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业网

来源:创业资讯 时间:2018-11-30 1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讯】

中国蚕业网(共10篇)

中国蚕业网(一):

家蚕与丝绸之路之间有什么关系和价值?要快!

由于西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的出色工作 ,中国家蚕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于 2 0 0 3年 10月胜利完成.这是蚕业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家蚕全基因组有效长度为 4 5 0Mb ,这次绘制的框架图覆盖了家蚕全基因组的 95 .5 4 % ,达到了高质量工作框架图的要求.随着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 ,蚕业科学将进入以分子设计和生物信息为基础的新的发展阶段.紧密合作 ,共同奋斗 ,为 2 1世纪丝绸之路更加绚丽辉煌作出新的贡献 ,将是我国蚕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中国蚕业网(二):

河姆渡文化的三大发明是什么

蚕纹刻划与蚕丝发明
7000年绳子
有苇席到“编织原理”到系统的“纺织技术”
河姆渡发现的四对盅形牙雕,其蚕纹栩栩如生,结合同一遗址出土的蛾形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对蚕业生产的文化反映.
尽管山西芮城西王村也发现了蚕蛹装饰,河北正定南杨庄出土了陶质蚕蛹,甘肃临洮冯家坪齐家文化也发现了有许多蚕形昆虫的双联陶罐,江苏梅堰出土了蚕纹黑陶,……丝毫动摇不了河姆渡丝绸文化的王者地位,我们可以推断,河姆渡——小黄山区域是中国蚕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中挖掘出了7000年前粗细不一用的绳子,小者只有两三毫米,大者有2厘米,据专家考证,粗绳是用韧性较好的树藤、树枝做的,较细的是用葛、麻之类的长纤维鞣软后“搓”成绳子.
别看一个“搓”字,实际上是纺织原理中的“加捻”,用双手搓绳就是最原始的加捻方法,无论是原始的纺轮,纺织机械,还是近代的纺锭,都离不开河姆渡人发现的“搓动原理”.
由此,河姆渡人还是“加捻原理”的发现者.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上百件之多的苇席残片,小者如巴掌,大者如毛毯、坐席,一平方米以上,由苇席的编结、编织、搓捻、结网我们可以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席子、篮子、炕席、筐、网、笼、草帽……等等,说明在河姆渡已相当有规模,由此而知,河姆渡一带是编织业的发源地,河姆渡人是最早的“编织原理”的发现者.
更进一步,我们来看纺织,纺织纺织,顾名思义,“纺”就是纺线,“织”就是纺线织成布,绳子“搓动原理”成就了纺线技术,苇席的“编织原理”成就了织布技术,由此河姆渡人就是最早的“纺织原理”的掌握者.
由此而知,从“搓动原理=〉加捻原理”,从“编结原理=〉织布原理”,史前小黄山、河姆渡一带的先人系统地掌握了纺线、织布的技术.
(四)纺轮织具与“原始织机”的发明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许多陶制、石制、木制的纺轮,其形状有凸字形,算珠形,工字形,也有外形如圆饼、梯形……此外还有骨梭、骨针、木纬刀、木织轴、骨机刀……等原始织具,由此著名丝绸考古专家宋兆麟、牟永抗提出复原了由纺轮、经杆、机刀、梭子、布轴、经轴、综杆组成的原始踞织机——水平腰机的重大学术成果.
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教授则根据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发现的一整套原始腰机部件玉饰品也提出了河姆渡人发明“原始织机”的构想.
柴尔德曾经指出:“织机的发明是人类发明天才的一大胜利”.

中国蚕业网(三):

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我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夏禹时期,在《尚书•禹贡•扬州》中就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古时扬州就是我国现在的东南部和沿海一带,所谓“织贝”就是南方当时流行的五色“斑布”,这就说明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兄弟民族就早已栽种棉花和利用棉花了.多年生海岛棉秦汉时期在云南一带即有种植,海南岛于公元前87年就以生产广幅布而著名.三国时,棉花种植遍及珠江、闽江流域.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大面积栽培的草棉和亚洲棉是从国外分两路传入的.北路(也称旱路)传入草棉,由阿拉伯经伊朗、巴基斯坦传到我国新疆,再传入甘肃、陕西一带.南路(也称水路)传入亚洲棉,由印度经缅甸、泰国、越南传入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再传到长江、黄河流域.
我国中原地区在6世纪到12世纪就已把棉花视为奇物珍品,然棉织品仅为上层统治者享用.黄河、长江流域的植棉业,元初已开始有记载.元司农司在1273年所撰的《农桑辑要》中,已经十分明确地指出植棉业发展到黄河、长江流域的“陕右”,即今甘肃河西走廊、陇东及陕西西部一带,其文曰:“木棉……西域所产,近期以来……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时的《资治通鉴》胡三省注(1285年)载:“木棉,江南多有之.”到1313年,王祯《农书•木棉叙》中称:“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纩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农务助桑麻之用,华夏兼蛮夷之利,将自此始矣.”又称:“夫棉为物……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之用.”由此可见棉花的“省便”已被北方人所利用了.明朝中叶的潮州人严开书在讲到棉丝变化时说:“(棉花在)宋、元之间,其种始至,关、陕、闽、广曾得其利.洪(武)永(乐)之际(1368年-1424年)遂遍天下,其利始百倍于丝枲(大麻的雄株,只开花,不结果,也叫花麻),自此而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就上述表明,在元朝统一中国后,黄河、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它已代替了蚕业.

中国蚕业网(四):

急急急:帮忙解答下一道高一历史题~谢谢啦!
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海上丝绸之路”,并给予许多的赞美之言,如:向外传播丝绸,瓷器等商品的“经济贸易之路”;传播各国人民友谊的“友好往来之路”;传播各族人民辉煌灿烂文化的“文化交流之路”;传播我国四大发明,科学技术交流的“造福人类之路”等。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编辑本段]概述 东海丝路 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南海丝路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被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清代闭关锁国,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东海起航线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于是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更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 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通过朝鲜半岛或经由日本海环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蚕业的传说。传说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后尊祀徐福为“蚕神”。也有记载说,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其后,内地人士或经由朝鲜、或从山东出发,三三两两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并促进了日本蚕业的发展。 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6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公元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在浙江台州获得青色绫,带回日本作样板,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绞缬、腊缬、罗、绸、绫、羽等。 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正仓院则是贮藏官府文物的场所。今日的正仓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诸如彩色印花锦缎、狮子唐草奏乐纹锦、莲花大纹锦、狩猎纹锦、鹿唐草纹锦、莲花纹锦等,还有不少中国工匠当时在日本制作的、兼具唐代风格与日本民族特色的丝织品。 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在宁波、泉州、广州、上海、澉浦、温州、杭州设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龙缎、苏杭五色缎、花宣缎、杂色绢、丹山锦、水绫丝布等。明代则是日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中国蚕业网(五):

关于蚕桑文化的作文

吴江是全国著名的丝绸之乡,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
地之一.
蚕桑生产历史悠久,
蚕业文化源远流长.
种桑养蚕是吴江地区的
农家传统,
而由此产生的蚕桑文化则是吴江独特的文化现象.
因此在我们
开展《特色吴江》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吴江的蚕桑文化.
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去感受蚕桑文化的魄力呢?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
理论中指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
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
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是啊,
何不让我们的小朋友也来实践一下小小养蚕
女,尝试一下小小印染工,通过亲身体验,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
化的魅力,
以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
“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它阐明
了社会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设立体多元的教育环境,使教育与生
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养情感,完善人
格,
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蚕宝宝与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实上,
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事实







上,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首先,
幼儿园中养育的蚕宝宝就是家长带来的.
蚕宝宝养起来了,
可在城市,

宝宝的主要食物——桑叶成了大问题.
马上有家长从单位采来桑叶,
还有
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开车去农村采,
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蚕宝宝快上山,
家长拿来了稻草,
用纸板把鞋盒隔成了一间间小房间,
带到幼儿园,
供蚕
宝宝上山用.籍由养蚕宝宝这个活动,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进行,
并从幼儿园走向家庭、
走向社会,
一起完成给蚕宝宝采食物,
帮蚕宝宝布
置新家,
为蚕宝宝拍照,
替蚕宝宝记日记等等实践活动,
共同认识了蚕宝
宝的生命过程,
共同欣赏了蚕宝宝的生命之美,
共同体会了养蚕中的收获
与失落,欢喜与忧伤,培养了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
生命的良好品行,还共同领略了祖国悠久灿烂的蚕文化,构建起了理解、
协作、互助、共嬴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
围.

二、
“教学做合一”
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方法论.
他强调,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在我们“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的活动中,小朋友
们在做中学,
在做中乐,
活动本身的知识性、
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
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进行中,
孩子们亲历养蚕过程,
与蚕
宝宝朝夕相处,
跟随家长一起为蚕宝宝采桑叶,
为蚕宝宝清理粪便,
观察
蚕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性,吃吃睡睡,眠一次蜕一次皮,肤色由黄变白,吐
丝结茧,
变化成蚕蛹,
直到最后羽化成蛾,
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
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
倾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
摸摸蚕宝宝凉凉
的皮肤,
闻闻蚕沙的味道,
进而模仿蚕宝宝的爬行,
表演蚕宝宝的成长经
历,用蚕茧进行艺术创作,亲手实验当个印染工人等,在这些活动中,幼
儿的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
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幼儿自己解决,
遇到
困难和挫折需要幼儿自己克服,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磨炼意志,
形成优良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在《桑果!桑果》这个活动中,幼儿通




过挤、压、捣等方法,把桑果变成染料,了解了古人制作染料的不易,因
而在接下来小小印染工的活动过程中,
幼儿特别珍惜自己制作出来的
“染
料”,都努力要印出最好的图案.

三、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
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蚕宝宝与蚕文化”
教育活动过程中,
我们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
我们让有条件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桑叶,

他小朋友则在幼儿园学习分辨嫩叶和老叶,
了解根据桑叶的成熟程度,

养不同时期的蚕宝宝;采摘、品尝桑果,用桑果进行染纸游戏,了解古代
颜料的由来.
请教养蚕人,
了解养蚕知识和蚕文化故事;
寻找生活中的蚕
丝制品,了解蚕丝的经济价值.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绘画、泥塑、社会
调查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幼儿有机会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亲近自然,步
入社会,
获得了关于蚕宝宝的丰富知识.
例如蚕沙,
也就是蚕宝宝的大便,
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一看见就说臭,脏,不愿意给蚕宝宝清理.于是我们
就发动家长带孩子一起上网找资料,
通过学习,
使幼儿了解了,
原来蚕的
一身都是宝,
蚕沙是一种中药,
我们这儿还把蚕沙晒干了做枕芯,
能清凉
明目呢,
并且有一位家长还带来了蚕沙枕头给小朋友直观感受.
作为丝绸
之乡,蚕丝制品种类繁多,有真丝围巾、各种款式的丝绸衣服、帽子等,
最具吴江特色的蚕丝被,
家家户户都有.
那蚕丝被是如何制作的呢?我们
请来了有经验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做实验,
从蚕茧中抽出丝,
由幼儿来绕丝;
示范烧茧,剥茧,了解丝棉斗的制作;参观丝棉加工坊,观看如何把棉斗
拉成被子,
并尝试学拉棉斗,
当幼儿感受到十几个小朋友也拉不好一个棉
斗,
而阿姨只要两个人,
就把一个个书包大小的棉斗又快又好地拉成了被
子大小,
对阿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为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
开辟了巨大的空间,使他们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彰显
了个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社会情感得到丰富.

中国蚕业网(六):

为增加农民收入,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某市许多乡镇大力发展养蚕业,养蚕织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图表示桑蚕的不同发育时期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蚕的发育经历时期,这种发育过程从幼体到成体有较大的变化,称为______(选填“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产生的后代与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
(2)养蚕是为了获取蚕丝,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应设法延长蚕发育的______ 期.家蚕吐丝,从获得途经上看,属于______行为.
(3)图中亲代蚕蛾产生的后代中,有的蚕蛾产的卵是圆形的,有的蚕蛾产的卵是纺锤形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
(4)蚕的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它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______.
(5)课外养蚕小组的同学发现,黄足蚕结黄茧,白足蚕结白茧.他们选用黄足蚕与白足蚕杂交,后代全是黄足蚕,说明黄足是______性状(选填“显性”或“隐性”);如果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则亲代白足蚕的基因组成是______,子代黄足蚕的基因组成是______;若让子代黄足蚕与白足蚕杂交,推测后代黄足蚕和白足蚕的比例是______.

(1)图中可以看出蚕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蚕产生的后代与亲代相似,因此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遗传.
(2)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过程,春蚕是在幼虫期吐丝,春蚕到了蛹期,蛹皮就硬起来了,无法吐丝了,所以一般养蚕的人,为了获取蚕丝,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可适当的延长它的幼虫期使其积累更多的营养.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3)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图中亲代蚕蛾产生的后代中,有的蚕蛾产的卵是圆形的,有的是纺锤形的,这是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
(4)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因此,蚕的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它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28条.
(5)黄足蚕与白足蚕杂交,后代全是黄足蚕,说明黄足是显性性状;如果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则亲代白足蚕的基因组成是aa,则子代黄足蚕的基因组成是Aa;若让子代蚕与白足蚕杂交,如图所示,后代黄足蚕和白足蚕的比例是:1:1.

故答案为:
(1)完全变态发育;遗传;
(2)幼虫;先天性;
(3)28条;
(4)变异;
(5)显性;aa;Aa;1:1

中国蚕业网(七):

作文网 初中1200字建设幸福中国【中国蚕业网】

吴越春秋》中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民富”在“国强”之前,古人早在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民为本”思想.始于30多年前的改革,将中国经济带入了世界前列,也使“发展第一”成为了30多年持续不变的首要目标.但GDP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国民的同步富裕,收入差距过大成了发展起来后的问题,科学发展的目标渐行渐远.在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被定为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创建“幸福中国”,还富于民,需要真正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换,而民富才是国强之源,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今天中国存在什么问题,大家几乎没有分歧.应该怎么做也提出了不少:比如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合理分配、关注民生、社会保障、持续发展,并且已被当局认可写入报告、文件,但大都没有有效实行.几年前,我们曾讨论过转变政府职能,从主导经济转为公共服务.那时我说:“服务型政府好不好,好?对不对?对!但做不做得到?做不到!行不行得通?行不通!”为什么?发展第一是中国的国策,主导经济是政府的职责,GDP是考核目标,官员靠这个升官,怎么会成为服务型呢?
  “科学发展”抗不过“发展第一”
  “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将超额实现,所要求的科学发展的目标基本落空.“十一五”规划要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从2006年至2009年四年年均增长10.1%.如果今年增长维持去年的水平8.7%,五年年均增长将达到9.4%.实现发展目标已成定局.可是,与此相反,“十一五”规划要求的科学发展,不仅没有做到,甚至更趋恶化,已达到临界点.
  比如“十一五”规划要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结果我国投资率世界最高、消费率世界最低;“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果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产值能耗水平都是世界最高;“十一五”规划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结果是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最高,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世界最低,行政开支却是世界最高;“十一五”规划要求,保持社会安定,结果是群体事件不断,从1995年的6000起,到2007的6万起,2009年已经达到23万起.
  “科学发展”作为这一届中央的一面旗帜,为什么就抗不过“发展第一”?
  “发展第一”就是经济发展最重要,其他都是次要的.也就是说,把饼做大再说,至于怎么做大,增长方式是否合理,如何分配,分配方式的公平与否都不重要.所以,讲“科学发展”,就不能“发展第一”;“发展第一”就不是“科学发展”.可是“发展第一”是邓小平定下的国策,所以解释“科学发展”必须与“发展第一”保持一致.十七大报告解释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时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第一”是物本位价值观,把物的增长放在首位,而忽略物的增长方式与物的成果分配.“以人为本”是人本位价值观,不是不要物,而是物的发展方式与物的成果分配都要符合人本位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这里把“发展第一”与“以人为本”相提并论,让各级政府去选择,GDP考核是硬的,“以人为本”是虚的.结果就是发展的目标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落空.【中国蚕业网】

中国蚕业网(八):

设通话时间为x分钟,则联通收费为y 1 =(0.4x+36)元,神州行收费为y 2 =0.6x元,
令0.4x+36=0.6x,解得:x=180
联通收费与神州行的收费相同是通话时间为180分钟.
故当x<180分钟=3小时,小周的通话时间在3h以内,应该选择中国电信,
故当x>180分钟=3小时,小周的通话时间在3h以上,应该选择中国联通.

中国蚕业网(九):

中国公用信息网英语表示是什么?

中国公用信息网:ChinaNet
Chinanet是邮电部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的一部分,是中国的Internet骨干网.

中国蚕业网(十):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045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95.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37.1%的人表示身边能说纯正方言的年轻人已经不多。受访者中,“80后”占41.1%,“70后”占40.1%。
对“年轻人怯于说方言”这—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加以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示例1:我认为年轻人在一些场合的交流中应大胆地说方言。首先,乡音是最亲切的语言,说方言能使人产生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和亲近感。其次,方言中包含了当地的风俗和历史积淀,词汇较丰富,在交流中更能生动地传情达意。再次,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最能体现我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示例2: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怯于说方言是客观现实造成的。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口的大范围流动,说方言不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其次,现在的年轻人文化程度都较高,他们上学和工作期间以说普通话为主。再次,很多年轻人远离家乡,对方言有所生疏也是正常现象。

(观点2分。理由4分:一点,2分;两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语句通顺、连贯,1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8011/

推荐访问:中国产业信息网 中国产业洞察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