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敬酒

来源:礼仪大全 时间:2016-09-26 10:18:4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礼仪大全】

【一】:蒙古族的敬酒礼节 - 东北文献图片库

蒙古族的敬酒礼节

总述: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

蒙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

蒙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引尽则喜”,“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的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少饮一点;主宾饮毕酒,敬酒者用敬

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敬酒歌敬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古族认为让客人酒喝得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知道客人喝下为止。

蒙古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二】:蒙古族饮酒习俗和祝酒歌

蒙古族饮酒习俗和祝酒歌

www.fz173.com_蒙古敬酒。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酒被蒙古族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渐形成了饮酒的习俗。蒙古族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蒙古族好饮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已溶入了蒙古族的礼俗和节日,逢年过节、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等处处都离不开酒。蒙古族的每一杯酒里,都饱含着草原人的真诚和滚烫的心。

蒙古族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祝酒歌。如送客人上马时,要敬上一杯“马镫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要按礼仪程序进行,在这些程序中,一般都要敬酒或唱歌、吟诵。酒满足了人们祝愿、祈求的心愿,酒以深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蒙古族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欢乐的气氛,同时也带来了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

蒙古族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敬酒礼仪一般如下:敬酒者一定要衣帽整齐,酒要斟满,双手捧哈达,哈达上放酒杯,先捧杯唱歌,歌声结束时,走近客人,低头弯腰,双手将哈达和酒举过头顶,示意敬酒。客人接过银碗,退回原位,要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蘸酒进行“三弹”。首先要沾酒弹向天,以示敬天,再沾酒弹向地,以示敬地,然后再沾酒抺一下自己的前额,以示敬祖宗。也有说“三弹”的意思是,“一愿蓝天太平”,“二愿大地太平”,“三愿人间太平”。客人在进行完“三弹”礼节后,才可以一饮而尽,如不善饮酒,施礼示敬后可以少饮一点,但不能一滴不饮。客人饮毕酒,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后,会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敬酒。蒙古族在敬酒时,也常有“借花献佛”的习俗。例如当主人敬给客人一杯酒时,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给其他人,以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感情。

蒙古族把酒当成饮品之首,斟酒以满为敬,这不仅是好客的反映,更是一种祝福的表现。蒙古族传统的酒杯应该是镶银的黄羊木碗,现在也有用钢、铝等材料制作的镀银的碗。敬酒时有连敬三杯的习俗,三杯酒各有说道:第一杯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杯是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杯是祝福人间吉祥永存。主人敬的三杯酒,一般情况下,客人把前两杯各抿一抿,第三杯应该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确实不能喝,将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对主

人的谢意和以诚相待的真情。喝完主人敬的酒后,客人向主人回敬酒,有些地方客人把主人敬的酒喝一口之后,回敬给主人,以示敬意。

蒙古族在敬酒的时候一定要唱祝酒歌,以示主人的敬意与祝福。一般情况下,主人唱一支歌,客人就要喝一杯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气氛十分活跃感人。蒙古族认为,只有让客人酒喝得足足的,自己的心意才算尽到了,所以蒙古族还有主人全家轮流向客人敬酒的习惯。

各民族、各地区几乎都有祝酒歌,全国的祝酒歌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来过内蒙古的人们都说,印象最深的还是蒙古族的祝酒歌。蒙古族的祝酒歌种类繁多,歌词一般也不固定,大都用比喻的手法,以借用他们熟悉的山、水、鸟、花卉、湖泊、兽类等,来抒发和表达对客人的尊敬。歌词内容有叙友情道珍重的,有庆胜利论成功的,有祭天地祭祖宗的,有贺喜祝颂的。在蒙古族众多的祝酒歌中,有用古老的民间曲调唱的祝酒歌,也有现代乐曲的祝酒歌。现在最有名的是诞生于鄂尔多斯的《金杯银杯》,此歌可以说是流传地域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支。在内蒙古,蒙古族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金杯银杯》祝酒歌。

《金杯银杯》祝酒歌歌词是:

“金杯里斟满了,

醇香的奶酒,

赛勒尔外冬赛;

朋友们,

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

赛勒尔外冬赛;

丰盛的宴席上,

烤全羊鲜美,

赛勒尔外冬赛;

亲人们,

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

赛勒尔外冬赛„„。

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习惯有一些不同,所以唱祝酒歌时程序和动作上会有一些差别,就是歌词,也因地域与流传的不同而有一定出入,另外还有一些蒙古族同胞现编歌词,这也就是往往我们听不同的人,唱得不一样的原因。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61年在内蒙古写下的一首诗中写道:“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

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这首诗非常生动地描绘出草原上的人们用奶酒、手把肉款待客人的场景,展现了蒙古族真诚、豪爽的酒文化。

【三】:蒙古族饮酒习俗和祝酒歌

蒙古族饮酒习俗和祝酒歌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酒被蒙古族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 所以逐渐形成了饮酒的习俗。蒙古族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 “无酒不成礼”、 “无酒不成俗”。蒙古族好饮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已溶入了蒙古族的礼俗和 节日,逢年过节、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等处 处都离不开酒。蒙古族的每一杯酒里,都饱含着草原人的真诚和滚烫的心。 蒙古族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 别时, 都要敬酒, 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祝酒歌。 如送客人上马时, 要敬上一杯 “马镫酒” , 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要按礼仪程序进行, 在这些程序中,一般都要敬酒或唱歌、吟诵。酒满足了人们祝愿、祈求的心愿,酒以深层的 文化内涵丰富了蒙古族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欢 乐的气氛,同时也带来了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 蒙古族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敬酒礼仪一 般如下:敬酒者一定要衣帽整齐,酒要斟满,双手捧哈达,哈达上放酒杯,先捧杯唱歌,歌 声结束时,走近客人,低头弯腰,双手将哈达和酒举过头顶,示意敬酒。客人接过银碗,退 回原位,要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蘸酒进行“三弹”。首先要沾酒弹向天,以示敬天, 再沾酒弹向地,以示敬地,然后再沾酒抺一下自己的前额,以示敬祖宗。也有说“三弹”的 意思是,“一愿蓝天太平”,“二愿大地太平”,“三愿人间太平”。客人在进行完“三弹” 礼节后,才可以一饮而尽,如不善饮酒,施礼示敬后可以少饮一点,但不能一滴不饮。客人 饮毕酒,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后,会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 或按主人示意进行敬酒。蒙古族在敬酒时,也常有“借花献佛”的习俗。例如当主人敬给客 人一杯酒时,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给其他人,以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感情。 蒙古族把酒当成饮品之首, 斟酒以满为敬, 这不仅是好客的反映, 更是一种祝福的表现。 蒙古族传统的酒杯应该是镶银的黄羊木碗,现在也有用钢、铝等材料制作的镀银的碗。敬酒 时有连敬三杯的习俗,三杯酒各有说道:第一杯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杯是感谢大 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杯是祝福人间吉祥永存。主人敬的三杯酒

,一般情况下,客人把前两 杯各抿一抿,第三杯应该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确实不能喝,将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对主 人的谢意和以诚相待的真情。喝完主人敬的酒后,客人向主人回敬酒,有些地方客人把主人 敬的酒喝一口之后,回敬给主人,以示敬意。 蒙古族在敬酒的时候一定要唱祝酒歌,以示主人的敬意与祝福。一般情况下,主人唱一 支歌,客人就要喝一杯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气氛 十分活跃感人。蒙古族认为,只有让客人酒喝得足足的,自己的心意才算尽到了,所以蒙古 族还有主人全家轮流向客人敬酒的习惯。 各民族、各地区几乎都有祝酒歌,全国的祝酒歌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来过内蒙古的人们 都说,印象最深的还是蒙古族的祝酒歌。蒙古族的祝酒歌种类繁多,歌词一般也不固定,大 都用比喻的手法,以借用他们熟悉的山、水、鸟、花卉、湖泊、兽类等,来抒发和表达对客 人的尊敬。歌词内容有叙友情道珍重的,有庆胜利论成功的,有祭天地祭祖宗的,有贺喜祝 颂的。 在蒙古族众多的祝酒歌中, 有用古老的民间曲调唱的祝酒歌, 也有现代乐曲的祝酒歌。 现在最有名的是诞生于鄂尔多斯的《金杯银杯》,此歌可以说是流传地域最广泛、使用频率 最高的一支。在内蒙古,蒙古族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金杯银杯》祝酒歌。 《金杯银杯》祝酒歌歌词是: “金杯里斟满了, 醇香的奶酒, 赛勒尔外冬赛; 朋友们, 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 赛勒尔外冬赛; 丰盛的宴席上, 烤全羊鲜美, 赛勒尔外冬赛; 亲人们, 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 赛勒尔外冬赛……。 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 各地习惯有一些不同, 所以唱祝酒歌时程序和动作上会有一些差 别,就是歌词,也因地域与流传的不同而有一定出入,另外还有一些蒙古族同胞现编歌词, 这也就是往往我们听不同的人,唱得不一样的原因。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1961 年在内蒙古写下的一首诗中写道:“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www.fz173.com_蒙古敬酒。 色香。 祝福频频难尽意, 举杯切切莫相忘。 这首诗非常生动地描绘出草原上的人们用奶酒、 ” 手把肉款待客人的场景,展现了蒙古族真诚、豪爽的酒文化。

【四】:蒙古禁忌种类

禁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化现象。它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

蒙古民族的风俗尚中,禁忌占有重要的内容,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触犯禁忌的。

1。毡门和顶毡的忌讳

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腿而坐,不能挡在门上,这是蒙古包的三忌,这种风俗自古就 有。进别人家的时候,首先要撩毡门,跨过门槛进去。因为门槛是户家的象征。踩了可汗的门槛便有辱国格,踩了平民的门槛便败了时运。所以都特别忌讳,令行禁止。后来这种法令虽然成了形式,但不才门槛一事,却因为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而流传下来。只有有意跟对方挑畔、侮辱对方的人,才故意踩着人家的门槛进家。

尊重主人的客人,不但脚不踩门槛,连毡门也不能从正中而入,而要轻轻地撩起祥云帘子,从毡门的东面进去。把右手向上摊开,用手指头肚而触一下门头,才能进去。这样做的用意是祝福这家太平吉祥。

平时为了尊重门户,不但脚不踩门槛,手不抓门头,连顶毡也不能随便触动。在苏尼特嘎林达尔台吉的传说中,就写着"不可触动顶毡、灶台、有顶的帽子"等字句。蒙古包的帽子就是顶毡,所以不许随便触动。早晨拉顶毡的时候,用右手拉住顶毡带子,从胸前转一圈(顺时针)转到西面拉开。晚上盖顶毡的时候,用右手在胸前转一圈,拉回到东面。顶毡晚上盖住,白天揭开。白天只有刮风下雨才盖上顶毡。平素晴天丽日,忌讳盖上顶毡。只有家里死了人,才把顶毡盖上,或者把顶毡的三角向天窗垂下来。

2.灶火的忌讳:

蒙古人最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么都珍贵。来家作客的人,别说踩进灶火的木框里,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后出入的时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扫住灶火的木框(火撑外面的木圈)。支火撑、坐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倾斜。还忌讳向灶火洒水、吐痰、扔脏物,不能在灶火的木框上磕烟袋,火撑上更不能磕烟袋。更忌讳向灶火伸腿,把腿伸到火撑上烤火。不能把刀子等刃具朝着灶火放置。要把剪子、切刀装进毡口袋里,夹在蒙古包的衬毡缝里。忌讳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从锅里扎肉吃、用刀子在锅里翻肉。

尊敬灶火的起因,可以从几方面解释。考察灶火(香火---高勒木德)一词的古义,指祖先留传下来的家庭用火,高勒木德一词的含义,是指主要的木头、柱子、横梁等。与此相关,我们的祖先曾经

供奉过火神与祖先的灵魂,这就是尊重火的历史原因。我们的祖先不仅很早就回用火,而且差不多同时就开始祭火。

从祭火的祝赞词中可以看到,蒙古人祭火是成吉思汗留传下来的习俗。某一家的香火总是由那家的季子继承,尊敬那一家的香火实际上就是尊重那家的主人。

3.坠绳的忌讳:

坠绳,就是栓在天窗正中用来固定蒙古包的拉绳。拉绳的带子夹在蒙古包东横木以北第四根哈那头上搭的乌尼里。坠绳先从套瑙和乌尼之间垂下弓形的一截儿,再将其端从乌尼旮旯里穿进去,在乌尼上打一个吉祥活扣掏出来。如果刮起大风,就可以把拉绳一下揪出来,固定在地上栓牢。春秋季节刮起大风或羊角风的时候,用力把拉绳揪住,或者把他固定在外面北墙根的桩子上,可以防止蒙古包不被风刮走。在掖坠绳的时候,垂下来的部分长短要适当,一般以站起来不碰头、伸手能够着为好。蒙古人认为坠绳是保障蒙古包安宁、保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没有坠绳的蒙古包不存在,没有坠绳就不能算蒙古包。出卖大畜的时候,要从鬃、尾、膝上拔一小撮毛拴在坠绳上,这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家里。出卖小畜的时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里襟擦它们的嘴,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里面的意思。男方到女方家娶亲的时候,要把一庹长的缎哈达作为五畜的礼物,搭在对方的坠绳上。坠绳是一种家户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贵,外来人不能用手去摸。

4.蒙古人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之俗是蒙古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蒙古民族饮食禁忌之俗不仅反映了蒙古人食用饮食品的方法和数量风俗,同时与蒙古人的喜好和信仰等精神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人至今保留着大量的饮食禁忌之俗,这里根据旅游需要仅介绍几条,使人们对蒙古饮食禁忌之俗有一个初步了解。 I.避讳食用变脏的食物

祭忌食用变脏食物是蒙古族饮食忌俗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蒙古人认为的变脏食物最起码有这么三层意思。其一,凡变质、污染或制作过程不卫生的饮食品,都被视为变脏的食物,禁忌食用。其二,凡偷盗、抢夺或骗取的饮食品,被视为来路不明的变脏食物,禁忌食用。其三,凡吝啬而引起他人贪馋的饮食品,被视为渗入他人馋欲污染而避讳食用。所以蒙古人平时生活中最忌讳对孩子和饥饿者吝啬食物,从不问“吃不吃?”这句话,而是直接把饮食递给他们。同时蒙古人把自己获得美味饮食都要分给邻里品尝,防止引起他人的馋欲而污染自己的食品。蒙古人的大方好客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种禁忌风俗。

2.白食禁忌之俗

蒙古人把奶食称之为“白食”。他们把白食当做一切食品中的珍品来看待,往往用奶制品做饮食的德吉,所以围绕白食的加工和食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禁忌之俗。忌讳把奶桶等盛奶食的器皿扣放,否则视为一种不吉利的行为;忌讳有意无意倒洒牛奶,否则将会得到苍天的斥责;忌讳把奶食与肉食摆放一起,防止串味污染奶食品;加工和食用时忌讳在奶食品中放人盐碱等调料或加入葱蒜蔬菜等,否则被视为错误的制作和食用方法。这些白食禁忌之俗反映了蒙古人对奶食品的认识和加工食用的习俗。

3.红食禁忌之俗

蒙古人把肉食称为“红食”。肉食是蒙古族传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围绕肉食品的加工、食用和待客形成了很多禁忌之俗。宰羊时禁忌抹脖子,必须从胸口杀羊;解肉时禁忌胡乱剁开,必须按骨节卸开;剔肉时禁忌把骨头剔刮干净,必须留有部分肉;煮肉时禁忌过火炖烂,破坏肉食营养成份;盛肉时禁忌把餐刀和肉放在一个盘内,应该把餐刀放在另外的盘内;给客人递餐刀时禁忌刀尖向客人或刀刃朝上,应该刀刃朝下,刀尖朝里;吃胛骨肉时禁忌一人独享,必须分给大家一同享用。

4.饮品禁忌之俗

蒙古人特别忌讳绐客人倒上白开水,应该献给阿奶茶。禁忌用旧水或浊水熬茶,应该用新水或清水熬茶。忌讳吃肉后不喝汤而退席,应该喝完肉汤之后退席。禁忌在长者和父母面前饮酒,应该获得准许之后方可饮酒。忌讳不进行萨察礼而饮酒。禁忌给小孩儿饮酒。敬酒时应站立并用右手敬酒,接酒时应站起来,用右手去接。

5.蒙古人的数字禁忌

蒙古的吉祥数字是“9”

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礼品一"九"为起点,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合起来为九。九是蒙古民族认为最吉祥的数字。蒙俗取其"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

.

1. 据《清稗类钞·蒙古婚嫁》条云: “蒙古婚嫁、礼聘、仓货皆以牲畜, 牲畜之数尚奇, 起一九至九九而至, 如贫不能九数者, 亦必三、五、七等数, 与内地地数取对偶之意适相 反”。在蒙古牧人看来, 三、五、七、九, 乃至九的倍数皆为吉数, 这些奇数象征着广阔、幸

福、长寿。比如, 在喜庆隆重的定亲(或娶亲) 仪式上, 男方家选好吉祥的日子通知女方家, 届时, 男方派五名(或七九名) 男子, 但必须是奇数, 带上哈达、酒、方糖、茶以及煮熟的 全羊等礼物, 到女方家定亲(或娶亲) ; 草原上的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都要举行庄重的剪发礼, 一般选择在三、五、七、九岁奇数年龄进行, 即剪胎发, 蒙语称“西木格塔里呼”, “忌在双

岁数剪, 剪发时, 选择吉利日子。’,

在奇数年龄剪发含有祝福孩子幸福无边、长命百岁的意

思。

2. 自古以来, 蒙古族对“三”这个数目具有特殊的情感, 也许是出于早期佛教符号标志

和形象的缘故( “三宝”是以圆型或椭圆型的“3”字的图形来标示的, 周围有镶饰的边, 表

面上写着火红的字) 。最古老的“那达慕”运动项目只有赛马、摔跤、射箭三项; 蒙古各部落

每三年会盟一次; “祭祀活动要用牛、马、羊三牲

’,

www.fz173.com_蒙古敬酒。

» ;阉割牲畜和祭火之后三天内, 不能借给

别人东西; 日常生活中敬酒要敬三杯、饮酒前用小指蘸杯中酒向空中轻弹“三次”、唱歌要唱

三个完整的歌、姑娘出嫁时要绕蒙古包三圈、剃头要剃“三搭头”、“上至成吉思, 下及国人,

皆剃三搭头’,

¼ 、用“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时间概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426738/

推荐访问:蒙古敬酒礼仪 蒙古敬酒手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