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30 09:53:4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一)
新疆出口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新疆出口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收集1978—2008年相关数据,对新疆出口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问题加以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要考虑出口贸易,同时出口贸易发展也要兼顾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出口;产业结构;协整;格兰杰因果

一、引言【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各产业部门在整个区域经济体系中的相互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内部构成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由此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话题。

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很多,既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还要考虑出口等对外贸易因素。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主要有国际贸易、需求结构和相对成本。前者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外部因素,后两者是封闭经济条件下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因素。国际贸易实质上是经济活动跨国度(或区域)的空间上的延伸,是生产交换在国际领域的分工。这种分工不仅取决于区域产业发展,还要考虑国与国之间及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分工本质上意味着国与国、产业间、产业内部间更加精细的任务分配。肖卓等(2006)研究表明,精密的分工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进步,技术传播将各国及区域紧密联系起来,而各国及区域的产业发展必须以协调为前提,逐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演进。因此,国际贸易的开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二、新疆出口与产业结构现状

(一)新疆出口发展状况

由图1可见,1978—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稳步增长,贸易额也显著增加,尤其是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近几年出口总额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

(二)产业结构演进

【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

由图2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变化显著,主要有两个特点:(1)1978—1992年虽然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但作为农业大国,以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短期内转型较难。这14年间,新疆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小,但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2)1993—2008年,产业结构快速优化阶段。由于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推进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WTO,

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二)
新疆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一、绪论

(一)新疆园区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并以其独特的科技优势、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被视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新疆是资源大区,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面向两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兄弟省市实业家参与新疆的开发与建设。新疆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各类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发挥着“领头羊”作用,新批准的园区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南疆地区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各类园区在自治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自1992年新疆园区起步建设以来,工业园日益成为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升级和财政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截至2012年底,新疆国家级园区已达19家(其中兵团3家),经国家和自治区批准设立的各类园区,全区已经达到78家,分布在14个地州市的62个县市区,园区总体布局日趋合理,一系列的利好措施推动新疆园区建设走向新高潮。园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独特的农、副、牧产品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和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建设,培育发展了化工、有色、建材、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体系。园区入驻企业突破18000户,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12年1月至10月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997亿元,吸纳43万人就业。[1]

如今,各类园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独特的农、副、牧产品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和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建设,培育发展了化工、有色、建材、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体系,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如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奇台闽奇石材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加速建设。乌鲁木齐高新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以金风科技、特变电工等龙头企业带动的装备制 1 / 20

造、化工等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新疆“十二五”规划提出,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优化产业聚集环境,提高产业关联度,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社会化服务建设,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支持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不断延伸或重构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新疆工业园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

1、研究目的

工业园区是划定一定范围的土地,并先行予以规划,以专供工业设施设置、使用的地区。工业园区的设置,通常是为了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而设立。园区按产业集聚形成方式可分为政府组织型和自主组织型。由于我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管理度低以及经济发展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下,依靠市场自主组织形成园区极为困难。因此,我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大都属于政府组织型的,这些园区集中体现了强烈的政府意愿,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管理,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一般具有较大的优势。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疆迎来了“十二五”规划的机遇期,在加快迈向工业化更高阶段的过程中,工业园区仍将是带动全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及关键要素。但园区建设也受诸多短板制约:如产业定位比较模糊,特色优势不明;产业聚集度不高,带动力不足;基础设施配套薄弱,服务功能不强等,针对诸如此类制约我区园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并综合分析我区园区经济发展现状,本文着力在加快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以工业园区为龙头,着力打造园区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上寻求突破。

2、研究意义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疆2 / 20

是资源大区,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面向两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力量。在园区,产业经济的龙头作用逐步突显出来,园区已成为了引领和提升我区经济实力的主要依托。研究新疆“十二五”期间产业(园区)发展的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在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中实现我区经济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历史使命。

【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

(1)研究园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建立产业集聚度高、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有力推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2)对园区经济的规范分析,有助于充分认识到特色(产业)园区经济是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3)克服园区经济在发展中的短板制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

【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

(二)新疆工业园区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研究内容

园区是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引擎,在推进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对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在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等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经验进行了分析,将结果与我区各类园区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2、方法和思路

本论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到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相关经济学知识来撰写论文,力求系统全面、有的放矢。按照新疆“工业园区化、园区配套化、产业集群化”统领园区发展的思路,从加强产业联系出发,在突出产业特色、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链的延伸等方面探索 3 / 20

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支柱产业群和区域特色经济,推动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

二、工业园区发展的理论支撑

(一)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到20 世纪末,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区域经济理论已成为一个具有多个流派、多种观点组成的理论总汇,对指导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流派众多,但从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有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战略理论。[2]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二)新产业区理论

在对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爱米利亚—罗马格纳等高技术产业综合体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新产业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该理论从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企业集群的形4 / 20

成动因。新产业理论属于企业集群研究领域的延伸,它对于解释经济园区现象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说服力。新产业区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资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森宁所说:“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是因为硅谷有了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此后,又出现了欧洲学派,它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科学家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他们的主要概念是文化环境(Milieu)。这个概念把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使该理论流派相当有影响力。[3]

(三)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波特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企业竞争力角度说明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他还对产业集群为什么能够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说明。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与地理集中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竞争优势的角度,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他阐释了产业集群为什么会具有竞争优势,强调了产业集群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及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也强调了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影响。但政府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时,不要去干扰市场、扭曲竞争,而应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并着手加以改进。如果集群发展受到技能短缺的限制,就应该设法解决教育培训的问题;如果受到低效基础设施的限制,就应该建设新的基础设施。[4]

5 / 20

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三)
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

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摘要]新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模式、管理意识以及制度的缺陷,“瓶颈”日益凸显。职业教育必须及时调整战略决策,实行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的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问题原因 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扶持一批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培养能力强、服务于新疆产业规划的职业学校,带动新疆特色专业的升级改造,提升学校实践教学水平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已成为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基本状况。新疆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2年底,新疆职业院校总数为190所(不含兵团院校,下同),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8所,中等职业学校172所(“一校双牌”学校158所、独立设置技工学校14所);在校生数分别达到8.56万人、23.42万人;高职学校教职工数为0.8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56万人;中职学校教职工数为2.2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数1.55万人、“双师型”教师占4.65%。目前,新疆已建立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骨干高等职业院校2所、中职教改示范院校24所、重点中职学校22所、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5所;建立自治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中职教改示范院校27所、重点中职学校15所、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6个、中职民族特色学校3所;建立了农、工、服务及石油化工4个职教园区,8个自治区支柱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13个地州特色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此外,还承担有国家级1个和自治区级3个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以及自治区级教研课题研究工作14项。

2.发展现状。近年来,新疆实施了内初班毕业生分流职业教育计划,协调与东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开展联合招生,推进南北疆之间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持续推进四大职教园区和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做好重点职业学校及示范性专业的建设工作。启动实施了办学条件评估和人才培养能力评估工作,组织开展了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举办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施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南疆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及各类教师专项培

新疆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实证分析(四)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效率测度研究

  摘要:近年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以2010年上海市9家生态工业园区为样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度了上述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效率。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效率;DEA;实证分析
  引言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EIP)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形态,也是中国招生考试网络指标和管理指标。黄�d等[6](2004)建立了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的层次结构模型,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协调度三个角度建立了一套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黄海凤等[7](2005)采用专家咨询法,从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管理指标和生态指标四个方面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刘景洋等[8](2007)根据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将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三种。然后借鉴层次分析法思想,从经济发展、物资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4个部分选取了21个指标,构建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薛捷等[9](2009)建立了基于DEA评价方法的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的投入和产出组成,从经济、资源和环境3个方面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选出评价指标。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上海市生态工业园区2010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发展效率分析和差值分析,找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其效率改进的方向。进而明确提高生态工业园区效率的途径,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同时为监管当局评估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成果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DEA是1978年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所创立的,是以数据点的外包络面为基础的数学规划方法。DEA评价具有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部门或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可广泛使用与业绩评价。由于DEA所需指标少,各测量指标间无需统一单位,无需知道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也无需任何权重假设,从而保证了原始信息的完整,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影响。基于上述显著的优点,近年来,DEA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DEA众多的应用领域中,却鲜少见到其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绩效评价。刘巍等[10](201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24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为园区未来环境调控提出定量化的调整建议。本文拟以上海市9家生态工业园区为例,创新性地应用DEA方法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给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并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可持续方法提供积极地建议。
  1.2数据包络分析法相关模型
  DEA相关模型的主要形式有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是研究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基于规模收益是常量的假定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的。BCC模型基于规模收益可变的鉴定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从而避免了技术有效性受规模有效性的影响。
  本研究的决策单元是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存在人员配置,企业规模,资金约束等因素,存在规模收益可变的情况,但CCR模型仅能对决策单元的总体效率进行评价。而无法对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评价。故本文选用BCC模型来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有效性。该模型表达式为:
  2、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决策单元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9家生态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家通过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验收,3家已获得批准建设,其余2家为市级生态工业园区。
  2.2指标的选择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园区有其特殊的组织形式。只有实现经济上的发展,才能使生态工业园区长久地生存下去。考虑本次评价的目的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影响生态工业园区经济绩效的指标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其中输入指标选取从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输出指标选取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测度指标为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和规模收益。   2.3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10年国家环保局、各生态工业园区统计数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等。搜集整理的数据如表1所示:
  3、研究结果及分析
  利用DEAP2.1进行效率测度,得到2010年上海市9家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和规模收益情况,如表2所示。
  3.1效率分析
  由表2可知,总体而言,上海市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9家生态工业园区中只有4家技术效率为1,是DEA有效率的。其余5家均为DEA无效单元,其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并未达到最优。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技术效率分别为0.655和0.518,处于很低的水平,说明这两个生态工业园区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虽然规模无效,但是接近于1,且规模收益处于递增的阶段,因此认为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导致其技术效率低下根本原因。而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纯技术有效,规模效率仅为0.518,由此认为导致其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率过低。青浦工业园区和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中等水平,且青浦工业园区规模收益处于递减的状态。
  3.2差额变量分析
  DEAP2.1的分析结果显示了每个生态工业园区各项指标的目标值,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把原始值和目标值列在一张表中,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需对产出投入进行调整优化的工业园区主要是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浦工业园区。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还需要分别提高50%和77%,而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较为合理,可以保持。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合理,可以维持;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需要分别提高13%和19%。青浦工业园区从业人员数过多,需要缩减23%;固定资产投资较为合理;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较低,应该分别提高16%和66%。
  4、结束语
  本研究着重测度和分析了相对效率,目的在于评价上海市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绩效,推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通过对上海市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并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资源配置相对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生态工业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其改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给出各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化建议,对未来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B De. Benedtti, S Rollino, G L Baldo, F Rutter. Material se-lection in a eco- industrial park for an environmentally-conscious design[C]. Japan: Proc 5th Int Conf EcoBalance, 2002.
  [2] A.Haloy, M.Sayisaka, A.Znaba. Industrial ecology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C]. Michigam: University of Michigam, 2003.
  [3] Jim Altham, Ren van Berkel. Industrial symbiosis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 update on Australian initiatives[C]. Man-chester: 11th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2004.
  [4] Anna Wolf,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Swedish forest industry[J]. Progress in Industrial Ecology, 2007, 4(5): 348~362.
  [5] 元炯亮.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保护, 2003(3):38~40
  [6] 黄�d,陈森发,周振国等.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 科研管理, 2004, 25(6):92~95
  [7] 黄海凤,张宏华,蔡文祥等.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3(4):379~382
  [8] 刘景洋,乔琦,姚扬等.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J]. 现代化工, 2007, 27(7):58~61
  [9] 薛捷,周景博,罗宏等. DEA在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8):37~40
  [10] 刘巍,田金平,李星等.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绩效研究[J]. 生态经济, 2012(7):125~128.
  [11] 丁忠明,张琛. 基于DEA方法下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3):172~173.
  [12] 刘丽,贺向前,李建平等.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高校院系绩效评价中的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 2012, 34(3):122~126.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68845/

推荐访问:新疆五彩湾工业园 新疆工业园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