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07 09:12:5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安徽省名校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安庆一中

安师大附中 2014届12月联考试题(语文)

马鞍山二中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请将答案填在相应表格中。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

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

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

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

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

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

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

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

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

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

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

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

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

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

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

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

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

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

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

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

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

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

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

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

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

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

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

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

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

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

一样存在着。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

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

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

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

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

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

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

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

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3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9分)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珵,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承乎既久,边

备媮惰,而西南用兵不息,珵以为忧。正统七年疏陈兵政五事,帝善之而不能用。及土木难.

作,郕王召廷臣问计。埕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 .

胡溲、陈循成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是

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埕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

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因名有贞。..

景泰三年迁右谕德。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延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

之。至张秋,相度水势,条上三策。有贞于是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河、沁。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帝厚劳之。.

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有贞乃修旧堤决口,水患悉平。帝召见,奖劳有加,进左副.

都御史。

八年正月,景帝不豫。石亨、张轨等谋迎上皇,以告太常卿许彬。彬曰:‚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亨即夜至有贞家。闻之,大喜。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时方

有边警,有贞令轨诡言备非常,勒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鼓,开长安门纳之。乃升奉天.

门,有贞等常服谒贺,呼‚万岁‛。有贞既得志,则思自异于曹、石。石、曹大怨恨,日夜.

谋构有贞。诏徙有贞金齿为民。亨败,帝从容谓李贤、王翱曰:‚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有贞既释归,犹冀帝复召,时时仰观天象,谓将星在吴,益自负。

及闻韩雍征两广有功,乃太息曰:‚孺子亦应天象邪?‛遂放浪山水间,十余年乃卒。

(节选自《明史•徐有贞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A.惟南迁可以纾难 纾:解除。 .

B.勒兵入大内 勒:强制。 .

C.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 阅:历经。 .

D.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 沮:诋毁。 .

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帝善之而不能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珵不知谦之荐之也 均之二策 ..

C.有贞乃修旧堤决口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则思自异于曹、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徐有贞忧虑国事,敢于陈明自己的政见。他有感于太平年代,边备懈怠而战事不止的现

状,上疏陈说用兵之道,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帝认可。

B.徐有贞善于治水,功劳卓著。他亲临一线指挥,治理河渠,建立水闸,修筑大坝,加固

决口,最终平息了全部水患,受到皇帝的慰劳和嘉奖。

C.徐有贞与曹吉祥、石亨结下了仇怨。他们三人曾经联手拥立太上皇复辟,在新朝中,徐

有贞与曹、石交恶,他受到曹、石的构陷而迁贬为民。

D.徐有贞相信天象昭示人事,以此决定行事。他被释放回家后看到将星在吴,自信可以再

次建功立业;后来得知韩雍征讨立功后,放弃了这种追求。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4分)

(2)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3分)

(3)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8.诗歌颈联的景色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予以赏析。(4分)

9.尾联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

甲题计分。)(6分)

甲:此地有崇山峻岭,① ,② ,③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④ ,⑤ ,⑥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 ,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 。 (屈原《离骚》)

④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⑤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八首》)

⑥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三.(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1)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2)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

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

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

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

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

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

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

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

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

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3)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

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

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

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

的尖顶。

(4)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

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

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

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

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

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

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

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

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5)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

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6)‚它在哪儿呀,奶奶?‛

(7)‚什么,你说什么?‛

(8)‚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9)‚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10)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

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

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

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

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

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

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

了故乡。

11.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请加以简析。(6分)

12.(一)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有何作用?(3分)

(二)请谈谈对第(4)段划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

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3分)

13.请分析第(10)段中划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

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执拗(niù) 泊(bó)位 和(huó)稀泥 不塞(sāi)不流 ....

B.模(mú)具 臧(zāng)否 颤(chàn)巍巍 怙恶不悛(quān) ....

C.倾轧(yà) 下颌(hé) 道行(háng)深 汗流浃(jiá)背 ....

D.龟(jūn)裂 训诂(gū) 蒙(mēng)汗药 宁(nìng)缺毋滥 ....

16.下面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 .....

A.终南捷迳 偏安一偶 瓜熟蒂落 鸠占雀巢

B.韦编三绝 时乖命蹇 如雷灌耳 巨笔如椽

C.儒子可教 肥马轻裘 攻艰克难 沽名钓誉

D.自惭形秽 暗剑难防 无所适从 唉声叹气

第二篇:《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一学语文期期中卷及答案》

茂名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段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陈艳姝审题人:李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相应信息点在答题卡上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和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

1 高二第一学期中段考试共11页

第三篇:《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12分)

1.(本题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聒(guā)噪 忤(wǔ)逆 轧票处(gá) 前合后偃 (yǎn)

B.驯(xùn)熟 自诩(yǔ) 一抔(pōu)土 羽扇纶(guān)巾

C.畏葸(xǐ) 讥诮(qiào) 抠(kōu)字眼 龇(zī)牙咧嘴

D.流岚(lán) 镣(liào)铐 起涟漪(yī) 龌龊(cuò)不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聒(gu ō)噪;B项自诩(xǔ),一抔(póu)土;D项龌龊chuò)不堪。

2.(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B.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青奥会的实践证明,对空气污染预先预测,提前采取应急措施,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

C.近日南京军区用高仿真硅胶人像复原了1945年日军“受降仪式”现场。在复原场景中,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正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D.近年来,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些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污秽不堪,气味刺鼻。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想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一面对应两面。“最大价值”不应与“公平与否”相对应;B语义重复,删去“预先”;D搭配不当, “一旦„„后”改为“一旦„„”或者“„„后”

3.(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关键时刻,纳什、科比纷纷伤退,因深陷伤病危机而不能自已的洛杉矶湖人队,在2013年季后赛首轮惨遭淘汰。

B.地卖不动,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一叶知秋,这个现象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不但消费者无法承受,开发商承受的压力也加大了。

C.许多人想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劲浪不止。平和之人,纵是经历沧海桑田也会安然无恙;敏感之人,遭遇一点风声便会千疮百孔。

D.为躲开外界监督,有人想出了变送礼为“试吃试用”的高招,但说穿了,“试吃试用”不过是巧言令色,改变不了其慷公家之慨、营一己之私的腐败实质。

【答案】B

3.(本题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一项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已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研究横线上下文和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同时参考各选项的排列情况,可用排除法。②是一个小总结句,总体说“马”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③①⑥属于分说。①句中“还”、⑥句中“也”说明顺序是①在前。只要确定了②③①⑥的顺序,就可排除其他三项。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5.(本题3分)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6.(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大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答案】

5. D

6.D

7.C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中的“共同审美心理”不等同于原文中的“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依据原文“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可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错, “独特”不是“特有 ”,且选项将范围扩大,将“中国书法”说成了“书法”;B项依据原文“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可知,选项说“不注重书写的技巧”错;

C项依据原文“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可知“达有所为的目的”错。

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为“慢慢地进入”,“这样就可以„„产生”判断过于绝对。

三、(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进士高第。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广南转运使,入直集贤院。时拟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前代所封曰宗圣,曰奉圣,曰崇圣,曰恭圣,曰褒圣;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后嗣,非礼也。”于是下近臣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无择首建学官,置生徒。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诰,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苏颂言无择列侍从,不当与故吏对曲直,御史张戩亦救之,皆不听。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安石犹为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两人死,力求其遗文汇次之,传于世。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惜之。

(选自《宋史·祖无择传》,有删改)

8.(本题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间其敝徒文具 徒:空

B.权知开封府 权:有权力

C.力求其遗文汇次之 次:编次

D.用小累罪放弃 用:因为

9.(本题3分)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B.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C.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D.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10.(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认为唐代已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再把祖先的 谥号加封给后代不合礼制。于是朝廷让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

B.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任袁州知府,他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该郡形成了诵读的良好风气。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学士、郑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职。

C.祖无择因小事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当政后,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专查祖无择的罪状。后来祖无择因苗振贪污受牵连,虽查无实据,却被贬为庶民。

D.祖无择年少时跟从孙明复、穆修学习。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上流传。但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为他惋惜。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23分)

11.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译文:

(2)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译文:

【答案】

8.B

9.C

10.C

11.(1)明州知州苗振因贪污出名,御史王子韶出使视察两淅,查访有关苗振的情况,牵连到祖无择。

(2)等到案件审查结完毕,无择没有贪污行为,只是查到他用官府的钱借贷、接待所辖地区的百姓(时所安排)的座位及乘船越过礼制而已。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权”意为暂代官职。

9.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是一道客观断句题,考生可抓住主语和一些整 齐的语句来断句,如“安石”、“义不欲取”等。

1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却被贬为庶民”有误,原文是被贬为忠正军节度副使。

1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闻、廉、连;(2)关键词:狱、贷、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答案】

12.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也可以答反衬。)

13.诗人的“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秋景凄凉;②离人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解析】

1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燕辞归”和“客尚淹留”对比,突显显诗人自身思乡不得归的痛苦。考生答此题,要先表明运用了什么手法,再分析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最后联系情感分析其效果。

1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解答此题,需从全词来概括分析,先阐释再提炼概括。纵观全词,“芭蕉不雨也飕飕”可概括出秋景凄凉,“年事梦中休”可概括出功业无望,“客尚淹留”可概括出羁旅漂泊,“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可概括出离人相别。

第四篇:《语文卷·2014届安徽省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2013.11)》

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

2014届联考试题(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请将答案填在相应表格中。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

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

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

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

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

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

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

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

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

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

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

【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

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

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

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

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

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

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

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

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

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

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

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

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

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

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

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

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

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

一样存在着。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

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

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

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

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

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

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

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

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3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9分)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珵,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承乎既久,边

备媮惰,而西南用兵不息,珵以为忧。正统七年疏陈兵政五事,帝善之而不能用。及土木难.

作,郕王召廷臣问计。埕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 .

胡溲、陈循成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是

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埕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

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因名有贞。..

景泰三年迁右谕德。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延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

之。至张秋,相度水势,条上三策。有贞于是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

河、沁。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帝厚劳之。.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有贞乃修旧堤决口,水患悉平。帝召见,奖劳有加,进左副.

都御史。

八年正月,景帝不豫。石亨、张轨等谋迎上皇,以告太常卿许彬。彬曰:‚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亨即夜至有贞家。闻之,大喜。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时方

有边警,有贞令轨诡言备非常,勒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鼓,开长安门纳之。乃升奉天.

门,有贞等常服谒贺,呼‚万岁‛。有贞既得志,则思自异于曹、石。石、曹大怨恨,日夜.

谋构有贞。诏徙有贞金齿为民。亨败,帝从容谓李贤、王翱曰:‚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有贞既释归,犹冀帝复召,时时仰观天象,谓将星在吴,益自负。

及闻韩雍征两广有功,乃太息曰:‚孺子亦应天象邪?‛遂放浪山水间,十余年乃卒。

(节选自《明史•徐有贞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惟南迁可以纾难 纾:解除。 .

B.勒兵入大内 勒:强制。 .

C.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 阅:历经。 .

D.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 沮:诋毁。 .

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帝善之而不能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珵不知谦之荐之也 均之二策 ..

C.有贞乃修旧堤决口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则思自异于曹、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徐有贞忧虑国事,敢于陈明自己的政见。他有感于太平年代,边备懈怠而战事不止的现

状,上疏陈说用兵之道,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帝认可。

B.徐有贞善于治水,功劳卓著。他亲临一线指挥,治理河渠,建立水闸,修筑大坝,加固

决口,最终平息了全部水患,受到皇帝的慰劳和嘉奖。

C.徐有贞与曹吉祥、石亨结下了仇怨。他们三人曾经联手拥立太上皇复辟,在新朝中,徐

有贞与曹、石交恶,他受到曹、石的构陷而迁贬为民。

D.徐有贞相信天象昭示人事,以此决定行事。他被释放回家后看到将星在吴,自信可以再

次建功立业;后来得知韩雍征讨立功后,放弃了这种追求。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4分)

(2)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3分)

(3)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8.诗歌颈联的景色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予以赏析。(4分)

9.尾联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

甲题计分。)(6分)

甲:此地有崇山峻岭,① ,② ,③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④ ,⑤ ,⑥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 ,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 。 (屈原《离骚》)

④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⑤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八首》)

⑥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三.(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1)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2)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

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

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

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

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

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

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

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

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

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3)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

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

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

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

的尖顶。

(4)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

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

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

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

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

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

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

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5)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

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6)‚它在哪儿呀,奶奶?‛

(7)‚什么,你说什么?‛

(8)‚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9)‚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10)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

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

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

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

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

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

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

了故乡。

11.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请加以简析。(6分)

12.(一)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有何作用?(3分)

(二)请谈谈对第(4)段划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

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3分)

13.请分析第(10)段中划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

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执拗(niù) 泊(bó)位 和(huó)稀泥 不塞(sāi)不流 ....

B.模(mú)具 臧(zāng)否 颤(chàn)巍巍 怙恶不悛(quān) ....

C.倾轧(yà) 下颌(hã) 道行(háng)深 汗流浃(jiá)背 ....

D.龟(jūn)裂 训诂(gū) 蒙(mēng)汗药 宁(nìng)缺毋滥 ....

16.下面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 .....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第五篇:《北京市五校联考2015-2016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阅读答案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用0 .5毫米的黑色水笔答题,答卷前,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

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 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 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 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

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 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 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 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 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故:故意 .

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报:报答 .

C.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置 .

D.必以其兵临晋 临:逼近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之伐鲁过矣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B.而以教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C. 君因以兵迎之 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

D.乃使子贡之越 乃有二十八骑 ..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

(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5分)

阅读下面达首宋词,完成8~9题。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33890/

推荐访问:书法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书法艺术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