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唱法

来源:作文 时间:2016-08-29 10:23:2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陕北民歌唱法(一)
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初探

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初探

摘要:作为民族艺术中的一支奇葩,陕北民歌无疑具有着突出的艺术魅力。而作为民族声乐教学来说,陕北民歌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资源,陕北民歌中所用到的歌唱方法、歌唱技巧,都能够给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以莫大的启示和借鉴。文章正是对陕北民歌的主要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陕北民歌;演唱演唱方法; 演唱技巧

一、陕北民歌的主要演唱方法

1、平腔唱法

平腔唱法,多以真嗓的使用为主,有时也会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的加入真假声的混合,这也是陕北民歌演唱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声调十分高亢和嘹亮。根据演唱歌曲的不同,有时候完全使用真嗓,有时候真假声混合。一般来说,当歌曲的速度较慢且旋律起伏不大时,基本上使用真嗓歌唱。比如《揽工调》就是用真嗓来演唱的,以体现出歌曲的悲伤和婉转。当歌曲旋律起伏较大,如四五度音程,甚至七八度大跳音程时,完全用真嗓演唱已经不能胜任了。且陕北地区沟壑纵横,山高坑深,要想要歌声传的更远,就要使用假声,假声和真声的结合是十分自然的,没有明显的衔接痕迹。发出的声音没有虚晃的感觉,而是格外的高亢和嘹亮。特别是在一些信天游中,经常出现一些长音,运用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能够使声音始终保持高亢、结实和明亮。如《船夫曲》中,最高音到了b,真嗓已经很难予以从容的驾驭了,只有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

陕北民歌唱法(二)
试论陕北民歌中西洋声乐演唱的融入

试论陕北民歌中西洋声乐演唱的融入

[摘要] 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新时期创作的

产物,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民歌特色,还采用现代作曲技术理论进

行改编,大胆吸收融入了西洋声乐演唱的方式方法,使原生态的民

歌品种站在了高雅的音乐殿堂。文章试图通过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

与原生态陕北民歌中演唱形式、演唱方法以及声部编配的对比,探

讨陕北民歌中西洋声乐演唱的融入问题,希望能引起学者们的启发

与思考,为我国传统民歌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陕北民歌 伴奏合唱 融入

陕北位于我国西北部高原地区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原之上,它东临

黄河、北接内蒙,山川沟壑、纵横交错是它独有的地貌特点。由于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长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这里的人民生

活贫穷落后、苦不堪言,在长期巨大生活压力的影响下,陕北人民

逐渐找到一种最自然、最淳朴的方式充当心灵上的慰藉,由此产生

了独具西北地区特色的民歌艺术——陕北民歌。

有学者曾说过:“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的反映,是这一地区社

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集体创作的一部生活的史

诗,也是一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①陕北民歌是

陕北劳动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最贴近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

它不仅包含了山歌、秧歌、小调以及劳动号子等多种民歌体裁,也

因为特殊的地貌形态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高亢、奔放、激昂的音

【陕北民歌唱法】

乐风格。

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就是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陕北民歌基础

上,运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重新编创,融入西洋声乐演唱方式方法

【陕北民歌唱法】

的“新式民歌”,它将土生土长的陕北音乐品种带入更高的音乐殿

堂,让全世界的耳朵聆听到中国传统民歌的声音。所谓“无伴奏合

唱(a cappella)”,原意为“教堂风格”,指的是按照传统的用法,

完全无伴奏的合唱曲或没有独立伴奏的合唱曲。②笔者认为,陕北

民歌无伴奏合唱对于陕北民歌的全新演绎,不仅在保留自身传统的

基础上进一步借鉴西洋声乐演唱方式方法弥补了原生态民歌唱法

的一些不足之处,而且通过中西音乐理论、作曲技术、语言习惯、【陕北民歌唱法】

唱法技巧的结合使陕北民歌的理论体系和演唱方法提升到一个新

的高度。2009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与榆林市人民政府联合制作出

版了一张《陕北民歌十二首无伴奏合唱》专辑,共收录了《三十里

铺》、《蓝花花》、《走西口》、《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等十二首经典

的陕北民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为什么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理论重

新编创以及采用美声唱法全新演绎的民歌会受到大众如此的喜

爱?笔者认为西洋声乐演唱的融入对于民歌演唱的提高和拓展起

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演唱形式的转变——由独唱到合唱

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由于受本土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

影响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即“横向思维”。所谓“线性思维”

指的是在某单项领域中使思维热点构成连绵不断向前传递的线性

轨迹式的思考方式,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的初级抽象,亦

是一种单向式的、封闭式的思维。③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无论是民

族声乐曲还是器乐曲都是以主旋律为核心,并辅助织体伴奏,民歌

也承袭了这一思维创作模式,而独唱则是最基础的演唱形式。相反,

西方传统音乐的创作从奥尔加农的出现开始,整个欧洲进入复调音

乐创作时期,随着和声、复调等作曲技术理论的不断完善,“纵向【陕北民歌唱法】

思维”已成为西方音乐创作的主导因素,与之相对出现了合唱、重

唱等演唱形式。

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即兴创作、口头流传,大多

由一人演唱,或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或表现当时生活情景的民歌体

裁。随着流传范围的不断扩大,陕北民歌独唱的演唱形式,从原始

的口传心授逐渐转变为规范的记谱,用一种专业化的民族音乐作品

而被保存下来,如我们现在听到的《黄河船夫曲》《跑旱船》《泪蛋

蛋抛在沙蒿林》等著名曲目。如今,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的出现,

使得陕北民歌的演唱形式从简单的独唱上升为合唱,美妙动听的入

声旋律在无乐器伴奏的衬托下显得纯净而唯美,增强了整部作品的

和声扩张感和旋律厚重感。如著名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冯毅

编曲)开头运用男女声自然发出的语气衬词“啊”作为引子,随着

几名女高音的出现将听众带入了陕北绥德县的三十里铺村,并不时

穿插有其他声部跟唱,一句歌词反复由不同的声部进行演绎,使整

【陕北民歌唱法】

个音乐呈现出由合到散再到合的状态,旋律也从最初单一的横向发

展扩展为纵向发展,从听觉效果来讲更加空灵、凄凉,淋漓尽致地

展现了凤英为双喜送行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二、演唱方法的改变——由民歌唱法到美声唱法

我国传统的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口传心授保留下来的智慧

结晶,是人民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思想、意志的一种艺术形式,与

我国的歌舞、器乐、戏曲、说唱(曲艺)共同构成了我国博大精深

的传统音乐。我国的民歌大多短小精炼、结构平衡对称、唱词采用

地方方言,而陕北民歌亦是如此,如陕北的信天游、山曲等由上下

句乐段反复构成,结构清晰,上句常常运用比兴的手法塑造歌曲的

意境,下句唱词则是具体的叙事和抒情。整个音乐的曲调往往上句

较开放,音区较高,跨度较大,情绪激昂;下句则较收拢,旋律线

平稳下行,表现叙述性或感叹性的情调。④这些都是陕北民歌演唱

中必须要注意的,但笔者认为陕北民歌唱法中最重要的两点是:

“词”的注重和“情”的把握。

“词”即“唱词”,指的是陕北民歌歌词采用地方西北官话,要求

“平分阴阳、入声消失”,除此之外在唱词中还经常加入语气衬词

和叠字来烘托演唱者情感的抒发。如陕北民歌《上一道坡坡下一道

梁》的唱词:“上一道(那个)坡(来呦),(哎呦呦哎),下一道(哎

咳)梁(哎),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呦呦哎)好心慌(哎)。

你不在(那个)淘菜菜(哎呦呦哎),崖畔上站,你把(那个)哥

哥(哎呦呦哎)心扰乱(呦)。我在那个山(来)上(哎呦呦哎),

我在沟,探不上(那个)拉话话(哎呦呦哎)招一招手(哎)。”括

号中“哎”、“哎呦呦哎”等语气衬词的添加和“小妹妹”、“淘菜菜”、

“拉话话”等叠字的运用丰富了歌曲的意境,突出表现了他们隔沟

相望、相思难耐、惆怅凄凉的心情。而“情”则是对于整首作品情

感的把握和表达。在民歌的演唱中,演唱者常常会在了解作品内容

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进行“二度创作”,即音

乐美学中提到的“二次完成艺术”(音乐表演自从与音乐创作相分

离,作为对音乐创作的成果——音乐作品的表演而获得它的独立品

格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为第二度创造,或再创造⑤)。简而言之,

就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自身的情感表达,使作品表现地更

自然流畅。

西洋声乐中的美声唱法注重的是“声”的表现,即在声音上要求

甜、圆、脆、亮;在发声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的灵活变化,以

及嗓音的合理协调、持久力强;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穿透

力强;除此之外在歌唱方法上也要先动情后发声,以情带声、以声

传情,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⑥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大胆将地方方【陕北民歌唱法】

言改为普通话,偶有方言音调穿插其中,从语言上更加平易近人,

并从传统的民歌唱法转变为美声唱法,从民歌的注重“词”转变为

美声的注重“声”,通过演唱方法的改变使陕北民歌以一个全新的

姿态呈现出来。正如韩兰魁说的:“原生态陕北民歌一般由民间艺

陕北民歌唱法(三)
民族新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蒙古族的呼麦、陕北民歌的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可以说,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等。有许多值得敬佩的音乐工作者,曾历尽艰辛的到祖国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种民间歌曲。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已收集整理完全。

民族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由于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控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以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增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憾力和艺术表演力。使高声区不但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般的声音。歌唱中,三个共鸣腔往往配合着使用,而不用美声学派的混合共鸣的方法,目的突出民族性。在对语言的美

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咬字行腔,使声音通畅甜美。歌唱表现更为生动、灵活、风格色彩和风格更为鲜明。

这种新式的民族唱法使得新一代的歌唱家如彭丽媛、宋祖英、吴碧霞(美、民兼具)、阎维文、刘斌、王宏伟等,无论在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还是声音的色泽、光彩、弹性、张力、技巧、美感,以及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表现力、吐字、行腔、韵味,乃至形象、气质、台风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在这种新风格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出现了李维康、刘长瑜等少数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标新立异”人物,他们的唱腔既有传统的行腔韵味,又有现代感,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人声艺术和配乐更融合了音乐的世界性,2004新年音乐会于魁智的演唱就是戏曲发展的一个亮点。

中国民族新唱法继承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大胆吸收欧洲美声发声法,具有音域宽广、民族唱法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中国唱法的美声标准,在声音观念上要求甜、脆、圆、亮、水;在发声方法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灵活变化,协调配合,用嗓合理,持久耐用;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伸缩自如。穿透力强;在声音与其它歌唱手段的关系上,则是先动情而后发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随字发,声随腔行。中国民族歌唱的发声与其他各国唱法的发声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

性。气息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

民族唱法的传统讲究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十分强调吐字咬字的功力,以字领腔(音),字正腔圆,感情饱满、动人,以情带声,并注重相应的形体表演。音色明亮、纯正,讲究脆、甜、水、圆、润、立。行腔委腕、动听,韵味浓郁,讲究民族的风格、韵腔。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这就是我们讲的民族声乐的广义概念,换句话说,“唱情”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点。民族新唱法在强调“唱情”这一传统特点的同时,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合理地安排了真假声的比例,形成了一整套不断完善、自成体系的演唱方法,这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混声”唱法。我们都知道混合声使高音明亮,低音结实,由于它具有真声色彩,比较接近我们民族的语言,容易做到吐字清楚,声音上下贯通又比较方便,也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随着人们对声乐艺术的不断认识,混合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采用,如阎维文、刘斌等。其实,在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中混合声早已有应用,如京剧演员浩亮的行腔就很好的运用了混合声。只不过由于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剧种风格、语言和地方欣赏习惯,因而不广为人知罢了。因为有这样悠久的创新历史,虽然民族唱法出现所谓“千人一声”的现象,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再创新、再丰富。多样性和多元性统一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唱法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陕北民歌唱法(四)
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的传承保护研究

  摘要:陕北民歌的原生态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陕北地区地处我国黄土高原,其地域有着一定的密闭性特点,那里苍凉荒漠却又生机勃勃,正是这样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才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唱法,而没有被外界的文化影响。保护一种民族歌曲的唱法实质上就是在保护一种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陕北民歌文化的保护和发扬。要做到对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充分地研究其演唱技巧、风格特征、文化价值等,并能够实际地对其唱法进行发掘和整理,采取具体的办法例如培养原生态唱法的艺人等手段完成相关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陕北民歌  原生态  民歌唱法  继承和保护
   陕北民歌的保护和继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我国逐渐加大了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和经济投入,为很多的文化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今天的陕北民歌并不算当今的产物,而是经历了不同历史层次的发展和堆积形成的,陕北民歌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尽管内容有所变化,但是在发展中仍然保留了其基本的唱法技巧和艺术特征,为此我们将详细的分析和整理陕北民歌原生态特征,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一、 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基本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陕北民歌是指广泛地流传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的一种民族歌曲,其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是黄土文化的精华,陕北民歌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是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陕北民歌最为常见也最为特殊的音调特征是在五声或者七声的基础上由调式主音以及上下五度音构成的双四度重叠音调,其唱法相当程度上和这种调式有关,即大量的应用了双四度重叠的音调架构,使得陕北民歌中有着大量的四、五、七、八大调音,因此其唱法并不总是语言声调的细微变化,宽阔的音域也让其唱法有种粗犷的美感,节奏和旋律非常简洁,有着鲜明的粗犷、洒脱的演唱感。由于陕北民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因此在演唱陕北民歌的时候不仅仅要掌握其音调的特色和语言发音,更加要熟悉其唱法的艺术特点,研究其唱法特征也是实现其原生态民歌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
   二、 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整理
   (一)陕北民歌唱法的影响因素
   优秀的历史文化赋予了陕北民歌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其粗犷、率真、洒脱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的唱法不仅仅对典型的唱法进行归类和总结,更加需要注意陕北民歌独特的地域文化。首先是其方言特征,陕北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有着非常多叠字和叠词,大量叠词的使用也体现在歌曲中,生动而且充满活力的叠词也给陕北民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必须注重陕北民歌的演唱的发音。不仅如此,陕北地区的语言特点也造就了民歌中衬字、衬腔的延长特点,浓烈的地方语言文化的音调和唱腔也是其民歌独具特色的主要原因,其中很多衬词的使用不仅让歌曲更加的口语化,而且也让歌曲的演唱呈现出一定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演唱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其次是句式结构,在陕北民歌形成的初期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导致其歌词相对来说简单,而且句式结构也多以二段式居多。二句式和四句式是其主要的句式结构,但有的时候为了完成抒情和叙事的需求,会采取重复或者增加句式的方式,演唱者要充分的了解这种句式结构,对于不同的句式结构和特点要采取不同的延长方式和情感,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最后是调式特点,典型的陕北民歌是在五声的基础上有调式主音和上下五度构成的,这也是旋律构成的主要特点,即通过一个纯四度为主要特征的方式实现了对音调和其他非四度音调的完美融合,构成了其基本的音调结构和特征。
   (二)陕北民歌的唱法汇总
   1.平腔唱法,这种唱法是以真嗓演唱或者以真嗓演唱为主的方式,演唱的特点是高亢嘹亮,是最为主要的唱法。这种唱法决定了其音乐的流畅度和旋律线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很多的中长音的处理中均采用这种平腔唱法,是陕北民歌的代表性唱法。
   2.断腔唱法,断腔实际上就是运用断腔和断音的方式使得演唱过程富有弹性,一般这种唱法出现在很多题材比较悲伤和哀怨的曲目中,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一字数断、一腔数断的方式,演唱者需要结合演唱内容和情感将每一个音符都唱的清楚,将每一词每一句都讲清楚。
   3.衬词衬腔,衬词和衬腔是基于语言特征的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一种唱法,特点是演唱的轻巧。除了一些基本的叹词和助词来保证上下的连贯和整体性外,还有很多传承和沿袭下来的很多衬词。一般这种衬词和衬腔的使用都有着特殊的用法,演唱时注意衬词与正词部分的连贯性,注重衬词的发音。
   4.滑音唱法,即在演唱中加入上滑音、大滑音、打腔等来体现出作品中的种类、力度和方式,滑音的唱法要结合方言的发音,突出咬唱的棱角感,突出民歌演唱细腻以及多样化的情感表达,演唱时注意发音的圆润自然。
   三、 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的保护和传承
   (一)注重原生态民歌唱法歌手的培养
   民歌原生态的唱法和艺术特征是其艺术的灵魂,这种内在的东西与陕北民歌的曲谱和内容无关,更加是一种文化的高度浓缩和凝练。可以说是依托在充满特色的陕北黄土文化中的,没有口口相传的传授,也就不会出现这样充满艺术特征的民歌类型,而人是民歌传播和继承的主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陕北民歌传统唱法歌手的培养工作。陕北民歌的形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歌手的培训并没有形成规模的系统,历来都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继承。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陕北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的年轻人纷纷离开自己的故乡外出打工,陕北民歌遭受到了时代的冷落。后继无人让陕北民歌这种原生态的唱法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政策和经济投入,培养更多的原生态唱法的歌手,保证陕北民歌原生态的文化魅力。
   (二)做好民歌的搜集和保护    其原生态的唱法是依托在民歌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很多典型的唱腔对应了一定的曲目,因此要想完整的保护原生态的唱法必须加强对曲目的搜集和保护工作。民歌的保护工作有以下两个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歌曲本身不能随意的篡改,保证其曲目的内容、形式、唱法的纯正,必须尊重当地的特色文化,保持曲目的原汁原味;其次是保护好歌曲的地方特色,民歌的韵味时期艺术的灵魂,民歌的韵味和歌声的唱腔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山西口音就唱不出陕北的那种韵味来,对民歌的保护有必要也有责任尽可能真实的还原民歌的韵味,近两年对于陕北民歌的保护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必须重视陕北民歌不能受到商业运作的影响。
   (三)陕北基层文化教育部门的扶持
   陕北民歌的传统唱法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有关文化部门的支持。因此必须开展陕北民歌相关的活动,在丰富民众娱乐文化的同时,也为陕北民歌的保护营造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保护传统唱法的继承也有着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世世代代扎根在这里,能够保存原始的陕北民歌文化。除此之外基层文化工作者们还可以积极地调动民间艺术团的力量,从民间选拔传统唱法的歌手,然后再回归到民间去演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很多主唱陕北民歌的民间文化团体都是扎根在基层的,他们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例如榆林市民间艺术团、志丹县民间艺术团等,不仅仅坚持原始的传统唱法还经常下乡表演,贴近群众,对于民歌以及其独特的唱法的保护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民歌唱法的保护和继承中体现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音乐专业对民族声乐的教育可以从理论上完成对民歌的深入研究,让原生态的民族音乐知识得以系统化和科学化,不仅仅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学校途径加强对原生态民族唱法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式:(1)教材的编写。要想实现这种原生态民族唱法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重视,调动研究民乐的专家、学者等从基层发掘原汁原味的民族唱法,通过当面接受他们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录像、录音等手段对这些原始的唱法进行搜集和整理,特别是对于很多年龄较高的老艺人身上去发掘他们原生态的演唱方式和特点。当然了在注重范围和数量的同时,也注重精品化的道路,注重搜集精品化的特色唱腔和曲目。然后对其艺术审美特征以及文化价值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曲目的简介、演唱技巧等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将教材付诸于实际的教学过程,给陕北民歌的唱法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系统;(2)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借助学校教育来保护这种原生态的唱法必须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任何教学的战略和方针都是通过教师来开展的,因此必须重视教师对原生态演唱技巧以及艺术特征的理解,不仅仅具备过硬的理论技术基础,更加重视起艺术修养。想要将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的唱法发扬和继承下去,我们也可以让学校很多声乐教师跟随当地著名的老艺人进行学习,学习原生态的民歌唱法;(3)授课对象和方式,授课的过程一定要因材施教,挑选一些嗓音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教育。授课方式要按照教材来进行规划,授课过程一定要注重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并开设基础的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陕北民族文化的内涵,采取主修课、辅修课等灵活的形式完成授课,并积极的组织学生深入民间,了解原始的民歌的唱法。
   四、 结语
   陕北民歌的演唱技法有着多样化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音调旋律,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要想实现对陕北民歌原生态唱法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了解其基本的演唱技巧、音调运用,更加需要了解陕北的文化,我们总结和归纳了原生态唱法的特点,并提出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对原生态唱法的保护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省社科界2015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原生态”民歌唱法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立项号:2015Z086。
  
  参考文献:
  [1]方顺利.从音乐教育视角看《民歌・中国》栏目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传播的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08年.
  [2]刘海霞.现代传媒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保护的两面性[J].作家,2011,(20).
  [3]卫素霞.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5).
  [4]蒋文娟.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黄河之声,2011,(04).
  [5]齐晓芳,吴素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广播歌选,2008,(05).
  [6]胡恩.浅谈民间团体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以柏杨龙船调民间艺术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7]曾雪飞.从音乐传播的视角思考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3).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366251/

推荐访问:陕北民歌精选 陕北民歌大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