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8-12-04 11:00:0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共10篇)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一):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可以按照其情况分别办理( )不同
A.开业登记
B.工商登记
C.变更登记
D.注销登记

答案:ACD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二):

企业名称的问题
构成企业名称的四项基本要素是行政区划名称、字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
如果在命名企业名称时出现如下情况是否合法:
  
  ——两个企业名称,行政区化不同、行业或经营特点不同(或相同)、组织形式不同(或相同),而字号相同。(即在两个企业名称中,除字号之外,其他三个要素不同时完全相同。)
  这样的企业名称,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时是否会予以通过;日后会不会吃官司?

营业执照名称国家局不管,主要是省级以下,只要能注册下来就没事,一般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名称是不会重复的,在工商注册平台上就过不去,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三):

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处于什么观念阶段

在西方国家工商企业的营系活动中,先后出现了五种营销观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又称生产导向.这是一种传统的、古老的经营思想.它认为消费者可以接受任何买得到和买得起的商品,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生产.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从扩大生产中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观念适用于以下两种条件:一是市场商品供应短缺,供不应求;二是单位成本高、售价高,因而销路不畅的产品,必须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3、销售观念.本世纪20年代末,西方国家市场形势变得愈来愈严峻,特别是大萧条时期,大量产品供大于求,销售困难,竞争加剧.销售观念主张强化推销的观念,强调运用推销技巧,千方百计诱使消费者购买更多产品,而不顾其是否真正需要.
4、市场营销观念.这是一种与上述几种观念截然不同的全新的经营思想,虽然在很久以前它就开始萌芽,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新的市场形势下才得以形成并迅速获得推广和发展.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经营哲学,它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补充和修正的市场营销观念.强调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个别的、眼前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费者总体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要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求的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处于市场营销观念阶段.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四):

组织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有哪些?

管理与环境●管理环境的涵义.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x0d●管理环境的分类.管理环境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按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内外范围划分,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社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能所需的各种内部的资源与条件,还包括人员的社会心理因素、组织文化等因素.内部环境也是管理的对象.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外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与因素.(2)组织的外部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一般环境,也称宏观环境,就是各个组织都共同面临的整个社会的一些环境因素;任务环境也称微观环境,是指某个社会组织在完成特定任务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环境因素.例如,一家工商企业,可能同一所学校面临相同的宏观环境,但它所面临的任务环境不但与学校的任务环境不同,而且与其他企业的任务环境也可能不同.对工商企业来说,任务环境主要包括:资源供应、合作者、竞争者、顾客、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区等.\x0d●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管理与所处的环境(主要指外部环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三种关系:(1)对应关系.组织的管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社会组织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上的诸种因素总是不可避免地在组织内部体现出来.以企业为例,社会上的环境可以划分为经济、技术和社会三大环境,那么,企业内部就与之相对应,存在着经营、作业和人际关系三大管理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是一个微缩了的小社会.(2)交换关系.组织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例如,一家生产企业,从市场上搜集情报信息,并购进原材料;再将加工完的产品到市场上销售,并通过广告等形式向社会广泛传递有关产品的信息,而组织、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的管理行为,也必然同环境之间存在交换关系.(3)影响关系.首先,组织的管理受外部环境的决定与制约;但同时,组织的管理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影响和制约关系.\x0d环境对管理的影响\x0d●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与管理的关系是最为直接的,对管理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经济环境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物质资源.一个组织所在地的经济资源状况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它关系到资源取得的成本高低、利用资源进行生产与经营的方便条件、优势与效益等.(2)国家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着管理的社会属性,并对整个管理产生影响;经济体制,例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组织的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影响也是明显的.(3)社会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对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处在经济繁荣期和经济衰退期的企业,其管理思路、战略与方法将有根本性的差异.(4)市场供求与竞争.经济环境中最直接、最明显影响组织(主要指企业)的是市场.而市场存在两种主要的力量,即供给与需要,并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竞争.代表市场需要一方的是顾客或客户,他们是决定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重要力量,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他们的需要及欲望决定着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方向,“顾客是上帝”.而涉及供给一方的有本企业的供应商、合作者和竞争者,他们的实力、决策、行为都对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生产者竞争、消费者竞争,也都将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5)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产品结构、质量要求和销售数量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决定因素.\x0d●技术环境的影响.社会组织的技术环境,主要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状况,以及相应的技术条件、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的动向与潜力等.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社会组织提高效益,寻求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当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大企业,无不是靠先进技术取得优势的.技术环境已成为组织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技术环境对组织管理的影响是显著的,技术水平、技术条件、技术过程的变化,必然引发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与方法的更新.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全面地更新了生产过程和管理方式,同时,对管理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x0d●政治与法律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包括国际、国内及本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政策法规等.不同的政治制度对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决定作用;政治形势的状况及变动趋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国家的政策,关系到资源状况、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与市场需要、企业内部制度与政策以及人员心理等;国家的法制建设关系到组织外部法律环境与内部的法制观念与管理.组织的管理者,如果对政治不关心,缺乏政治敏感性,没有法制观念,就很难驾御组织,捕捉机遇,谋取成功,促进发展.\x0d●社会与心理环境.社会与心理环境主要指组织所在地的人口、教育、生活习俗、风气、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社区成员的各种心理状况等.由于社会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而且,人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对象,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及其管理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上的各种人文环境及心理氛围必然对社会组织的成员及管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社会与心理环境的影响,并能主动地通过思想教育、激励与沟通,做好适应、协调工作,并因势利导,使其能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x0d环境管理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及对管理的决定与制约作用,要求管理者必须抓好环境管理,能动地适应环境,谋求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x0d●了解与认识环境.管理者要能动地适应环境,首先要了解、认识环境,这是环境管理的基础.管理者要把对环境的了解与掌握作为重要管理职责.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掌握关于环境的各种因素与变量,把握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规律.对各种环境变量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保持对环境的动态监视与整体把握.\x0d●分析与评估环境.在掌握组织环境大量信息,对组织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估.要划分与确定环境因素的类型,确定环境对组织与管理影响的领域、性质及程度的大小.例如,根据一些因素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将环境区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还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程度,将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分为稳定环境和动态环境.\x0d●能动地适应环境.在对环境科学评估、正确分类的基础上,要研究与选择对待不同环境的办法.一般是采取依据分类区别对待的管理办法.(1)对于一般环境,是各个组织共同面临的,而且,也是个别组织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采取主动适应的办法.管理者要从组织环境既定条件与因素出发,去研究、解决本组织的问题,千方百计地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发挥本组织适应环境的优势,因势利导地寻求组织与环境的平衡,以获得组织的发展.(2)对于任务环境,既是本组织直接面临、且影响巨大的环境,又是本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施加影响的环境,所以,管理者要积极干预,创造条件,影响环境朝向有利于本组织的方向发展.例如,企业通过广告、促销等多种方式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从而,使消费者产生对本企业产品品牌的特殊偏好,导致其采取大批购买行动.再如,利用正确的竞争策略,打败竞争者,扩大市场份额.(3)对于稳定环境,管理者可以按正常的程序和规范进行预测与计划,并实行较为稳定和长期的战略与政策.(4)对于动态环境,管理者则要加强监测,并采取权变管理模式,灵活应变.例如,在职权配置上给基层实体以更大的自主权,或建立分权型组织,以便让其独立地、灵活地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五):

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和对策【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

我个人觉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体经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最终必将影响到实体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等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从两个方面得出初步判断.
  首先是储蓄—投资转化率.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形式发放给资金需求者;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如国债的形式转为投资;三是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指标30%—40%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从2000—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可以佐证以上的分析.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例为69.7%,国债占比17.8%,企业债占比0.6%,股票占比12%;到2003年,贷款占比升至85.1%,企业债占比微升至1%,国债占比降至10%,股票占比降至3.9%.
  根据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存差约0.3万亿元以来,到2003年末存差已经扩大至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另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大量涌入并存的现象存在,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金融资源的浪费,反映了储蓄无法顺利地转化为投资.
  其二是M2/GDP指标.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M2/GDP指标过高,通常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国M2/GDP比率已经达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远远超过一般国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这里面有货币化进程的因素,但M2/GDP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不能不说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绩效可以说代表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绩效.但是,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业银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财务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资产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绩效排名则分别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之时,外资银行将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全面竞争,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形势是何等之严峻.
  第二,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内风险向银行集中.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再进一步具体化,从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按照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即间接融资的办法予以解决;长期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用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和风险.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都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又是以短期资金为主,从而产生了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蕴藏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三,直接融资体系内结构失调.
  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额的数十倍.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2年末,中国GDP总值为10万亿元,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清偿余额为35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其中,企业债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偿额不到1000亿,占GDP总额的比重不足1%.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4万多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6%.股票市场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在调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这一比重达到了4.8%.
  二是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特种金融债和企业债四大类.从1994年开始中国国债发行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中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近7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总额也呈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总额已达到4298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中发行规模仅次于国债的券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10余年来,在多数年份中,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都不超过500亿元.从2004年的情况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
二、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实体经济背景.

  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它还更多地依赖于金融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国有企业的效率.国有企业承担的过重的政策性负担,使之在愈来愈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但无论如何,融入市场,加快自身的市场化步伐是国有企业的唯一选择.
  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攻坚战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是站在一条船上的难兄难弟,患难与共,祸福同享.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必须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攻坚战步伐,以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条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进程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

  完善我国的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要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产权主体控制金融,都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负责,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经营失败成本转嫁,即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机构的成本才是真正内在化的完全成本,预算约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约束.
  目前的一个着力点是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权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约束的内部治理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还原为真正的金融企业,使其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真正以利润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同时,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强化外部监督,促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目前,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是尽快出台2000年以来一直加紧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放松一级市场管制.一是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并逐渐进步到注册制.二是打破对发债主体的限制.三是放宽所募资金使用限制.四是实行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五是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六):

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七):

我国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用,属于财政收入的
[     ]
A.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
C.债务收入
D.其他收入

D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八):

(12分)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运用有关经济常识说明农业产业化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

(1)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它把千万家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使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通过农业产业链条向加工、销售的延伸,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扩大增收渠道。

本题立足于“三农”问题的社会热点,考查农业发展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的具体措施中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做好此题,首先要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农业产业化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答题要点落实在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和要求上;其次从要求中找出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那么就可以从“深加工、附加值、质量、市场占有、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说明怎样增加农民收入。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九):

商业信用形式是什么意思?

有关商业信用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1、商业信用: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帐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
2、商业信用: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一个企业授予另一个企业的信用.如原材料生产厂商授予产品生产企业,或产品生产企业授予产品批发商,产品批发商授予零售企业的信用.
3、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载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工商企业登记查询的发展形势(十):

企业进行恰当的市场定位一般需经过哪几个步骤?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我们的冠丽舔菜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团队)能帮助你解决疑惑!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首先它应该是现实的;我们所想的疑惑,他人早以将它实现;) 我们的答案是满意答案,而给问友评为“关闭问题”或者让其处于“过期问题” 这并没有什么:真正优秀的“问问能手、问问高手、问问精英、问问管理员、问问之星”不会将此看成自己的失败; 我们很高兴能回答朋友的问题.企业市场定位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所有“企业”都在寻找的,可其结果不尽人意; 为此我们费了昂贵的时间和精心的思想分析(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研究总结并编辑成三大步骤)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关键性三大步骤“的顺序梳理成”(先看三大步骤的大意;然后看其各自内含;最后是总结段.) 亲爱的朋友,文字虽然有点多,而我们花费这些时间对于一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在介绍“大多数企业”都知道的秘密前;我们应该知道:(只有三小段; 自己的企业要想办法:在自己的产品上“找出比竞争者”——更有竞争优势地方.竞争优势一般有两种:一是价格竞争优势,就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比竞争者定出更低价格.——这就要求企业采取一切努力来降低单位成本.二是偏好竞争优势,即能提供确定的特色"来满足顾客的"特定偏好.这就要求企业采取一切努力在产品特色上下工夫.因此,企业市场定位的全过程可以通过以下三大步骤来完成:先看三大步骤大意(好文章应该是一个一个字的看、慢慢品味和消化——不论看的人是“本科生或者是小学生”) 一、分析目标市场的现状,确认本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 二、准确选择竞争优势,对目标市场初步定位 三、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重新定位 然后看其各自内含 一、分析目标市场的现状,确认本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 这一步骤的中心任务是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竞争对手产品定位如何?二是目标市场上顾客欲望满足程度如何以及确实还需要什么?三是针对竞争者的市场定位和潜在顾客的真正需要的利益要求企业应该及能够做什么?要回答这三个问题,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必须通过一切调研手段,系统地设计、搜索、分析并报告有关上述问题的资料和研究结果.通过回答上述三个问题,企业就可以从中把握和确定自己的潜在竞争优势在哪里.二、准确选择竞争优势,对目标市场初步定位 竞争优势表明企业能够胜过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可以是现有的,也可以是潜在的.选择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与竞争者各方面实力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指标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相对竞争优势.通常的方法是分析、比较企业与竞争者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生产、市场营销、财务和产品等七个方面究竟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借此选出最适合本企业的优势项目,以初步确定企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三、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重新定位 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是企业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将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准确传播给潜在顾客,并在顾客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为此,企业首先应使目标顾客了解、知道、熟悉、认同、喜欢和偏爱本企业的市场定位,在顾客心目中建立与该定位相一致的形象.其次,企业通过各种努力强化目标顾客形象,保持目标顾客的了解,稳定目标顾客的态度和加深目标顾客的感情来巩固与市场相一致的形象.最后,企业应注意目标顾客对其市场定位理解出现的偏差或由于企业市场定位宣传上的失误而造成的目标顾客模糊、混乱和误会,及时纠正与市场定位不一致的形象.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定位即使很恰当,但在下列情况下,还应考虑重新定位:(1)竞争者推出的新产品定位于本企业产品附近,侵占了本企业产品的部分市场,使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2)消费者的需求或偏好发生了变化,使本企业产品销售量骤减.重新定位是指企业为已在某市场销售的产品重新确定某种形象,以改变消费者原有的认识,争取有利的市场地位的活动.如某日化厂生产婴儿洗发剂,以强调该洗发剂不刺激眼睛来吸引有婴儿的家庭.但随着出生率的下降,销售量减少.为了增加销售,该企业将产品重新定位,强调使用该洗发剂能使头发松软有光泽,以吸引更多、更广泛的购买者.重新定位对于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调整市场营销战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视为企业的战略转移.重新定位可能导致产品的名称、价格、包装和晶牌的更改,也可能导致产品用途和功能上的变动,企业必须考虑定位转移的成本和新定位的收益问题.总结段:就到这里吧!我们由衷的祝愿:亲爱的朋友:2011年(免年) 大吉大利!平安健康!合家幸福!才貌并进!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61820/

推荐访问:企业工商登记查询系统 天眼工商企业登记查询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