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主题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7-01-29 10:06: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17年主题【一】: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Ⅰ丁念保教案——

上编(十七年和“文革”两时期的文学)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重点: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艺术表现特点

思考题:

1、散文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2、杨朔散文形成了何种程式化的结构特点?

3、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在艺术表现上各有何特点?

4、试分析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美学局限。

在5 0 —7 0 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因为漫无边际,作家和研究者有时会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似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广义的散文概念,除此而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文学(或称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但又具有较强的文艺性的短论,即杂文、杂感等。

这里,我们在狭义上使用散文概念。当代艺术散文(下称散文)在1 9 5 7 年以后才开始趋于活跃,以杨朔、秦牧、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鉴于时间关系,我们以散文三大家中的前两位为例,来观照十七年时期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一、杨朔的散文

杨朔(1 9 1 3 —1 9 6 8 ),山东蓬莱县人,散文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支》和《生命泉》等八部。这些作品先后写作于1 9 5 5 —1 9 6 5 年间,其中大多数作品长期以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为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最有影响的作品有《雪浪花》、《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荔枝蜜》、《樱花雨》、《金字塔月夜》、《秋风萧瑟》等篇。

杨朔是一位观念自觉,风格独具,且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创作程式的作家。

一、杨朔散文中的人物,大多取材于身边的凡人小事。

他笔下的人物,有向导、渔父、船工、园丁、侍女、养蜂人、看门人等。其中好多是没有姓名的,或只有姓氏而无有名字。像《茶花赋》中的园丁普之仁,是根据“普通之人”的缩写谐音来取的;《雪浪花》中,别人问寻起老泰山时,他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其实,为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普通人、无名氏立碑,是他作品一贯的思想情感取向。如小说《三千里江山》中,他这样谈到车长杰:“活着的时候,他悄悄的活着,死的时候,他悄悄死了。报纸上不见他的姓,传记上不见他的名,但他在悄悄的一生中,献给人民的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呵!”就此而言,他的散文立意显得别具匠心,在当时的一片颂歌声中突显了出来。 《雪浪花》是作者的力作之一,作品中的老泰山,是作者精心营构的一个普通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被诗化了的人物形象。当他在海边听姑娘们议论那些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不知“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的时候,他风趣地从背后插进一句:“是叫浪花咬的”。姑娘们不信,老泰山就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老泰山一辈子没养儿女。因为年纪大,不让他出海捕鱼,他就给集体补鱼网、磨鱼钩、管果树,闲时还推着小车替人磨刀。当他替人把剪刀磨好了,还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这时候,“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支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了。”老泰山的幽默、童心、豁达、乐观和富有诗趣的性格,和大海的浪花、海边的礁石和天上的晚霞融为一体,成了一个诗化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最终被作者升华到诗的境界:“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是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二、以诗为文,巧于营构,是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杨朔是一位有着自觉的散文观的作家。他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在长期的艺术思考和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

他总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以诗人的风姿,在作品中扮演抒情角色和塑造人物,按诗的要求,去营造意境和提炼思想。正因为此,他动笔创作时,“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

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

梁实秋曾说过:“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新月》第1 卷第8 号)把杨朔与秦牧、刘白羽相比,可以看出,他散文的情节是“简单”的,这跟他诗化散文的主张是有深切关联的。他的散文大多可用一人一事一物来概括,如老向导——游香山——红叶(《香山红叶》),老泰山——海边漫步——雪浪花(《雪浪花》),普之仁——游昆明——茶花(《茶花赋》),老宋——游长山列岛——海市(《海市》),老梁——访养蜂场——蜜蜂(《荔枝蜜》),君子——访日——樱花(《樱花雨》),看门人——访非洲——蚁山(《蚁山》)等等。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其构思立意最为常见的手法。如《茶花赋》托茶花的美丽,言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蚁山》托蚂蚁托起蚁山的奇迹,言非洲人民反殖民力量的壮伟;《雪浪花》借浪花冲激礁石的气势,抒写劳动群众同心协力创建人民江山的力量;《香山红叶》托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言劳动人民越是久经风霜,精神境界越高等。

三、尽管散文情节简单,结构则很曲折。杨朔作品,正如中国古典园林,局面虽小,但却开拓出了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审美空间。在全局构成上,杨朔常用抑与扬、纵与收、显与隐、虚与实、悲与喜等等辩证艺术手法,把作品写得委婉曲折、峰回路转,讲究首尾呼应,起承转合,以求达到疏密有致、迭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张著散文史4 2 P )

但也有人指出了杨朔散文结构上的程式化倾向。其散文,大多是“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前后相呼应”。

四、在语言运用上,锤字炼句,绘影传神,其文常以斑斓的文言与活泼的口语结合,精炼的短句与散化的长句结合,形成了清新俊逸、蕴藉婉丽的文字风格。

如《茶花赋》开头:“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归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古语与口语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写渔民老泰山:“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三言两语,要言不凡,以虚写实,神情毕具。

今天看来,杨朔的作品是存在不少局限的。除了构思雷同和结构上的模式化而外,他只抒写时代生活美好和诗意的一面,而看不到生活多元多色调的另一面;对文学作品反映时代

精神理解得有些片面,有些作品显得做作,有些甚至有图解政治之嫌;作品中的“我”,常常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一个诗意化的“大我”;为了求取诗意,一些作品过于雕琢,显得不够自然,等等。这些局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局限,但还应看到,它也是由于杨朔对生活缺乏个人化的真实感受而造致的。

二、秦牧的散文

当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总是在“寻求诗的意境”的时候,秦牧却充分展示着知识与思想的魅力,主张“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使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不以创造意境取胜,而是偏重在叙事中言理,以理趣见长。杨朔和秦牧不同风格的散文,像两股清新的春风,吹醒了了久已板滞的散文苑地。

秦牧(1 9 1 9 —1 9 9 2 ),原籍广东澄海,出生于香港。五六十年代,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出版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四本散文集和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文革后复出以后,奋力写作,著有散文集和文艺理论集十多部。其散文代表作有《花城》、《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菱角的喜剧》、《榕树的美髯》、《海滩拾贝》、《蜜蜂的赞美》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题材广泛,涉笔成趣,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是秦牧散文最大的特色。

他的散文被读者称之为知识的“万化筒”,叙写着世界各地鲜为人知的的风物人情和林林总总、千头万绪的历史故事、传说、掌故、轶闻、趣谈,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无所不包。他的散文,散发着奇异的、诱人的知识趣味,青少年读者甚至可以把他的散文当作百科知识的教科书来读。在《菱角的喜剧》中,作者从菱角的品种、外形的多种多样,引申到事物的多样化、复杂性,启示人们多懂得一些辩证法,注意“同中见异”,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防范和克服思想上的绝对化、简单化和片面性。《海滩拾贝》一文,作者一开始历数了“伞贝”、“骨贝”、“鹅掌贝”、“冬菇贝”等2 0 多种贝壳的名字;接着又从古代的“贝币”,说到现代精美的工艺美术产品;在如数家珍、涉笔成趣的一大通介绍之后,转而阐发出深刻的哲理:渺小和伟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数的渺小,就没有伟大,离开了集体,伟大又会化为渺小。秦牧是从杂文起而进身文坛的,他的散文可以看成是杂文的一种“衍化”:秦牧散文的表达方式,是“在谈天说地中进行潜移默化”,“寓思想教育于

谈天说地之中”。读他的作品,读者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哲理之风的熏陶、思想之雨的洇润。 秦牧散文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意境幽远,想象开阔,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就是说,尽管秦牧的散文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博杂,但是博而能一,杂而不乱,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 秦牧认为,“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对于他的大多数作品而言,知识性材料的运用,成了他阐发思想主题的生动、形象的材料。如《土地》在叙写了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一个珍惜乡土的故事后,又追述历化帝王在地坛前封赠疆土的仪式和帝国主义者的入侵,进而又谈到湛江的“寸金桥”和华侨珍藏“乡井土”的情景,有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有现实革命斗争,以大量例举来引发和强化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热爱。再如《潮汐和船》,通篇紧紧围绕“船”展开叙写,从渔船扬帆出海,追溯到古代航海家的艰险历程,然后又写到节日渔港的战况和他登上炮舰、乘鱼雷艇游弋海面时的壮阔胸怀等等,作者写了许多船与大海、风暴搏斗的场面,看似互无关联,实则是借以赞美劳动人民的勇敢、智慧和力量,可谓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行文典范。

最后,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了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也是其作品中的理趣毫不板滞,能深入读者心灵的重要原因。

当然,秦牧散文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运用,失去了新鲜感;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地罗列材料,有时难免冗杂拖沓之嫌;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意味;一些作品表现的哲理失之于肤浅。

17年主题【二】: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 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 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

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 孙犁《山地回忆》

《吴召儿》

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

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年 月 日 第 周 第1页共4页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

写乡村中木匠 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 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 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 第一个上级》

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

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

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干预生活的作品触机人的灵魂,代有强烈的精神和批判意识。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该名为《组织部来了歌年轻人》 刘绍棠《田野落霞》

李国文《改造》

李准《灰色的帆蓬》

年 月 日 第 周 第2页共4页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B.冲破不能写人情,人性的禁区,将艺术的触角深入到认得内心世界。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萧也牧:原名吴承淦,1918-1970,参加革命后的该名为吴小舞,1941年开始创作。男主人公李克,女主人公张同志,写了共农干部进入城市不适应感。

邓友梅《在悬崖上》1956.9发表,老舍传人

宗 璞《红豆》1957成名作

宗璞:原名冯钟璞,冯友兰之女,1928年生,具有量好的启蒙教育,1946年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1948年转入清华外语系。1960年《世界文学》编辑,代表作《宗璞小说散文选》1980年北京出版社;《风庐故事》1997年,短篇小说集。

17年主题。

《红豆》时期成名作,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从一个天真单纯的女打学生成为一名名主革命战士,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历程。在革命于爱情之间,她最终选择了革命事业。

二、“十七年”小说的美学特征

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

由于一个新的政权刚刚建立,人们认为憧憬已久的社会已经到来。因此,人们在怀念过去时,会为自己刚取得的胜利而欣慰。在对面前正在展开的生活,画 面充满幻想,

2.民族化和大众化成为作家追求的艺术方向。

在政治引导下,此阶级的文学时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用他们的思维思考,用他们的语言写作,而大众的文学又多是民间文学,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其代表都是大团圆的结果。

年 月 日 第 周 第3页共4页

私定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中状元

奉旨成婚大团圆、大众化及通俗化

(中国人的性格是内敛性,抑情性)

“俗可以是形成的,思想不能俗,尤其不能媚俗”

此阶段文学的内在是讲很少又知识分子批批判角度,少冷峻,因此十七年文学不深刻。

3. 以突出工农兵正面人物为主的人物塑造原则,

不重视人物的复杂性,因此很少又人物立体形象。不重视中间人物塑造,因此人物两极化。

年 月 日 第 周 第4页共4页

17年主题【三】: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

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展的空间。○

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

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

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250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

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

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 : 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620577/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