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怎么养生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09-14 11: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45岁怎么养生(共10篇)

45岁怎么养生(一):

防病于未然
  ①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又说:“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中医重要的指导思想。它表明,中医的重点在防病,而不是治病。中医认为,疾病的病根在发病之前就存在了,所以应当在人没有生病的时候下工夫。
  ②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能量摄入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因为要消化这些过剩能量,给身体带来了负担。
  ③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对此,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地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自身能量无节制地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内在平衡,形成病征。
  ④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源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对此,中医提出“起居有常”的思想。 比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胃肠功能受署热刺激相对减弱,应注意保证胃肠功能正常,选用食物滋养补益,抵御暑热侵袭;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血运不畅,饮食上应该滋阴养阳、增加热量 。可见,中医的起居有常的思想确实可以达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
  ⑤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理论,是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的精神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人如果心胸狭窄,性情暴烈,心理不平衡,就会经常出现消极郁闷、孤独无依、偏执独断、患得患失等不良心理状态,容易带来疾病。
1.阅读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简要说明中医“起居有常”思想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文章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对下面材料中白领人士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材料】
  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的城市白领,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繁多,体力严重透支,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精神压力大,并且经常食用高热量快餐食品,饮食结构不佳,导致为数不少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然界的变化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节抵消这种影响,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
2.社会活动繁多,体力严重透支,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入不敷出,破坏了内在平衡;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中,精神压力过大,心理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精神平衡被打破;经常食用高热量快餐食品,过分的能量摄取给身体带来了负担。因此,不少的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意对即可)

45岁怎么养生(二):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到底谁哪个国家的?活了多少岁
我自己查了查:
报道的最长寿者: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这个是已知世界上最大岁数的了吧?

  李清云,出生于1677年,死于1933年,在世256年,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拘杞煮水当茶饮.英国、法国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们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对拘杞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枸杞中含有一种没见过的维生素,便取名为「维生素X」.也称之为「驻颜维生素」.经动物实验证实,拘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纤维内蓄积、促进肝细胞的新生、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拘杞的「返老还童」作用表现为:可刺激性腺及内分泌腺,增强荷尔蒙的分泌,强化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可避免人随年龄增长而出现血中积存毒素的现象,从而维持体内各组织的正常功能.
  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访问,将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归于:常年用枸杞煮水当茶饮.由于他的大力倡导,枸杞才广泛用于养生保健.其实,枸杞驻颜防老、延年益寿的功能,在古代医籍中早就不乏记载和论述.《本草经疏》云:「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 精明目之上品.」《本草汇言》云:「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 去,有十全之妙用焉.」《本草通玄》云:「枸杞子,补肾益精,水(肾)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 膝痛无不愈矣.」《本草正》云:「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其功则明耳目,添精因髓,健骨强筋善补劳伤;尤止 消渴,真阴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故我国历代的医学家、养生家都很重视用枸杞养生.医界的知名寿星,如东晋时的葛洪(公元二八四至三六四年)活了八十岁,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宏景(公元四五六至五三六年)亦活了八十岁,唐朝时的孙思邈(公元五八一至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一岁(一说活了一百四十多岁);他们都喜欢喝枸杞酒.我国民间也有服用枸杞养生 的习俗,并把枸杞子叫做「却老子」,意思即是驻颜防老.据北宋《太平圣惠方》载,有使者外出,中途看到一貌似十五、六岁的红颜女子,正执棒训斥一位看来已八、九十岁的老太婆,心感不平;上前劝阻,并责问女子道 :「这老婆婆是你家什么人?你年纪轻轻,怎么好动手打她老人家?」红颜女子听了一笑,严肃地告示使者说:「她是我的曾孙女,因为不肯服食防衰老 的良药,以致未老先衰,步履艰难,我才责罚她.」使者不禁大吃一惊,连忙追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会有这么大的曾孙女?」 那红颜女子答道:「老身今年三百七十二岁.」使者又问:「如此高寿,必有养生之道,不知服何长寿良药?」 女子道:「良药乃枸杞子.」 由此记载,也可见枸杞驻颜防老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
  枸杞子是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纲目》:“滋肾、润肺、明目.”
  很多人喜欢用枸杞子泡水、泡酒或煲汤,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认为常吃枸杞子能“坚筋骨、耐寒暑”.所以,它常常被当作滋补调养和抗衰老的良药.
  很多人都不知道常吃枸杞子可以美容.这是因为,枸杞子可以提高皮肤吸收氧分的能力,另外,还能起到美白作用.
  枸杞子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的.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最适合吃枸杞子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子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子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现在,很多关于枸杞子毒性的动物实验证明,枸杞子是非常安全的食物,里面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长期食用.

45岁怎么养生(三):

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意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所画家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墨竹: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郑板桥的简介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1751年, 五十九岁,作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在和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45岁怎么养生(四):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的翻译【45岁怎么养生】

3作品原文编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寡人之于国也配图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u),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文章译文编辑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老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而不感到有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轻人见到会帮忙代劳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在丰年)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官府)却不收敛;(在荒年)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人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5字词注释编辑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之:这样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
(6)凶:灾凶,此指饥荒.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15)对:回答.
(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
(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说明.
(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23)曳兵:拖着武器.
(24)走:跑,这里指逃跑.
(25)或:有的人.
(26)则:连词,那么.
(27)何如:怎么样.
(28)直:通“只”,只是,不过.
(29)是:代词,此,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30)如:如果.
(31)则:连词,就.
(32)无:通“毋”,不要.
(33)望:希望.
(34)于:比.
(35)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36)时:季节.
(37)谷:粮食的统称.
(38)胜:完全,尽.
(39)数:细密.
(40)罟:网.
(41)洿: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42)斤:斧头的一种.
(43)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4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45)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46)憾:遗憾.
(47)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48)始:开端.
(49)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
(50)树:给……种植.
(51)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
(52)豚:小猪.
(53)彘:猪.
(54)畜:牲畜.
(55)之:助词.
(56)无:通“毋”,不要.
(57)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58)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
(59)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60)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商(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61)教:教化.
(62)申:重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63)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4)义:道理.
(6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
(66)黎民:指老百姓.
(67)然而:这样(如此)却.
(68)王: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6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
(70)食:动词,吃.
(71)食:名词,食物.
(72)检:约束.
(73)涂:通“途”,路上.
(74)莩:饿死的人.
(75)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76)岁:年成.
(77)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
(78)无:通“毋”,不要.
(79)罪:归咎,归罪.
(80)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来了.斯:这样、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
通假字词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一说通“敛” 收敛 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饿死的人
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 不要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⑤理直气壮 成语正确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②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
⑨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②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士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⑥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⑧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以
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用
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
·12.凶
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
②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
③甫闻凶讯 《》不幸
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⑤凶多吉少 成语不吉利的事
·13.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更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放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夸大
词类活用

45岁怎么养生(五):

语文书必修三上《寡人之于国也》全部的注释,【45岁怎么养生】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之:这样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
(6)凶:灾凶,此指饥荒.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15)对:回答.
(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
(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说明.
(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23)曳兵:拖着武器.
(24)走:跑,这里指逃跑.
(25)或:有的人.
(26)则:连词,那么.
(27)何如:怎么样.
(28)直:通“只”,只是,不过.
(29)是:代词,此,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30)如:如果.
(31)则:连词,就.
(32)无:通“毋”,不要.
(33)望:希望.
(34)于:比.
(35)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36)时:季节.
(37)谷:粮食的统称.
(38)胜:完全,尽.
(39)数:细密.
(40)罟:网.
(41)洿: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42)斤:斧头的一种.
(43)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4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45)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46)憾:遗憾.
(47)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48)始:开端.
(49)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
(50)树:给……种植.
(51)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
(52)豚:小猪.
(53)彘:猪.
(54)畜:牲畜.
(55)之:助词.
(56)无:通“毋”,不要.
(57)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58)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
(59)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60)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商(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61)教:教化.
(62)申:重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63)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4)义:道理.
(6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
(66)黎民:指老百姓.
(67)然而:这样(如此)却.
(68)王: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6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
(70)食:动词,吃.
(71)食:名词,食物.
(72)检:约束.
(73)涂:通“途”,路上.
(74)莩:饿死的人.
(75)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76)岁:年成.
(77)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
(78)无:通“毋”,不要.
(79)罪:归咎,归罪.
(80)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来了.斯:这样、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

45岁怎么养生(六):

文言文 《世说新语 夙慧》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
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
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
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
必饭也?"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
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
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
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
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二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
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
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
里面.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
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
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
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
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
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
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
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元
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
阳近."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
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

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
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
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
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
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
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
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母问其故,答
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
国器.
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
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
后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
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
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
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 昼动
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着五六
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
体保持规律.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
天动,晚上静."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七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 此
皆汝家故吏佐." 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 灵宝成人,当以
此坐还之."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桓温)死时,桓南郡(桓玄)才五岁,刚脱了丧服,桓车骑(桓冲)
和桓温属下的文武官员道别,他指着这些人对桓玄说:" 这些都是你家从前的官吏.
" 桓玄听罢大哭,周围的人都感到悲伤.桓冲常常看着自己的座位说:" 灵宝(桓
玄)成人后,我一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 桓冲很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亲生.
----------------------------------------------------------------------------------------------------------------------------------------------------------------------
【题解】夙惠,同于夙慧,指从个就聪明过人,即早慧.本篇的几则事例说的都是少年儿童的记忆、观察、推理、释因和理解礼制、表明心迹等方面的能力.编纂者的用意在于说明一般的少年儿童达不到这一水平,而小时候的聪颖预示长大后能成为杰出人物.例如第3 则记述在回答“长安何如日远”这一问题时,一个几岁小孩就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虽然迹近诡辩,却能看出小孩子的机智和善于运用辩论手段.
(1)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①.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③.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ì):箅子.②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熟.③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室家过夜,陈室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2)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①.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②.”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4)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①.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②!”
【注释】①属(zhǔ):依附;集中.②衰宗:谦称自己的家族.
【译文】司空顾和同当代贤达在一起清谈.张玄之和顾敷是他的外孙和孙子,两人都是七岁,在坐床旁玩耍.这时听他们谈论,神情好像漠不关心.后来两个小孩在灯下闭着眼睛,一起复述主客双方的话,一句也没有漏掉.顾和听见了,离开座位,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想不到敝家族还生下这样的宝贝!”
(5)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①.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②.”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糯,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③.
【注释】①襦(rú):短袄.②复裈(kūn):夹裤.③国器:治国之才.
【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6)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①.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②.”帝曰:“昼动夜静③.”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④.”
【注释】①晋孝武: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茵褥:褥子.②摄养:保养.③昼动夜静:《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此用其意.④先帝: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简文帝.按:简文帝擅长谈玄理.
【译文】晋孝武帝十二岁那年,当时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丝绸做的单衣,夜里却辅着两张褥子睡觉.谢安规劝他说:“圣上的贵体应该生活得有规律.陛下白天太冷,夜里太热,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活动着就不会冷,夜里不动弹就不会热.”谢安退出来,赞叹说:“皇上说理不比先帝差.”
(7)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①,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②.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③.”鞠爱过于所生.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小名灵宝,桓温的儿子,袭父爵为南郡公.桓温临死时,指定他做继承人.桓车骑:桓冲,是桓温的弟弟,桓玄的叔父,曾任车骑将军.送故:指护送遗体回乡的下属.②酸:悲痛.③“灵宝”句:桓温原来镇守姑孰,死后,朝廷任桓冲为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代替桓温镇守姑孰.桓冲说的“以此坐还之”,就是指的镇守姑孰的职位.
【译文】桓温去世时,南郡公桓玄只有五岁,守孝期满,刚脱下丧服,车骑将军桓冲和前来送故的文武官员道别,便指着他们告诉桓玄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老下属.”桓玄随着他的话恸哭起来,悲痛感人.桓冲每每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灵宝长大成人,我就要把这个座位交还给他.”桓冲抚养、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儿女.

45岁怎么养生(七):

对症下药 的译文
快!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相陈硅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床了.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象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广陵郡太守陈登得了病,心中烦躁郁闷,脸色发红,不想吃饭.华佗为他切脉说:“您胃中有好几升虫,将在腹内形成毒疮,是吃生腥鱼、肉造成的.”马上做了二升药汤,先喝一升,一会儿把药全部喝了,过了一顿饭的功夫,陈登吐出了约摸三升小虫,小虫赤红色的头都会动,一半身体还是生鱼脍,病痛也就好了.华佗说:“这种病三年后该会复发,碰到良医才以救活.”按照预计的时间果然旧病复发,当时华佗不在,正如华佗预言的那样,陈登终于死了.
曹操听说华佗善治病,就把他召去,让他常守在身边.曹操被脑神经痛所苦,每当发作,就精神烦乱,眼睛昏花.华佗只要针刺膈俞穴,应手而愈.……
华佗卓绝的医技,大都象以上所说的那样.然而他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成是以医术为职业的,心里常感懊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病情更加严重,就让华佗专门为他个人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看看,就对曹操说:“刚才收到家中来信,正想短时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为借口来推托,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肯回来.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又命令郡县派人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自恃有才能,厌恶吃侍候人的饭,还是不上路.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他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因此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拷问要他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判决了华佗死罪.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脑神经痛仍旧没有好.曹操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病危,曹操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广陵人吴普、彭城人樊阿都曾跟华佗学过医.吴普遵照华佗的医术治病,许多人被治好救活了.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比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就是这样.因此以前修仙养道的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他们摹仿熊攀挂树枝和鸱鹰转颈顾盼,舒腰展体,活动关节,用来求得延年益寿.我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用来当作“气功”.身体不舒服时,就起来做其中一戏,流汗浸湿衣服后,接着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体便觉得轻松便捷,腹中想吃东西了.”吴普施行这种方法锻炼,活到九十多岁时,听力和视力都很好,牙齿也完整牢固.樊阿精通针疗法.所有的医生都说背部和胸部内脏之间不可以乱扎针,即使下针也不能超过四分深,而樊阿针刺背部穴位深到一二寸,在胸部的巨阙穴扎进去五六寸,而病常常都被治好.樊阿向华佗讨教可以服用而且对人体有好处的药方,华佗便拿“漆叶青黏散”教给他.药方用漆叶的碎屑一升,青黏碎屑十四两,按这个比例配制,说是长期服用此药能打掉三种寄生虫,对五脏有利,使身体轻便,使人的头发不会变白.樊阿遵照他的话去做,活到一百多岁.漆叶到处都有,青黏据说生长在丰、沛、彭城和朝歌一带.

45岁怎么养生(八):

高中语文所有关于词类活用的句子及具体哪个字活用或其他的

第一册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
2、越国以鄙远 《烛》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烛》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
5、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
6、共其乏困 《烛》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
8、闻寡人之耳者 《邹》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
10、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
11、既来之,则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
16、谨庠序之教 《寡》
17、树之以桑 《寡》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
1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过》
20、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
2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
22、履至尊而制六合 《过》
23、却匈奴七百余里 《过》
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
2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
27、会盟而谋弱秦 《过》
28、沛公欲王关中 《鸿》
29、吾得兄事之 《鸿》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
3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
3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
33、此其志不在小 《鸿》
34、籍吏民,封府库 《鸿》
第二册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
2、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
3、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
4、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
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
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谏》
8、襟三江而带五湖 《腾》
9、 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腾》
10、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腾》
11、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腾》
1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
1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腾》
14、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腾》
15、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腾》
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
1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六》
18、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六》
1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
2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
22、李牧连却之 《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
2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
2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
2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
2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
28、火尚足以明也 《游》
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
30、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
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项》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
34、雨泽下注 《项》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
36、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
37、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
38、缇骑按剑而前 《五》
39、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五》
40、不能容于远近 《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
42、抶而仆之 《五》
43、安能屈豪杰之流 《五》
44、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
第三册
1、屈心而抑志兮 《离》
2、步余马于兰皋兮 《离》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
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荣汝身 《孔》
6、留待作遗施 《孔》
7、昼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
9、云青青兮欲雨 《梦》
10、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梦》
11、樯橹灰飞烟灭 《念》
12、大江东去 《念》
13、则以刘病日笃 《陈》
14、谨拜表以闻 《陈》
1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
1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
1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
19、侣鱼虾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册
1、岁征民间 《促》
2、试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庄》
9、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庄》

附: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希望对你有用o(∩_∩)o...

45岁怎么养生(九):

《华佗传》翻译成中文?

医古文之华佗传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曾外出到徐州一带求学,能兼通好几部经书.沛相陈珪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徵召他任官职,都不接受.华佗通晓养生之道,当时人们认为他年近百岁,可是面容仍有如壮年之貌.又精通方药,他治疗疾病,和合汤剂不过几种药物,心中了解药物的配伍比例分量,不必再称量,加水煮熟便可饮用,把汤药的禁忌服法等告诉病人,华佗离去後病就痊愈.如应用灸法,不过灸一二处,每处不过灸七八庄,病也随手而愈.如应用针刺,也不过针一二处,他在进针时对病人说:“这针感会延引到某处,如感觉到了,就告诉人.”当病人说“已到”,他便应手出针,病也很快就好.如果疾病蕴结郁积在体内,针刺和服药的效力所不能达到,应须手术切除的,便使病人服用麻沸散,一会儿便像酒醉一样不省人事,没有什麽知觉,於是剖开切除.疾病如果在肠部,便截断染病的肠子并清洗其馀部分,然後缝合腹部以药膏敷抹,四五天就好转,不痛,病人自己也不觉得,一月之内就愈合复原了. 郡守府中小吏倪寻和李延一起到华佗那里求治,都头痛身热,患的病正好相同.华佗说:“倪寻当用下法治病,李延当用汗法.”有人对他的不同治法提出疑问,华佗说:“倪寻是外(内)实,李延是内(外)实,所以治疗他们应当不同.”随即分别给药,第二天一早病都痊愈. 华佗在路上行走,遇见一人患咽部阻塞,想进食可是不能咽下,他的家人用车装载要去就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把车子停住前往诊视,告诉病人说:“刚才过来的路边有一卖饼的店家,有蒜泥和大醋,向他求取三升饮服,病自会除去.”当即像华佗所说的,马上吐出一条似蛇的寄生虫,把它挂在车傍,要到华佗家中去.华佗还没有回来,他的小儿在门前戏玩,迎面见到来人,便自言自语地说:“好像遇上我们的父亲,车边挂着那致病的东西就是明证啊.”病人往前进屋入座,看见华佗家中北墙上挂着这一些蛇类大约已有十多条. 又有一位郡守患病,华佗认为那人大怒一番就会病愈,於是大量接受他的财物却不施行治疗,不久又丢开郡守离去,并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捕杀害华佗.郡守之子了解这事,嘱咐此人使他不要去追逐.郡守愤恨已甚,吐出数升黑血病就好了. 又有一位士大夫感到不舒适,华佗说:“先生的病很深,应当剖腹切除.可是先生的寿数也不超过十年,疾病不会缩短您的寿命,再忍受此病十年,寿数与病死之期一起到尽头,不值得特地使自己剖裂腹部.”士大夫不能耐受病痛,一定要求剖腹取病.於是华佗动手治病,疾病旋即痊愈,到了十年终於死去.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闷,面红不欲进食.华佗为他诊脉,说:“太守阁下胃中有几升寄生虫,将要形成腹中肿疡,这是吃了生的鱼肉所造成的.”就配制二升汤药,先饮一升,稍隔一会全部服掉它.约一餐饭的时间,吐出三升左右虫,其头色赤都能活动,看上去半身像是切碎的生鱼肉,病痛便好了.华佗说:“这病满三年後还会发作,遇上良医才能有救.”到期果真发作,当时华佗不在,像华佗所说那样病死. 曹操听到华佗的医名就把他召来,常在自己身边.曹操患有头风病,每次发作,心乱眼花.华佗针刺鬲腧,随手便愈. 李将军的妻子病得严重,邀请华佗诊脉,华佗说:“身孕受伤但胎儿未堕.”将军说:“听说确实是身孕受伤,胎也已堕了.”华佗说:“按察脉象,胎儿未去.”将军认为不对.华佗离开後,李妻逐渐稍有好转.一百多天後又发作,再邀佗诊治,华佗说:“这种脉象本
主有胎.前次伤身後本当堕下双胎,一个胎儿先出,血流得很多,後一个胎儿来不及降生;母亲自己不知觉,别人也不晓悟,不再迎产,就不能生下.胎儿死後,血脉不再回归,一定乾枯而附着母亲的後腹部,所以使她常感腰脊痛.现在应给汤药,并在一处针刺,这死胎定能产出.”汤药和针刺既已兼施,李妻腹痛急迫像要生育似的.华佗说:“这具死胎枯乾已久,不能自行产出,应使人探取此胎.”果真取得一具死的男胎,手足全具,其色黯黑,长约一尺左右. 华佗的绝技,大都是这一类.但他本属读书的士人,凭借医疗立业,思想中常自悔恨.後来曹操专擅朝政亲自处理国事,所得的头风病更为沉重,使华佗专门侍候诊视.华佗说:“此病已接近难以根治的地步,长期进行医治,可以延长生存的岁月.”华佗长久离家想回去,於是说:“刚才得到家信,正想短期回家一次.”到了家,以妻子患病来推托,多次请求延长假期而不返回.曹操累次去信叫他来,又下令郡县地方官把他打发遣返.华佗依恃自己的才能而厌恶以食俸禄侍候他人,仍不上路.曹操大怒,派人前往侦察:如果他的妻子确实患病,赏赐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妻病虚诈,便将他拘捕押送.於是递解交付许昌的监狱,审问查核,华佗供认服罪.荀彧请求说:“华佗的技术确实高明,是跟人们的生命密切相关的好医生,应当包涵宽恕他.”曹操说:“不要担心,天下难道会没有这种贱类吗?”就在狱中处死他.华佗临死时,拿出一卷书给狱吏,说:“这卷书可用来治病救人.”狱吏怕犯法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索取火种烧掉此书.华佗死後,曹操的头风病未愈.曹操说:“华佗能治愈此病.可是这小子故意拖延我的病,要以此抬高自己,这样即使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截除此病根源的.”到後来,曹操的爱子仓舒病危,这才叹息说:“我後悔杀掉华佗,使这个孩子活活地死去啊.” 当初,军吏李成患咳嗽,昼夜不能就寝,常吐脓血,就来请教华佗.佗说:“您患肠胃病,咳嗽吐出的东西,不是从肺中来的.给您两钱匕散剂,服後当吐出二升多脓血,吐完後会感到畅快,自己调养,过了一月能稍好转,好生疗养珍重,过一年就能强健.十八年之後公有一次小发作,再服此散剂,也将会很快痊愈.如果得不到此药,定要病死.”又给了他两钱匕散剂,李成取得药物离去.五六年後,亲戚中有人患了如李成一样的病,对李成说:“您现在身体强健,我将要病死,您怎麽能忍心没有急需却收藏着药物,而等待不吉祥的事?先把药借给我,我病愈後,替您向华佗另外求取.”李成把药给他.接着特地前往谯县,正好遇上华佗被拘捕,仓猝之际不忍向华佗求取.十八年後,李成的旧病竟然复发,没有药可服用,以至於病死. 广陵的吴普和彭城的樊阿都跟随华佗求学.吴普依照华佗的方法治病,完全治愈的病人很多.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能运动,只是不应使它极度疲劳罢了.肢体运动水谷之气就能消化,血脉流动通畅,病不会产生,譬如户枢不朽就是这样的.因此古代长寿的仙人做导引之类的事,四肢像熊一样地攀吊,头部像鹞鹰一样地顾盼,引伸腰体,活动各个关节,以求不易衰老.我有一套方法,叫做五禽之戏,一是虎,二是鹿,三是熊

45岁怎么养生(十):

必修3必背古诗文有哪些

  蜀道难(1)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3)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4)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5)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6)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7)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8)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9)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10)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11)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12)
  怀禅微刻《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1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14)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5)
  飞湍(tuān)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16)
  其险也如(有的版本是“若”)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7)
  剑阁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8)
  所守或匪(fēi)(通“非”)亲,化为狼与豺(chái).(19)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20)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huán)家.(21)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22)[2]
  3注释译文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
  古今异义
  1. 危乎高哉:危:古义:高;今义:危险
  2.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文言句式
  1.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宾结构后置
  2.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
  3.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省略句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1]
  2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3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⑼.
  一去紫台连朔漠⑽,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⑾,环佩空归夜月魂⑿.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 , 渚⑶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⑷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⑸悲秋常作客 ,百年⑹多病独登台.
  艰难⑺苦恨繁霜鬓, 潦倒⑻新停浊酒杯.[1-3]
  
  琵琶行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郑重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注:苏教版原文是“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又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
  琵琶行
  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海外徒闻更九州1,他生未卜此生休2.
  空闻虎旅传宵柝3,无复鸡人报晓筹4.
  此日六军同驻马5,当时七夕笑牵牛6.
  如何四纪7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8.
  【作者】李商隐
  【朝代】晚唐
  【体裁】七言律诗
  【类型】怀古类
  【注释】
  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声言除中国的九州外,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杨贵妃死后,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装饰物给唐玄宗看.这句有讽刺唐玄宗
  痴心空想的意思.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妻”.这句是说,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经断了.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四日,随唐玄宗西行的军队在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当年李、杨在长生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还笑话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个夜晚.
  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玄宗实际在位四十五年.
  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寡人之于国也配图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u),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古之[1]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4],小学而大遗[25],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6]乐师百工[27]之人,不耻相师[28].士大夫之族[29],曰师曰弟子云者[30],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1]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2].”呜呼!师道之不复[33],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4]不齿[35],今其智乃[36]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7]!
  圣人无常师[38].孔子师郯子[39]、苌弘[40]、师襄[41]、老聃[4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44]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5],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6],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7],不拘于时[48],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9],作《师说》以贻[50]之.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877922/

推荐访问:45岁中年女性如何养生 45岁女人养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