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读音

来源:汉语词典 时间:2018-11-27 0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汉语词典】

癞蛤蟆读音(共10篇)

癞蛤蟆读音(一)

龙+虫是什么字?这个字首先是一定存在的,组词是苦~,意思指的是癞蛤蟆,我只希望得到读音……

部首:虫 笔画:22画读法:lóng
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这个字.

癞蛤蟆读音(二)

两栖动物蟾蜍的读音

chan chu

癞蛤蟆读音(三)

鲵 蟾蜍 蝾螈怎么读?

  鲵 #ní
  【释义】两栖动物,有大鲵和小鲵两种.大鲵叫的声音像婴儿啼哭,所以又叫“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鲵
  (形声.从鱼,儿声.本义: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
  同本义
  鲵,剌鱼也.――《说文》
  鲵大者谓之鰕.――《尔雅·释鱼》.注:似鲇,四脚,前似弥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七八尺.”
  又如:鲵鲐(鲵齿和鲐背);鲵鱼(娃娃鱼)
  小鱼
  鲵ní受保护的两栖动物.头扁平,眼小口大,四肢短,尾巴扁.有大~和小~两种,俗称"娃娃鱼".生活在淡水中,禁止猎杀食用.
  蟾蜍 :
  chán chú
  1.亦作"蟾蠩".亦作"蟾诸".2.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绿色,有大小疙瘩.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药.3.《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后用为月亮的代称.4.形似蟾蜍的器物.(1)候风地动仪上的部件.《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衔之."(2)古建筑的承溜装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3)砚滴或砚台.《西京杂记》卷六:"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唐常衮《晩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诗:"缀帘金翡翠,赐砚玉蟾蜍."清赵翼《汪水云砚歌》:"想当搦管濡墨时,蟾蜍滴泪和墨砚淋漓."(4)旧俗点缀端阳节景的五毒制品之一.清陈维崧《虞美人.端午闺词》词:"灵符飐上香云腻.绣虎钗头睡,守宫蜥蜴粉蟾蜍,还剩玄绡半捻裹蜘蛛."
  蝾螈 :
  rónɡ yuán
  1.亦作"蝾蚖".2.两栖动物.状如蜥蜴,头扁,背黑色,腹红黄色,有黑斑,四肢短,尾侧扁,生活在水中.

癞蛤蟆读音(四)

癞蛤蟆的脊梁——( )
癞蛤蟆跳井——( )
癞蛤蟆坐飞机——( )
歇后语

癞蛤蟆的脊梁—— 点子多
癞蛤蟆跳井—— 不懂(扑通)
癞蛤蟆坐飞机——一步登天
附送一个,有趣~
癞蛤蟆爬香炉——碰一鼻子灰【癞蛤蟆读音】

癞蛤蟆读音(五)

按图索骥里的“骥”是啥意思?出自何典故?

  按图索骥(拼音:àn tú suǒ jì)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索:寻找;骥:好马.
  [编辑本段]典故
  《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 ——《艺林伐山》
  译文
  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注释
  ①伯乐——人名,相传是古代的相马专家.隆颡(sǎng)——高高的额头.蛈日——有人认为应该是“跌目”,眼睛鼓起的意思.
  ②累麴(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麴,酿酒或制酱用的发酵物.
  ③蟾蜍(chánchú)——俗称癞蛤蟆.
  ④堪——能够,可以.御(yù)——驾驭(yù),控制.

癞蛤蟆读音(六)

《童趣》 《十则》 《山市》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寓言四则》~
急需这些古文的练习!
注音和注释就免了~
最好就越多的用原文回答和理解题
越多越好!

  《童趣》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 )察( )秋毫 必( )细( )察其纹理 故( )时有物外之趣( ) 私( )拟作群鹤舞( )于空中 则或( )千或百 昂( )首观( )之
  果( )如鹤唳( )云端
  参考答案: 清楚 观察 一定 细心 所以 乐趣 私下 飞舞 有的 抬起 观看 果然 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以丛草为林( ) ( )
  (5)方出神( )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9、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训练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以丛草为林( ) 心之所向( )
  二虫尽为所吞(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物外之趣( )
  常蹲其身( ) 怡然称快( )
  必细察其纹理( ) 果然鹤也( )
  二、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5、(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6、一日,见二( )虫斗( )草间.
  7、常蹲其身,使( )与台齐.
  三、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童趣》检测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读音写汉字. 1、项为之强.( ) 2、童稚( ) 3、鹤lì( )云端 4、土lì ( ) 5、怡然( ) 6、hè( ) 7、lài虾蟆 8、明察秋háo( ) 9、藐小( ) 10、拟zuò( ) 二.用加字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1、必细察其纹理( ) 2、兴正浓( ) 3、果如鹤唳云端( ) 4、以丛草为林( ) 三、用换字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1、昂首观之( ) 2、项为之强( ) 3、方出神( ) 4、驱之别院( ) 四、用解释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1、 怡然称快: 2、 明察秋毫: 3、 怡然自得: 4、 庞然大物: 5、 夏蚊成雷: 五、填空题. 1、《童趣》作者是 代文学家 ,选自 . 2、余忆童稚时,能 , ,见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 . 3、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 , ,凹者为壑, , .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 , . 六、解释下列加点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能张目对日( ) 余忆童稚时( ) 1、日 一日 ( ) 2、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 ) 徐喷以烟( ) 3、观 作青云白鹤观( ) 4、以 以丛草为林(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项为之强( ) 5、之 项为之强( ) 6、为 以丛草为林( ) 驱之别院(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必细察其纹理( ) 7、其 蹲其身 ( ) 七、运用.指出加点字的意思. 1、通假字:项为之强 2、词类活用:鞭数十 八、翻译句子. 1、状语后置:又留蚊于素帐中. 2、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3、被字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九、根据所给意思,选择课文中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 2、超出事物的本身.( ) 3、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 4、未染色的帐子.( ) 十、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选文第①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7.选文第②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①②段间有什么关系? 9.作者为什么“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10.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 附加题:你能根据下面句子中数词的使用情况,总结一下这几个句子使用数词的规律吗? 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盖一癞虾蟆.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
  1.从基础做起,注音:
  明察秋毫( ) 壑( ) 癞( ) 鞭( )
  2.沈复,字______________,长洲(现在______________)人,清代____________.
  3.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第三自然段: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个小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6.让学生听录音,概括出文中描绘了几件趣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8.弄清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2)又留蚊于素帐,徐喷以烟.( )
  (3)鞭数十,驱之别院.( )
  (4)以虫蚊为兽.( )
  9.弄清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 (6)驱之别院( )
  10.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1)明察秋毫 (2)藐小
  (3)怡然自得 (4)庞然大物
  11.简答题: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举例说明)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并说明原因.
  12.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说出自己童年的一件或两件趣事.
  参考答案
  1.háo hé lài biān
  2.三白 江苏苏州 文学家
  3.夏蚊成雷 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 徐喷以烟 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
  4.略
  5.(1)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2)常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3)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4)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6.帐中嬉蚊 神游丘壑 鞭驱虾蟆
  7.(1)见/……必/……故/……
  (2)……则/……/果然……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作/……
  (5)见/……庞然大物/……,盖/……
  8.(1)自己 (2)慢慢地 (3)用鞭子打 (4)把……当作……
  9.(1)代藐小微物 (2)代夏蚊 (3)代蚊子 (4)代自己 (5)代二虫
  (6)代虾蟆
  10.略
  11.(1)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举例略)
  (2)略(言之成理即可)
  12.略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词语解释
  1.子: 2.说: 3.愠: 4.君子:
  5.吾: 6.日: 7.三省: 8.信:
  9.传: 10.罔: 11.殆: 12.女:
  13.齐: 14.弘毅: 15.已: 16.凋:
  17.其: 18.恕:
  二、一词多义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十则》中,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3.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结合的过程,“ , ”这句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同时,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从旧知中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论语》中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年2月18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请你引用《十则》中的“_______
  _______ , ”来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
  5.《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 , .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十则》中的“_______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
  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参考答案
  一、词语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2.说:“悦”的古字,愉快. 3.愠:生气,发怒. 4.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人称代词,我.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8.信:真诚,诚实. 9.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1.殆:疑惑. 12.女:人称代词,你.后作“汝”. 13.齐:相同. 14.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刚强. 15.已:停止. 16.凋:凋谢. 17.其:大概、也许. 18.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二、一词多义
  为(做,当)(就是)(作为) 其(大概、也许)(他们)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快乐)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4.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5.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7.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8.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
  道远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 )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 )
  3、往来屑屑 ( ) 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 )
  5、连亘六七里 ( ) 6、或凭或立,不一状 ( )( )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
  9、见山上人烟市肆( )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
  11、层层指数( ) 13、直接霄汉 ( )
  14、黯然缥缈 ( ) 15、窗扉皆洞开( )
  二、请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通 通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 然数年恒不一见.
  ②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③ 既而风定云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⑤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⑥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⑦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⑧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四、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见宫殿数十所 B、 层层指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 数至入层
  C、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D、 或凭或立不以状
  又闻有早行者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A、然数年恒不一见( ) B、 见宫殿数十所( )
  尘气莽莽然 ( )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C、始悟为山市 ( ) D 又闻有早行者(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 )
  六、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太多了,先用吧!

癞蛤蟆读音(七)

语文老师的帽子 “同学们心中的谜”指的是什么?

们的语文老师真有趣.他,大约四五十岁,身穿一(yí yì)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慈(详 祥)的脸上强装着严肃的样子.最叫人好笑的是,这么热的天,他却戴着一顶黄军帽.
这一天,第二节课的铃声一响,教室里静得出奇.语文老师诧异地看了我们一眼,走上讲台,一低头,这才发现讲台上放着一幅画.这时,我们都( )起来,那画上内容我们早知道了:一个光头的人,正拿着帽子往头上戴,旁边写着:请老师拿下帽子.语文老师低头看着画.我们笑了一阵都停下来,屏住气等待他( ),然后拂袖而去.可是 他看了画竟笑起来 既然大家都想看看我的头 那我就(遵 尊)命了 可看了以后 你们须用文字把我的头描写下来 说完 他真的脱下帽子
呀,这叫什么头啊!一个疤挨着一个疤,像癞蛤蟆的疙瘩一样……大家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后来,我们的班主任替我们解了心中的谜.
原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年轻时也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乌黑的还带着自然弯曲呢.一次家属区失火,为救出邻居家的孩子,他冲进熊熊大火.当他抱出孩子时,一头昏倒在地.头上乌黑的头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鸡蛋大小的燎泡……以后,语文老师就( )地戴着帽子.
听了班主任的话后,我们都低下了头,隐隐感到不(bú bù)安和内疚,上次那幅画的作者刘东抽泣起来……
1、给第二自然段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⑴取而代之: ⑵面面相觑(“觑”qù的意思是看,瞧):
3、用斜线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或拼音. 4、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5、刚读到短文的题目时你有那些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东画的那幅画,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同学们“心中的谜”是指什么?
8、假如你也是这个班的学生,听了班主任的话后,你会怎么想?
1、可是, 他看了画竟笑起来:" 既然大家都想看看我的头 ,那我就遵命了, 可看了以后, 你们须用文字把我的头描写下来." 说完, 他真的脱下帽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⑴取而代之:某物.某人取代了某人、某物原先的位置. ⑵面面相觑(“觑”qù的意思是看,瞧):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3、划掉第二个 划掉“详” 划掉“尊” 划掉第一个
4、哄堂大笑 大发雷霆 长年累月
5、为什么语文老师要戴帽子?
6、刘东画的画的内容是一个秃顶的人,正拿着帽子往头上戴.
7、同学们心中的迷有两个:一个是为什么这么热的天,语文老师却带着一顶黄军帽?二是语文老师头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疤?
8、听了班主任的话后,我会想:语文老师是因为救人,头上长出燎泡,才带着个黄军帽的,而我们还嘲笑语文老师,叫老师脱掉帽子,我们真是不应该.
希望对你有帮助!

癞蛤蟆读音(八)

鲁教版《童趣》、《论语十则》课下注释
最好是2007年的,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童趣》、《论语十则》的课下注释,就是课文下面的小字,标着序号的,是对课文的某些词语的解释。我的书一时找不到了,
【癞蛤蟆读音】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补充词解释: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检查,反省.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而:连词,表顺承,就.知: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作为.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乎:语音助词.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语气词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2.余:我.3.稚:幼小.4.张目:张大眼睛.5.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6.藐:细微.7.细:仔细.8.故:所以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10.私:自己.11.于:在.12.则:就.13.或:有的.14.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15.素:白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16.徐:慢慢地.17.以:用.18.使:让.19.而:并且.20.作:当做.21.观:景观.22.唳:鸟鸣.23.为之:因为它.24.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25.于:在.26.项:脖颈,颈.27.以……为……:把……比作…….28.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29.兴:兴致.30..盖:原来 31.虾há蟆:癞蛤蟆.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 32.方:刚才 33.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打 34.之:指蛤蟆.35.驱:赶走.36.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37.果:果然,果真 38.林:森林 39.怡然自得:安适、愉快、满足的样子.40.私拟作:(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41.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物外之趣的两件事:

癞蛤蟆读音(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暑期,有两档与汉字有关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河南卫视)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央电视台)热播,吸引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引起了热烈反响,然而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
节目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不仅如此,即使像“间歇”、“熨帖”、“黏稠”这样较简单的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也不足50%。其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而“癞蛤蟆”一词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和现实,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汉字传家宝不能丢 不能“忘”

工作中生活中,想必很多人都有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时刻,明明一个不算生僻的字,就是写不出来。近日,一项针对北上广等十二座城市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人经常遇到。数据佐证了我们的感受,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手机来敲字打字,汉字手写变得极为稀缺,提笔忘字成了家常便饭,以致不少人大呼汉字遭遇危机,还有的人大代表建议开展汉字考级。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断的伟大见证和重要载体。这种优美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字,不仅承担着传递信息的工具性作用,还以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形成了世界独有的书法文化。作为国人,如果经常写错汉字,或提笔忘字,当然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汉字真的遭遇危机了吗?准确地讲,眼前遭遇危机的并不是汉字,而是汉字的手写方式。当一个常用字在脑边晃悠但就是下不了笔时,也许我们可以用智能输入法快速地检索出;当汉字手写同我们越来越疏远时,我们也许可以用键盘飞快地敲完一篇材料。汉字作为交流的基本书面符号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汉字的呈现方式。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键盘敲字更加快捷,使汉字的网络传输更加便利,使汉字的规范化处理更加高效。从实用功能来讲,敲字比手写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海量信息处理和更频繁交流沟通的需要,从人类文明的一元性发展来看,是一个进步。而且,从国外的经历来看,拼音文字书写同样面临着挑战,由于智能词根输入的普及,很多外国人也常有单词拼写错误的尴尬。

但是,能够因为更加实用、更加高效,就任由手写乖乖让位给打字吗?能任由提笔忘字“忘”下去吗?我想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否定的答案。打字虽然更加高效而快速,但打出的字都是预存于字库,电脑字体设计得再多再花哨,也都是冷冰冰的机器产物;而手写的汉字,好坏美丑暂且不论,却带着每个人的体温,渗透着每个人的感情。所谓字如其人,打开远方老友寄来的信件,看到熟悉的字体,一种别样的温暖不觉间涌上心头;当你在一位书法家的大作前驻足流连,其气韵其功力给人的熏陶更是无可替代。  

当看到报道中一位高中生写“再见”都含糊时,当看到近邻日本中小学普遍开设书法课,成年人以能写汉字为有修养的标志时,人大代表的“考级”建议是否可行或可再论,但提笔忘字,真的该引起我们警醒和重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魏碑、楷书、宋体……源远流长的汉字是我们的传家宝,这个宝贝,我们不能丢,不能“忘”。




癞蛤蟆读音(十)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隐藏的成语

  明察秋毫
  【读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英语】 be perceptive of the slightest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   【反义词】:不见舆薪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1]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童趣》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材   【灯谜】明察秋毫(打哲学词语一) 谜底:微观[2]
  编辑本段明察秋毫的英文翻译
  1.to be able to examine the tiniest things   2.penetrative?
  编辑本段释义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
  编辑本段出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1]
  编辑本段示例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出自沈复《浮生六记》
  古文链接
  典故   据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描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全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里浏览,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3]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52900/

推荐访问:癞蛤蟆影院 癞蛤蟆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