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人论坛

来源:创业资讯 时间:2018-12-02 1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讯】

眉山人论坛(共9篇)

眉山人论坛(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是什么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感觉到).蒌蒿(春天的一种野草)满地芦芽(芦苇的嫩芽,
又叫芦笋〕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73-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豪放,
不受格律的约束,想象丰富,形象鲜明,和所作的散文都自成一家.
【题解】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崇所画的上的.
【课件下载】本地下载
【论坛贴子】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诗善画.这首诗里面写的景物有:竹子、桃花、春江、蒌蒿、芦芽还有河豚!
在绿绿的竹子外面有三两枝火红红的桃花,春天的江水暖和了,最早知道的是有白有黑的鸭子!因为,水暖了,它们就下水游泳了.满地都布满着绿绿的蒌蒿和那些刚刚长出来的芦芽,这个时候,正好是河豚逆江而上的时候了!
【访写】
夜是如此的空明澄净,唯有这皎洁的月亮在悄悄陪伴着我们,让我感到心灵得到净化.在宽阔的竹林中,竹子像一根根细长的爪子,在微风中向人们招手.竹外桃树上已盛开了桃花“一、二、三……”它们好象是桃花中的佼佼者,那灼灼似火的桃花荡漾着浓浓的春意!
春姑娘用自己广阔的怀抱,温暖了大地、天空,同时也温暖了江水.那江水变暖了是谁先知道?当然是整天在水中欢乐游泳的鸭子.
篙草铺了一地,为买不起高级地毯的农民,构造了一片植物地毯.芦苇已抽出短短的芽,远看那芽好似小竹笋,芦苇芽又好象是芦苇妈妈和竹笋爸爸生出的混血儿.
水底,河豚鱼刚吃了一些长肥的水中生物,自己也长得特别肥,吃饱喝足了干吗呢?它就游上水面与鸭子们戏耍

眉山人论坛(二)

求作业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苏轼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程氏)慨然 太息 ——太息:长叹
B.轼 诣 武卫营——诣:到……去
C.首起戏马台,尾 属 于城——属:归属
D.城不沉者三 版 ——版:筑墙用的夹板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
A.闻古今成败,辄能 语 其要
B.溢于南清河, 汇 于城下
C.轼 庐 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 全 其城
3.“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译文如果用上关联词语,最好的一项是(      )
A.既然……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即使……也……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C
3、B
4、A
5、(1)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
      (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护城.(意对即可)

眉山人论坛(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廷评行状(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 ,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唯公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不复 爱惜 ——爱惜:吝惜
B、日操 乘城——兵:兵器、武器
C、居人相视涕泣,无复 生意 ——生意:做买卖
D、又皆怀 亲戚乡党——慕:贪恋
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把钱财全部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但他为人精明,器量远大。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C
4、(1)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
  (2)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眉山人论坛】

眉山人论坛(四)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 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 ,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 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 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日数千言属:研究
B.闻者始哗不 厌:信服
C.使者发 于官吏币:礼物
D.轼 武卫营,呼卒长曰诣: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率 徒持畚锸以出② 孰能讥之乎?
B.①锻炼久 不决②仰观宇宙 大,俯察品类之盛
C.①又 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①虽禁军且 我尽力②引以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小题3: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2分)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1分。“轼却之”后停顿亦可。)
小题4:(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2)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尽情享受那游洞的乐趣。(3)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


小题1:
试题分析:属:写作。根据前句“比冠,博通经史”的意思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先介绍读书情况,然后再介绍写作情况。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A①他的,自己的②难道;B①音节助词;②定后标志C连词,“因为”。D①替,②作。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使者、书、曰、而、然”,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庐”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住在,“分堵”解释为分段,“卒”解释为最终,“全”解释为保全;第二句时注意“或”解释为有的人,“咎”解释为责备,第一个“其”解释为那个,第二个“其”解释为我自己,“极”解释为尽情享受;第三句注意“则”解释为那么,“曾”解释为甚至。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眉山人论坛】

眉山人论坛(五)

英语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

眉山人论坛(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宣、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古今成败,辄能 语 其要——语:说出
B. 属 文日数千言——属:写作
C.闻者始哗不 厌 ,久乃信服——厌:满足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 全 其城——全:保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③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④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⑥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
B.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C.在苏轼担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正赶上黄河决堤,他带领全城官民奋力抗灾,最终保住了整个徐州城。
D.因为几个御史的弹劾,苏轼在湖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A
3.B
4.(1)(苏轼)后来用书信形式进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 “我应该避让一下,好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2)(苏轼)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巩固并加高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来防备洪水第二次到来。

眉山人论坛(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15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A.辄能 其要语:说出
B.赐以金帛, 之辞:告辞
C.轼 武卫营诣:到……去
D.卒 其城全:保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①母许 否乎②后 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①母程氏亲授 书② 尔车来,以我贿迁。
C.①吾昔有 ,口未能言②君既若
D.①然后取 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②尽吾志也 不能至者。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明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3分)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彭殇为妄作。(3分)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1)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比冠”“属”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全都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皆”1分 “吾谁与守”句式1分,整体句意1分。)

(3)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一”“齐”各1分,整体句意1分。)




小题1:

眉山人论坛(八)

宋史,苏轼传译文
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当时社会上崇尚诡谲不合正道的文风,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通过主持考试选人的方式来)挽救这种弊病,看见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惊喜,乃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眉山人论坛(九)

初二文言文翻译《出人头地》急急急急!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文,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元年试礼部。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主司欧阳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为人投递。”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急急急急~~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当时社会上崇尚诡谲不合正道的文风,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通过主持考试选人的方式来)挽救这种弊病,看见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惊喜,乃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9571/

推荐访问:眉山人论坛最牛局长 眉山人事考试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