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来源:演讲稿 时间:2018-12-06 11:00:0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演讲稿】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共10篇)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一):

求:大一英语演讲稿 关于实验动物的 可以演讲5分钟的

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公认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实验动物水平应当与科学研究的水平相匹配.因此,人们愈来愈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但是,医学研究论文中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描述的状况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验动物应用的情况,也反映了科研论文的规范化程度〔1〕,并进而影响论文的质量和交流.作者通过对《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1~1996年各期刊载的呼吸系统疾病论文为例进行调查,并随机抽检了《Respiration Physiolog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应用实验动物的文章.填写问卷,依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10种杂志文献中呼吸疾病所占数量有明显差异,平均占总量的12.93%.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呼吸疾病占80.31%,《中华内科杂志》中占11.57%,《中华肿瘤杂志》中占10.1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占9.55%,比例较高.《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占7.96%,《中华医学杂志》中占4.81%.《中国应用生理杂志》中占5.54%.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占3.73%,《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占2.31%,《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中占2.53%,比例较小.
2.约有1/4的研究论文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工作的,几乎涉及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主要以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癌为主.几种杂志不平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所占比例高达75.25%,《中国应用生理杂志》所占70.27%,比例较高,《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为62.0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48.00%,《中华医学杂志》为32.76%,《解放军医学杂志》为18.52%,《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13.15%.而《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肿瘤杂志》较少,分别为7.74%和8.60%.这与各杂志刊文的侧重点有关.
3.理想的动物模型应是规范化的,能够准确地重复再现.为此,应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力求一致性.影响复制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动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动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营养、气候、理化、居住因素.因此,研究论文中对这些因素均应描述.调查中发现文章标题作为研究核心,有39.08%的文章没有注明实验动物的种名,有些文章应用了不规范的俗名,如“大白鼠”、“小白鼠”等.24.43%的文章没有交代实验动物的品系、品种.57.47%的文章既不记叙实验动物的来源,也不交代其遗传背景.性别、年龄和体重因素,分别有31.32%、99.13%和13.79%的文章无记叙.一些文章实验动物的数目偏少,不足以达到统计学的要求.有11.78%的文章甚至未提实验动物的数目.当然,近交系动物可以突破统计学上的要求,但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数目.
4.动物实验的条件:98.56%的文章根本不提及饲养方式,99.14%的文章对实验环境未记叙,仅有1篇文章(占0.29%)提到了实验动物的合格证.有5篇文章是应用裸鼠进行的实验,其中仅1篇提及动物实验条件.
5.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为不影响实验结果和操作者安全,以及减少动物模型处理因素的干扰作用,对实验动物进行恰当处理是必要的.调查中发现,57.76%的文章未记述麻醉剂,72.41%的文章未记述处死方式.有较多的文章写着“处死后……”,但未谈如何处死.有86.78%的文章叙述了施加实验因素时所采用的方式,有61.49%的文章记述了所用动物模型的制法或依据,考虑到了采用不同的模型处理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如何实施实验因素的方式是应当记叙的,但该调查中发现竟有13.22%的文章未谈及.
6.动物实验设计的问题:动物实验设计也应当参照并遵守临床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2〕:随机化、重复、对照.根据实验动物的情况,有时还应当在最后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调查发现,45.40%的实验未随机分组,19.54%的实验未设对照,全部文章均未使用双盲法或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因此,在实验设计上尚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应用实验动物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还有一些差距,因为实验动物的应用情况,受到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随机抽检的文章〔3~5〕中可以看出,国外几种与呼吸疾病相关的杂志对实验动物的描述具有以下特点:(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体重明确;(4)等级明确;(5)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明确;(6)性别明确;(7)有对饲养方式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8)所用动物数量准确;(9)对动物的健康状况的描述详细;(10)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1)全部有对照,部分采用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当然,国外杂志有些文章也有不足,比如对动物年龄描述不够明确,也未见使用双盲法.发达国家目前动物检测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可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随着实验动物质量不断提高,动物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动物实验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泛.但是,许多动物实验研究论文中往往将试剂生产地、产品批号等描述十分详细,而对实验动物的条件却记述很少,甚至一些学术水平很高的科研论文,对实验动物方面的记述也很简单.这种状况应当引起广大科技人员的重视.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二):

医学科研方法学填空题
1.科学研究的本质及基本任务是 、创造 或 .
2.不设立对照组的弊病有:、 、 .
3.实验研究计划中要体现三大要素:即 、 、 .
4.临床试验设计可分为下列四种:、 、 、 .
5.生物分子工程包括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等.
7.医学科学发展的几个重大前沿领域是 、 、 、 、 .
8.对照的类型有:、 、 、 、 、 、 、 .
9.实验设计大体可分为 设计与 设计两方面.
10.临床医学研究分为 研究和 研究两类.

对照有空白对照 安慰剂对照 实验对照 自身对照 标准对照
随机的方法有完全随机化和分层随机化
三要素是受试对象 处理因素 实验效应
临床试验要注意使用盲法 医学伦理问题 多中心实验和临床试验的评价
任务来源不太确定 应该有各种基金来源的 比如自然基金【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三):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传达的重要信息。
  不久前,在美国丹佛市举行的癌症专题会议上,医学家宣布:他们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癌细胞。
  有多名自愿接受试验的癌症患者在接受这项治疗后,身上的癌细胞都呈现萎缩状。
  专家们指出,要运用基因工程的办法研究出能引起感冒的腺病毒有机体,让含有易变基因的癌细胞染上感冒,而这项新技术,估计每年有望拯救10万个癌症病人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后要攻克运用基因工程让癌细胞染上感冒的新技术。(意对即可)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四):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传达的重要信息(5分)
不久前,在美国丹佛市举行的癌症专题会议上,医学家宣布:他们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癌细胞。
有多名自愿接受试验的癌症患者在接受这项治疗后,身上的癌细胞都呈现萎缩状。
专家们指出,要运用基因工程的办法研究出能引起感冒的腺病毒有机体,让含有易变基因的癌细胞染上感冒,而这项新技术,估计每年有望拯救10万个癌症病人的生命。

今后要攻克运用基因工程让癌细胞染上感冒的新技术。

(培养学生语段压缩能力,首先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归纳,然后进行分阶段提取关键词,最后串联成句。)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五):

刚果红有什么用?

刚果红试纸遇到碱性溶液变蓝,遇酸性、中性溶液不变色;即可用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
PS:
医疗作用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在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一种常用于医学实验的染料刚果红,能够阻止脑部一些异常蛋白质积聚,防治“亨廷顿氏舞蹈病”.
  亨廷顿氏舞蹈病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在30至50岁时发病,病人的细胞错误地制造一种名为“亨廷顿蛋白质”的有害物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积聚成块,损坏部分脑细胞,特别是那些与肌肉控制有关的细胞,导致患者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
  刚果红是医学实验中的一种常见的细胞标记染料.研究人员对亨廷顿氏舞蹈病患者脑部切片进行检查时,通常用刚果红对之进行染色.刚果红能附着在异常蛋白质上,清晰地显示出蛋白质块的积聚区.
  哈佛医学院科学家进行的脑细胞组织培养实验表明,刚果红染料不仅能附着在异常蛋白质块上,还能减缓蛋白质的积聚过程,用刚果红处理过的脑细胞不易死亡.带有亨廷顿氏舞蹈病基因的实验鼠,接受刚果红染料注射后,也较少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为治疗亨廷顿氏舞蹈病提供了新思路,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才能将这种方法用于临床.刚果红还被用于标记阿尔茨海默氏症、克雅氏症等脑病样本中的异常蛋白,因此它也可能有助于防治这些疾病.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六):

《时代》杂志评出的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中指出,美国及日本两个研究团队的报告中证实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这项发现一方面解决了利用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争议,另一方面也使得干细胞研究的来源更不受限.请回答下面有关胚胎工程的若干问题.
(1)在胚胎发育中,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可将早期发育的胚胎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2)胚胎工程中的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______和孕育胚胎的______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其生理学基础主要有那些?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______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美日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利用病毒分别将四个基因送入皮肤细胞,促使普通的皮肤细胞产生变化,最后成为带有______性质的细胞,称为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iPS).在基因工程中,这四个基因称为______,所利用的病毒称为______,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有______.  与借助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比较,这样获得的干细胞的研究,其最大突破就是在不破坏胚胎的前提下提取可以复制成器官或组织的细胞,不仅避开了长期以来有关生物技术的______方面的争议,也使其来源更加广泛而方便.
(4)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从患者身上取出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从而获得早期人类胚胎,然后再从中培育“患者自身的”胚胎下细胞供医学临床使用的技术叫做______.这一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克隆人”,中国政府对生殖性克隆人研究所持态度的“四不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1)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儿.
(2)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a.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b.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不受任何影响.
(3)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根据题干信息“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可知,利用病毒分别将四个基因送入皮肤细胞,促使普通的皮肤细胞产生变化,最后成为带有胚胎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称为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iPS).这样获得的干细胞的研究,其最大突破就是在不破坏胚胎的前提下提取可以复制成器官或组织的细胞,不仅避开了长期以来有关生物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争议,也使其来源更加广泛而方便.在基因工程中,这四个基因称为目的基因,所利用的病毒称为载体,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4)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从患者身上取出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从而获得早期人类胚胎,然后再从中培育“患者自身的”胚胎下细胞供医学临床使用的技术叫做治疗性克隆.中国政府对生殖性克隆人研究所持态度的“四不原则”是: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故答案为:
(1)桑椹胚、囊胚、原肠胚      
(2)供体     受体    a.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b.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不受任何影响
(3)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胚胎干细胞    目的基因   载体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伦理(道德)问题
(4)“治疗性克隆”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七):

关于医学史上重大的突破的英语作文

五项能改变医学史的生物科技重大突破
据美国大众机械杂志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益,近年来生物医学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比如:从唾液可检测出癌症,打一针即能沿着身体脊髓生长出新的神经组织等.目前这些世界上最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已模糊了生物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界线,它们共同的目标是帮助恢复、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人类的寿命.
1、抗腐微生物细菌
生存在牙齿上的细菌能够将糖转化为乳酸,而乳酸可以腐蚀牙釉质导致牙齿被蛀坏腐蚀.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ONI BioPharma公司最新研制一种新型菌株,叫做“SMaRT”.它不会产生乳酸,却会释放出一抗菌素,可以杀死这些自然导致腐蚀的细菌.牙医只需在牙齿上涂上一层SmaRT,即能实现避免牙齿被蛀蚀.目前在临床测试阶段,牙齿涂抹这种抗腐微生物细菌后便能够永远保持健康.
2、人造淋巴结
来自日本RIKEN研究院的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造淋巴结,它可以生成免疫细胞用于对抗感染,虽然人造淋巴结有朝一日可以代替患病淋巴结,但目前人造淋巴结只能当成特意定制的免疫促进剂.医师用特殊的细胞填充淋巴结能够很好地治疗某些疾病,比如:癌症和艾滋病.
3、哮喘传感器
据统计,哮喘病患者占美国急诊患者的四分之一,但目前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科学家最新研制的一种哮喘传感器能够将哮喘就治人群数量直线下降.该传感器是一个手持型设备,外层是涂有一层聚合物的碳纳米管,该纳米管比人体头发直径还要细10万倍.它能够在短短1分钟内直接分析出人体呼出的一氧化氮气体数量,据悉,一氧化氮气体是哮喘发作之前在肺部形成的一种气体.
4、唾液即能检测出癌症
之前医生所采用的活组织检查已过时,目前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最新设计一种检测装置,仅需要提取患者的唾液样本即能探测出该患者是否患有癌症,十分便捷有效.与癌细胞相关的蛋白质能够对这种检测装置的色样产生响应,一旦该装置发现有癌细胞存在,便释放出荧光线,可用显微镜进行探测到.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程师Chih-Ming Ho强调称,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通过唾液便能对多种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分析.
5、生物起搏器
电子起搏器能够挽救人的生命,但是长期使用电子起搏器会导致其硬件磨损最终使该仪器无法使用.目前,多家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致力研制一种不需要电池的起搏器,这种生物起搏器注入心脏受损区域,可实现在干细胞中基因表达.该起搏器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生理状况.经过实验这种生物起搏器能够减缓实验狗的心脏跳动速率,直至达到正常跳动速率,而且并不出现任何并发症现象.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八):

求奥斯瓦尔德.艾弗里的论文!
就是指研究肺炎双球菌转化的那位艾弗里,他当时在《实验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论述DNA转化作用的论文,应该流传下来了吧!想看看,原文,翻译都行!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已发,应该是你要的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九):

200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以及相关研究内容概况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两个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获得,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虽然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
  对生物体内RNA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学界和医学界无可争议的热点.曾有科学家形容:这是一个RNA时代的到来.而这样一个热门领域的产生,源于1998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将双链RNA导入线虫基因中,并发现双链RNA较单链RNA更能高效地特异性阻断相应基因的表达,他们称这种现象为RNA干扰.他们的这一发现也促使后来的科学家认识到,生物体的基因转化的最终产物不仅仅是蛋白质,还包括相当一部分RNA.
  “幕后使者”左右基因沉默
  有人这样比喻:DNA是电影胶卷,RNA是放映机,蛋白质是在银幕上播放的电影.那么,放映的过程就是“基因表达”.
  “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的重大发现,为人类对生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有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好像宇宙学中的暗能量,是生物研究的一个全新世界.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工程实验室主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委员陈润生研究员评价说.
  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外源基因存在于生物体内,并未丢失或损伤,但该基因不表达或表达量极低,这种现象称为基因沉默.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了RNA会影响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但当时人们对于RNA的理解,还仅限于生物体的基因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通过转录形成信使RNA,随后翻译形成蛋白质才能起作用.
  1990年,科学家为了加深矮牵牛花的紫色,将添加过量的合成色素的基因拷贝入细胞,结果事与愿违,不仅转入的基因未表达,而且自身的色素合成也减弱了,转基因的花出现了白色或全白色,当时他们把该现象称作共抑制.后来在对真菌、线虫、果蝇、老鼠等动物细胞的进一步研究中,这种现象也得到了确认.
  陈润生说,直到1998年,科学家才真正认识到这种分子的力量.“RNA干扰”现象是在线虫试验中观察到的,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将外源的双链RNA加入到线虫的基因中,发现它能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相应的蛋白质,首次证明此过程属转录后的“基因沉默”,并证明了小RNA分子是某些基因抑制现象的“幕后使者”.
  全新基因被发现
  “许多人将这个词翻译为RNA干扰,而我更倾向于将它解释为RNA干涉.”陈润生说:“因为干涉的意思更能体现RNA是对于特定的目标基因起作用,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生物体的这一机制被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揭示之后,科学家推论,这一机制本身应是为生物体内部服务的.果然,科学家随后发现,生物体体内本身也存在这种产生双链RNA的基因,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发现而已.
  “这种RNA就叫做小RNA基因,也是生物体遗传密码的一部分.这种RNA基因实际上是内源性的.以前人们一致认为RNA最后的产物是蛋白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由DNA产生单链RNA的基因现在通常的叫作编码基因;但小RNA基因的发现让人们认识了另外一类基因,它们的最终产物是RNA.”陈润生解释说:“小RNA就是其中一种,小RNA是双链的,较一般RNA短得多,它能对细胞和基因的很多行为进行控制,可指导染色体中的物质形成正确的结构.这些最终产物是RNA的基因叫作非编码基因.目前在高等生物体内发现的非编码基因数量越来越多.从RNA干扰现象发现对RNA调控的一套全新的机制,是这几年生物学中的重大革命.”
  虽然小RNA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搞清,但在线虫、果蝇、植物细胞及动物卵细胞的研究中已证实,直接导入或转染入细胞的小RNA通过特异性的几种酶的作用,可进一步形成RNA诱导基因沉默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能特异性地与靶向信使RNA结合并进入再循环,进而形成不断放大的瀑布式放大效应,从而使RNA干涉作用在短时间内即可迅速有效抑制有害基因蛋白质或多肽的合成.
  RNA干扰机制的发现引导人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基因.科学家们逐渐发现,非编码基因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在高等生物体内,科学家们认为非编码基因的数量可以和编码基因相比拟.“这个发现使得我们人类对基因的研究,从只有一个蛋白质的世界,现在变成了RNA和蛋白质两个功能元件组成的两种元件世界.这让我们人类对各种生物的了解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并且能更好的说明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陈润生说.
  科学家认为,成千上万非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组成了巨大的分子网络,调节着细胞中的生命活动,这好比宇宙中的暗物质,将为基因组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新审度细胞及其演化过程的新思路.
  让致病基因“沉寂”
  RNA干扰又有什么用呢?有迹象表明,某些小RNA分子能够通过引导基因打开或者关闭来决定某一个细胞的命运,这将会对引诱细胞形成某种特定类型的组织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的研究发现,用这种方法,可以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关闭”特定基因,控制入侵细胞的病毒.这给人们看到了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的新希望.
  陈润生认为,利用RNA干扰研究基因功能是对基因基础研究的一个便捷工具.科学家利用RNA干扰对目标基因进行特异性地表达沉默,通过观察其表达被抑制后细胞乃至生物体从形态到各项生理生化的变化来推导该基因的功能.
  这些自身存在的RNA不但是高等动物中有,高等植物中也有.2003年科学家发现,病毒中也存在这种基因,现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都被证明存在这样的非编码基因.
  陈润生介绍说,目前,RNA干扰现象的后续研究实际上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是基础研究方面,继续研究在生物体内存在的RNA基因的功能、调控机制以及和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关系;二是深入研究RNA干扰现象,把RNA干扰现象用到可能应用的情况,比如说医疗实践,例如用于抑制肿瘤的和其他疾病的基因.
  “这种技术还被用于基因治疗研究,很多医学研究也正在利用这种技术,希望直接从源头上抑制致病基因,以治疗癌症甚至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陈润生说:“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中,RNA干扰可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的基因治疗.艾滋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今后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新途径被治愈.此外,对于特定疾病的诊断,以后不一定只能以蛋白质为指标, RNA也可能成为检测重大疾病的标识物.这个领域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正是由于RNA干涉技术有望从“根”上治病疗疾,致使病基因静寂关闭,所以人们自然渴求尽快应用于临床.但目前此项新技术研究大都来源于离体细胞实验,在体动物实验则刚刚开始,真正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尚待时日,还需要科学家广泛深入和细致持久的研究.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十):

首次发现NMR现象的是谁

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在1946年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oBloch和哈佛大学Purcell分别发现.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处于进动状态的含有奇数中子或质子的原子核,例如氢原子核会发出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用适当的无线电波对进动的原子核进行激励,可以使其进动角度增大;在外加的无线电波关闭后,进动的原子核又会逐渐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并发出与激励无线电波频率相同的射频信号.这一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现象.NMR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物质分子结构的现代化学分析技术首先在理化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发现者因此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72年化学家P.C.Lauterbur提出应用NMR信号可以建立图像,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为NMR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揭开了序幕.此后很多学者对NMR的成像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到80年代初期核磁共振成像已从实验室进入临床.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发展非常迅速,获得广泛的应用.为了与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核医学相区别,以及强调这一检查技术不使用电离辐射的优点,1984年美国放射学会正式将核磁共振成像(NMR)称为磁共振成像(MR或MRl).
  自1953年出现第一台核磁共振商品仪器以来,核磁共振在仪器、实验方法、理论和应用等方面有着飞跃的进步.谱仪频率已从30MHz发展到900MHz.1000MHz谱仪亦在加紧试制之中.仪器工作方式从连续波谱仪发展到脉冲-傅里叶变换谱仪.随着多种脉冲序列的采用,所得谱图已从一维谱到二维谱、三维谱甚至更高维谱.所应用的学科已从化学、物理扩展到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总而言之,核磁共振已成为最重要的仪器分析手段之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anjiang964240/

推荐访问: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