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冬,舰队在香港期间发生“撤旗事件”,其诉求未得到李鸿章的支持,愤而辞职归国。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6 10:24: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1890年冬,舰队在香港期间发生“撤旗事件”,其诉求未得到李鸿章的支持,愤而辞职归国。】

1890年冬,舰队在香港期间发生“撤旗事件”,其诉求未得到李鸿章的支持,愤而辞职归国。(一)
无法飘扬的龙旗

【1890年冬,舰队在香港期间发生“撤旗事件”,其诉求未得到李鸿章的支持,愤而辞职归国。】   骑马的水师提督

  1878年年初,淮军将领丁汝昌前来拜谒李鸿章。丁汝昌来得很是时候,李鸿章正在物色未来北洋水师提督的人选。李鸿章原是要将这一职务交给熟悉洋务的道员许钤身,尚未完全拿定主意。许钤身性格张扬、桀骜不驯,对李鸿章缺乏足够的忠诚,这一切令李鸿章始终放心不下。丁汝昌的到来让李鸿章眼前一亮。
  综观李鸿章的一生,人们会发现,其在用人方面存有很多弊端。重用丁汝昌,让一个马队的统领去执掌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即是其中大误之一。
  丁汝昌留在了李鸿章的身边。有了北洋海军将来的领军人物,李鸿章还要为北洋海军的驾驶、指挥、作战人员进行筹划。当时,清朝专门培养近代海军学员的学校是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有一批少年在里面系统地学习。1875年,刘步蟾、陈季同等少数几名学生被派往英、法等国参观、学习。
  也就在1875年,清廷批准沈葆桢、李鸿章组建南、北洋水师。李鸿章对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兴趣大增,因为他所需要的船政人员只能来自那里。但是,李鸿章的眼界颇高,他认为没有走出国门的船政学堂的学生是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的,尤其是他看到英国军舰上有日本青年军官在接受训练的时候,他更坚定了把船政学堂学生派出国外的决心。
  1877年3月31日,33名留学生(包括随员、文案、翻译各一名,他们也参加了海外学习)跟随留学监督李凤苞等人离开福州,前往英、法等国。这些人中有刘步蟾、严复、方伯谦、萨镇冰等,后来都成为有影响的人物。
  他们的留学预算为30万两白银,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可以看出李鸿章派出留学生的决心之大。这年年底,船政学堂又派出5名艺徒前往法国学习。1879年,船政学堂第二批10名学员被派往国外留学。
  几十名留学生被派出学习,这仍然不能满足李鸿章对近代海军专业人员的渴求。1879年冬天,因为“北洋现筹添购快碰、铁甲等船,需人甚众”,李鸿章开始筹备在天津开办水师学堂。1881年8月,天津水师学堂开始招生。教习人员中既有洋人,也有中国人,严复曾经长期担任总教习。至1894年,天津水师学堂毕业学生147名。
  刘步蟾、邓世昌、方伯谦等来自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后来成为北洋海军的主要将领,比如,刘步蟾任“定远”舰管带,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林泰曾任“镇远”舰管带,方伯谦任“济远”舰管带。这些人都来自福建和广东,是师兄弟关系,并且掌握了近代海军知识,对于出身马队统领的丁汝昌颇为轻视,他们形成一股势力,首要人物是刘步蟾。因此,丁汝昌虽然身为提督,却远不能对北洋海军的将领们指挥自如。
  海军军费到底去哪了
  在建立北洋水师过程中,真正令李鸿章头疼的事情是资金问题。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军是需要花费巨资的,没有充足的资金供应是根本不行的,所以李鸿章紧紧盯着清廷答应下拨的每年400万两白银的海军经费。令他气恼的是,这笔资金无法足额到达他的手中,常常被克扣、挪用,而购买军舰、建设军港、日常开支等项目都需要大笔的银子,具体办事的人跑到他的身边,焦头烂额,嗷嗷待哺。李鸿章叹息道:“凡事非财不行,而北洋三省财力最窘,无别可筹之款……适当兹经费支拙之地,彷徨无措,展布何从?”
  讲到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的艰难,史籍大都要提到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权力斗争和个人恩怨。翁同龢长期担任户部尚书,财政大权掌握在他的手里。不管翁、李两人争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翁同龢克扣北洋海军军费的事实是存在的。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之战已经爆发,翁同龢急赴天津向李鸿章询问对策:
  同龢见鸿章,即询北洋兵舰。鸿章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同龢对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鸿章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同龢语塞,归乃不敢言战。(胡思敬:《国闻备乘》)
  “撙节”的意思是节约、节制。李鸿章质问翁同龢:“北洋海军平时申请款项你总是驳回,如今你来问北洋海军的情况,军舰真的可以依靠吗?”翁同龢说:“我的职责就是节约开支,当时情况真的紧急,你为什么不接着申请呢?”李鸿章说:“朝廷中不断有人诋毁我,弹劾我,我如果继续多说话,今日还有我吗?”
  这段文字不但表明翁、李两人在海军军费方面的冲突,而且从侧面描述了李鸿章建设北洋海军的过程中受到的猜疑。
  北洋海军军费不足是否是翁同龢一人造成的呢?要说翁同龢完全是出于私怨和党争而故意挟制李鸿章,那并非是实情,因为他掌握的大清国户部实在是缺银子,而向翁同龢伸手要银子的人却不计其数。
  那时,大清国库中的银子只够发三个月的兵饷,作为户部尚书,翁同龢难为无米之炊。清廷计划拨给李鸿章等人400万两海军经费,原打算是由海关关银和各地厘金凑起来的,由于清廷政治权威下移,一些地方大员对上面阳奉阴违,许多银子户部根本收不上来。
  清廷的财政入不敷出,计划中的400万两海军经费便十分显眼,成为挤占、挪用的目标。比如,1877年,河南、山西大旱,一些赈灾款便从海军经费中支出;“滇案恤款”、“惠陵工程款”、西征饷银等,部分由海军经费中支出。
  说到北洋海军的军费,后来的史书大都要说到奕譞等人为慈禧修建颐和园的事,认为修园工程挪用了大量的海军经费,这是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覆没的主要原因。颐和园工程到底有没有挪用海军经费?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是不是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罪魁祸首?
  修建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钱,这些钱都来自于哪里,在当时就是一笔糊涂账,今日更无法详细核实、计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颐和园工程挪用了海军经费。《清代全史》第九册记道:直接挪用海军经费是筹措颐和园工程款项的一个途径,“宣布兴建颐和园两个月后,海军衙门即奏准将45万两‘闲款’拨给颐和园工程使用,该款相当于北洋舰队中‘定远’等7艘主力舰所有官员薪粮、公费及练船修费的总和。次年又挪银30万两拨给工程处使用,此后每年都名正言顺地从海军经费中拨30万两给颐和园工程。”   根据现有史料保守地估算,修建颐和园的费用至少在1000万两白银以上,而这些资金至少可以购买“定远”号级别的铁甲舰6艘。如果添加6艘铁甲舰,北洋舰队无疑实力大增,可能会在甲午海战中战胜日本海军,所以很多人把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当作北洋海军覆没的主要原因。
  但是,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能够说明:即使清朝没有修建颐和园,把1000万两银子全部用于购买铁甲舰,清朝恐怕仍然难以抵御日本的攻击,只是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会推迟。日俄战争爆发以前,俄国海军拥有战舰200余艘,其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战舰,排水量达19.2万吨;停泊在旅顺港内的俄国战列舰有7艘,排水量都在万吨以上,另有装甲巡洋舰1艘,排水量达7900吨,相当于北洋海军的“定远”舰;停泊在海参崴港内的3艘俄国装甲巡洋舰,排水量也都在万吨以上。(《日俄战争史》)拥有这样强大的海军力量,俄国仍然败于日本。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北洋海军的经费始终没有得到保证,十分紧张。据《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一书记载:从1875年至1880年,北洋水师每年收入海防经费为80万两;1881年、1882年平均每年有114万两;1883年、1884年平均只有65.6万两,李鸿章只得提用淮军协拨和长芦运银库116万两弥缝额缺;1885年收入73.3万两,李鸿章又动用直隶海防捐输112.8万两维持开支。“每每陷入捉襟见肘、焦头烂额的境地。”由于经费紧张,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前近十年的时间里,北洋水师没有添置新的战舰,清朝的海军实力被日本赶超。
  后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翁同龢因为曾经不断驳回北洋海军的军费申请而成为替罪羊。李鸿章的心腹周馥曾经在《自订年谱》中记述了下面的情节:
  部臣(指翁同龢)惜费,局外造谣,余益知时事难为矣。一日,余密告相国(李鸿章)曰:“……不如趁此闲时,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相国曰:“此大政,须朝廷决行,我力止此。今奏上,必交部议。仍不行,奈何?”余复力言之,相国嗟叹而已。
  后中日事起(指甲午战争),我军屡败,兵舰尽毁,人皆谓北洋所误。逾数年,余起病召见,太后问及前败军之故。余将户部掯费、言者掣肘各事和盘托出,并将前密告李相国(李鸿章)之言亦奏及。且谓李鸿章明知北洋一隅,不敌日本一国之力,且一切皆未预备,何能出师?第彼时非北洋所能主持。李鸿章若言不能战,则众唾交集矣。任事之难如此。太后、皇上长叹曰:“不料某(指翁同龢)在户部竟如此。”(姜明:《天公不语对枯棋》)
  人们很难甄别这样的情节是否真实,即使这件事真的发生了,李鸿章、周馥等人也有向外推托、洗清自己的嫌疑。在甲午战争中,淮军集团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少。归根到底,北洋海军的军费之所以不足,一是因为清帝国当时的国库并不富裕;二是因为腐朽的专制体制的存在,各方势力互相争斗、离心离德,整个国家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整军备战之上。总之,一个腐朽的体制是不能支撑起抵御外族侵略这种大的事业的。
  尽管费尽周折,一支庞大的舰队还是在李鸿章的手里建立起来。看到几十艘军舰扬威于浩瀚的大海上,李鸿章颇有成就感。1891年,在巡阅了声势浩大的北洋水师之后,他胸有成竹地说:“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李鸿章送走琅威理
  李鸿章对于北洋水师是非常重视,甚至是偏爱的,这从朝廷给北洋海军官兵的待遇可以看出来。《北洋海军章程》载明:“兵船将士终年涉历风涛,异常劳苦,与绿营水陆情形迥不相同,不能不格外体恤,通盘筹计。”所以,北洋海军的官兵享受高薪。
  作为提督,丁汝昌一年的薪俸收入为8400两白银(相当于2011年的330万元人民币),为绿营提督的3.2倍;海军千总的年收入为720两白银,为绿营千总的4.3倍。另外,海军中的年轻军官一般能够得到快速的晋升,邓世昌、刘步蟾、方伯谦等人从船政学堂出来,在毫无战功的情况下,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便升至总兵、副将,相当于今天的将军,这在绿营中是罕见的。
  李鸿章对于北洋水师的日常训练也是用心的,专门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进行规范、要求。相比于绿营兵,北洋水师的训练更趋向于近代化。在引进西方先进舰艇装备的同时,北洋水师聘请了一些外籍人员担任顾问、教习,指导官兵的日常训练。1882年9月,李鸿章聘请英国海军中校琅威理担任北洋水师总查(总督察),副提督衔,相当于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副手。
  丁汝昌对海军事务并不熟悉,北洋水师的日常训练多由琅威理主持。琅威理作风认真、治军严格,“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尝在厕中犹命打旗语传令”。官兵们对琅威理很是敬畏,水师中流传着“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说法。1886年,醇亲王奕譞视察北洋海军,对海军训练感到满意,授予琅威理二等第三宝星并赏给提督衔。后来,李鸿章在给琅威理的文电中,也常以“提督”头衔称之。他后来说:“中国海军称琅(威理)为提督,乃客气用语。”
  1890年2月,北洋水师南下香港。3月6日,丁汝昌离舰上岸,“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命令水兵降下“提督”旗,升起“总兵”旗,表明自己成为舰上的最高长官。琅威理感到很生气,质问刘步蟾:“丁提督离舰,我尚在,为何降下提督旗?”刘步蟾答复说:“按照海军惯例应该如此。”
  琅威理认为自己受到了轻视,遂致电李鸿章,质问自己在北洋水师中的地位。接到电报后,李鸿章认为:“琅威理昨电请示应升何旗,《章程》内未载,似可酌制四色长方旗,与海军提督有别。”当时,北洋水师提督的旗是五色的,总兵旗是三色,以示地位高低。李鸿章考虑为琅威理制四色旗,一方面明确丁汝昌在北洋水师中的至高地位,一方面明确琅威理的地位在刘步蟾等总兵之上。
  6月底,北洋水师回到威海。琅威理专门到天津向李鸿章交涉“撤旗事件”,李鸿章则明确表明刘步蟾的做法是对的。琅威理不能接受,当即提出辞职,李鸿章很生气,一怒之下接受了他的请求。琅威理不久后回国。   “琅威理事件”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方面认为英国人在华受到了侮辱,专门向李鸿章提出质询。11月4日,英方拒绝了清政府另外聘请英国海军军官以代替琅威理的请求,并召回了在旅顺军港担任顾问的英国人诺加,也宣布不再接纳中国海军留学生。
  李鸿章为什么会意气用事,断然准予琅威理辞职?李鸿章后来在给薛福成的电报中说:“琅威理要请放实缺提督未允,即自辞退。向不能受此要挟。外部等或未深知,望转达。似与邦交无涉。”从这里看,应该是李鸿章的民族自尊心在起作用,就如我们前面所说,他一方面追逐西方器物,一方面对外国人充满防范。
  海军是朽木上的花朵
  北洋海军本是清朝军队的一部分,非常容易被陆军及整个社会中的腐朽成分所侵袭。当琅威理离去之后,李鸿章等人也放松了管束,好像是四周的围墙一下子倒了,新成立的北洋海军便被腐朽的社会迅速侵蚀了。
  平时,海军官兵们对日常训练敷衍了事,一心想着升官发财;按照章程,总兵以下官兵只准在船上生活,而大部分海军官兵不予理会,夜晚照常到岸上玩乐、安歇;而提督丁汝昌,则在刘公岛上大肆置办房产,出租赚钱;到了冬天,北洋海军到香港一带避冬,官兵们每日沉浸于赌博、嫖娼、玩乐。
  官兵疏于训练,北洋水师的装备和弹药也存在严重问题。据在“镇远”舰参加过甲午之战的美国军官麦吉芬说:
  华舰亦有诸病,炮虽精于陆军,各炮弹中亦实储火药,不若陆军储弹或实以沙泥,然配储不甚多。且药线铁管(每弹必有一药线储以铁管,轰发时量敌之远近,以为药线之长短,弹入敌军,药线之活力恰到,弹遂炸裂)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皆必败之道也。
  麦吉芬说:清朝陆军的炮弹里装满泥沙,而不是火药;北洋海军的情况要好很多,炮弹中装满火药,可是这种炮弹配储不多。在这些炮弹里,不少的药线铁管内仅仅装有煤灰,没有药线,即使击中敌舰也不会爆炸。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北洋海军走向失败。
  关于旅顺、威海炮台,当时的《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旅顺、威海既造炮台,其安置于台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经售炮械之人,固俨然显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为利。假如一炮也,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售主则以但值五六百金之炮应命,皆不问其为可用否也。”
  因此说,北洋水师表面上威风凛凛,似乎不可一世,而实际上外强中干,内部虚弱,作战能力大打折扣。对于北洋水师的状况,当时有少数人看在眼里,颇为担心。1894年,郑观应这样说:“水军成矣,水营立矣,而士卒未习;士卒习矣,而将领未得其人,是以军与营资敌也。”将领、士卒没有战斗力,再好的战舰也无济于事,作战时等于拱手送给敌人。甲午战败,残存下来的北洋战舰便大多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北洋海军这样一支近代化军队,之所以不断走向衰败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是包围它的腐朽的社会环境。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95948/

推荐访问: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李鸿章重要事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