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行天下

来源:素材库 时间:2018-09-01 18:00:1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素材库】

图行天下(共8篇)

图行天下(一):

地震时该怎么做?火灾时该怎么做?
写作业 要5条答案

地震时该怎么做?
1:地震时应冷静,应快速火灾时该怎么做?
,必须跑到无高大建筑物的地方,土地坚硬,周围空旷的地方.
2:地震时,如果没有时间速逃离现场,应跑到卫生间的一个角落里,因为那里的空间小,即使有东西(房顶)震下来,也会造成一个空间.
火灾时该怎么做?
1: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不能盲目做事.应等救生员前来救助.
3;如果有机会逃生,应把窗帘撕成条形,做成绳,绑在最结实的地方,逃离现场.

图行天下(二):

朝花夕拾练习答案

  一、 填空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旧事重提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回忆性散文 集,共 10 篇,是一部蕴含着 温馨的回忆 和 理性的批判 的作品.其中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和 《阿长与山海经》 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 封建孝道 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 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 卧冰求鲤 ,郭巨埋儿、老莱娱亲 等孝道故事,揭示了 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4 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 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 水师学堂 ,这个学堂四天教授 英文 ,一天教授 汉文 ,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 矿路学堂 ,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五娼会》.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 急于看戏 ,父亲却要我 背书 ,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 无知,含蓄地批判了 封建教育制度 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 白无常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 民间传说 .
  7、鲁迅在《 藤野先生 》一文中讲述了在 日本仙台 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弃医从文 ,回国后,他将 藤野先生的照片 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百草园 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 无常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 收集图书 ,二是 描绣像.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 鉴略 》,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 24孝图 》,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 长辈馈赠 、 长妈妈送的 .
  9《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 衍太太,她的形象出现在《 父亲的病 》和《 琐记 》中.她和鲁迅的关系是 同一门的邻居 ,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 和蔼 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 虚伪自私 .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 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10.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1、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 狗·猫·鼠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 二十四孝图 》
  你好象还少打了几个问题,补充一下:
  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压制的文章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 》;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 无常》;揭示一些徒有虚名、草菅人命的“名医” 的文章是《 父亲的病 》;展现自己走出故乡,希望通过外出求学寻找到救国救民真理这一过程的文章是有《 琐记》和《藤野先生 》;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 阿长、藤野先生 ,范爱农 .
  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⑴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范爱农 )
  ⑵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藤野先生 )
  ⑶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寿镜吾先生 )
  ⑷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陈莲河 )
  ⑸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阿长 )
  ⑹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衍太太 )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说行天下【图行天下】

图行天下(三):

钟馗捉鬼 作文

故事一: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病中梦见一小鬼盗走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驱鬼,忽见一大鬼奔进殿来。此鬼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个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骇极,忙问是谁大鬼向玄宗施礼,自称是终南山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之,遂铭感在心,誓替大唐除尽妖魅。唐玄宗醒后,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画家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画一幅钟馗图。图成,玄宗在画上批曰:“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将吴道子《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
二:四川丰都“鬼城”天子殿前左侧,有一座钟馗殿。殿中供奉的主神,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捉鬼、斩鬼、吃鬼的鬼王钟馗。钟馗的显赫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很大关系。据说,有一年唐明皇从骊山校场回宫,忽然得了重病,御医们费尽心思,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转机。一天深夜,明皇梦见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穿靴,一脚光着,靴子挂在腰间。这个小鬼偷偷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李隆基见了大怒,大声呵斥。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头顶破帽,穿蓝袍,束角带,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两眼,然后把小鬼撕成两半吃掉了。唐明皇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角殿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天下恶鬼妖孽。”
唐明皇大梦醒来,霍然痊愈,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张“钟馗捉鬼图”。图画好后,李隆基瞪着眼睛着了半晌,说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块做梦来着?画的怎么这样象!”马上重赏了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邪门歪道由于唐明皇的大力扒崇,钟馗才得以确立了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
在清代小说《斩鬼传》和《平鬼传》里,钟馗的来历更加曲折。书中说他是陕西终南秀才,生得丑恶怕人,却才华超群。一年进京应试,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主考官韩愈和陆贽阅后,不禁拍案叫绝,遂点为头名状元。不料唐德宗以貌取人,见了钟馗十分不悦,遂听信奸相卢杞谗言,要将钟馗赶出龙延。钟馗气得暴跳如雷,当场自刎而亡。唐德宗十分悔恨,便将卢杞流放,并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钟馗翦除鬼魅,立下大功,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
民间还十分流行“钟馗嫁妹”的传说。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价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钟馗嫁妹”成为古代绘画和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其实,历史上并无钟馗其人,钟馗源于古代一钟用于驱鬼的棒槌(椎)——终葵。历代讹传,用来打击妖魔鬼怪的终葵,逐渐被人格化,成了终南进士,并产生了钟馗捉鬼的传说,钟馗的衍变确实富有戏剧性。
钟馗成为镇鬼避邪的神明以后,他的画像受到从宫廷到民间的广泛欢迎。不但春节时挂钟馗像,端午节也把他请出来,用以避邪。钟馗还受到历代画家的钟爱,传世的钟馗名画不胜枚举。
除了怒目圆睁、凶猛可畏的钟馗像以外,还有另一种和颜悦目、一团和气的钟像,画面上还沉配有蝙蝠或蜘蛛。这是祈福钟馗,蝙蝠的“蝠”与“富”同音,画上蝙蝠意味着“幸福来临”。钟馗头上画个蜘蛛亦有此意。蜘蛛,民间又称“喜蛛儿”。“喜蛛儿”自空而降,意味着“喜从天降”。这些都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图行天下】

图行天下(四):

西游记5个小标题?五个

  ,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西游记>>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2提3提4提5提都在这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图行天下(五):

唐代文化发达表现 科技: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宝库:

科技:发明和使用曲辕犁瓷器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蜀锦,双面锦.雕版印刷,孙思邈发现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诗歌:这个还用说吗?唐朝出现格律诗,还有多如繁星的诗人和多如牛毛的诗作.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初唐四杰,小李杜等等.
书法:颜真卿的颜体,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天下第二行书书书法帖之一,被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还有柳公权的柳体等等.
绘画: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还有王维,诗画双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玄奘西行,和他的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
唐朝还沿袭并发展了科举制,当时的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图行天下(六):

写一则奏折,假设自己生活在581-1840年(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夏元明清)的中国某地,身份为一名忧国忧民的士人.请你以此身份就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虑,针对国策时政或你关心的话题,给皇帝递交一份奏折,阐述自己的治国理想.

  伏奉手诏“今来用韩琦、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韩琦暂往陕西,范仲淹、富弼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兼章得象等同心忧国,足得商量.如有当世急务可以施行者,并须条列闻奏,副朕拔擢之意”者.臣智不逮人,术不通古,岂足以奉大对.然臣蒙陛下不次之擢,预闻政事,又诏意丁宁,臣战汗惶怖,曾不获让.
  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浸隳.制度日削,恩赏不节,赋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惟尧舜能通其变,使民不倦.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言天下之理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釆其可行者条奏.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则宗社灵长,天下蒙福.
  一曰明黜陟.臣观《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然则尧舜之朝,建官至少,尚乃九载一迁,必求成绩,而天下大化,百世之后,仰为帝范.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无所称者,至老不迁.故人人自励,以求绩效.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此岂尧舜黜陟幽明之意耶!假如庶僚中有一贤于众者,理一郡县,领一务局,思兴利去害而有为也,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谁肯为陛下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纪纲之坏哉!利而不兴则国虚,病而不救则民怨.弊而不去则小人得志,坏而不葺则王者失.贤不肖混淆,请托侥幸,迁易不已,中外苛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羣盗渐起.劳陛下旰昃之忧者,岂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至若在京百司,金谷浩瀚,权势子弟长为占据,有虚食禀禄,待阙一二年者.暨临事局,挟以势力.岂肯恪恭其职?使祖宗根本之地,纲纪日隳.故在京官司,有一员阙,则争夺者数人.其外任京朝官,则有私居待阙,动逾岁时,往往到职之初,便该磨勘,一无勤效,例蒙迁改.此则人人因循,不复奋励之由也.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两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则特加爵命;无大功大善,更不非时进秩.其理状寻常而出者,祇守本官,不得更带美职.应京朝官在台省、馆阁职任,及在审刑、大理寺、开封府、两赤县、国子监、诸王府,并因保举及选差监在京重难库务者,并须在任三周年,即与磨勘.若因陈乞,并于中书、审官院愿在京差遣者,与保举选差不同,并须勾当通计及五周年,方得磨勘.如此则权势子弟,肯就外任,各知艰难.亦有俊明之人,因此树立,可以进用.如今日已前受在京差遣已勾当者,且依旧日年限磨勘.其未曾交割勾当.却求外任者,并听其外任.在京朝官到职勾当及三年者与磨勘,内前任勾当年月日及公程日限,并非因陈乞而移任在道月日,及升朝官在京朝请月日,并令通计.其远官近地,劳逸不同,并在假待阙及公程外住滞,或因公事,非时移替.在道月日委有司别行定夺闻奏.如任内有私罪并公罪徒以上者,至该磨勘日,具情理轻重,别取进止.其庶寮中有高才异行,多所荐论,或异略嘉谋,为上信纳者,自有特恩改迁,非磨勘之可滞也.又外任善政著闻,有补风化;或累讼之狱,能辨寃沈;或五次推勘,人无翻讼;或劝课农桑,大获美利;或京城库务,能革大弊,惜费巨万者,仰本辖保明闻奏,下尚书省集议.为众所许,则列状上闻,并与改官,不隔磨勘.或有异同,各以所执取旨,出于圣断.仍请诏下审官院、流内铨、尚书考功,应京朝官选人逐任得替,明具较定考绩、结罪闻奏.内有事状猥滥,并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别取进止.已上磨勘考绩条件,该说不尽者,有司比类上闻.如此,则因循者拘考绩之限,特达者加不次之赏,然后天下公家之利必兴,生民之病必救,政事之弊必去,纲纪之坏必葺,人人自劝,天下兴治,则前王之业,祖宗之权,复振于陛下之手矣.其武臣磨勘年限,委枢密院比附文资定夺闻奏.
  二曰抑侥幸.臣闻先王赏延于世,诸侯有世子袭国,公卿以德而任,有袭爵者,《春秋》讥之.及汉之公卿,有封爵而殁,立一子为后者,未闻余子皆有爵命.其次宠待大臣,赐一子官者有之,未闻每岁有自荐其子弟者.祖宗之朝,亦不过此.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节,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其大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轻,政事不举.俸禄既广,刻剥不暇.审官院常患充塞,无阙可补.臣请特降诏书,今后两府并两省官等,遇大礼许奏一子充京官,如奏弟侄骨肉,即与试衔外,每年圣节更不得陈乞.如别有勋劳著闻于外②,非时赐一子官者,系自圣恩.其转运使及边任文臣初除授后,合奏得子弟身事者③.并候到任二年无遗阙,方许陈乞.如二年内非次移改者,即许通计三年陈乞.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少卿、监以上,并同两省,遇大礼各奏荐子孙.其正郎、带馆职员外郎,并省府推判官、外任提点刑狱以上,遇大礼合该奏荐子孙者,须是在任及二周年,方得陈乞.已上有该说不尽者,委有司比类闻奏.如此则内外朝臣,各务久于其职,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亦免子弟充塞铨曹,与孤寒争路,轻忽郡县,使生民受弊.其武臣入边上差遣,并大礼合奏荐子弟者,乞下枢密院详定比类闻奏.
  又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使之直秘庭,览羣书,以待顾问,以养器业,为大用之备.今乃登进士高等者,一任才罢,不以能否,例得召试而补之.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贤不肖,辄自陈乞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太宗皇帝建崇文院、秘阁,自书碑文,重天下贤才也.陛下当思祖宗之意,不宜甚轻之.臣请特降诏书,今后进士三人内及第者,一任回日.许进于教化经术文字十轴,下两制看详,作五等品第.中第一第二等者,即赐召试;试又优等,即补馆阁职事.两府、两省子弟,并不得陈乞馆阁职事及读书之类.御史台画时弹劾,并谏院论奏.如馆阁阙人,即委两地举文有古道、才堪大用之士,进名同举,并两制列署表章,仍上殿称荐,以充其职.如此,则馆阁职事更不轻授,足以起朝廷之风采,绍祖宗之本意,副陛下慎选矣.
  三曰精贡举.臣谨按《周礼》卿大夫之职,各教其所治,三年一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乃献贤能之书于王.贤为有德行,能为有道艺.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天府,太庙之宝藏也.盖言王者举贤能,所以上安宗社,故拜受其名,藏于庙中,以重其事也.卿大夫之职,废既久矣.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或谓救弊之术无乃后时,臣谓四海尚完,朝谋而夕行,庶乎可济,安得晏然不救,坐俟其乱哉!
  臣请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其取士之科,即依贾昌朝等起请,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内欧阳修、蔡襄更乞逐场去留,贵文卷少而考校精.臣谓尽令逐场去留,则恐旧人杆格,不能创习策论,亦不能旋通经旨,皆忧弃遗,别无进路.臣请进士旧人三举以上者,先策论而后诗赋.许将三场文卷通考,互取其长.两举、初举者,皆是少年,足以进学,请逐场去留.诸科中有通经旨者,至终场,别问经旨十道,如不能命辞而对,则于知举官员前,讲说七通者为合格.不会经旨者,三举已上即逐场所对墨义,依自来通粗施行.两举、初举者,至于终场日,须八通者为合格.
  又外郡解发进士、诸科人,本乡举里选之式④,必先考其履行,然后取以艺业.今乃下求履行,惟以词藻、墨义取之,加用封弥,不见姓字,实非乡里举选之本意也.又南省考试举人,一场试诗赋,一场试策,人皆精意,尽其所能.复考校日久,实少舛谬.及御试之日,诗赋文论共为一场,既声病所拘,意思不远.或音韵中一字有差,虽生平苦辛,即时摈逐.如音韵不失,虽末学浅近,俯拾科级.既乡举之处不考履行,又御试之日更拘声病,以此士之进退,多言命运而不言行业.明君在上,固当使人以行业而进,而乃言命运者,是善恶不辨而归诸天也,岂国家之美事哉!臣请重定外郡发解条约,须是履行无恶、艺业及等者,方得解荐,更不封弥试卷.其南省考试之人,已经本乡询考履行,却须封弥试卷,精考艺业,定夺等第,进入御前.选官覆考,重定等第讫,然后开看南省所定等第,内合同姓名偶有高下者,更不移改.若等第不同者,人数必少,却加封弥,更宣两地参校,然后御前放榜,此为至当.内三人已上⑤,即于高等人中选择,圣意宣放.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自唐以来,及第人皆守选限.国家以收复诸国,郡邑乏官,其新及第人,权与放选注官.今来选人壅塞,宜有改革,又足以劝学,使其知圣人治身之道,则国家得人,百姓受赐.
  四曰择官长.臣闻先王建侯,以共理天下.今之刺史、县令,即古之诸侯.一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其人.故历代盛明之时,必重此任.今乃不问贤愚,不较能否,累以资考,升为方面.懦弱者不能检吏,得以蠹民;强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邦国之本,由此凋残.朝廷虽至忧勤,天下何以苏息!其转运使并提点刑狱按察列城,当得贤于众者.臣请特降诏书,委中书、枢密院且各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共十人,大藩知州十人;委两制共举知州十人;三司副使、判官同举知州五人;御史台中丞、知杂、三院共举知州五人;开封知府、推官共举知州五人;逐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各同举知州五人,知县、县令共十人;逐州知州、通判同举知县、县令共二人.得前件所举之人,举主多者先次差补.仍指挥审官院、流内铨今日以后所差知州、知县、县令并具合入人历任功过、举主人数闻奏,委中书看详.委得允当,然后引对.如此举择,则诸道官吏庶几得人,为陛下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于赋敛,各获安宁,不召祸乱,天下幸甚.
  五曰均公田.臣闻《易》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此言圣人养民之时,必先养贤.养贤之方,必先厚禄.厚禄然后可以责廉隅,安职业也.皇朝之初,承五代乱离之后,民庶凋弊,时物至贱.暨诸国收复,天下郡县之官少人除补,至有经五七年不替罢者.或才罢去,便入见阙.当物价至贱之时,俸禄不辍,士人之家无不自足.咸平已后,民庶渐繁,时物遂贵.入仕门多,得官者众,至有得替守选一二年,又授官待阙一二年者.在天下物贵之后,而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男不得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复于守选、待阙之日,衣食不足,贷债以苟朝夕.到官之后,必来见逼,至有冒法受赃,赊贷度日⑥,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既为负罪之人,不守名节,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猾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于是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寃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由乎制禄之方有所未至.
  真宗皇帝思深虑远,复前代职田之制,使中常之士自可守节,婚嫁以时,丧葬以礼,皆国恩也.能守节者,始可制奸赃之吏,镇豪猾之人.法乃不私,民则无枉.近日屡有臣僚乞罢职田,以其有不均之谤,有侵民之害.臣谓职田本欲养贤,缘而侵民者有矣,比之衣食不足,坏其名节,不能奉法,以直为枉,以枉为直,众怨思乱而天下受弊,岂止职田之害耶!又自古常患百官重内而轻外,唐外官月俸尤更丰足⑦,簿尉俸钱尚二十贯.今窘于财用,未暇增复.臣请两地同议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丧葬之礼不废,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且使英俊之流,乐于为郡为邑之任,则百姓受赐.又将来升擢,多得曾经郡县之人,深悉民隐,亦致化之本也.惟圣慈深察,天下幸甚.
  六曰厚农桑.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故《诗》有《七月》之篇,陈王业也.今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浙江诸路岁籴米六百万石⑧,其所籴之价与辇运之费,每岁共用钱三百余万贯文.又贫弱之民,困于赋敛,岁伐桑枣,鬻而为薪.劝课之方,有名无实.故粟帛常贵,府库日虚.此而不谋,将何以济!
  臣于天下农利之中,粗举二三以言之.且如五代羣雄争霸之时,本国岁饥,则乞籴于邻国,故各兴农利,自至丰足.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又浙西地卑,常苦水沴.虽有沟河,可以通海,惟时开导,则潮泥不得而堙之.虽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时修固,则无摧坏.臣知苏州日,点检簿书,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计出米七百余万石.东南每岁上供之数六百万石,乃一州所出.臣询访高年,则云曩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于时民间钱五十文籴白米一石.自皇朝一统,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故慢于农政,不复修举.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废,失东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文省,比于当时,其贵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国不得不虚矣.
  又京东西路有卑湿积潦之地,早年国家特令开决之后,水患大减.今罢役数年,渐已堙塞,复将为患.臣请每岁之秋,降勅下诸路转运司,令辖下州军吏民各言农桑之间可兴之利、可去之害.或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并委本州军选官计定工料,每岁于二月间兴役,半月而罢,仍具功绩闻奏.如此不绝.数年之间,农利大兴.下少饥岁,上无贵籴,则东南岁籴辇运之费大可减省.其劝课之法,宜选官讨论古制,取其简约易从之术,颁赐诸路转运使,及面赐一本,付新授知州、知县、县令等.此养民之政、富国之本也.
  七曰修武备.臣闻古者天子六军,以宁邦国.唐初京师置十六将军官属,亦六军之义也.诸道则开折冲、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储兵伍.每岁三时耕稼,一时习武.自贞观至于开元,百三十年,戎臣兵伍,无一逆乱.至开元末,听匪人之言,遂罢府兵.唐衰,兵伍皆市井之徒,无礼义之教,无忠信之心,骄蹇凶逆,至于丧亡.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羣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
  臣请密委两地,以京畿见在军马,同议有无阙数.如六军末整,须议置兵,则请约唐之法,先于畿内并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其召募之法,并将校次第,并先密切定夺闻奏.此实强兵节财之要也.候京畿近辅召募卫兵,已成次第,然后诸道放此⑨,渐可施行.惟圣慈留意.
  八曰减徭役.臣闻汉光武建武六年六月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天下至治.臣又观西京图经,唐会昌中,河南府有户一十九万四千七百余户,置二十县.今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一十九县.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五千二百⑩.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数.新旧循环,非鳏寡孤独,不能无役.西洛之民,最为穷困.臣请依后汉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并省诸邑为十县.其所废之邑,并改为镇,令本路举文资一员,董榷酤、关征之利兼人烟公事.所废公人,除归农外,有愿居公门者,送所存之邑.其所在邑中役人,却可减省归农,则两不失所.候西京并省稍成伦序,则行于大名府,然后遣使诸道,依此施行.仍先指挥诸道防团州已下,有使、州两院者,皆为一院,公人愿去者,各放归农.职官厅可给本城兵士七人至十人,替人力归农.其乡村耆保地里近者,亦令并合.能并一耆保管⑪,亦减役十余户.但少徭役,人自耕作,可期富庶.
  九曰覃恩信.臣窃覩国家三年一郊,天子斋戒衮冕,谒见宗庙,乃祀上帝.大礼既成,还御端门,肆赦天下,曰:赦书日行五百里,敢以赦前事言者,以其罪罪之,欲其王泽及物之速也如此.今大赦每降,天下欢呼.一两月间,钱谷司存督责如旧,桎梏老幼,籍没家产.至于宽赋敛.减摇役,存恤孤贫,振举滞淹之事,未尝施行,使天子及民之意,尽成空言,有负圣心,损伤和气.臣请特降诏书,今后赦书内宣布恩泽,有所施行,而三司、转运司、州县不切遵禀者,井从违制,徒二年断,情重者,当行刺配.应天禧年以前天下欠负,不问有无侵欺盗用,并与除放,违者仰御史台、提点刑狱司常切觉察纠劾,无令壅遏.臣又闻《易》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故有巡狩之礼,察诸侯善恶,观风俗厚薄,此圣人顺动之意.今巡狩之礼不可复行,民隐无穷,天听甚远.臣请降诏中书,今后每遇南郊赦后,精选臣僚往诸路安抚,察官吏能否,求百姓疾苦,使赦书中及民之事,一一施行,天下百姓莫不幸甚.
  十曰重命令.臣闻《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准律文,诸被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徒二年;失错者,杖一百.又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十五疋,绞.盖先王重其法令,使无敢动摇,将以行天下之政也.今覩国家每降宣勅条贯,烦而无信,轻而弗禀,上失其威.下受其弊.盖由朝廷采百官起请,率尔颁行,既昧经常,即时更改,此烦而无信之验矣.又海行条贯,虽是故违.皆从失坐,全乖律意,致坏大法,此轻而弗禀之甚矣.臣请特降诏书,今后百官起请条贯,令中书、枢密院看详会议,必可经久,方得施行.如事干刑名者,更于审刑、大理寺勾明会法律官员参详起请之词,删去繁冗,裁为制敕,然后颁行天下,必期遵守.其冲改条贯,并令缴纳,免致错乱,误有施行.仍望别降敕命,今后逐处当职官吏亲被制书,及到职后所受条贯,敢故违者,不以海行,并从违制,徒二年.未到职已前所降条贯,失于检用,情非故违者,并从本条失错科断,杖一百.余人犯海行条贯,不指定违制刑名者,并从失坐.若条贯差失,于事有害,逐处长吏,别见机会,须至便宜而行者,并须具缘由闻奏,委中书、枢密院详察,如合理道,即与放罪.仍便相度,别从更改.[3]

图行天下(七):

仿写[紫藤萝瀑布]片段
今天要 急 急

  走进自然,是否觉得花是红的,草是绿的,风儿一吹,它们就变得更亮;是否觉得天是蓝的,云是白的,霞儿一来,它们就染得绯红;是否觉得山是青的,水是秀的,鸟儿一过,它们就变得欢快.
  走进自然,是否觉得自然是美丽的?
  我们可以细致观察,描绘一段美丽风光.就像课文《春》一样,在开篇总写春天的景象之后,用第三至六自然段分别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画面,这样分类描绘,逐层展示.同时注意全方位观察,多角度感知.如第五自然段“春风图”,先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和煦,再从嗅觉方面写春风的芳香,然后从视觉方面写春风中的美景,最后从听觉写春风里和悦的声响.这样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侧面多角度的来描写春风,把难以捕捉的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的体验效应,让读者自然陶醉于其中.
  我们还可以以景就事,叙说一个美丽故事.我们写景并非单纯的写景,还可以在这个美丽的环境里叙说一个同样美丽的故事,将景物和情节有机融合起来.课文《山中访友》中,“山中的众朋友”一个个向我们走来,和我们互诉心声,整个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要知道,优美的环境让人心情陶醉,更让美丽的故事锦上添花.
  我们也可以借景抒情,抒写一种美丽情怀.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充满感情的准确生动的描绘景物,做到以景物形象感人、以情动人,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感受.这又如《紫藤萝瀑布》一文,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原先的悲痛和焦虑慢慢都化为宁静和喜悦,其所蕴涵的感情翻涌,皆在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中.所以我们要尽量挖掘那些真正打动过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让故事中渗透着真挚浓厚的感情,让景物里饱含着朴实浓郁的感情.
  或:
  春天到了,春光明媚,万象更新,春风吹拂,朝阳初升.此时的自然,更显得美丽可爱.听,“叽、叽、叽”,抬头一看,是刚刚发芽的树上的小鸟.它们欢快地唱着歌.看,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只只风筝瞟、飘了起来,一个个那么活泼.闻,公园里各种各样的鲜花香气扑鼻,神清气爽.
  夏天悄然而至.火辣辣的太阳狠狠地照着大地,没有一丝风.茂密的树林里,蝉更是躲在树上,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草坪上,一只小狗无聊地跑来跑去,似乎也受不了夏日的烦躁.池塘里,粉的,白的荷花正妩媚地盛开着,使人在紧张又烦闷的夏日中感到一丝轻松.
  秋天接踵而至,秋日的天空,一色碧蓝,金色的太阳,光芒万丈.西边天上飘着一丝白云,慢慢地浮动着,浮动着.田野里,人们收割着成熟的庄稼,脸上挂满了笑容,似乎在品尝丰收的喜悦.
  冬天降临了,北风狂怒地吼叫着,用力推着大树,雪花也跟在北风后面飞来了.大片大片地飘落着,一会儿就叫整个树林子披上了白色的衣裳. 本人QQ号15109494有兴趣的加~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值得拥有.

图行天下(八):

古朴典雅的什么(填上我国的山水或名胜古迹的名字)
填名胜古迹

  甘肃名圣古迹之--------炳灵寺古窟
  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 196 个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 169窟,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 6 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 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 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23 号龛的并列5 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北朝时期的窟龛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 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 10 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炳灵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
  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好东西要一起分享.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58649/

推荐访问:素材中国 图行天下素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