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8-11-27 11: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共10篇)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

白杨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二)

三年级语文,白杨礼赞的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讲读课文
1、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2、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三)

三年级语文魅力的小兴安岭教案

一、 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人教版第五册第23篇课文,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和丰富物产,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二、说目标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点,本课我分三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段,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三、四、五、六段,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和物产的丰富.第三课时:学习文章的写法,小练笔.重点讲一下本课的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浸在、欣赏、药材”等词语.2、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美丽的,物产是丰富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三、说教学设计意图 1、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夏、秋、冬”教学中我将配有相文字的精美图片展现小兴安岭的美景.这样,在图文对照下,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有所感慨;直接展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体会句子的生动描写,进而满怀喜爱之情,有所抒发.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对照形象地理解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像利剑一样的金光,如大花坛似的草地”所描绘的种种景象和词句中准确用词的生动含义.2、情感熏陶,审美鉴赏.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时间、空间、事物变化发展以及人类感官局限,创设了情境.真实的景象,引人入胜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丽情境中,大大充实、拓展了教育信息的表现力.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的最佳教材.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时是难以完全言传的.美不是抽象的,美育是感性的,它总伴随着生动的形象出现.如果学生能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他们会惊讶,会陶醉,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而有所抒发.这种审美感知力正是审美的核心.四、说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意图:1、导入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的美丽景色,为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可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山如画,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这段话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使学生的思想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2、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桌合作自学生字、新词.3、学习课文的1至6段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四)

谁有五年级英语教案,【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有草原背诵1.2自然段,杨氏之子 背诵课文,古诗词三首背诵课文,白杨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冬阳童年骆驼队背诵喜欢的段落,再见了亲人 背诵喜欢的段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背诵3自然段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五)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现代文有哪些【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1、藤野先生
2、我的母亲
3、我的第一本书
4、列夫.托尔斯泰
5、再塑生命
6、雪
7、雷电颂
8、短文两篇
9、海燕
10、组歌
11、敬畏自然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旅鼠之谜
14、大雁归来
15、喂——出来
16、云南的歌会
17、端午的鸭蛋
18、吆喝
19、春酒
20、俗世奇人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六)

要讲一节公开课,1功的优秀教学设计!

说明:本来是有表格的,但复制过来表格没有了,学生活动有一表格,要自己根据学生情况来写,希望你能用得上.
第一节 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难点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 例题(P167)
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七)

小学语文中的中国石是什么意思

一块像中国国土形状的石头,是“我”捡的 .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中国石(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 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队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 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
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
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
“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
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
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七、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八)

教学设计 教案

教材分析:
儿歌讲的是四季的变化与更替.作者把春、夏、秋、冬想象成四位有着鲜活生命和年龄特点的人物,运用顶真的写法,一问一答,形象地写出了四季的变化及特点.语言优美,富于想象.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激发求知欲.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美,了解四季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自主学习找出不认识的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记生字.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口字旁儿”.
2.正确认读十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四季的变化及每个季节的特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一)看多媒体课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夏秋冬的景色各是什么样的?
(二)师:今天我们就走进四季,欣赏四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学生自己尝试读课文,勾画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并和同桌说说认字方法.
(二)小组合作,认读识字.
师出示带生字的词或短句,指名读,正音.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一)请2-3名同学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二)全体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后思考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四季是怎样变化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春娃娃的花篮是什么样子?夏哥哥的绿叶指的是什么?秋姐姐的地毯和冬爷爷的白被子各是什么样子?
(四)出示去掉拼音的课文,学生练习朗读.再指导男女学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读,在朗读中认识问句并体会问句的语气.
(五)小组互相读课文,每个人都说一说在读时自己头脑中所想象的画面.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用彩笔画下来
(六)我们的生活离得开四季吗?为什么?
(七)指导背诵儿歌.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九)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如何评选

优秀教案评选标准
科室: 教员姓名 教案题目
评估指标 A级 B级 C级 等级
评分
1.教学目的及要求 思路清晰,目的明确,要求恰当,具体清晰. 思路较清晰,目的较明确,要求较适当. 思路不清晰,目的不明确,要求不准确.
10分 8分—10分 5分—7分 4分≤
2.紧扣课程标准,明确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紧扣课程标准,并以学员实际水平和教材为依据,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知识点安排有系统性. 较前者略有不足 未能紧扣课程标准,因材施教做得欠缺,重点、难点不够明确,知识点安排较凌乱.
10分 8分—10分 5分—7分 4分≤
3.教学过程 授课内容设计完整,教学环节安排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科学. 设计较完整,教学环节安排较得当,时间分配较合理、科学. 授课内容设计不完整,教学环节安排不得当,时间分配不合理.
15分 12分—15分 8分—11分 7分≤
4.教学手段 使用教具恰当,恰当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能体现启发式、研讨式. 使用教具较恰当,较恰当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较能体现启发式、研讨式. 尚能恰当使用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不熟练,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做的不够.
15分 12分—15分 8分—11分 7分≤
5.教学内容及扩充新进展内容 内容准确完整,充分反映课程基本内容,参阅中外文资料,引入新进展拓宽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内容较准确完整,能参阅中、外文资料,引入新进展拓宽内容. 内容欠准确,未参阅中外文资料.
20分 17分—20分 9分—16分 8分≤
6. 作业或思考题 按教学内容布置作业或思考题,形式和数量适当. 布置了作业或思考题 未布置作业或思考题
5分 5分 3分 1分
7. 课后分析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全面、客观、正确. 课后总结分析欠全面 课后总结分析不全面
10分 8分—10分 5分—7分 4分≤
8. 教案的规范性 备课完整,教案要素齐全,教案书写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标点符号正确,条理清楚. 备课要素较完整,教案书写文字较通顺,格式有个别错误,标特色(10分) 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有创新、有特色、有个性,能体现专业学员的学习特点.
总评分 等级: 得分
评 语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十)

教案(要详案!) 有板书设计的~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套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袁其伟
第二单元: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学郑维庆
第三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刘峥
第四单元:吉林省长春市汽车区实验校 姜丽娟
2007年9月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生物的多样性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设计者: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袁其伟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953514/

推荐访问:白杨礼赞优秀教案设计 白杨教案及教学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