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8-10-29 11:00:0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共10篇)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一)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甘肃庆阳发生的校车事故及之后各地出现的一系列类似事件,使很多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校车安全问题,为了保障校车安全,纷纷腾出财力更换新校车。
B.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的节奏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C.面对教育部推行的汉语四六级考试,国人纷纷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国语冷”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吗?
D.测量结果显示,水城威尼斯的历史老城区正在缓慢地持续下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D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二)

也有人认为,可按照一节课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课的类型,如 、 、 、 等.

教学任务来划分的,可参考:甘肃省二○ 甘肃省二○一○年四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 13.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的划分根据是该节课的( C) A、 教学目的 B、 教学结构 C、 教学任务 D、 教学种类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三)

概括自古以来中国梦的表现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

中国梦的由来:文明寻梦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设计对未来的梦想,也不断地调整梦想,竭力寻找和创造更好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文明寻梦.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文明寻梦就是中国梦.与欧洲梦、美国梦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梦在深层次上是具有千年历史语境的,中华文明曾有过至少1500年领先世界的历史,足以构成今天中国梦的底蕴和愿景.
中国梦的文明史
就像当年欧洲梦、美国梦兴起一样,终于轮到中国梦出场了.
遥想当年,宋代哲学家张载高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它可以作为今日中国梦的一个传统文化的注释,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梦的一抹基色.
这里的梦,并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做梦,而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寻梦",就是通过一种追求和努力而达到某种理想的境界或愿景.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这就是文明寻梦.
寻梦从表面上作为一种通俗化的语言,指的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或文化高度的向往与崇拜及相关反应,比如当中国人说到所谓美国梦的时候,大脑里可能会浮现富裕、强大、敢干,乃至于好莱坞电影大片中的形象等等.而从哲学意义上讲,文明寻梦的内涵是: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设计对未来的梦想,也不断地调整梦想,竭力寻找和创造更好的生存方式.
十九世纪以后,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等曾经作为人类最进步、最理想的国度,成为其他地方人向往之所在.但到了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梦破灭了.随后崛起的是美国梦,美元与武器的力量彻底征服了全世界.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文明寻梦却是中国梦.
文明寻梦,从认知的角度看,具有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性,因而也就有主体寻梦和他者寻梦的区别.主体寻梦就是自己认知自己的文明,他者寻梦就是认识其他文明.这是文明传播的本性决定的,世界文明史就是在互相认知、互相学习或者互相模仿中发展起来的.
如果寻梦代表着人类向往和追求文明的最高表现,那么与欧洲梦、美国梦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梦在深层次上是具有千年历史语境的,中华文明曾有过至少1500年领先世界的历史,足以构成今天中国梦的底蕴和愿景.
中国人自己的寻梦,最早建构于三皇五帝时代,这是开创中华文明的时代,从伏羲到黄帝,从传说到记载,都说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种文明价值的建构过程.最早的盛世梦建立在尧舜禹的传说和相关记载之中,所谓“德布天下”,就是建立国家正义的基础.而后的盛世梦建立在西周礼乐文明时代,就是孔子及儒家念念不忘的“周礼精神”.西周人口2000万左右,一个农民可供养8至9人;据人口学家的估算,在西周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5%左右,周天子及其联邦体制所构成的国家,在人口上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国.苏美尔、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波斯等文明体都没有西周这样的人口容纳力.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区域盛世梦,比如郑国有子产为相时的法律公开从而促成商业大发展,齐国等邦国有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和管子所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思想等.
世界文明史上的巅峰中国梦集中表现于汉唐宋三代,汉赋唐诗宋词的文化高峰让无数中国人乃至于外国人至今梦牵魂绕.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动乱发生时,人们就会提到尧舜德治天下的盛世梦,而近代以来在中国陷入强国梦不断受阻的痛苦时,多少人念念不忘恢复汉唐盛世.这就是中国梦的历史内涵.
大汉梦:首屈一指的思想大国
2000多年前的大汉梦表明中国既是科技大国,又是经济大国,还是思想大国.大汉文明体拥有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太学.这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传统在持续,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均可做官,天人合一的哲学具体化为政治哲学的开放与包容、公平与正义、和谐与平衡,这些都成为大一统文明的思想基础.
东汉时期,不仅已经设置有专门的谏议大夫,而且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即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商人、使节、朝圣者、移民在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包括匈奴在内的各民族融入中原.《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形成了与希腊不同的独立数学思想和方法.造纸术、造船术、罗盘技术、地动仪、浑天仪、二十四节气的太初历等科技成果已经形成应用体系.
大一统文明的优势出现了,中国人掌握生铁液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500年.生铁液态冶炼技术适合于批量生产,尤其是在研究出固态退火脱碳技术后,中国人开始能够成批地制造各类质量上乘的铁器,这些铁器在农业生产领域及军事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朝时,铁农具和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第323窑).张骞出塞,使得“胡风”吹进中原,“汉俗”传入西域,一个文化大交流的时代自此开始了.
农具和灌溉技术的创新成就了世界上最高效的农业.大汉总人口约为5000万,每年粮食总产量就为320亿斤,粮食亩产和人均占有量是世界领先水平,而当时西方的古罗马帝国仍未发展出集约化农业.汉代出现一个成语:陈陈相因.其原初含义就是,粮食多得吃不完,陈年的粮食一层又一层地堆积在仓库里,竟至发霉.
东汉科学家张衡作《二京赋》,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此赋很生动地再现了那时的商市、街道、丰富的货物和买卖双方热闹的交易活动.实际上,全国的统一大市场已经开始建立,广大农村地区的集市自由贸易体制已经形成.
西汉刘注墓出土的水晶带钩,剔透玲珑,工艺非凡,标志着当时发达的科技水平.
考古学家在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居延陆续发现三万余枚汉简,研究表明,在西汉的居延城,驻军、官员、专业工匠有工资和退休金、有文化义务教育和免费医疗,经济贸易也相当发达.
从大汉梦开始,随着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他者中国梦开始形成.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而到了汉代,中国彻底确立了信仰自由原则,所有人的信仰不会受到官府的干预,除非犯法.所谓"独尊儒术",是官场程序、规范和技术问题,不属于信仰问题,中国人从来不认为皇帝及其官员是什么教主或某个宗教意识形态的领袖.
一个思想大国,必须是信仰自由的国度,必须通过信仰自由融合汇聚成优秀文化群落.汉代以来,世界历史上的主要宗教都能在中国生存,道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印度教、萨满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拜火教或太阳教、犹太教等等,连吕宋、马来群岛上的土著宗教也在中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这些教名就可以想见曾经有多少外国人向往移民中国.
大唐梦:首屈一指的知识大国
生存年代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之际的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谆谆教导其信徒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疆域面积是中国历代最大的,也是第一个不用修长城的大一统文明时代.大唐梦的最大特点是城市化和城市生活,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四倍.大明宫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很多诗人写长安,形成长安梦题材.唐代进士崔涂在庐山顶写的诗最能代表这个题材:“一磴出林端,千峰次第看.长闲如未遂,暂到亦应难.谷树云埋老,僧窗瀑影寒.自嫌心不达,向此梦长安.”
汉唐对边远地区的管理都实行都护府制,实际上与后来的英联邦的体制类似.从贞观年间开始,西域各国和西南、北方几乎全部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拥戴大唐皇帝为天可汗,就像各英联邦国家拥戴英国女王为国家最高元首一样.王维有诗描写各国使节朝拜大唐天子的盛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
望采纳!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四)

请问《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里的“三味”指什么?
分别的意思和具体解释,比如来源.

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关于“三味”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本文作者是当年执教于“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之孙,关于“三味”的含义,他的解释可能更能体现“三味”的本义. 三味书屋原是我祖上教授私塾的一间书屋,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我想谈一些实况,以供参考. “三味书屋”的由来 我先祖定居绍兴后,至我高曾祖父寿峰岚时,在绍兴偏门外镜湖边开了个“寿同升”酒店,以酿酒为业.后因地方贪官及地霸的敲诈勒索,最终使酒坊的经营难以为继,只好关门歇业.于是峰岚公便萌发了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为了走好办私塾、兴学堂的道路,峰岚公首先延请名师到家坐馆,给儿子寿韵樵讲授古籍和书法等.韵樵公潜心研习,日后不但晓通文墨,在书法上也苦练有获.嗣后,韵樵公又为两个儿子寿舟墀、寿镜吾请师讲学.学业有成后都以坐馆教书为生(寿镜吾即秉承祖业在三味书屋开办私塾终身执教,被鲁迅尊称为“寿老先生”). 由于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峰岚公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时,就阐明了此“三味”之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遵守,更不许子孙去当清朝的官.要甘当老百姓,凭自己劳动做人,要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应该说,儿孙们很好地遵守了峰岚公的这一宗旨,寿氏此后数代沿袭的书香门第中,像我祖父镜吾公和我父亲寿涧邻这两位长辈,都只考取了县上的秀才,取得当私塾老师的资格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执教于“寿家门台”内.我的伯父寿孝天也只考取到举人为止,不再图谋其它功名,虽然据其渊博的学识,谋取职位走当官的道路,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万物皆变,事难预料,寿氏家族中仍然出了个不愿遵守祖训的子孙,云巢公的一个孙子,也就是我的亲叔父寿洙邻想走另一条路.他热心参加科举.并在考期将到之时,逃出父亲为阻止他应考而设的禁闭室,从关他楼上的窗户悬绳而出,逃出应考.最后还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被任命为吉林农安县的知县.这一违背祖训之举,大大地激怒了我祖父,骂其“不孝”,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示从此不认这个“不肖儿子”.祖父的“三味精神”之强烈,可见一斑.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 岁月流迁,光阴似箭.看到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我感到应该阐明真相.而如今也不必再墨守家规,对祖训三缄其口了.于是我投书《绍兴鲁迅研究专刊》详述了我自幼在“三味书屋”里接受启蒙教育以来,耳濡目染所了解的一切.尤其是我祖父镜吾公、父亲寿涧邻、伯父寿孝天不止一次所训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精神”,自幼便在我脑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味”的本义不应掩盖 在探索三味的含义中,不少仁人付出了艰辛努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归结到劝人珍惜光阴和认真读书,种种解释都无可厚非.但此三味非彼三味也,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应实事求是还“三味”本义,而不应任之以讹传讹,甚至演变到掩盖了三味书屋的创办形成和发展、办学宗旨,以及坐堂执教人等等的本来面貌. 学海无涯,探索亦无止境.近日我从浩如烟海的方志古籍中,又了解到有关“三味”新的情况,兹补记于下:清初顺治年间一位官至文林郎的甘肃人士“王了望”,因不堪宦场倾轧而辞官隐居乡间,晚年曾为人题写过一幅中堂和两条对联,在那幅中堂上赫然写的竟也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推算起来,要比三味书屋的形成早160多年!可见,由镜吾公口授家传下来的这三句祖训确有出处.想必是当初韵樵公曾见到过,心有灵犀相通而引起同感,遂借来用作“三味”的内容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五)

鲁迅的私塾“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的哪三味?

三味书屋的由来 ,先祖定居绍兴后,至高曾祖父寿峰岚时,在绍兴偏门外镜湖边开了个“寿同升”酒店,以酿酒为业.后因地方贪官及地霸的敲诈勒索,最终使酒坊的经营难以为继,只好关门歇业.于是峰岚公便萌发了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为了走好办私塾、兴学堂的道路,峰岚公首先延请名师到家坐馆,给儿子寿韵樵讲授古籍和书法等.韵樵公潜心研习,日后不但晓通文墨,在书法上也苦练有获.嗣后,韵樵公又为两个儿子寿舟墀、寿镜吾请师讲学.学业有成后都以坐馆教书为生(寿镜吾即秉承祖业在三味书屋开办私塾终身执教,被鲁迅尊称为“寿老先生”).由于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峰岚公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时,就阐明了此“三味”之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遵守,更不许子孙去当清朝的官.要甘当老百姓,凭自己劳动做人,要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应该说,儿孙们很好地遵守了峰岚公的这一宗旨,寿氏此后数代沿袭的书香门第中,像我祖父镜吾公和我父亲寿涧邻这两位长辈,都只考取了县上的秀才,取得当私塾老师的资格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执教于“寿家门台”内.我的伯父寿孝天也只考取到举人为止,不再图谋其它功名,虽然据其渊博的学识,谋取职位走当官的道路,是轻而易举之事.然万物皆变,事难预料,寿氏家族中仍然出了个不愿遵守祖训的子孙,云巢公的一个孙子,也就是我的亲叔父寿洙邻想走另一条路.他热心参加科举.并在考期将到之时,逃出父亲为阻止他应考而设的禁闭室,从关他楼上的窗户悬绳而出,逃出应考.最后还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被任命为吉林农安县的知县.这一违背祖训之举,大大地激怒了我祖父,骂其“不孝”,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示从此不认这个“不肖儿子”.祖父的“三味精神”之强烈,可见一斑.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岁月流迁,光阴似箭.看到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我感到应该阐明真相.而如今也不必再墨守家规,对祖训三缄其口了.于是我投书《绍兴鲁迅研究专刊》详述了我自幼在“三味书屋”里接受启蒙教育以来,耳濡目染所了解的一切.尤其是我祖父镜吾公、父亲寿涧邻、伯父寿孝天不止一次所训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精神”,自幼便在我脑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三味”的本义不应掩盖 在探索三味的含义中,不少仁人付出了艰辛努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归结到劝人珍惜光阴和认真读书,种种解释都无可厚非.但此三味非彼三味也,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应实事求是还“三味”本义,而不应任之以讹传讹,甚至演变到掩盖了三味书屋的创办形成和发展、办学宗旨,以及坐堂执教人等等的本来面貌.学海无涯,探索亦无止境.近日我从浩如烟海的方志古籍中,又了解到有关“三味”新的情况,兹补记于下:清初顺治年间一位官至文林郎的甘肃人士“王了望”,因不堪宦场倾轧而辞官隐居乡间,晚年曾为人题写过一幅中堂和两条对联,在那幅中堂上赫然写的竟也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六)

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

“三味书屋”的由来
  我先祖定居绍兴后,至我高曾祖父寿峰岚时,在绍兴偏门外镜湖边开了个“寿同升”酒店,以酿酒为业.后因地方贪官及地霸的敲诈勒索,最终使酒坊的经营难以为继,只好关门歇业.于是峰岚公便萌发了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为了走好办私塾、兴学堂的道路,峰岚公首先延请名师到家坐馆,给儿子寿韵樵讲授古籍和书法等.韵樵公潜心研习,日后不但晓通文墨,在书法上也苦练有获.嗣后,韵樵公又为两个儿子寿舟墀、寿镜吾请师讲学.学业有成后都以坐馆教书为生(寿镜吾即秉承祖业在三味书屋开办私塾终身执教,被鲁迅尊称为“寿老先生”).
  由于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峰岚公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时,就阐明了此“三味”之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遵守,更不许子孙去当清朝的官.要甘当老百姓,凭自己劳动做人,要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应该说,儿孙们很好地遵守了峰岚公的这一宗旨,寿氏此后数代沿袭的书香门第中,像我祖父镜吾公和我父亲寿涧邻这两位长辈,都只考取了县上的秀才,取得当私塾老师的资格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执教于“寿家门台”内.我的伯父寿孝天也只考取到举人为止,不再图谋其它功名,虽然据其渊博的学识,谋取职位走当官的道路,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万物皆变,事难预料,寿氏家族中仍然出了个不愿遵守祖训的子孙,云巢公的一个孙子,也就是我的亲叔父寿洙邻想走另一条路.他热心参加科举.并在考期将到之时,逃出父亲为阻止他应考而设的禁闭室,从关他楼上的窗户悬绳而出,逃出应考.最后还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被任命为吉林农安县的知县.这一违背祖训之举,大大地激怒了我祖父,骂其“不孝”,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示从此不认这个“不肖儿子”.祖父的“三味精神”之强烈,可见一斑.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
  岁月流迁,光阴似箭.看到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我感到应该阐明真相.而如今也不必再墨守家规,对祖训三缄其口了.于是我投书《绍兴鲁迅研究专刊》详述了我自幼在“三味书屋”里接受启蒙教育以来,耳濡目染所了解的一切.尤其是我祖父镜吾公、父亲寿涧邻、伯父寿孝天不止一次所训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精神”,自幼便在我脑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味”的本义不应掩盖
  在探索三味的含义中,不少仁人付出了艰辛努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归结到劝人珍惜光阴和认真读书,种种解释都无可厚非.但此三味非彼三味也,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应实事求是还“三味”本义,而不应任之以讹传讹,甚至演变到掩盖了三味书屋的创办形成和发展、办学宗旨,以及坐堂执教人等等的本来面貌.
  学海无涯,探索亦无止境.近日我从浩如烟海的方志古籍中,又了解到有关“三味”新的情况,兹补记于下:清初顺治年间一位官至文林郎的甘肃人士“王了望”,因不堪宦场倾轧而辞官隐居乡间,晚年曾为人题写过一幅中堂和两条对联,在那幅中堂上赫然写的竟也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推算起来,要比三味书屋的形成早160多年!可见,由镜吾公口授家传下来的这三句祖训确有出处.想必是当初韵樵公曾见到过,心有灵犀相通而引起同感,遂借来用作“三味”的内容.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七)

初中一年级历史知识要点【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

  上册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已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 为“旧石器”).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会保存火种,还会管理火.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仍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 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家畜,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 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败,晋文公成为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打败楚,成为霸主.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七、战国争雄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由晋分裂而成.
  2、战国时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齐国孙膑)、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3、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以苏秦为代表,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张仪为代表.
  八、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生产力发展,标志为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②秦国相对落后.③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影响:①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秦国战斗力提高.③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4、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九、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②秦王赢政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都咸阳.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内容:①确立皇帝的称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铜钱).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是隶书).
  十、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在:①“焚书坑儒”.②残酷地剥削.③严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开始: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刘邦进入关中,逼近咸阳,秦朝灭亡.
  十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汉武帝(刘彻)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术兴太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③经济方面: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军事方面:北方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南方控制海南岛和“西南夷”.
  十二、张骞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围: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
  2、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联络乌孙国.意义: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3、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十三、两汉时期的外交
  1、“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另有“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铁器制造技术传到朝鲜,在平壤出土有汉朝蜀郡制造的漆器.公元57年,汉光武帝赠给日本倭奴国使者“汉委奴国王” 金印.
  3、汉与欧洲的往来: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人从海路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国鼎立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之后,三分天下局面实际形成.
  3、 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②221年,刘备建汉(蜀汉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孙权建吴,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开发
  1、 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从东汉末开始,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工具、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种子.
  2、 吴国的经济: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今台湾).
  3、 诸葛亮治蜀:堰官,锦官,平定南中地区(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
  4、 西晋都洛阳,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南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②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③社会相对安定.④自然条件优越.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内迁到黄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②迁都洛阳.③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十七、青铜工艺
  1、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 主要青铜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朝残品的典型风格.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和青铜树: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于成都附近岷江上.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 秦长城:秦朝为防御匈奴,在秦、赵、燕三国北方防御工程基础上修筑而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
  3、 灵渠.秦朝修建,联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世界最早),用麻造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产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2、 数学: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期,书中关于负数的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以及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圆周率”:南朝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1100年.
  3、 医学:①“医圣”张仲景,东汉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华佗,东汉人,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麻沸散),编制了五禽戏.
  4、 农学:贾思勰,北魏时期,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5、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二十、汉字的演变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时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 金文:商朝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铭文和钟鼎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4、 小篆和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推广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5、 草书、楷书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二十一、学术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编订了《诗》、《书》、《春秋》作教材,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③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原因:战国时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还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和农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轲(邹国,《孟子》)、荀况(赵国,《荀子》).道家:庄周(宋国,《庄子》).墨家:墨翟(鲁国,《墨子》).法家:韩非(韩国,《韩非子》).兵家:孙膑(齐国,《孙膑兵法》).
  二十二、文学、史学与宗教
  1、 诗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品《离骚》、《天问》.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2、 史学: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3、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对我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正式创立,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它为太上老君.
  二十三、艺术
  1、 战国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制作于战国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秦汉时期的美术中,雕塑的成就最为突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型陈列馆.
  3、 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东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 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下册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玄宗封靺鞨(mohe)首领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8、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29、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0、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3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3、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34、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5、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36、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37、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38、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9、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40、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1、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42、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43、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44、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5、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6、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47、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8、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9、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50、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
  51、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5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53、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54、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55、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6、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7、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58、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59、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60、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6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62、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是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63、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 (fU)、蔡襄.
  64、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65、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66、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67、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成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68、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69、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70、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71、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72、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造成了“文字狱”.
  73、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发展台湾的经济.
  7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75、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
  76、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77、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78、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79、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80、1771年初英勇的土尔扈特部,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81、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82、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83、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畅销海内外.
  84、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85、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86、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87、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88、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89、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
  90、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清朝中后期以微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91、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八)

龙应台 文章目送读后感 600字

  龙应台 文章目送读后感 600字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母亲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母亲,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
  2.
  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亲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3.
  感人至深的背影
  -------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4.
  读《目送》有感
  《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九)

高三 数学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预测P20 2010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测 请详细解答,谢谢! (24 23:1:15)
若函数f(x)={(4-2a2)x+a2,x≤1,并且2a+Log3(x+3),x>1,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要有思考过程

首先,2a+Log3(x+3),x>1,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底数>1,所以是肯定的.
我怀疑LZ这个问题是不是哪里搞错了,f(x)={(4-2a2)x+a2,x≤1是个一次函数啊~~~
补充下问题吧!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十)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4届高考抽测数学(理)样题(A卷)第十题
正三棱锥P-ABC的所有棱长都为4.点D,E,F分别在棱PA,
PB,PC上,满足DE=EF=3,DF=2的△DEF个数是 A.1 B.2 C.3 D.4

满足条件的△DFE只有1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935101/

推荐访问: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址 甘肃教育考试院信息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