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

来源:创业资讯 时间:2018-12-02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讯】

中国音乐学(共10篇)

中国音乐学(一):

赵元任的简介
说一下赵元任简介,我做音乐作业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中国音乐学(二):

音乐教育读后感

[音乐教育读后感]《音乐教育》一个综合性音乐刊物,所涉及内容包括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史料、音乐技术、音乐评论、学术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读后感.《音乐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国外音乐教育理论都是在原著发表后不久就被中国音乐学家译介的,这些文章开阔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视野,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刊载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对某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性文章,则对我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发声练习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开场的好坏,往往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读后感《音乐教育读后感》.二、诱发感受、调动参与.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总之,《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我会继续将读书进行到底,活到老学到老.  〔音乐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中国音乐学(三):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没有西方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400字简要叙述 急求 谢谢

所谓的音乐家太多是文盲,不入流的艺人,如二泉映月的阿炳,不会写字总结,只有口传,代代相传,传子不传女,传世佳音传的就没了,传下去也没有创新,西方办的是现代音乐学校模式,根本上无法比,就像我们发明了火药,只知道做鞭炮,结果大家都知道,拚了小命还挨人家打.

中国音乐学(四):

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福娃”的诞生所蕴含的道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有了五个福娃的组团,向全世界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达着团结、和平与友好的信息.
“福娃”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奥运的五环由5个不同颜色环圈连接在一起,代表着五大洲:欧洲(天蓝色)、澳洲(草绿色)、美洲(红色)、亚洲(黄色)、非洲(黑色).五种颜色不同的环圈紧紧相连,象征着世界各国运动员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和团结.
令人惊奇的是,五环与中国的五行学说不谋而合,五行也有五种不同的颜色.2008年的奥运吉祥物,把中国的金、木、水、火、土的哲学思想,与奥运五环相匹配,这是奥运精神和中国文化最精彩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福娃贝贝,五行为水,福娃晶晶,五行为木,福娃欢欢,五行为火,福娃迎迎,五行为土,福娃妮妮,五行为金,这样,水、木、火、土、金,五行就齐全了.空中、水下、陆地、森林、草原的吉祥动物都拟人化,强调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这不就是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吗?
我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五种物质就是木、火、土、金、水.在战国时代,“五行”学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它其中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书、医学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影响,传统文化经常将“五”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术领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传统将其称为“五谷”.其实,古代的五谷是有所指的,《孟子 滕文公上》的注说:“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民间所称的“五毒”,是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有毒的动物.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五荤是指韭、薤、蒜、芸薹、胡荽,五香是指茴香子、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古代说的“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在音乐学上,有“五音”或“五声”之说,是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音又是音韵学的术语,即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发不了这些音的叫做“五音不全”.
在中医学上,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五行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运用于祖国医学,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用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肝能制约脾,叫做木克土;脾能生养肺,叫做土生金.在病理学上,如果肝病犯脾,采用抑肝扶脾的方法治疗,称为“抑木扶土”;在肾虚及肝的时候,采用补肾养肝的方法治疗,称为“滋水涵木”,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指导着临床实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有了五个福娃的组团,向全世界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达着团结、和平与友好的信息.

中国音乐学(五):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中国音乐学】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

中国音乐学(六):

什么是音乐

音乐 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音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体验,最传统的一种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现场音乐也能够由无线电和电视来播放,这种方式接近于听录音带或看音乐录像.有些时候现场表演也会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录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声.当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或不太严密的作曲. 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 人们想学习音乐的时候会去上音乐课.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极大量的音乐流派已经发生变化.人种音乐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这些流派起源及发展的学科.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说法很多.笔者认为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而非视觉或其它什么感觉的艺术.把乐音(有时也适当使用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这种艺术就叫音乐. 声音四要素是:音强、音高、音色和波形包络.现将它们的含义分述如下: 1.音强 音强就是人们在听闻时感到的响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重,轻.它是人耳对声音稳弱的主观评价尺度之一.其客观评价尺度——也即物理量的测量,是声波的振幅.音强与振幅并不完全一致或成正比,在声频范围的低频段相差很大,高频段也有相当的差别. 声频范围也就是人们可以听到的声振动频率范国,为20赫到20千赫.20赫以下称为次声波,20千赫以上称为超声波.在声频频率范围内,人耳对中频段1~3千赫的声音最为灵敏,对高、低频段的声音,特别是低频段的声音则比较迟钝.人耳还有一种特征,对很强的声音,感觉其响度与频率的关系不大,或者说同振幅的各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响度差不多.但对低声级信号(即很轻的声音),感觉到它的响度与频率关系甚大:对于同样振幅的声音,低、高频段的声音听起来响度比中频段的轻.声音振幅愈小,鸡种现象就愈严重.对1千赫的声音信号,人耳所能感觉到的最低声压为2X10(负4次方)微巴.微巴是声压的单位,它相当于在1平方厘米面积上具有1达因压力.电声工作者把这一声压称为声压级的0分贝,通常写为O分贝SPL(SPL是声压级的缩写),正如把0.775伏定为在6OO欧电路中的0分贝一样.不用声压而用以对数表示的“声压级”来表示声音振幅的大小,有明显的好处.这是因为人耳能听闻的声压范围很大,可由2X10(负4次方)微巴到2XlO(负四次方)微巴,相差一千万(1C)倍.对如此大范围的变化,计算很不方便,用声压级表达就比用声压方便多了.另外由于人耳对响度的感觉是非线性的,用对数来计量更接近于人耳的主观特性.当声压级达120分贝SPL时,人耳将感到痛楚,无法忍受,因此,人听闻的动态范国由0~120分贝SPL,在音乐厅中听乐队演奏,音乐的自然动态范围是多少呢?对大型交响音乐,最响的音乐片段可达115分贝SPL,最弱的音乐片段约为25分贝SPL,因而动态范围可达90分贝.当然,这是很少有的情况.通常交响音乐的动态范围约为50~80分贝,中、小型音乐的动态范国约在40分贝左右,语言的动态范围约在30分贝左右. 因此,要求家用放音设备能够尽可能地再现: 1〕上述音乐或语言的自然声级动态范围. 2〕音乐或语言的自然声压级.对于家庭内常用的放音音量,平均声压级对音乐来说约为86分贝SPL,对语言则约为70分贝SPL左右. 2.音高音高或称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评价尺度.它的客观评价尺度是声波的频率.和音强与振幅的关系不一样,音高与频率基本上是一致的.当两个声音信号的频率相差一倍时,也即f2=2f1时,则称f2比f1高一个倍频程.音乐中的1(do)与i,正好相差一个倍频程,在音乐学中也称相差一个八度音.在一个八度音内,有12个半音.以1—i八音区为例, 12个半音是:1—#1、#1—2、2—#2、#2—3、3—4、4—#4,#—5、5一#5、#5—6、6—#6、#6—7、7—i.请注意,这12个音阶的分度基本上是以对数关系来划分的. 各种不同的乐器,当演奏同样的频率的音符时,人们感觉它们的音高相同,这里指的演奏的声音具有同样的基频.但乐器每发一个音,这个音除了具有基频fo,以外,还有与fo成正整数倍关系的谐波.前面说过,每个音的音高感觉由fo决定,而每种乐器的不同各次谐波成分,则决定乐器特有的音色.那么,音乐的自然基频范围是多少呢?乐器中,基音频串范围最宽的是钢琴,由27.5~4136赫.管弦乐、交响乐的基音范围是30~60OO赫.我国民族乐器的基音范围则为50~4500赫. 顺便介绍一下,现代电声学研究说明,乐音的自然频率范围已经超出20~20000赫可闻声频串范围之外,例如某些非洲鼓的基音在次声频频段,而某些中国木管的谐波(泛音)可达25千赫之高.次声信号虽不能为人耳所感闻,但可为人的皮肤所感知.另外,语言画基频在150~3500赫范围内. 3.音色 人们除对响度、音高有明显的都别力外,还能准确地判断声音的“色调”.单簧管、圆号虽然演奏同一音高(基频)的音符,但人们能够明确分辨出哪个是单管管,哪个是圆号,而不会混淆.这是由于它们的音色、波形包络不同.音色决定于乐音的泛音(谐波)频谱,也可以说是乐音的波形所确定的.因为乐音的波形(可由电子示波器上看到〉绝大多数都不是简单的正弦波,而是一种复杂的波.分析表明这种复杂的波形,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正弦波,这些正弦波中有基频f0,还有与f0成整数倍关系的谐波:f1、f2、f3、f4,它们的振幅有特定的比例.这种比例,赋予每种乐器以特有的“色彩”一——音色.如果没有谐波成分,单纯的基音正弦信号是毫无音乐感的.因此,乐器乐音的频率范围,决非只是基频的频率范围,应把乐器乐音的各次谐波都包括在内,甚至很高次数的泛音,对乐器音色影响仍很大.高保真放声系统要十分注意让各次泛音都能重放出来,这就使重放频串范围至少达15000赫,要求潮的应达20千赫或更高.另外,语言的泛音可达7~8千赫. 4.波形包络 乐音的波形包络指乐音演奏(弹、吹、拉,拨)每一音符时,单个乐音振幅起始和结束的瞬态,也就是波形的包络.有些乐器,在弹、吹、拉、拨的开始一瞬间,振幅马上达到最大值,然后振幅逐步衰减,有的乐器则相反,在开始的瞬间振奋较小,然后逐渐加大,再逐渐衰减.这些波形包络变化也影响乐器的音色. 显然重放设备也要求有较好的瞬态跟随能力,不然就会引起乐音自然包络的畸变. 近古音乐——两千年的理论探索与十二平均律的诞生 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遗产中,有一门科学,自公元前7世纪起便有人开始探究.其后2600余年,绵延不绝,一直持续到今天.它就是一度被学术界称为“绝学”的“律学”. 律学,即研究乐音体系中音高体制及交互的数理逻辑关系的科学.它是音乐声学(音响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种交叉学科.在有关音高体制的研究与应用中,律学规律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旋律音程的结构与音准;调式与和声理论中的和谐原则;多声部纵向结合时的各种音程关系;旋宫转调;乐器制造及调律中的音准与音位的确定;重唱重奏、合唱合奏中的音准调节,都与律学有直接关系.因此,一部“二十四史”,除了“乐志”,每朝都立“律志”、“律书”及“律历志”之类的篇章. “律学”遗产之丰富,它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地位,便可想而知了. 中国乐律史上最早产生完备的律学理论,称为“三分损益律”,它大约出现千春秋中期.《管子·地员篇》、《吕氏春秋·音律篇》分别记述了它的基本法则:以一条弦长为基数,将其均分成三段,舍一取二,“三分损一”,便发出第一个上五4度音;如果将均分的三段再加一段,“三分益一”,便发出第一个下4度音,用这种方法继续推算下去,可得12个音,称“十二律”,每律有固定的律名,即: 黄大太夹姑?仲林夷南无应

中国音乐学(七):

屋顶上的月光
屋顶上的月光
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的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十分贫寒,生活非常艰苦.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场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
虽然来到了汉堡,音乐老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一位老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劳使他很快脱颖而出.少年渐渐不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提出了请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是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抄下来.因为家里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上屋顶,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事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曲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地被感染了,深为其悲.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的伤感,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眼泪潸然而下.他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以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
少年终于以偿夙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者你走过那么艰难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光.”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1.我认为——影响巴赫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六条:
2.我感悟——“生存”与“生活”是不同的生命状态,巴赫和他哥哥的生命状态不同:
答:巴赫的生命状态属於( )因为()
他哥哥的生命状态属於()以为()
3我能够——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六自然段的内容:
4我联想——类似巴赫苦学的中国古代成语故事至少有以下两个:

1. ①自身的刻苦努力 ②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 ③对音乐的热爱 ④天赋(对音乐独特的感悟能力) ⑤不怕挫折和劳累的意志 ⑥老师的指引 ⑦专业系统训练 ⑧亲人的理解和支持等
2. 生活 他有更高更远的理想 生存 他主要以谋生为目的.
3. 巴赫用音乐倾诉生命感悟
4. 凿壁偷光 闻鸡起舞等

中国音乐学(八):

我数学学不好,但我学会了521;我语文学不好,但我学会了我爱你.
我数学学不好,但我学会了521;我语文学不好,但我学会了我爱你;我英语学不好,但我学会了I LOVE YOU!还有像这样的语句吗?不要我爱你了换个别的什么都行!

我数学学不好,但我学会了5251;我语文学不好,但学会了写“武艺”二字;
我英语学不好,但我学会了拼“philip”;我政治学不好,但我学会了解武艺的“罪行”;我学历史不好,但我记得1990年11月3日发生过啥事;我地理学不好,但我拿着中国地图能快速并准确地找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我物理学不好,但我明白午饭是围着小艺转的;我化学学不好,但我学会了:幸福→小艺+午饭(任何条件下);我生物学不好,但我学会看见小艺的努力.(呵呵…不需要用显微镜的!); 我美术学不好,但我学会了在脑海中把小艺勾画得惟妙惟肖的;我音乐学不好,但我学会唱《下雨天》不亚于某人; 我体育不好,但我的心会随小艺跑遍全世界;我信息技术学不好,但我学会在百度中不停地搜索武艺.【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九):

苏轼一生经历了那些挫折?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却也是罕见的坎坷曲折.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体会.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词之言志抒情,记游怀古,“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也大大扩充了词的题材.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广搜博引,自然清澈,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画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齐名,是“文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此外,苏轼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学,襌学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苏轼还曾设计过帽子,酿过良酒,制作过一种特殊的千层饼,调过一种别具味道的汤.所以,北宋年间,“东坡帽”,“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曾一度成为众人追求的时尚.苏轼以一介书生,如此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旷古少见的. 仕途经济异常坎坷可惜﹐苏轼之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曲折.苏轼21年时与弟苏辙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第.当初宋仁宗在殿试二苏之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他为大宋王朝找到了两个宰相人材.可惜苏轼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作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作文章,害得苏轼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苏轼一生为官,曾出任过杭州,徐州,密州,安州,惠州,颍州,杨州等地方太守,也出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等朝庭命官,最后却在62岁高龄去任琼州(海南岛)别驾(就是知州的佐官),而且做了将近两三年.以苏轼当时之官宦经历和文坛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了.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落魄不定和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无比的.

中国音乐学(十):

当今顺境多人才 作文

当今顺境多人才
在我看来,全世界当今的经济都在稳步上升,人们慢慢得过上了风衣食足的生活。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成为人才得已不在少数。。。歌坛新星王力宏,家庭富裕,从小无忧无虑:再加上天生嗓音好:老天又给了一副帅样;高等音乐学继续院锦上添花.可以说王力宏的一生根本没有什么大的不如意。一帆风顺的就成为了万千歌迷的偶像。难道这不是顺境出的人才吗?当代篮坛红人姚明,父母年少时,都是篮球运动员,因此姚明第一次的生日礼物就是篮球,还有篮球上的天赋和完美的身高。这就注定了姚明篮球上的造诣。果不其然,姚明一路向东,从中国打到美国。顺境给他了无穷的财富。
当今顺境多才子,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有顺境就有了成为人才的本钱。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8974/

推荐访问:中国音乐学杂志 中国音乐学期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