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

来源:创业故事 时间:2018-11-23 11: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故事】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共9篇)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一):

写人可以通过哪四个方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风貌

狐鼠之徒 〖解释〗比喻品质低下的人.
材德兼备 〖解释〗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真金烈火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以容取人 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
新人新事 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岁寒知松柏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薮中荆曲 比喻品质不好的人,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坏.
龙生九子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金玉其质 质:本质,品质.指人的品质高洁.
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不磷不缁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冰魂素魄 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
卑陋龌龊 龌龊:肮脏.形容品质恶劣.亦作“卑鄙龌龊”.
遇人不淑 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真金不怕火炼 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以貌取人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偷工减料 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淑质英才 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璞玉浑金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良金美玉 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质极好.
浑金璞玉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蕙心纨质 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刚毅木讷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苍松翠柏 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操的人.
冰魂雪魄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卑鄙龌龊 形容品质恶劣,导心不正,言行肮脏.
琨玉秋霜 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卑鄙无耻 卑鄙:指品质行为恶劣.品行恶劣,不顾羞耻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二):

描写人物在危急时刻如何表现的四字词语

琨玉秋霜 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卑鄙龌龊 形容品质恶劣,导心不正,言行肮脏.
  冰魂雪魄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苍松翠柏 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操的人. 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刚毅木讷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蕙心纨质 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浑金璞玉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良金美玉 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质极好.
  璞玉浑金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淑质英才 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偷工减料 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以貌取人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真金不怕火炼 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遇人不淑 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卑陋龌龊 龌龊:肮脏.形容品质恶劣.亦作“卑鄙龌龊”.
  冰魂素魄 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
  不磷不缁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金玉其质 质:本质,品质.指人的品质高洁.
  龙生九子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薮中荆曲 比喻品质不好的人,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坏.
  岁寒知松柏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新人新事 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以容取人 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
  真金烈火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材德兼备 〖解释〗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狐鼠之徒 〖解释〗比喻品质低下的人.
  千钧一发、火烧眉毛、危在旦夕、岌岌可危、生死存亡、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性命攸关、生死关头、命悬一线、气若游丝、危如累卵、离弦之箭、一念之间、燃眉之急、紧急关头、水深火热、【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三):

德与才
请以“德与才”为话题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教师下水】
双翼才能翔天宇
有才能的人是令人羡慕的,具道德的人是让人尊敬的,德才兼备者绝对是使人崇拜的。
才,很重要。一个人要有一技之长方能维持生活,一个集体要有“业务骨干”才会发展,一个国家要有科技精英才能保证领先。有时它就是你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基础,真才实学几乎可使你走遍天下,畅通无阻。古有唯才是举,今有择优录取,也正是看中了才能。
德,更重要。现代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丁格之所以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他的才智有多高,而是他的道德素质符合现代企业文化的要求。
有德而无才者虽不能造福一方,但总能行走于世;有才而无德者,必为人之祸患,小则破坏邻里,大则贻害四方。古有秦桧、和绅,今有成克杰、胡长清,若论才,虽非才高八斗,却足经纶满腹。然而,或鱼肉百姓,坐享清福,或以谗言陷忠,丧尽天良,最终祸害四方,殃及民众,自身亦遗臭万年。原因何在?答曰:“少德。”
因此,作家刘镛说:“坏事都是聪明人干的,笨人做不出最坏的事来。”是否可以引申来说:做坏事的聪明人都无德,笨人无德也做不出坏事。 当今微软副总裁李开复也曾有言:“宁选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优无德之辈。”
那么,德与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就如同一只鸟的双翼,缺少哪一只都无法畅游于天宇。
西周贤相周公旦,践阼摄政,春秋战国犹有声;三国武圣关云长,隔帘待嫂,千里单行美其名;大宋忠臣岳鹏举,精忠报国,华夏千年显其威……贤者,德才的统一体。
没有才的“德”是令人遗憾的——如同美玉上刺眼的瑕斑,翱翔长空的雄鹰折了一只羽翼,丽质的女子瞎了一只眼睛;没有德的“才”是令人痛心的——如同苍松腐了根,宏伟的宫殿碱了基,生命之泉污了源。前者,有效力之心却难有行动之果;后者纵使才高八斗,但污染的土壤里开不出鲜艳的花朵。
故而余秋雨说:“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关爱人类的基座,文化人便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哪怕他们浑身书卷气,满头博士衔。”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有德有才,谓之贤达;有德无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谓之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平庸兼无赖。
鉴此,愿我们的双翼都健全。

【审题指导】: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并非能省略审题这一环节。
首先,必须把握好每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德”即道德,可细化为“勤奋上进、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轻财重义、尊老爱幼、爱家卫国”等传统美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互谅互让”等社会公德,以及各行各业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才”即才能、才华,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有学能致用、用则见效、于事有益的“正才”,也有学不能用、用也不及“正理”、于正事无补的所谓“歪才”。
其次,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把人的道德看成是第一位的,当然也希望多出现有才之人。所以我们的一般认识是:有才能会令人羡慕,有道德会让人尊敬,德才兼备则会使人崇拜。再者,应将二者关系认识得尽可能全面。德是做人的根本,才是立身的依托;德是成事的基础,才是成事的保证;德才兼备就是人才,有德无才尚为好人,有才无德便是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庸人或无赖。
【构思点拨】:
选定文体。对一个话题的含义理解之后,就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体裁了,这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作者一贯的体裁擅长,作者在该话题上的“原有积累”情况,该话题的一些客观规定性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写记叙类(含寓言故事、报告文学、小说甚至剧本)、议论类(含议论性散文、杂文、小品等),还是应用类(如书信、招聘启事、合同等)。
确定主体。该话题不管按照什么文体写,文章的主体部分必须是反映“德与才的关系”,不然就偏离了话题。主体的扩展,可按“时间、空间、心理、逻辑”等顺序设置。勾勒整体。按照选定的文体,根据“凤头、猪肚、豹尾”的原则构思出文章的开头、主体与结尾。从整体上看,记叙类应是“一个话题上的故事,生动表明对德与才的认识”;议论类应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典型而充实的论据”;应用类就是“合格的内容与格式,明确的话题与主题”。
反映“大体”(重要道理)。文中的“大体”就是在德与才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典型而明确的道理,这需要有意设计:可“开头点,中间提,结尾扣”,可在完成叙述后集中揭示,可在行文过程中设置关键句、关键段。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四):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几个问题、怎么做?
1.文中写富家子弟的穿戴有何用意?2.第一段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那三个方面?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4.在文中作者运用一些对比、目的说明什么?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么?为什么?6.第二段中、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个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

1、写富家子弟的穿戴与自己的贫穷形成对比,突出自己求学条件的艰辛.
2、叩问要跑很远的路;叩问时要排队等候;遇到老师训斥不敢辩解
3、送给同乡马君则,鼓励他珍惜现有条件,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4、将同舍生的舒适生活与自己的艰苦条件形成对比,说明自己求学的艰辛和不易
5、不可取,作为一个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而不是动不动就训斥责备
6、吃、穿方面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五):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写老师的严厉,衬托作者虚心求教的精神,表现了求学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教育马君则:不仅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要尊敬老师,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六):

英语翻译

  译文实在是找不到,所以你参照[赏析]自己译一下吧.
  思旧赋并序
  向秀(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予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赏析]
  这篇赋体文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向秀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此赋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字里行间直陈直叙,除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对当时黑暗政治难以明言的悲愤也流露其中.可谓情真语切,悲愤交加,寓情与景,寄意遥深.
  “序言”写向秀自己经过旧庐时闻邻人笛音,不禁忆起嵇康之死及其死前弹琴的模样.“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当时,亡友嵇康看看日影,临刑将到,便索琴弹了一曲只有他自己会弹的《广陵散》.其“远而疏”的从容气度,对临刑前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对屠杀者极度藐视的神情,活灵活现,如在目前.据《晋书》记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所以说,《广陵散》是嵇康“临当就命” 索琴而弹出的绝响,是嵇康最后思想的凝结,也是我们了解嵇康生命意识的关键.有人说,嵇康“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罗宗强语),因为,琴声对于嵇康来说,曾经凝聚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的神仙情结.有了这样的心态,嵇康不会去顾及人生之途上到底有多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哪怕“寄余命于寸阴”,也不忘去弹奏“感天地以致和”的音乐,让琴声超越人生困境的诗性境界,去创化一种本然,去拓展一种空谷传响、长啸久绝.作者这样写嵇康惨遭杀害时戏剧性的动人表现,目的是歌颂亡友的德才和风度.
  “主文”虚实相间,借景抒情,凄楚悲怆,涵咏不尽.“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此处用“济”、“经”、“瞻”、“息”、“践”、“历”等动词,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的举步维艰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方面又是通过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移情抒怀.鲁迅说,向秀写《思旧赋》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向秀绕一大段远路到山阳去,是为了凭吊昔日好友,而凭吊又是为了告别.这是因为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而当年,他与嵇康曾沿着这条路,往返于山阳与洛阳,寒风凛冽,往事如烟……如今好朋友嵇康曾经存在的地方,已物是人非.“叹《黍离》”、“悲《麦秀》”、“栋宇存”而“形神逝”.故居、情景仍然是日落、音声如昔,但自嵇康死后,他的妻儿已迁居他乡,此处只留下了一座空宅.虽然栋宇还没有毁坏,而主人已经形神俱逝.远远望去,犹如荒冢一样凄凉.这些现实与往事,无不勾起向秀的极大伤感.此刻,向秀想起历史上李斯被腰斩的冤案:李斯临刑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对儿子关于黄犬的一段临别谈话,读之令人鼻酸,这是血泪的怨愤控诉.向秀用此隐喻和类比,为嵇康鸣不平,故又忆及“顾日影而弹琴”之事.忽然,远处传来了嘹亮而断续的笛声,原来是陌生的邻人吹起了一首伤感的曲子,在这寒冷的黄昏,更是沁人肺腑的凄凉.于是,“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与开头“序”中描写的嵇康的身影与音乐联系在一起遥相呼应,同时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移情手法.鲁迅曾经说过:“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原来,“吟罢低眉无写处”的心境多么与之相似.有人也曾评说,“向秀作思旧赋,家国万端,生机变乱,不可胜说.然而郁结者,欲说还休,休又难止”.也许这就是抒情小赋动人心弦之处——“短歌微言不能长”(曹丕《燕歌行》)最好的诠释吧 .
  总之,《思旧赋》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尤其是“山阳邻笛”的典故,哀怨愤懑,情辞隽远,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审美的意象之一.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七):

《 问说》【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 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o).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13),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14)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字词解释
(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
(3)广识:增广知识
(4)达:通晓
(5)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句末疑问语气词. 决,解决.
(6)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7)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
(8)交相问难:互相诘问;难:驳诘
(9)审:详细
(10)是己而非人:以己为是,以人为非
(11)未安:不稳妥的地方
(12)狎:亲近而不庄重
(13)理无专在: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
(14)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15)舍问,其奚决焉 舍,放弃,这里作除了
(16)君子之学必好问 必:必须 好:喜欢,喜爱
(17)而或:但却
(18)不肖:不成器的人
作者介绍: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刘开是清朝桐城派诗人.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刘开生平以教书为业.授课之余,潜心散文创作与文论研究,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然后变而出之,用之于一家之言”.(《与阮云台宫保论文书》)他还提出:“夫文之本出于道,道不明,则言之无物;文之成视乎辞,辞不达,则行之不远.”(《复陈编修书》)刘开的这些主张和见解,进一步阐发了方苞、刘大櫆、姚鼐诸前辈的文论,对当时的散文创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刘开虽尊崇桐城家学,但不“拘于绳尺”,而能“取精汰粗,化腐为奇”,“集众家之美”,“而得其天然”.他的散文明白晓畅,动宕恣肆,才气俊逸.其诗文多反映贫民疾苦,暴露官场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如《食蕨叹》写道:“昔闻力田能免饥,今见老农愁不死.出门回望面石灰,十户七闭三半开.亲里相见各无语,但问何处多野菜.”早年曾游历广东、浙江、泰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写下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著有《刘孟涂诗文集》1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
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扩大知识面.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但有的人却不能在实际中应用,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但有的人却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对于这些问题)放弃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用来破除那疑问,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因此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写作特点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六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
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八年级教材版译文(整理)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候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可是有时还不了解它的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呢?
对于比自己德才高的人,问他们是用以解决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德才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问并未通晓,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愚笨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八):

关于一些文言文的问题
《三峡》
1.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的景物特色
2.写“高猿长啸”的作用
3.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
《答谢中书书》
1.全文抓住了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文中提到“康乐”的作用?
《陋室铭》
1.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2.龙,仙比喻什么?
《爱莲说》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什么?
2.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3.牡丹比喻?莲花比喻?
《桃花源记》
1.用文中话回答: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的原因是?
表现村人都关心渔人的是?
《岳阳楼记》
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的理解.
《核舟记》
1.第一段说明雕刻着的——、——和——,引出核舟的——,第二段说明核舟的——和——.

《三峡》
1.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的景物特色
答:夏:震/奔 春:媚/悠 秋:凄/婉
2.写“高猿长啸”的作用
答:烘托出秋天景色的凄婉
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再细致点就是:清澈的小溪..茂盛的大树..高耸的山峰..盛开的小草)
《答谢中书书》
1.全文抓住了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美”字 共描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 特点:动静结合,绘声绘色
2.文中提到“康乐”的作用?
答: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惋惜,自豪,得意之情.
《陋室铭》
1.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答:孔子云:何陋之有?
2.龙,仙比喻什么?
答:德才兼备,品德高尚的人
《爱莲说》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什么?
答:言外之意:爱慕虚荣的人很多,品德高尚的人少..讽刺了社会的黑暗残酷.
2.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答: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实际上是一样的..=.=)
3.牡丹比喻?莲花比喻?
牡丹比喻爱慕虚荣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桃花源记》
1.用文中话回答: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的原因是?
表现村人都关心渔人的是?
答: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外人间隔
表现村人都关心渔人的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岳阳楼记》不会..不好意思
《核舟记》
1.第一段说明雕刻着的物品、人物和场景,引出核舟的内容,第二段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
有点乱..整理整理吧..

个人德才表现怎么写(九):

"忆昔开元全盛日."反映皇帝的政绩表现有哪些?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力图改革,很有魄力,主要政绩有:
第一,选贤任能,改革吏治.他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等.那时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
第二,大力发展生产.
第三,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第四,实行募兵制.
第五,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47723/

推荐访问:德才表现个人自评 个人德才表现范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