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的拼音

来源:汉语词典 时间:2018-11-26 11:00:0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汉语词典】

疑的拼音(共8篇)

疑的拼音(一)

疑的部首是?拼音是?

疑yí nǐ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疑 yí
部首笔画
部首:疋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
五笔86:XTDH 五笔98:XTDH 仓颉:PKNIO
笔顺编号:35311345452134 四角号码:2788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591
基本字义
1. 不信,猜度(duó):~惑.~问.~心.~团.~虑.~窦.~点.~端.猜~.怀~.半信半~.
2.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案.~难.~义.存~.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2. 同本义 [disbelieve;doubt;suspect]
疑,惑也.——《说文》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时至而疑.——《周书·王佩》
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自疑身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疑思(疑虑);疑影(怀疑;疑团);疑猜(怀疑猜测);疑龊(疑惑);疑狐(怀疑;狐疑);疑念(因怀疑而思索);疑踪(可疑之处);疑结(犹疑团);疑阻(埋伏);疑冢(疑墓);疑敌(迷惑敌人);疑人(怀疑他人);疑揣(怀疑猜测);疑惑(怀疑,不相信)
4. 迷惑,犹豫不定 [be puzzled]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
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人主之心.——《韩非子·五蠹》
5. 又如:疑阻(埋伏);疑冢(疑墓);疑敌(迷惑敌人);疑人(用以迷惑敌人的草人);疑军(疑兵,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阵)
6. 迟疑;犹豫[hesitate].如:疑滞(迟疑不决;犹豫不定)
7. 疑忌;猜忌 [be suspicious and jealous].如:疑防(猜疑而防范);疑畏(猜疑畏惧)
8. 猜度;估计 [surmise;conjecture;estimate]
内有疑妻之妾.——《管子·君臣下》
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史记·李斯列传》
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礼记·燕义》
9. 又如:疑词(不确切的言词);疑罪(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
〈名〉
1. 疑问 [query;question]
其妻献疑.——《列子·汤问》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则无疑也.——[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疑碍(疑问;问题);疑事(难以辨别的事);疑法(疑难案件)
3. 惊恐;畏惧 [fear].如:疑怖(疑惧;惶恐);疑沮(恐惧沮丧);疑(因惊疑而改容);疑骇(疑惧;惊骇);疑恶(畏惧厌恶)
4. 怪异.引申为责怪 [blame]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晋· 陶潜《饮酒》
5. 又如:疑诟(责骂)
6. 类似;好像 [seem]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列子》张湛注:“分犹散,意专则与神相似者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7. 又如:疑论(疑似的言论)
常用词组
1. 疑案 yí’àn
(1) [doubtful (or disputed)case]∶真相不明,证据不足,一时难以判决的案子
(2) [open question;mystery]∶真相不明之事件
2. 疑兵 yíbīng
[troops deployed to mislead the enemy]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敌人而布置的军队
3. 疑冰 yíbīng
(1) [ignorant and doubtful]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哂夏虫之疑冰.——孙绰《游天台山赋》
(2) 引例中“夏虫”指生长在夏天的昆虫,天一冷就死去,因此不知冰为何物,却主观地怀疑冰的存在,故用以喻无知而妄加臆断
4. 疑点 yídiǎn
[doubtful point] 有疑问之点;怀疑的地方
这个案件还有几个疑点
5. 疑窦 yídòu
(1) [doubtful point]∶可疑之点
(2) [suspicion]∶无证据或证据不足而悬想或担心某事有错误或有害
启人疑窦
6. 疑惑 yíhuò
(1) [puzzle]∶迷惑,不理解
面有疑惑
(2) [feel uncertain;be not convinced]∶怀疑,不相信
(3) [unpeaceful]∶疑虑不安,犹豫不定
7. 疑忌 yíjì
[be jealous of] 怀疑,猜忌
心怀疑忌
8. 疑惧 yíjù
[misgiving;apprehensions] 疑虑,恐惧
9. 疑虑 yílǜ
[misgiving;doubt] 怀疑顾虑
10. 疑难 yínán
[difficult;knotty] 疑惑难解的
疑难病症
11. 疑难 yínán
[problem] 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
12. 疑念 yíniàn
[doubt] 怀疑的念头
辄有短客来,久与板谈,素不识其生平,颇注疑念.——《聊斋志异》
13. 疑似 yísì
[be apparently correct but is fallacious]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疑似之间
14. 疑团 yítuán
[doubts and suspicions] 积聚的怀疑,一连串尚待解决的问题
15. 疑问 yíwèn
(1) [doubt;query;question]∶有怀疑或不理解的问题
毫无疑问
(2) [call in question;query]∶质疑,询问
16. 疑问句 yíwènjù
[interrogative sentence]表示询问或反诘的句子.如“你去吗?(Are you going?)”;“为什么你喜欢它?(Why do you like it?)”
17. 疑心 yíxīn
(1) [suspicion]∶猜疑之心
(2) [doubt]∶推测;猜测
18. 疑义 yíyì
[doubtful point] 可疑之点;难以断定的含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19. 疑狱 yíyù
[lawsuit case difficult to judge] 案情不明、证据不充分、一时难于判决的案件
20. 疑云 yíyún
[misgivings or suspicion clouding one’s mind] 比喻积压在心里的疑虑
21. 疑阵 yízhèn
[troops deployed to mislead the enemy] 为了使对方迷惑而布置的阵势
疑 nǐ
基本字义
1. 安定,止息.
2. 古同“拟”,比拟.

疑的拼音(二)

求一个词的拼音打法(hua疑)?
华(hua)疑的正确拼法是什么?表示质疑的意思的...突然不会打这个词...

怀疑

疑的拼音(三)

两点水加个疑惑的疑念什么?【疑的拼音】

 凝
  níng
  (1) ㄋㄧㄥˊ
  (2) 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结.固.冻.集.脂.滞.
  (3) 聚集,集中:聚.重(zh恘g ).神(聚精会神).思.眸.睇(注视).练.
  (4) 郑码:TDXI,U:51DD,GBK:C4FD
  (5) 笔画数:16,部首:冫,笔顺编号:4135322345452134【疑的拼音】

疑的拼音(四)

拼音字母表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拼音的要领是:“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音时要牢记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
声母n及零声母与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都有拼合关系.
声母f、g、k、h、zh、ch、r、z、c、s只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声母j、x、q只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声母b、p、m、d、t不同撮口呼相拼.
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声母都有拼合关系.
撮口呼韵母只同j、q、x、n、l及零声母有拼合关系.
拼音时还要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教学中,在声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发出的音叫呼读音);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要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常用的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汉语拼音的由来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拼音的由来】——汉字拼音的发明人金尼阁
金尼阁,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国的杜埃城,当时为比利时领土,故金尼阁自称比利时人,而陈垣等人亦称其为“比利时人”. 1594年11月9日入耶稣会.1607年往远东传教,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即利马窦卒年)秋抵澳门,翌年春诣金陵.随郭居静、高一志二神父学习华语(另一说从郭居静及王丰肃).郭居静神父到杭州开教,他亦同行.后往北京报告南方的教务,深得龙华民的赏识.1613年去罗马向教皇保罗五世“奏陈教务,并请准翻译经典,司铎用华言行圣祭,诵日课,教宗一一允准”,但因客观情况未实行.但他是“第一个向教廷请准以中文举行弥撒,行其他圣事,以及诵念‘日课’的”.
金尼阁“集利马窦笔记为蜡顶文中国开教史”即《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1月14日出版(一说1615年2月出版).此书全部叙述是为欧洲人撰写的.金尼阁刊行《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题献教皇,道“书中初次精确地、忠实地描述了中国的朝廷、风俗、法律、制度以及新的教务问题”,是为欧洲人叙述中国比较完备无讹之第一部书,亦可说是第一部称得起“汉学”的著作,当时颇具声誉.是书原为利马窦神甫的意大利文纪录,经金尼阁译为拉丁文,并增加了两章,叙述马窦之病故及殡葬的事.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 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金尼阁回欧洲后,演讲招募去中国传教之人,众人被其极富魅力的鼓动所吸引,争先恐后,以致于当地教会不得不出面婉言劝阻.金尼阁在吸引和选择人才方面,可谓功不可没.同时为在中国的教会图书馆募集图书,带来教皇所赐之西书七千多部(《远西奇器图说》原作便是金尼阁带来的七千部书中之一).
1619年,金尼阁再次抵达澳门.1621年春金尼阁“往南昌,旋又赴建昌韶州,视察教务.翌年赴杭州被难;一六二三年,往河南开封开教,翌年往山西”,1625年赴陕西.1626年在王徵的协助下,完成《西儒耳目资》三卷.《西儒耳目资》的目的,据他自述,“在使中国人能在三天内通晓西方文字体系”.
《西儒耳目资》作于1625年, 1626年在杭州出版,自称沿袭利玛窦所创体制,即用利玛窦二十五字母“互相结合,上加五个字调记号,来拼切一切汉字的读音.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于是汉字读音就显得极其简单,极其有条理,不但把向来被人认为繁杂的反切,开了一条所谓‘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并且立刻引起了中国好些音韵学家对于这种简易的拼音文字向往的热忱”.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方密之(以智)《通雅》成于1639年,书中再三称引《西儒耳目资》,如说“西域音多,中原多不用也,当合悉昙等子与大西《耳目资》通之”,“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甚至提出“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此即汉字拼音化主张的萌芽).传教士的方法震动了中国音韵学家,直接启示他们在西方拼音文字帮助下寻求对汉字记音系统更完善的描写.稍后刘献庭(继庄)的《新韵谱》即在这种刺激下撰成,钱玄同说刘氏已清楚认识到“必须用了音标,方能分析音素,方能表注任何地方之音”,罗常培《刘继庄的音韵学》一文则认为该书重点就是“着眼于统一国语与调查方言”.钱玄同甚至认为,《新韵谱》成书之年(1692)实可作为“国语运动”的纪元.
1627年,再度被召回杭州,从此就在杭州专心传教和著述.“华人曾言言词理文笔之优,欧罗巴诸司铎中殆无能及者.其远非常人所能及之记忆力,其好学不倦,虽疾病而不辍,其时常从事之译业,或译拉丁文为汉文,或译汉文为拉丁文,使之谙练语言文字,故言谈写作均佳,无论文言或俚语也”.他大部分的著作为拉丁文,写成中文的即在陕西的《西儒耳目资》一书.
金尼阁第二次来华时还带来大量外文书籍.这不仅因为他个人热爱书籍,遵循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之路,而且因为金尼阁在返回西欧前接受了在华传教会让其在欧洲广泛募集图书,从而在北京等地建立教会图书馆的任务.他这次前来,不只带来了这些西学人才,让后人感兴趣,他还为中国带来了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籍.据说,这些书都是精装本,无一重复,囊括欧洲古典名著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为了募集新书和仪器,金尼阁漫游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终于收集了精装图书7000余部.金氏本人估计所收书籍和仪器在离欧时价值1万金币.为此,金尼阁拟定了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联络了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向达先生称这一举动:“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不幸的是,1629年11月14日在杭州逝世(葬于城外大方井耶稣会司铎公墓,即今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桃源岭村),“西书七千部”介绍给中国知识界的计划流产.后来,李之藻和王徵等人零星翻译了其中一些著作,大部分书籍蒙上尘埃,默默地流失.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重要的科学典籍
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台湾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争的分析 ,揭示隐藏在这场发生在台湾的激烈论战的背后,其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疑的拼音(五)

唐诗《风》作者 李峤 这首诗的拼音

《风》拼音:fèng
作者:李峤 朝代:唐 
落日生苹末,摇扬遍远林.
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
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风 fèng
详细字义
〈动〉
1.
吹拂 [blow].如:春风风人2.
比喻感化 [reform a misguided person through persuasion,etc.]
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史记·平准书》3.
又如:风民(感化、教化人民)

疑的拼音(六)

看拼音写汉字题
例:徘(pái) 徊(huái) 毫(háo) 无(wú) 疑(yí) 问(wèn)

你这个题出得太不明确了,请重新加以说明.按你的例子应该是给汉字加注拼音.

疑的拼音(七)

曰的读音

,“乐”字应该读作“要”.《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下注云:“喜好,喜爱.《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
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
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此中举出《礼记》中的三句带有“乐”的话,并且以前的儒家对这三句话中的“乐”字都定音为“岳”.既然古儒已经有了注音,而现在又将《论语》中的“乐”字,定音为“五孝反”的“要”音,实在是值得怀疑的结论,恐怕《经典释文》本身就有所错误.
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要”音,也是值得推敲的.从“经学”的角度看,该“乐”字应正读作“岳”音,基本是可以确定的.
在文末,再说两句题外话.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又有将“五行”之说引入者,云:“知者属土,故乐水;仁者属木,故乐山.”录此二说,以供参考.
所以,到底是读le 还是yao 是有争议的,不能一概而论

疑的拼音(八)

将信将疑的意思
3---5个啊!

将信将疑的发音
jiāng xìn jiāng yí
将信将疑的意思
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将信将疑的出处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将信将疑的示例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荣禄对他是持着戒心的,所以这番愤激之言,在~之间.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51936/

推荐访问:举的拼音 望的拼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