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预防医学

来源:百科 时间:2018-10-20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实用预防医学(共9篇)

实用预防医学(一):

文化(文化现象,文化建设等)属于什么学科的研究范畴?

仅供参考资料:
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
百科名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标准号是“GB/T 13745-92”.该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它是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国家科委与技术监督局共同提出,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负责起草,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司、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干部管理培训中 心等单位参加起草.
目录
简介
《学科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
编辑本段简介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发布该标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国家于2006年开始对现行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学科分类与代码》共设五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
  学科分类代码是基于一定原则对现实科学体系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表述出来并赋予代码.《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科学发展、教育、科技统计、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
编辑本段《学科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
  个重要依据.鉴于学科分类在科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联合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际组织与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学科分类体系标准化工作,纷纷制定相应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92)
自然科学: 110-数学 120-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30-力学 140-物理学 150-化学 160-天文学 170-地球科学 180-生物学
农业科学:210-农学 220-林学 230-畜牧、兽医科学 240-水产学
医药科学:310-基础医学 320-临床医学 33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340-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350-药学 360-中医学与中药学
工程与技术科学: 410-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420-测绘科学技术 430-材料科学 440-矿山工程技术 450-冶金工程技术 460-机械工程 470-动力与电气工程 480-能源科学技术 490-核科学技术 510-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520-计算机科学技术 530-化学工程 540-纺织科学技术 550-食品科学技术 560-土木建筑工程 570-水利工程 580-交通运输工程 590-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610-环境科学技术 620-安全科学技术 630-管理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 710-马克思主义 720-哲学 730-宗教学 740-语言学 750-文学 760-艺术学 770-历史学 780-考古学 790-经济学 810-政治学 820-法学 830-军事学 840-社会学 850-民族学 860-新闻学与传播学 87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880-教育学 890-体育科学 910-统计学
 《学科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GB/T13745-92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disciplines
  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
  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
  3. 相关术语:
  3.1 学科: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3.2 学科群:
  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4. 分类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4.2 实用性原则:
  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4.3 简明性原则:
  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
  4.4 兼容性原则:
  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
  4.5 扩延性原则: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
  4.6 唯一性原则:
  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5. 分类依据:
   本标准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方面进行划分.
  6.编制原则:
   6.1 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
  6.2 本标准仅对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共设58个一级学科.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相应五个门类为科技统计使用,不在标准中出现.
  6.3 本标准中学科排列次序和级别与学科重要程度无关.
  6.4 本标准纳入了成长中的新兴学科,萌芽中的新兴学科暂不纳入,充分反映了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并给学科的发展留有余地,使之成为开放型体系.
  6.5 在本分类体系,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但其涵义不同.
  6.6 分类体系中的名称,原则上用学科名称,考虑实际应用及学科分类层次的需要,有少量“学科群”名称出现.
  6.7 一级学科根据情况,分别选用“××学”、“××科学”、“××科学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科学”五种名称.
  6.8 交叉或具有双重属性的学科,可在两处列类,只在一处给代码,其相关位置不给代码,在说明栏注“见×××·××××(代码)”或“参见×××·××××(代码)”.
  6.9 一级学科下的分支学科,根据确定学科位置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原则上取一个特征,考虑学科特点及使用需要,对有些学科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划分.
  6.10 本分类体系的学科遵循从理论到应用,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通用到专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宏观到微观的排列顺序.
  6.11 标准中出现的学科分类层次和数量分布不均衡现象是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
  6.12 本标准对某些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及某些特殊学科的处理方法.
  6.12.1 分类表中的“信息科学”是指小概念,不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其性质与数学类似,排列在数学之后,考虑其发展前景,设为一级学科.“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都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理论,很难分开,故暂列在一类.
  6.12.2 “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属综合学科,本学科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
  6.12.3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心理学”列入“生物学”下二级学科.“地理学”列入“地球科学”下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入“地球科学”,属特例.
  6.12.4 “印刷、复印技术”入“460·55专用机械工程”下三级学科,属特例.
  6.12.5 “仪器仪表技术”入“机械工程”学科.通用的或自然科学中的“仪器仪表技术”学科集中列在“仪器仪表技术”下;专用的分别入其有关学科.
  7.编码方法:
   7.1 本学科分类划分为一、二、三级学科三个层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级学科用三位数字表示,二、三级学科分别用两位数字表示;一、二级学科中间用点隔开.其代码结构如下:
  ××× · ×× ××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三级学科
  7.2 二、三级学科设“其他学科”,用数字“99”表示.
  7.3 标准中所有代码,仅表示该学科在本分类体系中的级别和位置,不表示其他含意.【实用预防医学】

实用预防医学(二):

试谈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社会和人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形势的,就因为加入了心理,整个医学模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现在对健康的定义也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身心没有疾病,身体上的疾病可以治疗,心理上的疾病同样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去关注,有些疾病不仅仅通过身体方面的治疗就可以解决,还要加上心理的疏导,比如精神分裂、神经官能症、老年痴呆等,不仅仅是在脑部做手术或者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研究发现,用心理治疗技术干涉后的物理治疗效果更好.由此可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快节奏、高压力的今天更为实用,有着重要的医学意义!

实用预防医学(三):

明朝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汉之威武,唐之荣耀,宋之奢华,元之铁血,明之?.

一、保证了汉族的血脉得以延续.如果(我说的是如果)没有明朝的出现,我们现在就不能称之为汉族.一脉流传的汉文化,经过蒙古族的洗掏,然后再直接被满清清洗,你说现在我们还能拥有多少汉文化哪?明朝的汉文化回复是一大功绩.文化的消亡是最可怕的,代表着民族的灭亡.虽然明朝的诗词歌赋没有恢复到唐宋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明朝,我们今天可能是说蒙语或者满语的民族.
二、现代中国留存的能看见原貌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是明朝的.最远也就是宋朝,唐朝的零星有几个,明朝的建筑在当时是最宏伟最复杂的,可惜北京这个大明京师有了太多满清色彩,大失她的大国上京之宏伟之色.
三、证明了中国人的钻研性和进取性.我们中国人发明啦火药并不是只用来做鞭炮.我们的火器也曾经很先进.如果说武器的先进代表着文明,那我们可以对世界自豪的说;我们不是清朝那样只会挥舞大刀,长矛的野蛮人.宋朝的商人、文人可以用火炮抵御蒙古人四十年,明朝的袁崇焕也会用火炮灭了东北恐怖分子头目努尔哈赤.如果鲁迅看到了没有经过满清删改的中华历史,可能就不会感叹外国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造枪炮,中国人用火药来做鞭炮了.
四、让全世界其他农耕民族的弱点在汉族身上被颠覆,汉族是农耕民族,但是明朝的军队能够打败蒙古的铁骑.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打败游牧民族骑兵的农耕民族.航海的能力,明朝的航海技术叫西方人怀疑汉人农耕民族的身份,在欧洲,只有海盗才有高超的航海技术.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见到中国的商船后,只能用惊叹来形容中国商船的先进技术和庞大的规模.而他还未见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五、为现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做出啦巨大贡献.四大名著有三本出现在明朝.
六、近代思想,要知道一个文明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没有思想家的出现.启蒙李蛰王阳明等的出现,在中国思想界,哲学界又绽放啦几朵奇葩,好像不比文艺复兴晚.
七、为现代中国的古风家具树立啦无上的代表作.清式风格永远比明式风格便宜的多啊.
八、诞生了新一代传奇人物.徐达,沈万三,刘伯温,海青天,戚继光.为什么很多人不认同清朝?你知道所有的朝代都有代表的民间传说人物,你说清朝有吗?元朝还有拖雷,哲别那!
九、培育和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科技成果.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明朝的万户是世界飞天第一人.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84年朱载?著《律吕精义》出版 .
1592年程大位撰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和中国程大位编译而成 .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
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11年中国种植玉米 (不像阎崇年所说:是康乾时期引进的,是满清十大贡献)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82年藩薯传入中国(不像阎崇年所说:是康乾时期引进的,是满清十大贡献)
1596年屠本?(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十、为天汉子民增强刚硬本性. 汉强唐盛 宋富明刚,明朝人是刚强的,在满清统治之初,宁被砍头,也不剃发.而当天汉子民被满人当奴才使唤啦近300年的汉人,在经过辛亥革命的唤醒后,一点也不懦弱.我们不怕死,不畏惧强权,在面对日本的侵略,依然起来反抗.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诞生了如赵尚志、杨靖宇、戴安澜、孙立行等无数英勇无畏的抗日英雄,这与明朝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实用预防医学(四):

缺什么元素会得什么病 全部说出来

别选我 我是抄楼上的
1.碘
碘在人体内的含量约为25mg,其中一半分布在甲状腺内.甲状腺的作用是合成、分泌出一种甲状腺激素,它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重要激素,特别是对脑细胞的发育起决定作用.因此碘有“智力元素”之誉称.缺碘对人体会造成具大损害,特别是对儿童、婴儿和孕妇.如果婴幼儿时期严重缺碘,其骨骼生长和大脑的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患呆小症,表现为身材矮小、行动迟缓、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另外,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缺碘还能诱发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及甲状腺癌等.防治碘缺乏症最方便又经济的方法是食盐加碘,同时可经常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如海虾、带鱼、海带、紫菜等.
2.铁
一般成年人体内含铁约3~5g,相当于一枚小铁钉的重量,主要存在血液当中.这些铁主要是以络离子的形式存在,可与血红素、蛋白质等形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起到运输和贮存氧的作用.当人体缺铁时会影响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形成,从而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影响载氧量,引起整个肌体的生理紊乱,这就是贫血.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缺铁性贫血是世界通病,婴幼儿贫血的根源在于缺铁.许多儿童呈“豆芽菜”体型,缺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防止人体缺铁最方便的方法是通过饮食调节,多食用含铁质较多的动物肝脏和其它内脏,其次是瘦肉、蛋黄.在一些蔬菜和水果中也含有较多的铁质.另外使用铁锅炒菜也能补充人体铁质.在酸性条件下人体肠胃有利于铁的吸收,因此在食物中含有带酸性的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和利用.
3.氟
现代医学已确认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牙齿、骨骼具有重要作用.正常人骨骼中含氟约在0.01%~0.02%,在牙齿中氟的含量约在0.01%~0.03%.微量的氟在人体中有利于钙和磷的利用及在骨骼中沉积,可加速骨骼的形成,增加骨骼的硬度,并能刺激成骨细胞增生.微量的氟能被牙釉质中的羟磷灰石吸附,形成坚硬质密的保护层,从而抑制喜酸细菌的活性,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当饮用水中含氟量降低时就会患龋齿,不仅危害牙齿,还可导致其他口脑疾病的产生.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齿列为继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后的第三大疾病.为了预防龋齿,可采取增氧措施,如饮用水加氟、使用含氟牙膏,食用含氟食品及饮料如贝类、海蛰、葡萄酒、茶饮料等.
4.钼
微量元素钼在人体内分布很广,成年人体内含钼总量约9mg,在体内分布以肝内含量最高,肾其次.近年来研究表明,缺钼可导致神经异常,智力发育迟缓,影响骨骼生长.更为严重的是人体内含钼量降低可提高食管癌的发病率.众所周知,亚硝胺类致癌物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因素,亚硝胺类的前体是亚硝酸盐和胺类,它们在适当的酸碱条件下合成亚硝胺.亚硝酸盐主要来自环境中的NO3-,因此降低NO3-的来源是阻断食管癌高发的有效措施.钼是一重有实用意义的抗癌元素,它能有效降低亚硝胺前体NO3-和NO2-,抑制亚硝胺类致癌物的产生.钼的摄入量与饮食有关,动物肝肾、谷物、豆类物质含钼丰富,实为补钼佳品.
5.钒
正常成年人体内共含钒约25mg,血液中钒含量甚微,人体内钒多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钒能刺激人体的造血功能,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均增多,促进人体的造血功能得以改善.钒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减轻诱发动脉硬化的程度.若人体内钒的含量降低则导致骨骼发育不正常,生长缓慢,生殖功能受损.另外,牙釉质和牙本质都属于羟磷灰石,钒可以置换到羟磷灰石中,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与体内钒含量的降低有一定的关系.
6.锌
锌是一种与生命攸关的元素,它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转换物质和交流能量的“生命齿轮”作用.它是构成多种蛋白质所必需的.眼球的视觉部位含锌量高达4%,可见它具有某种特殊功能.锌普遍存在于食物中,只要不偏食,人体一般不会缺锌.
7.铜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成年正常人体内含量约为60~120mg,分布在身体各部分,在肝、脑、心脏及肾内浓度较高.在血液中铜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和血清中.与铁相似,铜也参与人体内的造血过程,催化血红蛋白的合成,同时又是人体内的一些金属酶的组成成分.若人体内铜的含量降低则神经、肌肉及肝脏等组织中的氧化代谢就无法得到调节,人体就会出现动作失调、神经失常等症状.若在婴幼儿时期严重缺铜,会导致发育迟缓、肝脾肿大、厌食等疾病.若成年人严重缺铜则会出现血管破裂、内出血及骨骼变脆等疾病.当人体缺乏铜时,在膳食方面可多食肉类、蛋类、豆类、粗粮、蔬菜等含铜丰富的食品或服用铜制剂药物.
8.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人体内硒在心脏中的含量最高,它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如果人体缺乏硒,机体细胞就会缺乏自我保护功能,所以全身的组织、脏器功能缺乏.在心脑血管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脑内动脉硬化加重,脑血栓、脑栓塞的发生也会增多,而且脑动脉硬化及脑血栓、脑栓塞通常治疗效果不好;在肝脏的急、慢性炎症期,由于硒的缺乏,肝脏也会缺乏自我保护功能;在消化系统方面,由于缺硒,可出现消化性溃疡、原因不明的乳糜样腹泻.同时,缺硒后全身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下降,甚至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食物中海味、小麦、大米、大蒜、芥菜及肉类中含硒量较高.所以身体健康正常的人每天通过合理调节膳食,一般可以满足身体对硒的需要.
9.铬
在由胰岛素参与的糖或脂肪的代谢过程中,铬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也是维持正常胆固醇所必需的元素.
10.钴
钴是维生素B12分子的一个必要组分,B12是形成红细胞所必需的成分.
11.锰
锰参与许多酶催化反应,是一切生物离不开的.
最后应说明,微量元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虽然非常重要,但摄入过多反而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调节饮食结构,不偏食,就足可以获得满足正常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因此,人们愈来愈多地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绝对离不开这些必要的微量元素的吸收、传输、分布和利用.在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虽然远不如糖、脂肪和蛋白质那样多,但是它们的作用却一点也不亚于糖、脂肪和蛋白质.另外,科学家还通过研究认识到,利用这些微量元素绝对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并不像我们吃进米饭、馒头、鱼肉、蔬菜和水果那样的简单.例如,有人曾经设想,维生素B12分子结构的中心是一个钴离子,也就是说维生素B12是钴的化合物,那么,如果缺乏维生素B12,就应该多吃一点钴盐.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吃了简单的钴盐,不但对治疗缺乏维生素B12的症状无效,反而略有毒性,只有服用维生素B12才真正有效.看来,利用微量元素还有很大的学问.

实用预防医学(五):

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道论述题
thx``【实用预防医学】

(一)生物工程的发展阶段
生物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
(1)发酵原理的创建:1857年,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提出了“在化学上不同的发酵是由生理上不同的生物所引起的”重要论断,从而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纯种培养技术的发明:1881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发明了营养明胶上划线以分离细菌纯种的方法,后经其助手海斯夫人的建议,改用更实用的琼脂来取代明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纯种分离技术的发展;
(3)酶及其催化功能的发现:1897年,德国化学家布赫纳用磨碎酵母菌的细胞汁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获得成功,并由此开创了微生物生物化学和酶学研究的新纪元;
(4)深层通气培养技术的建立:1942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救护伤员的迫切需要,推动了青霉素深层液体发酵技术的发展,并导致在发酵工程中具有革命性和普遍意义的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建立;
(5)体外基因重组技术的问世: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恩等人和博耶等人将大肠杆菌中两种不同特性的质粒片段用内切酶和连接酶进行剪切和拼接,获得了第一个重组质粒,然后通过转化技术将它引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复制,并发现它能表达原先两个亲本质粒的遗传信息,从而开创了遗传工程的新纪元;
(6)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出现:日本的千(火田)一郎等于1969年首先将固定化氨基酰化酶应用于DL-氨基酸的拆分工作,1973年,他又进一步用固定化细胞连续生产L-天冬氨酸,开创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工业应用的新局面;
(7)细胞和原生物质体融合技术的建立:1962年,日本的冈田善雄利用仙台病毒的促融作用,首次诱导了艾氏腹水瘤细胞的融合;1974年,高国楠利用PEG(聚乙二醇)完成了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的实验;1979年,生达利用操作简便、快速和无毒的电脉冲技术完成了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从此,细胞融合技术在动、植物和微生物新种的培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是指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这些生物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环保、工业及海洋开发等.生物工程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高科技领域.
1 医学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作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因重组技术研制的核酸或蛋白质类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同时,许多生物工程新药正准备推向市场,应用于临床,前景十分广阔.自80年代以来,仅日、美两国开发的生物技术新药就达224种,其中日本117种,美国107种.而且,大部分药品是重组DNA药物或重组蛋白质药物.从市场份额来看,在美国,到2003年将有15%药品为生物技术产品.生物技术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疾病治疗的药物,另一类是用于疾病的预防.
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也将起到重要作用.用于药材生产的植物细胞经过基因重组、接种、诱导、筛选高产优质的细胞系,经过培养及大规模生产,提高中药产量.此外,中草药含有的有效成分绝大部分是次生代谢产物,它们的合成途径非常复杂,往往有几个或几十个酶参与.因而,找出形成特定产物的关键酶,就成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传统药材有效成分的关键步骤之一.利用酶的特异性表达来生产具有高产量、高纯度、副作用少的有效成分——单体,是传统医药发展的方向.
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从开始临床试验至今已近10年,其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目前有90%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在美国进行.基因治疗在疾病的病种选择上,已从经典的、孟德尔遗传方式为主的单基因隐性疾病扩展到复杂因子决定的疾病,如肿瘤疾病及爱滋病.估计到21世纪初,临床上能广泛应用生物技术治疗这些复杂疾病.
2 农业生物技术
近几年,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之快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尤以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开发最为活跃,应用转基因技术将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基因引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如将决定高产基因及决定优质的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中,可产生既高产又优质的新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口味及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农作物的产品也在随之改良以适应人们的需要.
农作物病虫害是造成农业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常规方法是喷施化学农药,但农药的使用既费钱又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因而,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抗病、抗虫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之可避免或减少病虫害.到21世纪初,将有更多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用.
转基因动、植物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为人类解决吃饭问题,也会对医药事业产生影响.利用转基因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是21世纪发展的趋势.如将某些药用蛋白质基因转移到奶牛中,其乳汁就含有该蛋白质,这不但成本低,而且产量高.用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的重要物质有:α—栝楼素、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抗体、细菌和病毒的抗原、脑菲肽、表皮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人生长激素、人血清蛋白、干扰素及水蛭素等.将人的基因转移到猪中,猪不仅能生产人体白蛋白,而且其器官可供人类的器官移植.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物质或新药通过生物反应器制造和生产.
3 海洋生物技术
据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局(NOAA)估计,全球海产品的捕捞极限在1.0~1.5亿吨之间.近年来,由于全世界的捕捞活动急剧上升,捕捞量已达极限.因此,海洋养殖业利用生物技术提高产量已具有重要意义,将决定生产周期短的基因转移到生产周期长的鱼、虾中,得到生产周期短的鱼、虾新品种,这样,年产量会大大提高.又将鱼生长激素基因及抗冻蛋白基因转移到鱼中,培育出的新品系不仅生长快,且抗病能力强.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但促进了海养殖业,也对保护海洋生物起到积极作用.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陆地生物不同,海洋生物都处在高盐、低温和高压环境中,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因此,海洋生物有很强的再生能力、防御能力和认识能力,这些独特的功能与它们体内的成分有关,这些成分具有抗癌、抗病毒、抗衰老作用.如从海鞘中提取的海鞘素β(Didemnimβ)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治疗白血病的作用,从兰绿藻中分离到的糖脂具有抗HIV-1作用.目前,已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已有数千种.随着对海洋生物进一步研究,更多有用的物质将被发现.至此,利用生物技术提取及制造这物质用于人类,已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
4 环境保护生物技术
环境污染将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构成威胁.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其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及人类生活中的垃圾共同构成了主要污染源,这些污染物对大气、水域、土地的侵袭,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如何处理这些工业废物及生活垃圾,就成了环保的重要课题,现代科学发挥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技术的优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废弃物进行有效治理,按利用→回收→再生产→再利用,不断循环使之资源化,变废为宝,实践证明是可行的.用特定微生物分解污染环境的石油物,用生物技术手段构建含有“自杀基因”的微生物,不仅能分解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甲苯、二甲苯等,而且当其完成自己的使命后,“自杀基因”就使微生物自我毁灭,这种有用的微生物不会对人类及环境再次造成危害.另一方面,人类对能源、资源的利用也要合理化,无污染地利用.这样,到21世纪,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变得更好.
海洋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海洋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海洋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应用生物工程手段将能富集重金属和降解海洋石油的基因工程菌和基因工程藻类构建及培养出来,应用于海洋保护.另外,海养殖业中遇到的病虫害,也需利用生物工程手段预防、治疗,这样,不但提高海产品产量,也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5 其它方面的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广,不但对医学、农业造成影响,也对工业生产产生影响,生物冶金技术、生物信息工程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预计,到21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应用将渗透到各领域各行各业.各种动态表明,世界生物技术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实用预防医学(六):

紫外线属于什么辐射?
属于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红外线呢?紫外线和红外线都是可见光吗?

紫外线有辐射.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40微米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电磁谱中波长0.01~0.04微米辐射,既可见光紫端到X射线间的辐射.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在日光光谱的紫端外侧一段能够使含有溴化银的照相底片感光,因而发现了紫外线的存在.
  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10-9米的紫外线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人工的紫外线光源有多种气体的电弧(如低压汞弧、高压汞弧),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使照相底片感光,荧光作用强,日光灯、各种荧光灯和农业上用来诱杀害虫的黑光灯都是用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紫外线还可以防伪.紫外线还有生理作用,能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紫外线的粒子性较强,能使各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编辑本段]紫外线的分类
   紫外线根据波长分为:近紫外线UVA,远紫外线UVB和超短紫外线[1]UVC.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渗透程度是不同的.紫外线的波长愈短,对人类皮肤危害越大.短波紫外线可穿过真皮,中波则可进入真皮.
  
一、紫外线的不同波段
  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益加重,使人们对太阳逐渐恐惧起来.有此人类为防止太阳光线对肌肤造成伤害所进行的研究也成为永恒课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紫外线的相关知识.
  紫外线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依据紫外线自身波长的不同,可将紫外线分为三个区域.即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长波紫外线.
  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是波长200NM-280NM的紫外光线.短波紫外线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不能达到地球表面,对人体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对短波紫外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是波长280NM-320NM的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在渗入皮肤内部.但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中波紫外线又被称作紫外线的晒伤(红)段,是应重点预防的紫外线波段.
  长波紫外线:简称UVA.是波长320NM-400NM的紫外线.长波紫外线对衣物和人体皮肤的穿透性远比中波紫外线要强,可达到真皮深处,并可对表皮部位的黑色素起作用,从而引起皮肤黑色素沉着,使皮肤变黑,起到了防御紫外线,保护皮肤的作用.因而长波紫外线也被称做“晒黑段”.长波紫外线虽不会引起皮肤急性炎症,但对皮肤的作用缓慢,可长期积累,是导致皮肤老化和严重损害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防止紫外线照射给人体造成的皮肤伤害,主要是防止紫外线UVB的照射;而防止UVA紫外线,则是为了避免皮肤晒黑.在欧美,人们认为皮肤黝黑是健美的象征,所以反而在化妆品中要添加晒黑剂,而不考虑对长波紫外线的防护.近年来这种观点已有改变,由于认识到长波紫外线对人体可能产生的长期的严重损害,所以人们开始加强对长波紫外线的防护.
  
二、阳光的分类
  1、太阳光线分为X线、X光、紫外线、可视光线、红外线等五种,其中到达地球表面的光线为紫外线A,B,可视光线及红外线,但对人体最有影响、最有害的是紫外线,它的简称为UV.
  2、紫外线的特点
  (1)优点:A、消毒杀菌;B、促进骨骼发育;C、对血色有益;D、偶尔可以治疗某些皮肤病;E紫外线照射直接影响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不照紫外线就没有足量的维生素D
  (2)缺点:A、使皮肤老化产生皱纹;B、产生斑点;C、造成皮肤炎;D、造成皮肤癌
[编辑本段]紫外线的应用
  紫外线应用方面如下:
  化学:涂料固化,颜料固化,光刻
  生物学:灭菌
  仪器分析:矿石,药物,食品分析
  应用:人体保健照射,诱杀害虫,油烟氧化,光触酶(二氧化钛)
  
★化学-光化学
   不饱和聚酯紫外线固化涂料
  优点:
  ●干燥固化时间很短
  ●没有挥发性溶剂,无公害
  ●不需加热固化
  ●涂料不用密封保存
  
★生物-灭菌
   细菌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核蛋白的吸收紫外线的最强峰在254~257nm.
  细菌吸收紫外线后,引起DNA链断裂,造成核酸和蛋白的交联破裂,杀灭核酸的生物活性,致细菌死亡.
  优点:快速
  二次污染
  紫外线对常见细菌病毒的杀菌效率(辐射强度:30000μW/cm2)
  细菌种类 杀灭对象 秒(S)
细菌类 炭疽杆菌 0.3
破伤风杆菌 0.3
痢疾杆菌 1.5
大肠杆菌 0.4
葡萄球菌属 1.3
结核杆菌 0.4
病毒 流感病毒 0.3
脊髓灰质炎病毒 0.8
乙肝病毒 0.8
嗜菌胞病毒 0.2
霉菌孢子 黑曲霉 0.3-6.7
毛霉菌属 4.6
青霉菌属 0.9-3.0
水藻类 兰绿藻 10-40
线虫卵 3.4
绿藻 1.2
原生动物类 4.0-6.7
鱼类病 白斑病 2.7
感染性胰坏死 4
病毒性出血病 1.6
  
环境卫生中的应用
  [1] 杀菌、脱臭的原理
  波长200~290nm的紫外线能穿透细菌、病毒的细胞膜,给核酸(DNA)以损伤,使细胞失去繁殖能力,达到快速杀菌的效果.波长200nm以下的短波长紫外线能分解O2分子,生成的O*与O2结合产生臭氧O3.紫外线和臭氧具有强的氧化分解包括恶臭在内的有机分子的能力, UV/O3并用的相乘作用在空气净化处理中发挥强大威力.
  [2] 杀菌、脱臭、净化的特点
  ○设定时钟控制器昼夜两种类型放电管切换,充分考虑臭氧对人体的影响,做到安全运行.
  ○臭氧杀死或分解室内微生物、甲基硫醇、硫化氢、二甲硫等恶臭成分,创造快适的室内空间.
  ○蟑螂、老鼠等散布各种细菌,这类小动物对臭氧非常敏感,闻到臭氧感觉危险就不再进入.
  ○装置内送风机将臭氧放出,到达室内的各个角落,达到快速有效杀菌、除臭目的.
  ○对所有菌种有效,不产生抗药性.UV发生法产生的臭氧不含有NOX极其安全.
  ○强力的杀菌效果,提高产品的品质与食品等的保存期,符合HACCP精神.
  ○设置简单,维护方便,只需更换消耗的放电管, 运行成本低.
  
表面处理中的应用
  [1] 高功率紫外线光源在表面清洗处理中的应用
  近年,由于大功率超高功率低气压UV放电管开发的进展,以及随着微电子等产品的超微细化,在微电子、超精密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由短波长紫外线及其产生的臭氧对其产品的表面进行超精密清洗或改善其表面的接着性、附着性的干式光表面处理技术的实用化进展得很快.现在,需要提高成品率的半导体器件、液晶表示元件、光学制品等制造中,紫外线UV和O3臭氧并用的干式光表面处理技术已成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作为氟里昂的替代技术,光表面清洗技术将逐渐取代湿式的传统技术.
  本公司的国内首先开发的高功率与超高功率低气压UV放电管发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紫外线是253.7nm及184.9nm,光子能量分别为472 KJ/mol和647KJ/mol,能切断绝大多数的分子结合.UV照射固体表面后,表面的污染物有机分子结合被强的光能切断、氧化,而后被分解成CO2和H2O等易挥发性物质,最终挥发消失.表面被清洗后的其清洁度极高,能把膜状的油污清洗到单分子层以下.
  特点:
  ○大气中处理,简单方便,环保无二次污染,无需加热、药液等处理.
  ○清洁度极高,单分子层以下,可以得到从来处理方法难以想象的清洁度、接着性
  ○国内独有的超高出力短波长紫外线光源,仅需短时间(秒单位)照射,发挥强大的处理能力,从实验室进入实用.
  ○不对材料的表面产生损伤.
  ○相对于湿式清洗或等离子清洗成本低.
  ○没有液体表面张力的影响,超微细部的清洗容易.
  [2] 高功率紫外线光源在表面改性处理中的应用
  一般工业或高科技领域使用的一些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性能,对环境也非常的有好处,但这些材料的接着性、印涂性等一般都非常差.本公司提供的短波长紫外线(UV)表面清洗、表面改性技术,用清洁的高能紫外线光源,对上述材料进行处理后可得到极其清洁的表面和强力的表面接着性.
  改性的基本的反应就是UV引起的氧化反应.UV照射固体表面后,表面的污染物被氧化,而后被分解成CO2和H2O等易挥发性物质,最终挥发消失.并且表面形成有利表面接着的如OH,COO,CO,COOH等亲水性原子团,被改性的表面接着性得到飞跃性地提高.
  UV光源技术的进步保证了UV/O3表面改性技术充分发挥其突出的优越性.UV/O3表面改性技术因能处理得到极高的清洁度与表面接着性,在固体表面处理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特点
  ○大气中处理,简单、方便、环保,无二次污染,无需加热、药液等处理.
  ○清洁度极高,单分子层以下,从来处理方法难以想象的接着性可以得到.
  ○国内独有超高出力短波长紫外线光源,仅需短时间(秒单位)照射,发挥强大的处理能力,从研究用进入量产用.
  ○对绝大多数塑料成型品照射有效,适用性广.
  ○可避免大量消耗药液、热能等,运行成本低.
  [3] 紫外线UV固化技术
  UV固化技术是用UV光线(主要波长365nm,特殊场合254nm)照射在含有光重合性预聚体、光重合性单体、光开始剂的涂料、接着剂或油墨等UV硬化树脂后,以秒单位快速硬化、干燥的技术.而通常的热干燥法、2液混合法中的重合反应法对树脂的干燥普通需要数分到数小时.
  UV固化树脂的3特征:
  ○工艺加工时间大大缩短.大多的情况下,以秒单位快速固化.
  ○UV固化树脂是单一液剂,不必和溶剂等混合,UV照射前不会硬化,可修正操作.
  ○比较传统的热处理法,固化时间短,不会引起产品的变质变色,作业温度低,操作容易.
  [4] 紫外线在表面杀菌中的应用
  传统的杀菌方法一般是利用加热、加药等手段,但这些处理方法所花时间长,可能对处理对象产生不利的变化,对环境也会产生二次污染.用照射紫外线进行杀菌可完全避免以上问题.波长200~290nm的紫外线能穿透细菌、病毒的细胞膜,给核酸(DNA)以损伤,使细胞失去繁殖能力,达到快速杀菌的效果.
  UV表面杀菌装置广泛应用于食品、电子、半导体、液晶显示器、等离子电视、水晶振动子、精密器件、化工、医学、保健、生物、饮料、农业…等等广泛领域.UV光源照射食品、材料等表面,具有快速高效、无污染的杀菌效果,从而维持贵方产品的高品质.
  特征
  1.仅需短时间(秒单位)照射,就能起到杀菌目的
  2.连续/批处理方式选择
  3.无需加热、药液等处理
  4.简单、环保无二次污染
[编辑本段]紫外线的危害
  紫外线强烈作用于皮肤时,可发生光照性皮炎,皮肤上出现红斑、痒、水疱、水肿等;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
  紫外线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头晕、体温升高等.作用于眼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称为光照性眼炎,还有可能诱发白内障,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紫外线会使焊工患上电光性眼炎(可以治愈).
  虽然紫外线在一年四季都存在,冬季太阳光显得比较温和且北方多雾,但紫外线仅仅比夏天弱约20%,仍然会对人体皮肤和眼睛等部位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冬季仍需避免紫外线照射.长期紫外线照射最易造成皮肤产生各种色斑.所以,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户外活动时也应涂抹隔离霜或防晒霜.当然,SPF指数在15就足够了. 如果是外出进行滑雪运动或在雪地里长时间停留时,最好还是戴上护眼镜,以防止紫外线和雪地强白光对眼睛的刺激.
  近年来,大量化学物质破坏了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破坏了这道保护人类健康的天然屏障.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报告显示,1979年以来中国大气臭氧层总量逐年减少,在20年间臭氧层减少了14%.而臭氧层每递减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3%.目前,北京市气象局发布了北京市的紫外线指数,以帮助人们适当预防紫外线辐射.
  北京市气象局提醒人们当紫外线为最弱(0—2级)时对人体无太大影响,外出时戴上太阳帽即可;紫外线达到3—级时,外出时除戴上太阳帽外还需备太阳镜,并在身上涂上防晒霜,以避免皮肤受到太阳辐射的危害;当紫外线强度达到5—6级时,外出时必须在阴凉处行走;紫外线达7—9级时,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段时间最好不要到沙滩场地上晒太阳;当紫外线指数大于等于10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因为此时的紫外线辐射极具有伤害性.
[编辑本段]仪器分析
  一定强度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物质(部分物质需要加入荧光染料)时,会物质元素发出荧光(光致发光),根据荧光的颜色,即可判断出该元素的含量.如铅,汞等重金属,农药残留物等都可用此种方法检测.日光灯就是利用这种原理.
  ★黑光灯(紫外线灯)诱虫
  大部分昆虫的复眼对365nm紫外线特别敏感,在晚上,点燃一只紫外线灯,对昆虫来说犹如光明世界一样.
  ★人体保健照射
  280~320nm的紫外线称为保健紫外线.
  照射皮肤后,使皮肤内的7-脱氢麦角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和D2,防止佝偻病和职业病(矿工等).
  市面已有保健型紫外线灯供应.
  ★油烟氧化-光解氧化技术
  用紫外光来改变其油脂的分子链,同时这种紫外光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后产生臭氧,将油脂分子冷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油烟中的有机物被光解氧化,异味也随之消除.
  ★光触酶(二氧化钛)
  在建筑材料或家用电器材料表面加入(或涂覆)少量的纳米级二氧化钛粉末,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C (如甲醛、苯,甲苯、乙醇、氯仿等 ),用紫外线照射后可分解这些有机物.
[编辑本段]阻隔紫外线5种水果
  夏天不光天气炎热,强烈的阳光也会给你带来“麻烦”,不光容易被晒黑,如果暴露的时间长了,还容易被晒伤.专家发现,除了使用一些防晒手段以外,对食品“讲究”一些,也能让阳光的“副作用”减少很多.
  番茄:这是最好的防晒食物.番茄富含抗氧化剂番茄红素,每天摄入16毫克番茄红素可将晒伤的危险系数下降40%.熟番茄比生吃效果更好.同时吃一些土豆或者胡萝卜会更有效,其中的β胡萝卜素能有效阻挡UV.
  西瓜:西瓜含水量在水果中是首屈一指的,所以特别适合补充人体水分的损失.此外,它还含有多种具有皮肤生理活性的氨基酸,易被皮肤吸收,对面部皮肤的滋润、营养、防晒、增白效果较好.
  柠檬: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柠檬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现象、美白淡斑、收细毛孔、软化角质层及令肌肤有光泽.据研究,柠檬能降低皮肤癌发病率,每周只要一勺左右的柠檬汁即可将皮肤癌的发病率下降30%.
  橙子:橙子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P,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血中胆固醇,可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确保夏日里的身体健康.
  猕猴桃:猕猴桃含有Vc、VE、VK等多种维生素,属营养和膳食纤维丰富的低脂肪食品,对减肥健美、美容有独特的功效.猕猴桃含有抗氧化物质,能够增强人体的自我免疫功能.
[编辑本段]夏季紫外线防止指南
  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1级最弱,通常表现为下雨;2级较弱,通常表现为阴天;3级中等,通常表现为多云,偶尔能从云中看见一点太阳;4级较强,通常表现为晴天;5级最强,通常表现为天气特别晴朗.4月到9月是紫外线照射最强的季节;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是紫外线照射最强的时段;正午是紫外线照射高峰.
  夏季如何防紫外线
  1.远离强紫外线.正午的时候,请远远离开太阳的笼罩,每天早上10点到下午2点,太阳所发出的紫外线被大气层过滤掉的比率最小,所以紫外线的强度是一天当中最强的.因此,不管是学校老师或是家长,在替小朋友规划户外活动时,最好能够避开这段时间,大人也应该少在这一段时间外出.
  2.选择防晒霜的SPF值和PA.一般夏天的早晚、阴雨天,SPF指数低于8的产品即可;中等强度阳光照射下,指数达8至15较好;在强烈阳光直射下,指数应大于15.除了SPF指数,还要注重能阻挡肌肤晒黑的PA,一般选择PA++就可以.
  3.正确使用防晒霜.出门前十分钟涂抹防晒霜,并达到每平方厘米2毫克的涂抹量,效果最好.使用防晒霜前先清洁皮肤;如果是干性皮肤,适当抹一点润肤液.涂防晒霜时,不要忽略了脖子、下巴、耳朵等部位.在阳光猛、暴晒时间长的日子里,每两个小时补擦一次防晒霜.即使做好了防晒措施,但如果阳光很强烈,夜里最好还要使用晒后护理品.
  4.穿戴要讲究.外出时穿着可以防御紫外线的衣物,最好穿着浅色的棉、麻质地服装.不管是何种质地,只要纱织细密,达到一定厚度,就可以遮挡紫外线.选择宽沿帽,除了可以保护脸部,还可一并将耳朵和后面的脖子部位遮蔽.给自己选择一款具有能防紫外线功能的墨镜.墨镜以中性玻璃、灰色镜片最佳,过深的墨镜反而容易让眼睛接受更多的紫外线,不是正确的选择.
  5.儿童也要防晒.如果你的孩子未满6个月,最好的办法是夏天不要让他直接暴露在太阳下.如果确实需要外出,最好穿戴上适合的衣服和帽子,并且使用遮阳伞.6个月以后,就可以全身涂防晒霜了,阳光容易晒到的部位如耳朵、鼻子、颈背和肩膀要多涂一些.

实用预防医学(七):

抗体基因的来源?
抗原数目远多于人体基因,人抗体基因的来源是?
据说是B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重组,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那么,分化了的淋巴细胞基因是不是和其他体细胞不同?

  抗原是没有特定结构的第三节抗原的类型
  第三节 抗原的类型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各种组织都有其各自特异性的抗原,所以其数目多得无可胜计.根据任一性状都可对抗原进行分类,因此分类方法也十分复杂.现按其主要性状分类,叙述几种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抗原.
  一、诱导免疫应答的性能
  根据抗原被淋巴细胞识别的特性和诱导免疫应答的性能,可将抗原分成以下三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
  含有T细胞表位、需要T细胞参与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TD-Ag可诱导细胞介导免疫和(或)抗免疫应答,但无一例外地需要T细胞的参与.天然抗原的绝大多数都是TD-Ag.
  (二)胸腺非依赖抗原
  只含B细胞表位、可直接激活B细胞的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TI-Ag的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往往是单一表位规律而密集地重复排列.这样的结构可使B细胞表面受体发生广泛的交联,从而象丝裂原一样直接使B细胞活化.但是这种抗原的免疫能力有限,只能诱导IgM类抗体,而且不能产生再次应答效应.
  近年的研究发现,所谓TI-Ag也并非完全不要T细胞的帮助,只是对胸腺的依赖性较弱;因此称它们为胸腺增效性(thymusefficient)抗原也许更恰当些.
  (三)超抗原
  少量分子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抗原称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这类抗原可使宿主20%的T细胞活化,而通常的多肽抗原在初次免疫应答中只能使0.001%~0.1%的T细胞激活.超抗原被T细胞识别时虽然要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但不受Ⅱ类分子的限制,可以直接活化T细胞而且效率特别高(详见第七章).
  近年来对超抗原的研究比较多,已经发现的超抗原有小鼠乳腺瘤病毒编码的次要淋巴细胞刺激(MLS)抗原,狂犬病病毒衣壳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A~E(SEA~E),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表皮剥脱毒素(EXT),链球菌M蛋白和致热性外毒素A、B、C,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MAM),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膜蛋白,假单胞菌,HIV及小鼠Moloney白血病病毒编码的某些蛋白质.
  超抗原的发现具有许多实际的免疫学意义,为许多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提示了新的线索.超抗原对宿主多有直接的毒性作用,而且还与宿主多方面的免疫机制相关,例如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作用、T细胞在胸腺发育中的选择作用、某些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等等.但是迄今为止对超抗原本身的结构及其与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受体之间的关系目前还不清楚.对超抗原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开许多免疫学之谜.
  二、与宿主亲缘相关性
  (一)异种抗原
  与宿主不是同一种属的抗原物质称为异种抗原(xenoantigen).通常情况下,异种抗原的免疫原性比较强,容易引起较强的免疫应答.与医学有关的异种抗原主要有以下几类:
  1.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都是良好的抗原.这些微生物的个体结构虽然简单,但抗原结构却很复杂,是多种抗原的复合体.它们在引起宿主感染的同时,也会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抗感染能力.因此可用免疫学方法对传染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2.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它们都是很好的抗原,在自然感染和免疫接种后都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常用于免疫预防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
  3.抗毒素是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常用马)制备的免疫血清或精制抗体.抗毒素具有免疫二重性:既可中和相应外毒素、具有防治作用,又可引起变态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4.异嗜性抗原有些微生物与人体某些组织有交叉反应性抗原,可引起宿主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溶血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大肠杆菌某些O抗原与结肠粘膜等可存在交叉抗原.在临床上也常借助异嗜性抗原对某些疾病作辅助诊断.例如诊断某些立克次体病的外-斐反应等.
  (二)同种异型抗原
  同种间不同个体的特异性抗原(alloantigen).例如人类的ABO和Rh血型抗原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等.这种个体间的抗原性差异虽不象异种抗原的免疫原性那么强,但也可在同种间引起一定程度的免疫应答.例如ABO和Rh血型不符可引起输血反应,而HLA除了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之外,还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详见第六章).
  (三)自身抗原
  能诱导宿主发生自身应答的物质称为自身抗原(autoantigen).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物质不作为抗原来对待,但当机体受到外伤或感染等刺激时,就会使隐蔽的自身抗原暴露或改变自身的抗原结构,或者免疫系统本身发生异常,这些情况均可使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抗原性异物来识别,诱发自身免疫应答,引起自身免疫病(详见第二十五章).
  三、其他分类方法
  (一)根据化学性质分类
  按照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可将抗原分成蛋白抗原、多糖抗原和核酸抗原等许多类型.
  天然蛋白质的分子组成都比较复杂,且具有二级和三级结构,因此多是良好的抗原.多糖的免疫原性一般较弱,但某些结构复杂的多糖,例如人类ABO血型抗原等,也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核酸和脂类多无免疫原性,与蛋白质结合后形成核蛋白或脂蛋白时可成为良好的抗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可发现抗DNA或抗RNA的抗体,所以核酸也许是一种天然的半抗原.
  (二)根据制备方法分类
  按照应用抗原的制备方法,可将抗原分成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和合成抗原三种类型.
  天然抗原是不加修饰的天然物质,例如微生物、BSA和绵羊红细胞等.人工抗原是经人工修饰的天然抗原,例如碘化蛋白、偶氮蛋白等.合成抗原是经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氨基酸聚合物,例如多聚赖氨酸等.由一种氨基酸组成的聚合物称为同聚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氨基酸合成的聚合物称为共聚物.
  (三)根据生物来源和体内定位分类
  按照抗原的生物来源和在生物体内存在的位置进行命名是一种自然的方法,可以将抗原分成无数不同的类型;这虽不是一种规范的分类方法,却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命名方式.例如小鼠MHC抗原、病毒表面抗原和细菌鞭毛抗原等.
  另外,根据抗原的免疫效果还可以分成完全抗原和半抗原,或免疫原、变应原和耐受原等;根据抗原与宿主的位置关系还可分成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等.
  抗体的结构是
  第五节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抗体形成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05-4-17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抗体形成
  免疫球蛋白反应的特异性和分子的多样性是受基因支配;一条肽链的C区和V区分别由C基因和V基因编码.任何一个B细胞都有3个独立的Ig基因簇:1个H链基因簇和2个L链基因簇(κ和λ),构成Ig的结构基因;在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进行基因重排,进而转录与翻译,形成抗体.
  (一)Ig基因的结构
  1.重链基因人类重链基因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基因结构非常复杂,分为4个不连续的基因节段,从着丝点5’末端起依次为:可变区(VH)基因、多样性区(diversityregion,DH)基因、接合区(JH)基因和稳定区(CH)基因(图2-5).
  V区基因分成6个亚群,在2500kD的区域内排列有100~200个基因.某些大亚群如VHⅢ含有约25~30个基因,而某些小亚群如VHⅤ或VHⅥ仅含一个或几个基因.每个V基因由一个大的外显子和一个位于前导顺序后的内含子(约100~150bp)组成,前导顺序编码一种疏水肽,指引Ig肽链的转膜作用,V基因3末端是重组酶信号.在VH座内还有一些不具表达功能的假基因.
  C基因结构约200kb,含有11个基因.第一个CH为Cμ,以后依次为:Cδ、Cγ3、Cγ1、φε1、Cα1、φγ、Cγ2、Cγ4、Cε、Cα2.其中φε1(φε2不在第14号染色体上)和φγ是两个假基因.除Cδ基因外,其他CH基因上游都有一个转换(S)顺序,负责H链的类转换.临床正常个体的CH座位内可有大片缺失,这种无免疫缺陷症状的个体可能是通过细胞选择在免疫应答中补偿这种基因缺失.
  图2-5Ig重链基因及重组示意图
  每个CH基因的外显子分别编码相应H链的功能区,由内含子将其隔开.如Cμ基因有4个外显子各自编码链C区上的Cμ1、Cμ2、Cμ3和Cμ4四个功能区.除上述主要的CH基因外,还有其他编码不同形式Ig分子的基因,例如分别编码分泌IgM和膜IgM的μs和μm基因;前者是Cμ45’端的外加部分,编码μs链C端20个氨基酸;后者位于Cμ基因下游,含2个外显子,共同编码μm链C端41个氨基酸.
  V和C基因被中间的另两个基因节段分开,即D基因和J基因.J区有6个功能基因和3个假基因;D区的基因数目尚未确定,但至少不下20个.D和J基因参与重链V区的编码,负责其羧基端的一段氨基酸顺序.
  2.轻链基因轻链的基因比重链的基因结构简单,仅有V区和J区而无D基因节段.κ链和λ链的基因互不相同(图2-6).
  人类κ链基因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Cκ基因只有一个,邻近上游的J区座位内有5个Jκ基因,Vκ基因节段大约有80个Vκ基因,约一半以上可能是假基因.
  λ链基因位于第22号染色体上.Cλ基因簇比Cκ基因复杂得多,至少有6个非等位基因,其中2个为假基因;每个功能Cλ基因前均有一个(或更多)相关的Jκ基因;对Vλ基因库目前所知甚少,其基因数目尚不清楚.
  轻链的J基因参与V区肽链的编码,大约负责十几个氨基酸的顺序.
  (二)Ig基因的重排
  胚系状态的Ig基因,无论是重链基因还是轻链基因,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表达,只有经过重排以后才能成为具有表达功能的基因.在成熟Ig基因的产生过程中,Ig基因的重排需遵循一定的顺序,先由V-J连接或V-D-J连接,然后由VJ或VDJ与C区基因连接(图2-5).在重链,还可以发生类转换.
  图2-6Ig轻链基因及其重组
  A:λ基因;B:κ基因
  1.V-J或V-D-J连接轻链的V-J连接和重链的V-J-D连接都是在DNA水平发生,均由重组酶介导.V-J或V-D-J的组合都是随机的;重组后的V-J编码轻链的V区,V-D-J编码重链的V区.
  V-J基因重排是通过V区3’端和J区5’端旁的特殊顺序使V-J靠扰并提供酶切信息,实现V基因和J基因结合成为V-J基因单位.这种V-J重排是随机性的.V基因节段中任何一个V基因可与任何一个J基因重排结合.被结合的J基因上游的J基因丢失,下游的J基因保留.
  V-D-J重排中,除V3’端和J5’端旁侧外,D两侧亦有上述特殊识别顺序在起作用.V-D-J连接中往往是DJ结合先于VD结合.与V-J连接一样,V-D-J重排也具有不精确性.还有严重排为功能性连接的VH被其中游胚系状态(未重排)的VH所替换.这可能是扩大基因容量和保证胚系状态的VH基因能全部利用的一种机制.
  在B细胞成熟过程中,Ig基因存在重排的等级(hierarchy)现象.在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为幼稚B细胞(又称前B细胞)时,就发生V-D-J重排,开始表达H链,邻近J基因的Cμ自然随之表达,这是顺序优先的结果.由于Cμ基因和Cδ基因间的距离很短,两者可以同时得以转录;V-D-J在RNA水平既可与C结合,也可与Cδ结合,使IgM和IgD在单个B细胞上协同表达,而并非缺失性类转换.以后κ基因开始Vκ和Jκ重排,产生κ链.
  2.重链类转换类转换是在DNA水平上V-D-J与CH基因连接由Cμ和Cδ转换成其他CH基因的过程,是其他CH基因上游的S顺序间发生重组的结果.S-S重组导致重组S顺序间的所有DNA基因丢失,例如Sμ与Sγ1间发生转换,则Cμ、Cδ和Cγ3基因及其侧面的顺序均一起丢失,使V-D-J连接由一个CH重新定位于另一个CH.类转换只变换Ig的类别,不改变抗体的特异性.
  (三)Ig基因的表达及Ig分子的分泌
  Ig的合成过程与一般蛋白质合成相似.在细胞内有表达功能的V-J或V-D-J基因单位重组完成后,与C基因簇一起被转录成初级RNA,经过加工剪接,去除内含子,生成mRNA,最后分别翻译成各种肽链,装配成Ig分子,分泌出体外.
  Ig基因在表达时存在等位排斥(allelicexclusion)和同型排斥(isotypicexclusion)现象,可能是V-D-J连接或V-J连接的不精确性所造成的结果,以致许多重排无转录产物.一个B细胞不会同时表达κ链和λ链,称同型排斥.κ基因重排总发生在λ基因重排之前,当Vκ-Jκ重排形成有表达功能的基因后,λ基因重排即被抑制;在λ链产生细胞内,常有κ基因缺失.象其他的基因一样,Ig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也有启动子与增强子来启动和调节基因的转录.
  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分化增殖,除一部分分化记忆细胞外,其余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在内质网和多聚糖体均显著增加,大量合成Ig分子.合成L与H链的粗面内质网多聚核糖体是不同的.L链在190~200S的多聚核糖体(含4~5个核糖体)上合成,H链在270~300S的多聚核糖体(含11~18个核糖体)上合成.作为一条完整的多肽链,它们从一个起始点(N端)开始(向C端)依次合成.游离的L和H链少数在多聚核糖体上就有非共价结合或共价结合,大部分转移至内质网的贮池中,并装配成完整的Ig分子,然后依赖N端疏水性前导顺序进入高尔基复合体,再分泌至细胞外.在此移动过程中糖残基通过结合在膜上的糖转化酶按一定顺序逐步加到Ig分子上.
  (四)抗体分子的多样性
  一个机体何以能产生多达106~108种具有不同抗体特异性的Ig分子,其机制至今虽未完全清楚,但从基因的结构组成及重排中可找到一些答案.众多V区基因和一个或少数几个C区基因不连续地排列在染色体上,它们在DNA水平随机地结合是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而体细胞突变又可增大V区的库容.
  多样性程度可以通过Ig基因在染色体内重组时V-J与V-D-J的乘积来计算:当100个Vκ和5个Jκ重组时所产生的多样性至少是100×5=5×102个;V-D-J重排时100个VH与10个DH和6个JH连接所的生的多样性至少有100×10×6=6×103.同时连接这些基因时还会发生不精确性而使多样性增加,因而由κ链和H链组成的抗体分子的多样性最少有5×102×6×103=3×106之多.另外,在V-J、V-D-J连接过程中发生的碱基缺失和插入又扩大了多样性的程度.

实用预防医学(八):

麻烦了,帮帮忙 预防医学 的
1简述职业性损害的一级预防措施
2防止信息偏倚的措施
6. 某医师用甲、乙两疗法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治疗结果如下图,标出其中的错误并分别阐述修正的方法。
疗法 痊愈数 未痊愈数 合计 治愈率 备注
甲 26例 7例 33例 78.79% 此调查采取了单盲法
乙 36例 2例 38例 94.741%
合计 62例 9例 71例 87.32%
7. 在两种手术方法切净率比较的假设检验中,已知两组病人手术前情况基本相近,甲法观察27例,切净率为96.3%;乙法观察14例,切净率为14.29%,最小理论数T=4.44。欲了解甲法切净率是否高于乙法。
(1)说出为达到题目中叙述的研究目的,可采取何种资料分析方法。
(2)试按照(1)中资料分析方法的步骤具体分析甲、乙两种手术方法切净率的高低。

  1.简述职业性损害的一级预防措施。
  答:1.计划免疫
  2.特殊预防
  3.环境保护
  4.健康教育
  5.自我保护
  4.防止信息偏倚的措施
  答:尽量采用客观指标,作好统一技术培训,调查方法一致和检查条件一致,在同一时间由同一调查员调查病例和对照,控制各种实验条件,操作技术熟练等最大限度减少偏倚。。
  信息偏倚的控制方法
  1.要制定明细的资料收集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
  2.尽可能采用“盲法”收集资料
  3.尽量采用客观指标的信息
  4.调查询问研究对象的远期暴露史使,由于记忆力的限制,很难避免回忆偏倚,此时可通过一定的调查技巧加以避免
  7. 在两种手术方法切净率比较的假设检验中,已知两组病人手术前情况基本相近,甲法观察27例,切净率为96.3%;乙法观察14例,切净率为14.29%,最小理论数T=4.44。欲了解甲法切净率是否高于乙法。
  (1)说出为达到题目中叙述的研究目的,可采取何种资料分析方法。
  (2)试按照(1)中资料分析方法的步骤具体分析甲、乙两种手术方法切净率的高低。
  答: 根据(1)题中所研究的疗法痊愈数未痊愈数合计治愈率备注
  甲26例7例33例78.79%此调查采取了单盲法
  乙36例2例38例94.741%
  合计62例9例71例87.32%
  乙种手术方法切净率高

实用预防医学(九):

名词解析 预防医学 环境污染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927046/

推荐访问: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