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8-11-26 1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共9篇)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一):

请问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本书基于作者在国外多所著名大学研究、教学、学术交流的心得,从理念和操作的双重层次上,纵论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环节: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一流大学的核心制度;一流大学如何聘请优秀教员;一流大学的“才源”和“财源”间的互动;一流大学与大国的兴衰;全球化对中国大学的挑战;中国大学改革的国际标准.作者的这些言论激发了、并且还在激发着热烈的讨论.本书的出版,将给所有关心中国大学的今天和未来的人,提供思考和行动的一个参照点.
本书提出:大学的兴衰和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从公元十一世纪到现在,哪里有一流大学的兴起,哪里就有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兴旺.大学兴起带来国家昌盛,这不仅是西方现象,也是世界现象.日本最著名的东京大学是明治维新的产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的产物,北大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现代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其精神气质就是普遍主义,体现在普天之下都是我探索的领地、各国人才为我所用的气魄之中.正因为如此,才有一所又一所不同的但都是群星灿烂的一流大学的涌现.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员要来自五湖四海,学派要出于三教九流.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人才资源、财经资源、信息资源等都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如果你想成为一所卓越的大学,就必须在世界尺度上参与竞争;否则,你只能在慢车道上跑,然后从慢车道滑下去,下去以后想再上来就难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公司的竞争、个人的竞争、制度的竞争,都越来越变成跨国的竞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观念和知识,这样的国家就只能在世界分工体系里处于下等或中下等的位置.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第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35字)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中,”中国建设世界第一流大学“
成为热议话题.多位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面的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心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 25字.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解析】 概括要点首先要清楚这段材料的层次,知道材料围绕什么在说,又从几个方面在回答这一问题.这段材料是从四个方面在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的东西,找出这四个方面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全球化视野、追求卓越的意识、宽松环境、平和心态.【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三):

怎样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如何发展教育?用政治必修三文化角度答题

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要素,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这一最重要特征就引起了三个大的变化,首先,产业结构要发生重大变化.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已降到5%以下,传统制造业比重降得也很厉害,主导产业变成了知识经济产业,包括高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已占到60%的比重.我们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也要想到这一点,今后在这个问题上要下更大的工夫.IBM在过去十年中,成功从制造业领头的转变成服务业领头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劳动力结构的重大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已降到5%以下,有些国家传统制造业劳动人口已降到20%以下.最后,这样一些深刻变化对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教兴国战略不是简单的认识上的,而是跟我们国家今后发展道路紧密相关的.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历史上康乾盛世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应该说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和框架下达到了极致,在世界上当时的经济地位比现在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还要高,但之后的100年中国社会迅速落后,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方向的落后.应该说康熙、乾隆他们这些皇帝都是好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准来说是很了不起的,但他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革命.在产业结构这一问题上,他们在巩固封建统治、巩固农业经济,但是当时全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就是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谁走上了正确道路,谁将来就要发展.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依旧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即使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还是会发现我们再次落后于别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实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到知识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要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还是小平同志说得好,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么多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第二,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们现在讲的人力资源强国比较多的讲的是经济上的,实际上大家想一想,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要和谐关键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关键是要靠教育.所以我们常说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这一点我们现在论述得很不够,其实它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跟上,即使经济发展了,国家可能变色,社会会不和谐,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世界历史表明,教育与大国的崛起是相伴相随的,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
历史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过去一千年,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比如说,十一到十二世纪,现代大学的前身在意大利半岛出现,意大利随后就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基地;当近代大学在英国兴起的时候,英国很快就成为全球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位于大巴黎的众多名校,为拿破仑的武攻文治、革命大业、帝国辉煌提供了思想、技术和艺术的支持.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1871年普鲁士军队彻底击溃了法军的主力,俘获了法国的皇帝,当时普鲁士的统帅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大家经常引用的,他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在小学的课桌上就决定了.19世纪后期,在机器大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先进生产力对于专门人才的需求迅速发展,普鲁士德国教育大臣洪堡创办新型大学,改变了传统大学模式,这场教育革命带动了德国教育发展,也推动了德国的兴盛,德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实现了工业化.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美国20世纪初期的大学校长全是到德国学习过的,回国后在德国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大学进行了改革.所以,美国更是教育强国的典型.美国过去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跟它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集聚最强国、教育最发达国家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经常说美国到现在为止,它在教育上的投入是极大的,实际上却起到人才收割机的作用,世界各国人才都被它收过去.教育兴起带来国家昌盛不仅仅是西方现象,也是世界现象.比如日本,吉田茂写过一本书叫《激荡的百年史》,记录了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起100年经历的波折起伏,其中特别讲到了教育,讲了明治时期日本如何重视教育,如何提高就业率、培养人才的措施,他说,“利用教育事业来促进现代化的实现,这是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重要特点.”特别二战之后,当时日本惨败,但国家仍然坚信只有教育才能复兴日本,认为“子孙后代继承不了任何东西,除了卓越的教育”.所以这些事情都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教育兴、人力兴,而后才有经济兴、国力兴.中国作为后起的、追赶型的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必须首先实现人力资源的追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源强国首先必须是高等教育强国.大家都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以来,经过千年的演变,功能不断拓展.大学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与人才培养,同时也在于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世界一流的国家,必须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四):

以《我要努力学习》为题写一篇文章
450字以上.

前,我非常非常讨厌学习,觉得学习没意思,特枯燥,特无聊,从一年级开始就这样,硬着头皮上学,不情愿的听老师唠叨(以前认为),天天应付,拿起千斤重的笔,面对茫茫“题海”.时间飞逝,我的小船早已破烂不堪,四处漏水,我在里面艰难的划啊划,终于划到了初中的对岸,可向远处望去,是苦海+题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只能望“题”兴叹,好想让时间倒流,回到以前.我好后悔啊,可是哪里有卖后悔药呢?
在考初中的前几天,心里那个难受啊,那个悔啊,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就连玩也玩不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起来复习,心里慌慌的,想复习数学,又想起语文,于是拿起语文书在那背,背了还不到3分钟,又想起英语,于是就拿起英语书在那看,这有点像阿衰,就这样,一上午的时间也没学好什么,白白浪费了,想起上3年级时,老师说过她以前教的毕业班的学生,学习不好的上了初中,天天叫苦,学习跟不上,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走他们的路,那时我自己认为没那么严重,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现在证实了老师说的话,哎!在考试的前一个晚上,我在睡觉时曾起来5次,心里太紧张了,不过,上了初中好好学也不晚,但是要更辛苦才能把原来的漏洞补上.
好好学习,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始终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父辈们用双手在荆棘中开创的路,需要在千千万万代子孙的努力中坚持,在坚持中开辟新纪元.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小树立起自己的远大目标,并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中,用行动与汗水去兑现自己的承诺.
“理想是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它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是人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人的精神支柱.”《中学生道德修养读本》中这几句简单的话语概括了理想在生活中的意义.有位哲人说过“人不能对生活失去希望,希望是生命的阳光;人更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生命的导航.”由此可见,理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若是在暂时丧失信心时,仍然坚持自己矢志不渝的理想,那么也会重燃希望之光,理想是心灵的翅膀,是生命的导航.掌好自己手中的舵,就是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曾经站在历史的交岔口上,如今我们成了跨世纪的一代人.身上肩负的再也不是家中两袋大米、几瓶黄油的责任,我们正肩负着祖国的明天与未来.2001年,是令国人振奋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完成了几代华夏儿女的心愿,中国申办成功2008年奥运会;中国足球出线了;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2001年,在世界的纪事录中,“中国”一次次被13亿华夏儿女叫喊着,被世界人民认同、支持着.祖国走出了它那苦难耻辱的历史,走向光辉的明天.可当我们静静思索这来之不易的成功时,就不难看出这是几辈中华儿女不断坚持、努力的结果,他们凝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而今终于实现了.我想正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理想执着的追求,点滴积累,才会有伟大的成功.
可要是再想想,倘若当年申奥失败,击垮了全国人民的信念,中国人民,为此放弃希望,放弃争取,放弃努力和将来的一切可能,那么相信1992年北京的不眠之夜还会重演,2001年也还会是令中国人遗憾的一年;中国足球几十年没有出线,若是所有足球教练、运动员、所有支持足球的国人一味为之伤心、为之失落而丧失再次进军世界的勇气,2001年还会是令中国人遗憾的一年;中国加入世贸,形象地说盼这天中国人已从黑发盼到了白发,若是一次次谈判,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满怀希望的期待,一次次落空,中国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目标,那么2001年也还会是令中国人遗憾的一年.然而伟大的民族顶着巨大的压力,战胜了一切,赢得了成功.我们的民族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每个炎黄子孙无不为之骄傲、为之振奋.
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放眼看看现在社会有多少有志气有抱负的优秀青年,他们都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李云迪从小就有理想成为国际一流的钢琴大师,经过13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7岁时获得了素有“钢琴奥运”之称的肖邦钢琴比赛金奖,成为“中国的肖邦”;成会明拥有一个让电动汽车跑遍世界的绿色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与小小的纳米成了朋友,在近20年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合成了大量的纳米纤维和单壁碳纳米管,在纳米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复旦大学毕业的王长田立志要建造“中国的时代华纳”.经过十几年时间的探索与努力,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中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市场,《中国娱乐报道》、《世界娱乐报道》、《中国音乐风云榜》都“火遍”全国近百家的电视台.无论是李云迪、成会明还是王长田,他们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十几年辛勤努力付出的回报,他们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当代青年的榜样与表率.
然而,如今也有一部分中学生,他们拥有理想,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之后,却向困难低了头,甚至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位女高中生,成绩优异,却因高考录取单上没有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早早结束了自己如花般的生命,可实际上是公布单上遗漏了她的名字,但当录取单送到她家时,她却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令人心痛的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如此轻意放弃了生命,一点点小挫折都可以击垮她,是因为她没有强大的理想支柱.中学生的理想正处于形成期,而理想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我们正站在人生画卷刚刚展示树立理想是人生奋斗的起点.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次失败和每一次成功,“胜不骄、败不馁”.我们要将生命旅程中的挫折、失败看作成功的阶梯,有句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理想不等同于一次成功,更不是一次失败所能击垮的,它是人生的一种信仰,是人用决心、毅力、坚持筑成的金字塔,我们谁也不无法逃掉垒筑我们各自心目中的金字塔时所付出的汗水与眼泪、没有艰辛的付出,就不会有丰硕的回报.
我们是不平凡的一代.我们的不平凡在于我们经历了中国伟大的转折;我们的不平凡在于我们跨越了一个世纪,并且肩负着新世纪赋予的重任.而我们的不平凡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必须经得起历史的重担,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一路长扬理想的风帆,远航的船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再多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伟大的勇气所折服,被坚定的信念所击败.坚持,坚持,再坚持,理想意味着千百次跌倒后的站起来,意味着风雨过后的彩虹,意味着眼泪、汗水后的成功.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五):

数学界三大难题

近年来,我国数学科研事业一直持续迅猛发展,数学爱好者规模日益发展壮大,数学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不久前举行的“世界最迷人的数学难题评选调查”活动,给出了这样一份答案:(注---此次活动共回收调查问卷363538份,经处理后得到有效答卷202432份)
此次评选的三等奖获得者三名,她们分别是:
“几何尺规作图问题” 得票数:38005
获奖理由:这里所说的“几何尺规作图问题”是指做图限制只能用直尺、圆规,而这里的直尺是指没有刻度只能画直线的尺.“几何尺规作图问题”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1.化圆为方-求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於一已知圆;
2.三等分任意角;
3.倍立方-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是一已知立方体的二倍.
4.做正十七边形.
以上四个问题一直困扰数学家二千多年都不得其解,而实际上这前三大问题都已证明不可能用直尺圆规经有限步骤可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高斯用代数的方法解决的,他也视此为生平得意之作,还交待要把正十七边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後来他的墓碑上并没有刻上十七边形,而是十七角星,因为负责刻碑的雕刻家认为,正十七边形和圆太像了,大家一定分辨不出来.
“蜂窝猜想” 得票数:45005
获奖理由: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他的这一猜想称为蜂窝猜想,但这一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但如果多边形的边是曲线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陶斯认为,正六边形与其他任何形状的图形相比,它的周长最小,但他不能证明这一点.而黑尔在考虑了周边是曲线时,无论是曲线向外突,还是向内凹,都证明了由许多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最校他已将19页的证明过程放在因特网上,许多专家都已看到了这一证明,认为黑尔的证明是正确的.
“孪生素数猜想” 得票数:57751
获奖理由: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生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孪生素数即相差2的一对素数.例如3和5 ,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得到最好的结果: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使p+2是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孪生素数猜想至今仍未解决,但一般人都认为是正确的.
此次评选的二等奖获得者二名,她们分别是:
“费马最后定理” 得票数:60352
获奖理由:在三百六十多年前的某一天,费马突然心血来潮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定理这个定理的内容是有关一个方程式 xn +yn = zn
的正整数解的问题,当n=2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毕氏定理(中国古代又称勾股弦定理).
费马声称当n>2时,就找不到满足
xn +yn = zn
的整数解,例如:方程式
x3 +y3 = z3
就无法找到整数解.
“始作俑者”的费马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的难题,三百多年来无数的数学家尝试要去解决这个难题却都徒劳无功.这个号称世纪难题的费马最後定理也就成了数学界的心头大患,极欲解之而後快.
不过这个三百多年的数学悬案终于解决了,这个数学难题是由英国的数学家威利斯(Andrew Wiles)所解决.其实威利斯是利用二十世纪过去三十年来抽象数学发展的结果加以证明.
“四色猜想” 得票数:63987
得奖理由: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 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
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四色猜想的计算机证明,轰动了世界.
此次评选的一等奖获得者一名,她是:
“哥德巴赫猜想” 得票数:79532
获奖理由: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我们说“哥德巴赫猜想”无愧于“世界最迷人的数学难题”第一的称号.她用貌似平凡的外表,吸引无数数学家为她神魂颠倒、寝食难安.不知道有多少数学家为她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却不能娶她回家.
一般地,目前学术界也普遍将“哥德巴赫猜想”、“费马最后定理”和“四色猜想”作为近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六):

作文 理想 方向 努力 在线等 急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

扬起理想的风帆
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始终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父辈们用双手在荆棘中开创的路,需要在千千万万代子孙的努力中坚持,在坚持中开辟新纪元.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小树立起自己的远大目标,并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中,用行动与汗水去兑现自己的承诺.
“理想是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它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是人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人的精神支柱.”《中学生道德修养读本》中这几句简单的话语概括了理想在生活中的意义.有位哲人说过“人不能对生活失去希望,希望是生命的阳光;人更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生命的导航.”由此可见,理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若是在暂时丧失信心时,仍然坚持自己矢志不渝的理想,那么也会重燃希望之光,理想是心灵的翅膀,是生命的导航.掌好自己手中的舵,就是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曾经站在历史的交岔口上,如今我们成了跨世纪的一代人.身上肩负的再也不是家中两袋大米、几瓶黄油的责任,我们正肩负着祖国的明天与未来.2001年,是令国人振奋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完成了几代华夏儿女的心愿,中国申办成功2008年奥运会;中国足球出线了;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2001年,在世界的纪事录中,“中国”一次次被13亿华夏儿女叫喊着,被世界人民认同、支持着.祖国走出了它那苦难耻辱的历史,走向光辉的明天.可当我们静静思索这来之不易的成功时,就不难看出这是几辈中华儿女不断坚持、努力的结果,他们凝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而今终于实现了.我想正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理想执着的追求,点滴积累,才会有伟大的成功.
可要是再想想,倘若当年申奥失败,击垮了全国人民的信念,中国人民,为此放弃希望,放弃争取,放弃努力和将来的一切可能,那么相信1992年北京的不眠之夜还会重演,2001年也还会是令中国人遗憾的一年;中国足球几十年没有出线,若是所有足球教练、运动员、所有支持足球的国人一味为之伤心、为之失落而丧失再次进军世界的勇气,2001年还会是令中国人遗憾的一年;中国加入世贸,形象地说盼这天中国人已从黑发盼到了白发,若是一次次谈判,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满怀希望的期待,一次次落空,中国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目标,那么2001年也还会是令中国人遗憾的一年.然而伟大的民族顶着巨大的压力,战胜了一切,赢得了成功.我们的民族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每个炎黄子孙无不为之骄傲、为之振奋.
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放眼看看现在社会有多少有志气有抱负的优秀青年,他们都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李云迪从小就有理想成为国际一流的钢琴大师,经过13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7岁时获得了素有“钢琴奥运”之称的肖邦钢琴比赛金奖,成为“中国的肖邦”;成会明拥有一个让电动汽车跑遍世界的绿色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与小小的纳米成了朋友,在近20年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合成了大量的纳米纤维和单壁碳纳米管,在纳米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复旦大学毕业的王长田立志要建造“中国的时代华纳”.经过十几年时间的探索与努力,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中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市场,《中国娱乐报道》、《世界娱乐报道》、《中国音乐风云榜》都“火遍”全国近百家的电视台.无论是李云迪、成会明还是王长田,他们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十几年辛勤努力付出的回报,他们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当代青年的榜样与表率.
然而,如今也有一部分中学生,他们拥有理想,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之后,却向困难低了头,甚至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位女高中生,成绩优异,却因高考录取单上没有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早早结束了自己如花般的生命,可实际上是公布单上遗漏了她的名字,但当录取单送到她家时,她却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令人心痛的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如此轻意放弃了生命,一点点小挫折都可以击垮她,是因为她没有强大的理想支柱.中学生的理想正处于形成期,而理想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我们正站在人生画卷刚刚展示树立理想是人生奋斗的起点.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次失败和每一次成功,“胜不骄、败不馁”.我们要将生命旅程中的挫折、失败看作成功的阶梯,有句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理想不等同于一次成功,更不是一次失败所能击垮的,它是人生的一种信仰,是人用决心、毅力、坚持筑成的金字塔,我们谁也不无法逃掉垒筑我们各自心目中的金字塔时所付出的汗水与眼泪、没有艰辛的付出,就不会有丰硕的回报.
我们是不平凡的一代.我们的不平凡在于我们经历了中国伟大的转折;我们的不平凡在于我们跨越了一个世纪,并且肩负着新世纪赋予的重任.而我们的不平凡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必须经得起历史的重担,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一路长扬理想的风帆,远航的船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再多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伟大的勇气所折服,被坚定的信念所击败.坚持,坚持,再坚持,理想意味着千百次跌倒后的站起来,意味着风雨过后的彩虹,意味着眼泪、汗水后的成功.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七):

数学家成功的故事

苏步青的故事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末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憾,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好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故事四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五
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然后是华罗庚的故事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八):

英语翻译
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思路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拥有13亿人口巨大消费潜力市场的中国,每一次外汇管理策略的变化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地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商都热切的关注中国外汇管理策略的每一次变化.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外汇储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随着的危机蔓延与深化,中国外汇的管理策略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来维持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每一次变动也牵动着世界经济的脉搏,在外汇管理策略的变化上,只有拓展外汇使用渠道,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截至2008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6821.77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我国当前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贸易双顺差和国外游资的大量涌入是当前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巨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分析,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
关键词:外汇储备 经济增长 国家安全 策略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system occurred several major change,as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economy and has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huge potential market of China,consumption every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change ar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world trade partners and investment shangdu eager attention to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every change.Financial crisis,China"s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encounters unprecedented hit,as the crisis spread and deepening,China"s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lso has a corresponding change to maintain nat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security,each move also affects the pulse of the world economy,in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change,only use channels to exp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management in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By March 2008,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alance has reached 16821.77 billion dollars.Massiv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o China"s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its causes are analyzed,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e surplus and foreign liquidity is currently an influx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he main cause of that growth.Based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assiv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Keywords: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economic growth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中国13所世界一流大学(九):

数学三大难题是什么?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四色猜想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哈密尔顿爵士请教.哈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但直到1865年哈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 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 .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11年后,即1890年,数学家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肯普的证明是错误的.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后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 实是一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先辈数学大师们的努力,为后世的数学家揭示四色猜想之谜铺平了道路.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1913年,伯克霍夫在肯普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新技巧,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1939年证明了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有人从22国推进到35国.1960年,有人又证明了39国以下的地图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50国.看来这种推进仍然十分缓慢.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四色猜想的计算机证明,轰动了世界.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历时100多年的难题,而且有可能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不过也有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还在寻找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
--------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费马最后定理
被公认执世界报纸牛耳地位地位的纽约时报於1993年6月24日在其一版头题刊登了一则有
关数学难题得以解决的消息,那则消息的标题是「在陈年数学困局中,终於有人呼叫『
我找到了』」.时报一版的开始文章中还附了一张留着长发、穿着中古世纪欧洲学袍的
男人照片.这个古意盎然的男人,就是法国的数学家费马(Pierre de Fermat)(费马
小传请参考附录).费马是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学许多领域中都有极
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本行是专业的律师,为了表彰他的数学造诣,世人冠以「业余王子
」之美称,在三百六十多年前的某一天,费马正在阅读一本古希腊数学家戴奥芬多斯的
数学书时,突然心血来潮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定理这个定理的内
容是有关一个方程式 x2 + y2 =z2的正整数解的问题,当n=2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毕氏定
理(中国古代又称勾股弦定理):x2 + y2 =z2,此处z表一直角形之斜边而x、y为其之
两股,也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之斜边的平方等於它的两股的平方和,这个方程式当然有
整数解(其实有很多),例如:x=3、y=4、z=5;x=6、y=8、z=10;x=5、y=12、z=13…
等等.
费马声称当n>2时,就找不到满足xn +yn = zn的整数解,例如:方程式x3 +y3=z3就无法
找到整数解.
当时费马并没有说明原因,他只是留下这个叙述并且也说他已经发现这个定理的证明妙
法,只是书页的空白处不够无法写下.始作俑者的费马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的难题,三百
多年来无数的数学家尝试要去解决这个难题却都徒劳无功.这个号称世纪难题的费马最
后定理也就成了数学界的心头大患,极欲解之而后快.
十九世纪时法国的法兰西斯数学院曾经在一八一五年和一八六0年两度悬赏金质奖章和
三百法郎给任何解决此一难题的人,可惜都没有人能够领到奖赏.德国的数学家佛尔夫
斯克尔(P?Wolfskehl)在1908年提供十万马克,给能够证明费马最后定理是正确的人,
有效期间为100年.其间由於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此笔奖额已贬值至七千五百马克,虽然
如此仍然吸引不少的「数学痴」.
二十世纪电脑发展以后,许多数学家用电脑计算可以证明这个定理当n为很大时是成立的
,1983年电脑专家斯洛文斯基借助电脑运行5782秒证明当n为286243-1时费马定理是正确
的(注286243-1为一天文数字,大约为25960位数).
虽然如此,数学家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性的证明.不过这个三百多年的数学悬案终於解
决了,这个数学难题是由英国的数学家威利斯(Andrew Wiles)所解决.其实威利斯是
利用二十世纪过去三十年来抽象数学发展的结果加以证明.
五0年代日本数学家谷山丰首先提出一个有关椭圆曲现的猜想,后来由另一位数学家志
村五郎加以发扬光大,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个猜想与费马定理有任何关联.在八0年代德
国数学家佛列将谷山丰的猜想与费马定理扯在一起,而威利斯所做的正是根据这个关联
论证出一种形式的谷山丰猜想是正确的,进而推出费马最后定理也是正确的.这个结论
由威利斯在1993年的6月21日於美国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所的研讨会正式发表,这个报
告马上震惊整个数学界,就是数学门墙外的社会大众也寄以无限的关注.不过威利斯的
证明马上被检验出有少许的瑕疵,於是威利斯与他的学生又花了十四个月的时间再加以
修正.1994年9月19日他们终於交出完整无瑕的解答,数学界的梦魇终於结束.1997年6
月,威利斯在德国哥庭根大学领取了佛尔夫斯克尔奖.当年的十万法克约为两百万美金
,不过威利斯领到时,只值五万美金左右,但威利斯已经名列青史,永垂不朽了.
要证明费马最后定理是正确的
(即xn + yn = zn 对n33 均无正整数解)
只需证 x4+ y4 = z4 和xp+ yp = zp (P为奇质数),都没有整数解.
----------------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将这个问题告诉给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并请他帮助作出证明.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他们对一个个偶数开始进行验算,一直算到3.3亿,都表明猜想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更大的数目,猜想也应是对的,然而不能作出证明.欧拉一直到死也没有对此作出证明.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 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1932年,数学家爱斯尔曼证明了(6+6);1938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十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8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十3).随后,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也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经过10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率先证明了(l十2).至此,哥德巴赫猜想只剩下最后一步(1+1)了.陈景润的论文于1973年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上,这一成果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从而使中国的数论研究跃居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的有关理论被称为“陈氏定理”.1996年3月下旬,当陈景润即将摘下数学王冠上的这颗明珠,“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1+1)的光辉顶峰只有飓尺之遥时,他却体力不支倒下去了……”在他身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去攀登这座高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952111/

推荐访问:首批13所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25所一流大学名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