了若直掌,也练就了一身的本事。

  1992年,黄国忠结了婚,成家立业,按说应该有个稳定的营生,但黄国忠却依然天天进山,沉迷于掏胡蜂窝。

  妻子:我们这边种稻谷,栽秧,他爸叫他就栽田种稻谷,他不去种,不去种他就去瞄蜂,瞄蜂他爸就骂,在我们这边方言就说不像话。

  一不种田,二不做工,黄国忠偏要去掏蜂窝。父辈们掏蜂窝是为了糊口,不得已才去冒险。黄国忠却要专门去做这么危险的事,这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天天就是瞄蜂打猎,天天就是逛。

  村民:老人们就是说,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搞瞄蜂打猎。

  外人怎么说,黄国忠都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打算。黄国忠听说在昆明等地胡蜂蜂蛹很受欢迎,卖价也很可观。

  消费者:价格比这些都要贵。

  记者:土蜂的价格是吗?

  消费者:对。因为它季节性很强,然后隐蔽性很强,量很少,农民去挖那个土蜂也很危险,这么大的土蜂叮上一口的话,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危险。所以说它是比较稀罕一点。

  经销商:现在是供不应求,大土蜂(蜂蛹)就是一百六七十元左右,葫芦蜂(马蜂蜂蛹)就是六七十元一斤。

  记者:一斤?

  经销商:对,一市斤,一单斤。

  以前没有防蜂服,掏蜂窝取蜂蛹都是用火烧,这种毁灭性的做法导致胡蜂越来越少,有时进山两三天也找不到一窝。有人为了得到蜂蛹,铤而走险。

  村民:跑到这棵树上去追,跑到那棵树上去追,危险得很,有时候两天才瞄得到一窝蜂。

  黄国虎:树上踩滑了,包括树枝断了,跌下来,有些跌残废了,有些就是跌的死亡的都有过。

  既危险,又难找,黄国忠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他心里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想法。

  黄国忠:心里想就是可能人工繁殖。不用冒这个风险,大家去树上割蜂包,如果人工繁育出来产量又高,又很安全,做这种就赚得到钱。

  然而,黄国忠把这个想法一公布,马上引来一片嘲笑声。

  黄国忠的这个想法,怎么就成了不可能的笑话呢?

  每年春天,蜂王开始筑巢、产卵,三个星期后,卵孵化成幼虫发育为工蜂,工蜂负责筑巢、外出觅食哺育幼虫,就这样蜂群逐渐扩大。入秋气温下降,蜂王在生命快结束时产下雌蜂和雄蜂交配后的雌蜂将经历寒冬的考验,极少数存活下来的才能成为新的蜂王。要实现胡蜂人工繁育,最难的一关就是如何让蜂王过冬。

  村民:十月左右基本就不见了,九月十月。

  记者:找不到了?

  村民:对。过冬的话雌蜂和雄蜂几乎就死了,就瞄不到了。

  黄国忠把从山上掏回的胡蜂窝养起来。第一年为了让胡蜂躲冬,黄国忠建起了温棚,把胡蜂从户外搬进室内,可冬天还没过完,胡蜂就全军覆没。

  然而,空调并没能保障胡蜂顺利过冬,第三年黄国忠又用上了电热毯,接着又是保温箱。但这些办法都没能成功。

  为了研究人工养殖,黄国忠把从野外掏回来的胡蜂窝三分之二都拿来做了试验。原本靠着进山掏蜂窝、卖蜂蛹一家三口尚能温饱,却因为黄国忠血本无归地投入,走到了举债度日的境地。

  黄国忠:开初人家倒是借,借了两次人家晓得你整蜂嘛,各个反对嘛,人家都不借你。总是看你借些钱又搞下去,借些钱又搞下去,人家都怕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718311/

推荐访问:胡蜂 黄国 科技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