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在哪里

来源:创业指导 时间:2018-10-26 11: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指导】

琅琊山在哪里(共10篇)

琅琊山在哪里(一)

柳宗元小石潭记琅琊山在什么地方

小石潭记里面没有琅琊山吧,琅琊山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有提到
《醉翁亭记》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省会合肥130公里.滁州琅琊区与南谯区交界处,与滁州城山城一体.京沪铁路纵贯南北,104、312国道自东、南两侧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琅琊山在哪里】

琅琊山在哪里(二)

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是在琅琊山写的吧,这个琅琊山在哪?

安徽省滁州市西南
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省会合肥130公里.滁州琅琊区与南谯区交界处,与滁州城山城一体.京沪铁路纵贯南北,104、312国道自东、南两侧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琅琊山在哪里(三)

滁州琅琊山的由来

  琅琊山名字的由来2009-01-31 21:24好多年以前,东海龙宫里有一座宝山.这座山比珊瑚树有气派,比珍珠塔更精巧.东海龙王高兴的时候总要去观赏观赏,增添一下兴致;苦闷的时候也要到宝山前转悠转悠,消愁解闷.
  可这座神山却感到自己无依无靠怪孤单的.一天,它趁东海龙王去南海观音那里吃酒,自己偷偷地跑出东海来到陆地,赏花看景.它还要跟南三山拜为兄弟,与北五岳比试高低.东海龙王得知消息,直气得一根根龙须直抖,立即从观音老母那里讨了根定山针,想把宝山钉在陆地,不许它乱跑.于是,这座山既没留在长江南,也没去成黄河北,被钉在江淮之间的滁州,成了滁州府的西山.
  自从有了这座山,滁州府的风景美了十分.西山横穿南北,象一座绿色屏风.远看莽莽苍苍,近看一片黛色.山上奇树、怪石、红花、清泉,处处可见.天上的白云缠绕着山腰,空中的鸟儿也一群群一阵阵地飞来在山上做窝垒巢,不愿离去.
  一天,一个云游的和尚见滁州西山这般美,就在山上盖了座寺院叫“西山寺”.还收留个小和尚,取名超然,跟自己学着念经.这小和尚外表像个机灵鬼,谁知笨得不开窍.随你教他怎样念经,他是喘气就忘.教了几个月的“阿弥陀佛”,他把四个字忘了两个,还有一个念歪了.他只会念“摩陀,摩陀”.老和尚只好摇摇头,叹口气.心里想:算了吧,这小超然简直是“歪脖子树——磨不直”了.老和尚一气拍拍屁股,一个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
  老和尚在外面一呆呆了半年多.这天,听说滁州蝗虫成灾,老和尚犯愁了,心想:怪我火星顶脑门子,一气丢下超然留在寺院,这一回十有八九要饿坏了.想着想着,老和尚翻山涉水地往回赶.回到寺院一看,小超然比早先长得又高又大,又白又胖,一点不像受饿的样子.
  老和尚说:“超然啊,为师我外出这么长日子,你是吃什么东西长得这样好的?”
  超然还是那句话:“摩陀,摩陀.”
  “什么摩陀可以填肚充饥呀?”
  小和尚指了指几块五彩石头连说道:“摩陀,摩陀.”
  老和尚摇摇头说:“笑话,石头怎能充饥呢!徒弟你莫骗我.”
  小和尚见师傅不信,就转身到院外,不一会拾来一堆石头,放在锅内.小和尚一边烧火煮石,一边嘴里念着:“摩陀,摩陀.”不一会儿,从热气腾腾的锅里冒出了一股股香气,闻了叫人流口水儿.小和尚盛了满满的一钵子,端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在山下走得又累又饿,见石头煮得又黄又香,就抓起一个送到嘴里尝.想不到这东西黄得象杏子,软得象芋子,甜得赛桃子.老和尚三口两口把钵子里的都吃下肚了,又把锅里剩的一点也填进了嘴里.老和尚吃过以后,觉得满身爽快,连脸上的皱纹也消失了.
  第二天,老和尚说:“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经’,是真经,你成了佛啦.从今在后,我们都念‘摩陀经’,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从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们也就把西山改叫 “摩陀山”了. 光阴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山东有位琅琊王,名字叫司马睿.他被八王夺权闹得性命难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难.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庙,夜晚拣着小道一脚高一脚低地赶路.这一天,来到摩陀山下一个破草棚子里住下.没想到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琅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头上身上冷汗直冒,脸色跟纸一样黄,在棚子里翻身打滚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个挑水和尚看见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会就从山上端来了一碗香茶,让琅琊王喝下.过了一时三刻,琅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觉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劲了,一点病也没有了.
  琅琊王对和尚说:“多谢师傅救命之恩.我这心口疼病从小就有,犯起来没有十天半月不见轻,药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却越来越重.不知师傅用的是什么神药有这样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为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不必多礼.适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头与各样草药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
  “怎么,山上的石头也能治病?”
  和尚将寺院祖师摩陀大师煮石充饥的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又说:“现如今石头虽不能煮熟充饥了,因为当年摩陀大师把煮石之水泼在这山前山后,这山上就长满了奇花异草.所以这花花草草、树根石头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琅琊王哪敢说出实话呢,就胡编了一套说:“我姓刘,叫刘顺.家住山东巨野县.因为要到江南投亲访友,半路上短了盘缠钱,只好一路忍饥受寒.我想在这里找些活干干,等凑足了钱再去江南.”
  和尚对琅琊王说:“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气,来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这地方有句话:‘滁州地养穷人,一条扁担两根绳’.你看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药材,兔子、山鸡满山转,是座宝山啊.”
  琅琊王司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药打山枣,从绿树中传来一阵阵山歌声.从此后,琅琊王就装成个打柴汉子住在山中,一边集合四方兄弟,一边在山中集粮屯兵,日夜操练.没过多久,司马睿带领人马浩浩荡荡打过长江,在建业城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成了第一个东晋皇帝.
  有一天,东晋皇帝司马睿带领文武百官从建业来到滁州观赏西山摩陀寺风光.司马睿想起当年自己在这儿落难得救、屯兵聚粮的往事,便吩咐传下圣旨:将山上寺院扩建百间,改“摩陀寺”为“琅琊寺”,改“摩陀山”为“琅琊山”.他还命御医住在琅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编成《琅琊草木篇》,广传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醉翁亭】
  琅琊山的醉翁亭,是谁建造的呢?相传是:
  樵翁出的点子,
  和尚盖的亭子,
  太守起的名字.
  北宋庆历年间,琅琊山开化禅寺的住持方丈叫智仙.他每天除了烧香拜佛,打坐诵经外,便在庙门口摆个茶水摊,向樵夫、猎人等供应茶水.一天天,一年年,从未停过.
  有年,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来了个两鬓斑白的背柴老汉.他走到山门前,喝了几杯茶,连声说:
  “好,好!智仙智仙,高僧心善.解人干渴,几乎十年.难得啊难得.”
  老汉的话声,把智仙引了出来.智仙瞅瞅老汉,面生得很.便合起手掌,说:
  “请问老施主尊姓大名,怎么面生得很呢?”
  老汉哈哈大笑了一阵,说:
  “我嘛,是个快乐的打柴人,你就叫我樵乐翁吧!智仙长老,你供应茶水,已经九年,九月,外加九天了.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我可是对长老熟而又熟了.哈哈——”
  智仙大吃一惊,老汉说的丝毫不差,他怎么记得恁清楚?就满斟一杯茶,双手捧上:
  “老人家请用!”
  樵乐翁接过杯子,一饮而尽,咂咂嘴,说:
  “好茶,好茶!
  智仙又问:
  “老翁常来山中吗?”
  樵乐翁说:“以山为家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上山,逢年过节爆竹声,也难比斧头砍伐声啊!
  “唔,那你上山常在哪儿歇息呢?”
  “长老有兴致的话,我领你去看看.”
  智仙手捻佛珠,高兴地说:“阿弥陀佛,要得,要得!”
  于是,樵乐翁领着智仙长老走向深山坞.一会,便来到一个林木茂盛,泉水清澈,风景秀丽的地方.樵乐翁说:
  “长老,这里美吧?每天砍了柴,我就到这儿歇脚.面对这样的美景,无酒也醉啊.”
  智仙观赏了一会儿风景,又见来往的人,大都在这儿歇息.心想这地方真是个仙境,我的茶摊要是摆在这儿可比摆在山门外强多啦!
  有一天,智仙又来到这山坞.刚好樵乐翁也背着柴来了.常言说:“一回生,二回熟.”智仙就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樵乐翁.
  樵乐翁听了,连连点头.
  正在这时,忽然风起云涌,林涛鸣响,接着便是瓢泼大雨.
  樵乐翁叹了口气说:
  “要是盖个亭子,让行人有个避雨的地方,那可就太合人意了.”
  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过了些日子,智仙便找人在那里修了个亭子.亭子修好,智仙请樵乐翁给亭子起个名字,樵乐翁连连摆手说:
  “这不是我们粗人的事,还是你自己起吧!”
  智仙说:“那就叫‘樵乐亭’吧!
  “难道亭子是为我一个人修的吗?不行,不行,来往行人漏了不说,连你造亭的人也漏了.”
  让樵乐翁起名字,樵乐翁不起,智仙自己起的名字,樵乐翁又说不行.这事就搁下来了.不久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太守.虽然他内心抑闷,但他为官清正,体察民瘼,加上风调雨顺,当地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
  欧阳修常去琅琊山观赏山林风景,察看农事,遂和智仙、樵乐翁经常交往,友谊越来越深.
  一天,智仙对欧阳修说起盖亭子的事,欧阳修很感兴趣地说:
  “明天,我们一起去看看.”
  第二天,欧阳修带上随从,走了六七里山路,来到亭边.智 仙和樵乐翁已在这儿等候了.这时,衙役便要去驱赶游人,欧阳修忙拦住说:
  “甭了,甭了.官之乐,是‘与民同乐’,你们说呢?”
  智仙说:“太守说的是,阿弥陀佛!”
  樵乐翁与众人说:“太守廉明,太守廉明!”
  欧阳修看到这里的山景,果然很美,他高兴地说:
  “这里景色恁美,不可无酒,来来,赶快备酒.”
  随从在亭中摆上酒菜,太守拉着智仙长老和樵乐翁喝开了酒.
  欧阳修乘着酒兴,说:“这亭子不是还没名字吗?我给起一个吧!”
  众人说:“太好啦,叫什么呢?”
  欧阳修说:“我来到滁州,能与民同乐,真使我心醉.我已自号‘醉翁,这亭就叫‘醉翁亭’吧.”
  智仙合掌说:“妙,妙.阿弥陀佛.”
  樵乐翁鼓掌说:“好,好!”
  众人也跟着齐声称赞.
  这一天,他们喝到日斜才散.欧阳修回衙后,亲笔题写了“醉翁亭”匾额,又作了一篇《醉翁亭记》.
  从此,醉翁亭就远近闻名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不醉】
  宋朝的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安徽滁州新换了一名太守.这个太守,就是后来写《醉翁亭记》、自号“醉翁”的欧阳修.
  欧阳修是带着满腹的愤恨来到滁州的.
  这年,欧阳修才刚刚四十岁.他原在朝庭中做官,曾经做龙图阁直学士.只因他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经常对朝庭中奸巨和不良现象,直言抨击,结果得罪了左丞相夏舒等一伙邪党.他有个外甥女,生得聪敏俊秀,常住在他的家中.夏舒便借故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个黑状,说他与这个外甥女有些苟且之事.皇帝大怒,便派人前去查证.这个左丞相夏舒,又私下买通了查证的密使,终于把他定下罪状,降职为知制诰,贬出京城,到滁州兼任知州.
  欧阳修来到滁州以后,每想起这件冤屈之案,依然忿忿不平.
  这天,欧阳修上衙以后,批阅完了几份公文,忽又想起他所受的打击,心中闷闷不乐,便信步走出屋外,好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散胸中的郁闷.他站在屋外的台阶上,只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城外西南方向,琅琊山耸立天角,蔚然一片,不觉刹时间游兴大发,心中想到:早听说这琅琊山风景秀丽,名列全国二十四大真山真水之中,为何不去游玩一趟呢?想到这里,便立即招呼左右,“备马上山.”
  欧阳修一路来到琅琊山下,果见山势峻峭,树木葱茏,泉流曲涧,水声淙淙;又见琅琊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赞叹:真是个好所在也!随即下马登山,直奔琅琊寺院.这时,早有一个老和尚站在寺庙门口等候.和尚见了欧阳修,连忙施礼道:“太守到此,僧家万幸,快请山堂一坐.”欧阳修跟随老和尚走进一间禅堂,在一阵寒暄之后,才知道老和尚佛名智仙,就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欧阳修高兴万分,就和智仙和尚开怀叙谈起来.当谈到当地的一些世事风情时,智仙和尚向欧阳修说:“世事多曲折,处处皆一般,唯有山水之乐,最能陶人心情.太守这次虽然背负冤屈,来到山州草县,却有这山水作伴,依我看,也算是别有趣味.”欧阳修听了,不觉一愣连忙问道: “大方丈,你怎么知道下官的心思?”智仙和尚听问,朗声大笑道:“太守素来正直,天下谁不知晓?想当年,你为了替范大人——范仲淹打抱不平,写信痛骂朝廷谏官高若纳,真是忠心赤胆,闻者钦佩.以后你那篇有名的《朋党论》,文清理正,更是人人叹服,只有那些真正的朋党奸孽,才望文生畏,不得不想方设法报复你.僧家虽然身居空门,可耳目还是好好的,太守大人,你说对不对?”智仙说得句句真情,欧阳修听了感慨万千,忍不住猛地站起来,挽着智仙的手说:“知我者,智仙也.”智仙和尚也欣喜不巳,一面和欧阳修继续叙谈,一面招呼禅厨,设宴款待,直到午后傍晚,方才分手.
  从此,欧阳修和智仙和尚成了知心好友.欧阳修更是迷恋于琅琊寺的山水,每当公事闲暇之时,便来登山入寺,饮酒作乐,有时喝得酩酊大醉.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的游览,又特在中途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醉翁亭”.有了这座亭子,欧阳修游山的次数更多了,有时索性把公事也带到山上去办,醉翁亭就常常成了他办公的地方.
  这天,欧阳修又去游山.智仙和尚听说欧阳修又上山了,便忙着准备酒宴,等候欧阳修游山之后,好再尽兴欢饮.谁知一直等到太阳偏西,欧阳修还没来.智仙和尚想:肯定是在醉翁亭喝醉了,便连忙下山,赶到醉翁亭去看看.智仙来到醉翁亭,老远就听里面一片喧闹之声,显然一场酒宴,还没有结束.他急步走近亭前,隔窗看去,只见欧阳修经常办公的那张桌子上,笔墨纸砚、文件宗卷依然俱在,欧阳修却正在另一张桌子上,和几个老百姓在一块喝酒猜拳.欧阳修喝得满脸通红,仿佛连那几缕稀疏的胡须,都显出了红色.他一定是喝醉了!智仙由不得一步跨进门去,上前施礼道:“太守,你喝了多少酒,醉成这个样子?”又向在座那几个人说:“你们可别……”智仙的话尚未说完,只听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里醉了!黎民之情能叫我醉,山水之美能叫我醉,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偶有醉时,那不过是因忿恨朝廷昏愦,奸臣当道,借酒消愁,或者自装糊涂罢了.”随又自饮了一杯,接着又说:“我曾经自说酒醉年高,朝廷中也巴望着我早点老死醉昏,其实,我何曾能满他们的意呢?”说罢,手拈胡须,闭目沉吟,片刻之后,竟又念出一首诗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智仙听到这里,仿佛恍然大悟,嘴里喃喃念道:“原来醉翁不醉啊!”
  正在这时,酒宴桌上忽有一人站了起来,这人身穿半旧长衫,看样子是个教书先生.他站起来说:“太守为官正直,性情潇洒,世人少见.今听太守吟诗,鄙人也吟得一首,现念出来向太守和诸位请教.”随即念道:“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念罢,众人皆拍手称好.智仙和尚格外欣喜,连忙说:“写得好!写得好!你快把它写下来,明天我把它刻在碑上,永志不忘.”到现在,醉翁亭里还留有这首诗的碑记哩.
  【太守与樵夫】
  欧阳修是宋朝的一位大文学家,苏东坡是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苏东坡很尊敬欧阳修,曾把欧阳修写的文章亲笔抄写出来,被称为“欧文苏字”.据说,在当时,谁要能得到“欧文苏字”,身价就能顿时抬高几倍.普通的黎民百姓得到了,官府要免除他三年的银粮,可见“欧文苏字”的珍贵.滁州琅琊山下,有一位砍柴为生的李樵夫,就有这样一幅“欧文苏字”,还是欧阳修亲自送给他的呢!据说事情是这样的——
  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经常到琅琊山游玩,和琅琊寺的当家和尚智仙很要好,智仙和尚专门为他在游山的路上盖了一座亭子,亭子落成那天,欧阳修前去参加落成典礼,亲自题名为“醉翁亭”,并在亭子里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文章写好之后,晚上回到州厅,又高点明灯,摆砚研墨,亲自抄写,一连抄了六份,才搁下笔来.这时,已是第二天早晨,他立即招呼两个衙役进来,吩咐道:“把我这文章,分别贴到各个城门上去,一个门贴一份”.两个衙役接过文章,数了数连忙问道:“滁州只有四个城门,还剩两份贴在何处?”
  欧阳修笑着说:“不是还有小东门和小西门吗?”
  两个衙役同声答道:“小门平时是不开的.”
  太守说:“今天都把它开开,好多让人看着.”
  两个衙役对太守的话似懂非懂,又问道:“大人写的文章,为啥要贴到城门上去?”“好让过路的人帮我修改呀!”欧阳修整整衣冠,用手拍着两个衙役的肩膀说,“人常讲,一人才学浅,众人见识高,众人一定会把我的文章改得更好的,你们快去贴吧!”两个衙役听了,方才明白,同声应道:“小的遵命!”拿着文章到各城门张贴去了.随后,欧阳修又分派了六班锣鼓手,到各城门前一边鸣锣击鼓,一边高喊:“滁州太守、庐陵欧阳修,昨日著文《醉翁亭记》,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武官吏都来过目修改.
  这一天,滁州城里可热闹啦!四道大门,两道小门,锣鼓喧天,喊声不绝.城里城外的人们,都争着到城门口去看太守写的文章,有的高声朗读,不识字的就围在四周听;有的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个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文词流利,又写得实在.”那个说:“太守写的文章,还要让大家帮他修改,这真是个天大新鲜事儿!”这天,欧阳修也显得非常高兴.他不时派人出去,打听文章的修改情况,但能够提出修改意见的人不多.一直到了下傍晚的时候,一个打锣的公差,忽然领着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头走进州厅,察道:“太守大人,琅琊山李氏老人前来帮你修改文章!”欧阳修正坐在堂上批阅公文,抬头看时,只见那老头,头扎粗纱黄巾,脚登布袜草鞋,肩上扛着一根挂着绳子的扁担,右手抓着一把斧头,原来是个砍柴的樵夫.欧阳修慌忙跑下堂来,一把拉住樵夫的手,问道:“请问你多大岁数了?”
  李樵夫看着衣帽堂堂的太守,不好意思地答道:“老爷,小人白活五十九岁了!”
  “啊!那你是长兄了.请上座!”欧阳修边说边将李樵夫拉到太师椅上,说道:“快请指教本官那篇文章修改之处.”
  李樵夫手里仍然握住那把砍柴的斧头,坐下以后说:“大人,不瞒你说,你的文章,我听衙役读了,句句讲的都是实情,就是开头太罗嗦了!”
  欧阳修随即把自己写的文章,从头背诵了一遍:“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他正背着,李樵夫把斧头一挥,说: “停,毛病就在这里,太累赘了!”
  欧阳修如醉初醒,连忙说:“你的意思,是不必要写出这些山的名字?”
  李樵夫把斧头放在桌子上,答道:“正是.不知太守上过这琅琊山的南天门没有?站在南天门上,什么乌龙山,大丰山,花山,白米山,一转身子就全都看到了,四圈子都是山!”
  欧阳修听了,大声说道:“说得有理,说得有理!滁州四面皆山.”
  李樵夫连连点头:“滁州四面皆山,滁州四面皆山!
  欧阳修沉思片刻,立即拿出文章的底稿,把开头改成“环滁皆山也.”并读给李樵夫听了一遍.樵夫满意地说:“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好,这回不累赘了!
  当天晚上,欧阳修在他的官邸设了酒宴,招待李樵夫.李樵夫临走时,欧阳修又问他有什么要求,樵夫说:“别的不要,只一要‘欧文苏字’一份!”
  欧阳修欣然应允道:“行,一准办到.”
  没过半个月,欧阳修就坐着轿子,来到琅琊山下,在一个破‘竹庵子里拜会了李樵夫,亲手把苏东坡抄写的《醉翁亭记》交给了他.后来欧阳修调到扬州,任江都太守的时候,还专门派人来请李樵夫到平山堂喝两次酒呢!
  传说,李樵夫临死前,叫儿子把那份“欧文苏字”送给了琅琊寺老和尚.老和尚又请石匠刻在石碑上,立在醉翁亭旁边.现在,醉翁亭宝宋斋里的那两块《醉翁亭记》碑刻,就是那时留下来的.

琅琊山在哪里(四)

醉翁亭记,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醉翁亭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把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作者是怎样写出山中的景色的?

位置:(原文)(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在环滁那里最茂密的山岭——琅琊山的山泉上.作者由远及近,有略及祥.缓缓引出醉翁亭的位置.将它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由大体上的感官描写山中景色,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幽静秀美.

琅琊山在哪里(五)

英语翻译
我的家乡是安徽,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黄山,壮丽的九华山,秀气的琅琊山,安徽大地锦绣多姿.那里也有许多的河流和湖泊.安徽的茶叶也很出名.特产数不清,有许多果品,酒和各种水产.工艺更是让人惊叹.这就是我的故乡安徽.

Anhui is my hometown.That is a beautiful place.Beautiful Huangshan Mountain,gallant Jiuhua Mountain,pretty Langya
Mountain are all in Anhui.There are a lot of rivers and lakes.Anhui is also known for tea and countless special local products.There are many kinds of fruits,wines and aquatic products and the craftwork is amazing.That is my hometown,Anhui.

琅琊山在哪里(六)

的作者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还是苏轼?我记得当年学的时候是欧阳修(记不清了).十一去琅琊山玩发现那里醉翁亭里面作者写的都是苏轼.这是怎么回事?
我的天,我问的是为什么琅琊山那里写的是苏轼,为什么不写欧阳修.又不是问作者是谁.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琅琊山在哪里(七)

欧阳修《琅琊溪》描绘哪几幅画面求答案

《琅琊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滁州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1] 作品注释 ①琅琊溪:在今安徽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 作品简析 这首《琅琊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的语文试题中.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2]【琅琊山在哪里】

琅琊山在哪里(八)

陶渊明的《琅琊溪》的翻译.(诗中""游客""是指谁,是指诗人自己还是其他游人?)

简析:琅琊溪在琅琊山中.这首诗写于作者担任滁州太守期间.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接下来点明诗中的主人公(亦可理解为作者自己)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卞之琳的《断章》.
再说这首诗,诗人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心生疑问: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这也是好游玩的人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而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我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我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琅琊山在哪里(九)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出自于哪首诗?解释是什么?
很急哦,拜托拜托.

欧阳修 安徽滁州醉翁亭 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为我国名亭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作太守,感于时愤,寄情山水,常与宾朋来琅琊山游玩,在琅琊寺饮酒抒怀.琅琊山和尚智仙很同情和敬爱欧阳修,为了给欧阳修歇脚和饮酒,就在半山腰造了这座亭子.欧阳修自号“醉翁”,便为这亭子题名为“醉翁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事隔数年之后,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宫声三迭”,“有如凤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间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未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醉翁亭在层林溅谷之中,是包括以醉翁亭为主的一大群亭台楼阁的建筑群,依山临水,有花棂粉墙环绕,飞檐立柱,雕梁画栋,亭台错落.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怕亭、古梅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轶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呈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如今,这处千载胜境,更加壮观诱人. ■醉翁亭楹联选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 联语从《醉翁亭记》生发出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不可磨灭的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一门五大家,千秋盛事; 终老双百卷,文苑名儒. ——蓝佐国题滁州醉翁亭 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 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 妙笔生花,可见可闻秋色赋; 倾心治邑,同忧同乐醉翁亭. ——蓝佐国题滁州醉翁亭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樽,等闲抛却;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 琴樽:琴和酒樽.常指文人宴集. 寒流疏影; 翠积清香.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古梅亭 传说欧阳修在影香亭旁亲手栽种了一棵梅花.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据说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尤其是到了冬季,雪映梅花,疏影寒淡,梅花凌寒而放的品格尽显. 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 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古梅亭 醒来欲少胸无累; 醉后心闲梦亦清.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让泉亭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到醉翁亭不能不看让泉,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故又有“玻璃泉”的美称.据说用让泉酿制的酒醇美无比,“少饮辄醉”. 酒冽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意在亭 意在亭:在宝宋斋西,一看这名就知道它是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句意而来的.传说当年欧阳修常在这里与友人共饮,有一次,他忽生奇想,用杯盛酒浮于水上,任其潭流,流至某人脚下,即将杯中之酒饮尽,称为“九曲流觞”,为后世引为趣谈.后人在“九曲流觞”处建意在亭,并仿欧阳修戏水饮酒作乐,亭似苏州园林建筑,十分古雅. 同洛社遗风,杯渡轻便增酒趣; 仿山阴雅集,波纹曲折象文心. ——薛时雨题滁州醉翁亭意在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佚名摘林逋句题滁州醉翁亭影香亭 联出自宋·林逋(967--1028)《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加上傍以清浅的水边,相映成趣,就更显得其清新婀娜.下句写梅的清香.香气飘浮于幽暗之中,沁人心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 踞石而饮,扣盘而歌,最难得梅边清风; 环山不孤,酿泉不冷,何须恋湖上风光. ——薛时雨题滁州醉翁亭影香亭 扣盘:敲盘.盘通“盘”、“磐”,乐也.酿泉:在醉翁亭旁.“酿泉秋月”为滁州十二景之一. 泉声如听太守操; 海日已照琅琊山.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冯公祠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斋内的石碑上就镌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欧文苏字,相得益彰.此斋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后人为纪念他的善行又在宝宋斋附近建了一座冯公祠. 驻节淮南,关心民癀; 留芳江表,济世文章.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二贤堂 二贤堂,初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二贤者,欧阳修和王元之是也.王元之,即王禹偁,宋初文学家,一生刚直敢言.滁州历史上曾属淮南国,欧王二人都曾在滁州做过太守,故有是句.癀:疾苦之意. 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 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二贤堂
满意请采纳

琅琊山在哪里(十)

醉翁亭记 欧阳修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睛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为了领悟这醉翁之意,就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开头是“环滁皆山也”这一句经过千锤百炼的句子,笔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环抱的滁州的壮丽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联绵不断,巍峨壮观.当你正为宏伟的群山陶醉时,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诸峰”,那里树林和山谷尤其美好.当你正被“西南诸峰”吸引时,他又告诉你,再往远看,那树木繁茂,幽深而秀丽的,就是琅琊山.这样,从群山到诸峰到琅琊,由远而近,尽收眼底.再进山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一条山泉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而出,这就是酿泉.这里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合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当你还来不及饮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转,忽见有一亭子,紧靠在泉边,四角翘起,犹如鸟儿展翅欲飞,这就是醉翁亭.于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飞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辉映的秀丽山水图,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作者探根寻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称“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为醉翁亭.为什么身为太守的欧阳修常同客人来这里喝酒呢?为什么喝得不多就醉了呢?为什么欧阳修到滁州当地方官的时候正是壮年,却自称是“翁”呢?不言而喻,这里面蕴含着他遭受贬谪,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浇愁的郁闷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欣赏山水之乐,虽乐中寓悲,但毕竟可以谴愁,这就为第二部分写游之乐奠定了基础.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间景物,由于朝暮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幻,显得更加美丽可爱.清晨旭日东升,霞光璀璨,雾消露散,青山苍翠,清新宁静;傍晚夕阳西下,暮霭云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静,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竞开,幽香扑鼻;夏天,秀木繁茂,浓荫蔽日;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四季变幻,奇景叠山.欣赏醉翁亭的山景,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观赏醉翁亭变幻的山景,固然其乐无穷,但在醉翁亭观看人们行游,并在那里宴饮,更是别有一番乐趣.背着东西的,边走边唱;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怡然自得.人们前呼后应,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滁人游乐图.接着又写到肥鱼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夹杂在众人一片欢乐之中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态.在极写欢乐中,把太守复杂的心境,也微妙地表达出来了.
  最后作者从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及太守之乐的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对比中,推论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醉翁亭记》一文的,就是太守欧阳修.笔墨简练含蓄,寓意深远.
  《醉翁亭记》确是一篇风格清新、摇曳生姿、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这些方面,都是可资借鉴的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加黑的“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洌.”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32813/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