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12-07 11:00: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共10篇)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谈谈建设"美丽中国"有何重要意义 4分

1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2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实现我们这一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续发展下去.
满意请采纳.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二)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新的发展观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理念.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到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十八大报告所说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而是一种理念的革新,发展思路的转变,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一句简单美丽的口号,而是有深刻丰富的内涵.美丽中国,是山青水秀人美的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中国.“美丽中国”的提出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唤,创新了国家发展的愿景.富强中国与美丽中国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美丽中国是一幅令人兴奋的画卷.“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调动起所有人的盼望和念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是离百姓心灵最近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珍惜每一寸国土,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使之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使之切实成为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依靠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三)

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四)

材料一: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强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有专家评论指出,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明确,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将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1)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宏伟蓝图目前遭遇了哪些短板?(3分)
(2)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战略?(2分)
(3)请你分析: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人民生活指标。(3分)
(4)请你辨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共同理想已实现,艰苦奋斗已过时。(4分)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1)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3)从两方面作答。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②从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描绘。

(4)共同理想是什么;二者的关系;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五)

如何正确认识我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系统看似外在于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但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利用,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化自然.自然界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优先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过自然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握住了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体现其治国理政的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客观的生态环境优先性规律,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可以充分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四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为其他四项建设提供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时空压缩”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瓶颈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2010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由于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石油、天然气、淡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2011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PM 2.5)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综合利用量仅199757.4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利用往年的贮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恶化开始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特别是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因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而告终,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态危机继续下去,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
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此,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这反映在实践中就是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一些地方和单位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冲突和紧张.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生态文明意识,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当前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倡导人们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注重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通过倡导公众进行环境友好的消费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还应推动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国际经验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外,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不可或缺.公众监督不仅可以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政府.

其次,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再次,完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长期以来,对干部的考核过分突出经济增长指标,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这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加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实长期存在,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因而,政绩考核机制的改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强化一些制度的实施,重点做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从源头上加强防范,杜绝对国土资源恶性开
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
三是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纠正在资源环境价格方面的错误市场信号,促进资源环境成本真正内部化,避免排污者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继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追究污染者责任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难题的关键.强化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措施,又是解决“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应该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让污染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高昂代价;我们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决、公益诉讼等环境损害救济途径,切实落实企业环境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愿景可以成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促使中国产业转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契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仅可以开辟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贡献.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六)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你简要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市场主体和国家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④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⑤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七)

环境问题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月以来,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PM2.5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以一种很显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空气很轻,被污染的空气很重,治理空气污染的经济负担更是重上加重。“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持续的雾霾,不只是北京的烦恼,大雾中,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雾霾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起来,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改善环境应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和个人在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过程中如何作为。(13分)
材料二:我国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后,环境保护开始走上法治化的轨道。然而,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地方GDP的增长,环境监管有名无实,环境法的实施处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状况。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一些企业长期违法排污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我国司法制度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较为贫弱,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时,司法机关往往无法有效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在环境保护的具体过程中,公众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依法进行环境保护。(12分)



(1) 企业:①依靠科学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分)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与换代(3分)

③履行社会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分)。

个人:①在观念上,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的消费观(2分)

②在行为,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把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2分)。(考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完善环境法规体系,确保环境保护有法可依。(3分)

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环境监管,严格依法行政。(3分)

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的惩治力度,切实保护公民环境权益。(3分)

④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法治意识,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形式充分发挥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3分)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八)

依据科学发展观谈谈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实现“中国梦”,经济富强是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多年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必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材料一  图1    2004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同比变化

图2    2004年-2011年生产要素价格及汇率变化

注:2004年基准为100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警钟不断敲响。2012年7月,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表示将关闭在华仅有的一家直属工厂,福特汽车公司则要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然而同年,中国欧盟商会对在华500家欧盟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仅有20%的受访企业考虑回到欧盟或者转移至东南亚国家。
材料三  中国取得经济奇迹也付出了环境代价。PM2.5(细粒颗粒)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3年1月我国多地雾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2012年2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该指标随后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1月空气污染事件过程中,李克强副总理指出,我们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了PM2.5的数据,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既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了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分)
(2)有观点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造成我国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 你是否赞成?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阐明理由。(10分)
(3)党和政府为什么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提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政策建议。(12分)



(1)2004-2012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1分)我国工资、土地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1分)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放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分)

(2)由于中国制造业较为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成本上升会带来一定影响。(2分)但是劳动力成本不是决定产业转移的唯一因素。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产业调整升级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产业配套较为完整、与其它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劳动者素质较高、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8分)(每答对一点2分)

(3)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和政府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4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履行国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美丽中国。履行经济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履行文化职能,提高公民环保意识。(5分)依法行政,加强环境执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3分)




确保到____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十)

国务院《决定》中提出的环境目标
到( )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 )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2010年. 2020年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65276/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中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